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散文 > 正文

都江堰(外三篇)

都江堰(外三篇)

——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跡

 

作者:高擁軍

 

那年初冬,單位組織部分優秀復轉軍人到遵義參觀,作為工作人員,我也一同前往。

途經成都時,領導安排我們參觀了著名的都江堰和青城山。

一提到都江堰,便讓人想到那宏偉浩大的水利工程,它的清流浸潤千里沃土,鑄就了今天美麗的天府之國。

我們驅車一千公里,到了成都。

站在大門口,一座紅磚碧瓦、雕梁畫棟的大門映入我的眼簾。

門的正上方,是用行書寫的“都江堰”三個字,寫得龍飛鳳舞、字字傳神,仿佛能看到蜿蜒的岷江水和秀美的青城山,讓我想起古人“問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的意境來。

進入景區大門后,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翠綠;撲面而來的是道路兩旁那高高的大樹。大樹都長得挺胸抬頭、傲然威武、郁郁蔥蔥,好像兩排守衛都江堰的武士。

站在觀景臺俯瞰,都江堰的全貌盡收眼底。

江水就像一條絲帶,從遠處“飄”來。

導游說:這是李冰父子在公元前256年,帶領川西廣大勞動人民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的一項偉大的水利工程。

沿著觀景臺順坡而下,遠遠望去,兩座索橋宛如兩道彩虹,橫跨江面,好一派壯觀的景象啊!兩旁古木參天,樹木蒼翠,千姿百態。

沿路直走就到了安瀾索橋,只見江水湍流而下,索橋似乎成了一艘大船。走在橋上望著滔滔不絕的江水,氣勢磅礴的景象讓人贊嘆。

習習的涼風迎面撲來,臉上、手上都有了一縷清醒的感覺,仿佛身體也輕了,心情也豁然開朗了。

沿著道路繼續往前走,我們來到了安瀾索橋。

踏上索橋的第一步,腳下就開始不停的發抖。繼續往前走,那搖搖晃晃的橋身打斷了我的思緒,橋似乎隨時都有可能墜落下去,再加之橋下那滔滔江水,不禁讓我心底生起一縷寒意。

前半截路,我小心翼翼,腳像蜻蜓點水般地走過;后半截路,我鼓足了勇氣飛奔過去。過橋之后,回頭再看安瀾橋,一顆懸著的心仍然怦怦在跳,可是我一種勝利的感覺,因為過安瀾索橋讓我收獲了心驚肉跳的刺激和安然通過的喜悅。

踏著厚重深沉的青石路,循那逐漸清明于耳的淙淙濤聲,長青的丘陵逐漸雄闊,迄今已兩千多年的都江堰伏龍觀殿宇,正矗立于參天古木間。

兩千多年——就連那盤踞峻嶺的長城,震撼豪壯的兵馬俑,也僅是勉強與之比肩。城樓古瓦早已不供人瞭戰鼓雷;雄猛石人亦僅承蒙贊嘆美譽;而“天府之國”,至今仍源源不斷地索著都江堰的灌溉。

過了安瀾索橋繼續往前走,我們來到了魚嘴。這片陸地像魚的嘴巴,伸向寬闊的岷江水,將其一分為二,所以,人們形象的稱這里為“魚嘴”。

這清澈的河水,吸引住了我的眼球,只見那浩大的岷江水像被仙女像施了魔法一樣,自覺地分開了,分水之處泛著雪白的浪花和層層漣漪,十分壯觀。

這里人山人海,每一個人都像在擠熱活呢,居然還有人在這里游泳呢!

