韓河云黑鎖蛟龍
——游古城正定隨想
作者:高擁軍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和朋友相約,一起去正定古城游玩兒。
停好車后,我們走到一片萬紫千紅的花海。
數不清的各種鮮花兒開的正艷,一陣秋風吹來,無數的小花和秋風一起跳起了歡快的舞蹈。
繞過了花海,我們走到了古香古色的“文化一條街”,街的中間有一條河,把街分成了左右兩部分,街的兩邊是整齊的房子:有賣特產的、有賣古玩的、還有照相館……
但最吸引我的,便是正定的古城墻。
據介紹:正定古城已有1600多年歷史。東晉時土筑,北周時石砌,唐代擴建為土城,明朝擴建后改為周長24華里的磚城。現存正定城墻是明代遺存,城垣殘存8106米。
正定城垣最宏偉壯觀的當數四座城門,東曰迎旭,后改為環翠,南曰長樂,西曰鎮遠,北曰永安。經歲月剝蝕,西、北城門已無往日風采,東門在上世紀六十年代被整體掩蓋在國防工事下面。
此前南城門城樓及兩側各50米的城墻,是正定縣政府號召百姓捐獻舊城磚,并投資399萬元人民幣于2001年修復完成。
站在正定的古城墻上面,就仿佛走進了一段塵封的歷史畫卷。
正定古城,見證了歲月的滄桑,承載了無數的故事。
望著城墻下青石板路鋪就的街道,看著那一條條古老的巷子,我仿佛能聽到了古代的馬蹄聲和古人的笑語。在這里,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感受到了那種獨特的寧靜和安詳。
這里,每一塊石頭,都似乎在訴說著古城的歷史;每一片葉子,都似乎在講述著古城的故事。
在正定的古城里,我們參觀了許多有名的歷史建筑,如:趙云廟、隆興寺等。
這些建筑風格獨特,氣勢恢宏,讓人驚嘆不已。
在趙云廟中,我了解到了趙云這位歷史名將的英勇事跡和崇高品德,更加敬佩這位歷史英雄。
在古城商業街,我們還品嘗了許多當地的美食,如:正定八大碗、燒賣等。這些美食色香味俱佳,讓我流連忘返。尤其是那碗熱氣騰騰的燉雞,讓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和幸福。
在游歷古城的過程中,我們不僅領略了古城的美麗和歷史的厚重,也讓我思考了許多。
在當今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我們是否還能保持那份寧靜和淡泊?在追求現代化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應該珍惜和保護好我們的歷史文化遺產?
正定古城給了我許多啟示和感悟。
《新華每日電訊》近日發表一篇題為《正定:往事與美,可尋可看》的報道:
河北正定古城,滄桑往事有跡可尋,千古之美有物可看。
建筑學家梁思成曾三訪正定,驚喜于其古建筑之豐富珍貴,稱“實在贊嘆景仰不能自已”。1945年,他為盟軍編寫《戰區文物保存委員會文物目錄》,列出400處需重點保護的文物,其中正定古城中的有15處。
梁思成的學生、古建專家羅哲文數十次到訪正定。他在2007年寫道:“在正定城區之內有重要的隋碑、唐代木構建筑、完整的宋代建筑群、獨具特色的唐宋塔及元、明、清歷代古建筑,都有物可看,有跡可尋。”
2002年余秋雨走訪正定感嘆,這里有中華文明最興盛時期的圖譜與證據,有太多的國寶,可以讓人強烈感受到一種千古之美。
正定古城西望太行山、南臨滹沱河,占地約10平方公里,有10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定博物館中館藏文物7000多件。
這些文物古跡的敘事從春秋戰國開始,涉及人物有趙佗、趙云、顏杲卿、趙匡胤、元好問和萬歷、乾隆等等。
......
《正定古今·序》中寫道:“正定,有一個值得自豪的歷史。正定,將有一個光輝燦爛的未來!”