導游說:公元前兩百多年,李冰踏上有著“澤國”之名的大秦蜀郡,時任蜀地郡守。此時在青衣郡守的眼前,是險峻的窮山以及野馬脫韁般的岷江。江水泛濫之時,這里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災,又是赤地千里,顆粒無收。

面對飽經水患之苦的蜀民,李冰深知,治水,是唯一拯救這方土地的方法。他以一位郡守的心切,投入了一個治水的龐大任務。沒有官位厚祿,沒有豐富的水利知識,他決定用自己的畢生,進行一次博弈,只為馴服那湍急的江流。

道家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李冰眼中,也許“治水”以土掩水,便是對險丘與湍江施以時間的調配。當然,在遙遠的公元前,即便擁有再豐厚的水利知識,也支撐不起一個如此浩大的工程。手中不僅得有治水長釵在握,還需執起學研的筆。不過李冰的學堂,是眼前狂放的江;他的知識,是來自于江流山野的智慧。他以生命為資費,用人類天生的求知,去探索待人發現的秘密。

定堰位、觀江律、筑壩堤……治水的韜略在時間磨礪中終于展露出鋒芒:“深淘灘,低作堰;遇灣截角,逢正抽心……”也許當時的人們尚未知曉,一個跨越時間長河的奇跡正在發生。不過,蜀郡的山田溝壑印刻下他的灌溉,岷江的濤聲久久回蕩著他的呼號。

李冰用自己的學識,帶領蜀地百姓筑起一座兩千年不倒的不朽工程。岷江湍急如初,然而狂嘯的江水追逐著,卻再沒有奔騰錯了方向。分水堤、寶瓶口、溢洪道,至今仍相輔相成、互功互用。

都江堰的筑成,幾乎耗用了李冰的大半生,換來蜀地此后的沃野千里。如今伏龍觀內,李冰石像巍巍而立,泛青的石柱雕刻出他手握治水令,俯眺岷江時深遠的目光和暮年面對富足蜀郡時欣慰的笑……

這雄偉浩大的都江堰,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評價:“都江堰是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比萬里長城還要激動人心。”它造福了川蜀大地的千萬百姓,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工程!

據導游介紹:都江堰建于公元三世紀,是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的水利工程,至今仍發揮巨大效益。

李冰治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杰作,造福子民的偉大的水利工程,是我國科技史上的一座豐碑。

都江堰是由渠首樞紐、灌區各級引水渠道,各類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庫和塘堰等所構成的一個龐大的工程系統,擔負著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區7市(地)36縣(市、區)1003萬余畝農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點企業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發電、漂水、水產、養殖、林果、旅游、環保等多項目標綜合服務,是四川省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礎設施,其灌區規模居全國之冠。

全灌區呈現出“長龍地上走,銀河天際流;彩虹起深谷,高峽出平湖”的壯麗圖景。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有分水堰(魚嘴)、引水口(寶瓶口)和飛沙堰三大部分組成。

當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筑都江堰,其中最重要、也是最艱難的工程,便是用竹籠裝上卵石,浸入江心,壘砌分水堰。

分水堰的前端,狀如魚嘴,“魚嘴分水堰”也便因此得名。

洶涌而至的岷江,在“魚嘴”處被分成內、外二江,內江流過寶瓶口,澆灌川西萬頃農田;外江滾滾南下,最終匯入長江。

由魚嘴分水堰向后延伸的防護堤,被稱做“金剛堤”。

飛沙堰位于金剛堤內江側的南端,起著泄洪與排沙的功能。

由于飛沙堰低于金剛堤,洪水來臨時,洪水便可從堰上溢出,控制了內江流入寶瓶口的水量;而內江傍山而行,恰好在此形成螺旋流,拋出水中攜帶的沙石,起到了防止沙石淤積、堵塞內江水道的作用。

江水,撞擊著腳下的堤壩,望著那翻騰、咆哮,濺起飛揚的浪花,我不由得心潮澎湃,思緒萬千: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憑著簡陋的工具,與大自然搏擊抗爭,是何等的氣概,何等的豪情!