源遠流長的歷史,給古城留下了瑰瑋燦爛、風格獨特的文化名勝古跡,素以“三山不見,九橋不流,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而著稱。
“三山不見”指的是歷史上正定這塊土地曾是中山國、恒山郡、常山郡的治所所在,但正定境內卻沒有山。
“九橋不流”說的是隆興寺前面的一座單孔三路石橋、府文廟和縣文廟大殿前面各有的一座泮橋(古代泮橋均為三橋并列的形制),但都無活水流過。
“九樓四塔八大寺”指的是原城內的四個門樓、四個角樓、還有陽和樓;四塔是凌霄塔、華塔、須彌塔、澄靈塔;八大寺指的是隆興寺、廣惠寺、臨濟寺、開元寺、天寧寺、洪濟寺、舍利寺、崇因寺,后三寺已毀。
“二十四座金牌坊”是過去正定擁有大大小小二十四座金牌坊,例如像較大的許家牌坊、梁家牌坊、常山古郡、圣德通天、德配天地、木鐸萬事等。
但是由于歷史的變遷,風吹雨打,尤其是經歷十年文革動亂,不少珍貴的文物被毀壞了,但從現有的國家保護文物9處、省級保護文物6處、縣級保護文物10余處來看,正定仍不失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風采。
古城正定于1990年被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94年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正定的旅游具有“亦新亦古”、“亦雅亦俗”等特點。在名勝古跡中,始建于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的隆興寺是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親自敕封擴建的,氣勢雄偉保存完好,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被著名的古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譽為“京外名剎之首”。
寺中的“倒坐觀音”壁塑,被魯迅先生稱為“東方美神”。“轉輪藏”被物理學家稱為牛頓定律運作的典范,還有中國最古最大的藏經櫥。
隋龍藏寺碑是中國國內著名古碑刻之一,其字體是由漢隸向唐楷演變的實例,曾被康有為推崇為“隋碑第一”;還有高22米的大佛是我國現存最早最高的銅鑄立佛;平面十字形的“摩尼殿”運用典型的宋代營造手法建筑。正定周邊還有四座名塔,廣惠寺的華塔是金鋼塔與花塔的巧妙結合。
天寧寺的凌霄塔是我國木制閣塔之首。
開元寺的唐代鐘樓與古塔左右對稱的營造手法,是我國佛教寺院建筑格局由以佛塔為中心向以佛殿為中心過渡的唯一實例。
臨濟寺的澄靈塔是佛教臨濟宗創始人義玄法師的衣缽塔,已經成為中日友好的見證和紐帶。
坐落在正定城內的榮國府是完全按照曹雪芹的名著《紅樓夢》中的描述,并嚴格遵照中國《大清會典》設計、修建的,是我國第一座具有明清建筑風格的仿古建筑群,也是中央電視臺第一個古建筑外景拍攝基地。大型電視連續劇《紅樓夢》的大部分場景就是在這里拍攝的。
榮國府西郊門的清代一條街“寧榮街”全長200多米。電視劇《紅樓夢》中的重場戲“元妃省親”“秦可卿出殯”等都是在此街上拍攝的。
正定有著深厚的文化底韻,下面是關于正定的幾首古詩:
《寄題真定明遠亭》
(元)趙孟頫
未到新亭上,先題明遠詩。
云間歸雁小,山外夕陽遲。
后人知道正定有個明遠亭,皆因趙孟頫的這首詩;知道明遠亭的美麗,皆因“云間歸雁小,山外夕陽遲”。這兩句詩,把明遠亭的高遠、開闊、空靈、幽雅全部展現在人們面前,語出天然,言有盡而意無窮,是不可多得的佳句。如今這兩句詩題寫在隆興寺后龍騰苑假山亭柱之上。
《修滹沱河有感》
(明)尹耕
高筑長堤深浚河,黃埃赤日奈如何。
休將汗滴滹沱水,滴入滹沱水更多。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簡捷上口,通俗易懂,既寫出修河的艱辛,又充滿生活的機趣。高筑長堤,深挖河道,黃土飛揚,赤日當空,其艱其苦,不堪言說,然而詩人筆鋒一轉,卻說有汗也千萬不要滴到滹沱河里,否則只怕河水會更多。
這句詩真真切切地出自修堤浚河的民夫勞工之口,體現了人們修河保家的快樂。
《陽和樓》
(明)袁宏道
青天一碧翠遮空,浪卷云奔夕照中。
郭外荷花二十里,清香散作滿城風。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與朋友聚飲陽和樓時所見景色。樓上遠望,青天一碧,翠色連空。滹沱河的浪花伴著天上的白云在夕照中奔騰。城郭外到處開滿荷花,清香化風散滿古城。詩句精短,句句言景,情隨景出。
陽和樓:在正定城南門里大街上,跨街而立,下有雙門供通行,上為樓。始建年代不詳。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和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兩次重修。后來不存。縣政府于2017年再次重修。
《韓河》
(清)梁清標
漠漠溪田接遠峰,韓河云黑鎖蛟龍。
水村煙雨無朝夕,十里黃昏聽暮鐘。
韓河,正定縣西北地區重要的灌溉河流。這首詩前兩句講的是韓河的景致和歷史傳說。韓河兩岸無邊的水田連接著遠處的山峰,河上的濃云好像鎖住了河里的蛟龍。后兩句描寫的是人民的生活狀況。
豐衣足食的人們在煙雨中可以不問朝夕,靜靜地享受黃昏時分遠處傳來的悠揚鐘聲。這首詩簡捷明快,語出自然,寓情于景,抒發了作者對家鄉生活的熱愛之情。
《柳溪道院》
(元)薩都拉
城北青溪出洞門,道人歸去日長曛。
柳花滿地無人掃,隔水遙看是白云。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過正定城北柳溪道院時所見景象。一條清澈的小溪從洞門流出。院中不見道人,只有落日余光,顯得十分幽暗。地上落滿柳花無人打掃,穿過門前溪水,看到的是滿天白云。全詩筆法曲折清遠,含而不露,意象幽深,妙不可言。
作者簡介
高擁軍,男,1959年2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期刊編輯,石家莊人,大學文化(河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筆名:高軍、高仁。(網名:高山大海)
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文學藝術研究會會員。
198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作品:
散文集《美麗的回憶》,書信體散文集《羽高家書》,散文集《笑對人生》,游記散文集《足行山河》及詩集,詞集《夢歌暢吟》,科普集《龜舟搏楫》等。
曾任報刊社編輯,期刊主編,國企宣教處長,學院國學教研員等職。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