竹籠卵石壘砌的古老堤壩,早已被鋼筋混凝土替代;而前人留下的字字珠璣的防洪治水理論,卻是千秋不變的準則。

不知是誰說了句:“當年李冰及其子肯定沒沒有吃回扣,否則,都江堰是就不會成為文明世界的最偉大的杰作和造福子民的偉大工程了。”

聽了這話,我們大家都笑了笑。但這話的確有一定的道理,縱觀當前建筑業出現的樓倒橋塌現象,不就是因為腐敗官員太多了嗎?……

但“堰聲靜猶壯,噴薄激如灘”。閃爍著祖先智慧光芒的都江堰,不僅是一個造福后人的水利工程,其嚴謹的科學性和混然一體的完美結構,亦堪稱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偉大奇跡。

 

問道青城山

 

清晨,我們來到山門前,只見大門上蒼勁有力的三個大字“青城山”,配合著早晨混合著泥土自然的空氣,立刻給了我一種穿越時空的錯覺。

俗話說:“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

站在山腳,望著山上,感覺突兀森郁,很有氣勢。

山腳下,映入眼簾的是一條潺潺流淌的溪流,溪水和岸邊的石頭如同嬉戲一般,發出一串悅耳的響聲。

慢慢的我們便爬起山來,走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聽著蟲鳴,會讓人覺得心曠神怡,神清氣爽。

小溪蜿蜒在山間,溪水清澈見底,晶瑩剔透,摸上去冰涼刺骨。要是遇上斷崖,溪水從上面留下來,形成了水簾,像一串銀鏈子似的。

才到半山腰,我早已累得腿腳發軟,剛好前面有一座小亭子,我們便在那兒休息了一會兒。休息途中,我看見一旁的池塘里的荷花粉嫩嫩的,像一位姑娘羞紅的小臉,荷葉像一片片碧綠的大盤。休息了一會兒,我們便繼續前行。可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蒙蒙細雨。盡管下起了雨,可也不能阻擋我們前行。

順著石梯,一路向上。

道路兩旁的數木長得高達茂盛,它們又像一位位戰士,筆直地站在那里,保護著青城山,路兩旁開滿了不知名的野花,紅的,綠的,白的……

再往上走,石梯越來越陡峭,我們爬山的速度也越來越慢,兩旁的樹木卻越來越多,越來越茂盛,耳邊還傳來了鳥叫聲,像在唱歌一樣,好聽極了!

就這樣,我們越爬越高,在這時,我們到了一個可以拜佛的地方,香火十分旺盛,我們也趕忙拿了香進去拜了拜。

再繼續往上走,石梯的坡度越來越小,我已經累的氣喘吁吁,快堅持不住了,這時,旁邊有人說:“快到了”!

越過小溪,爬上陡峭的臺階,不一會我們就來到了月城湖。仔細一瞧,發現湖面幾只水鴨悠然戲水而過,往來的船只破開湖面拖起一串串水波,清晨的水氣也仿佛薄煙般繚繞,籠罩著整個湖面,不知不覺雨點輕輕的灑向湖面,泛起層層漣漪。

前往上清宮的路途是艱辛的,需要先坐船到步云廊,再轉乘纜車到凌云山莊。不要以為這就完了,還要跋涉一段才能到達我們的目的地。

在上行的路上到處彌漫著霧氣如同仙境一般,可稍稍不慎也會有跌倒的風險,家人也不斷囑咐我小心。但我心里卻想著:哪有人那么傻會跌倒,下一刻,那個倒霉蛋就成了我。當時沒注意腳下的路,剛踩上去就心想:完了!然后屁股就順著臺階滑了下去,幸好沒有受傷,不過我也為我的輕狂付出了代價,我要對我的家人說聲對不起,因為我的年少無知,沒有聽取他們的善意提醒。

在途中,我們飛快的掠過了路邊的攤販,因為我們想盡快的去到仙境般的老君閣。站在直插云霄的老君閣樓上,往下俯瞰,到處是白茫茫的一片,恍如自己也成了會騰云駕霧的仙人一般心曠神怡。

我們又走了一段時間,在我累得筋疲力盡時,終于登上了山頂。

一路輾轉、留念、不舍我們終于抵達,一眼遍識匾額上“上清宮”幾個大字,了解后方知“上清宮”三字為民國蔣介石所提。

上清宮里現在還是有許多道士,大多在大殿跪拜著道家三清,隨后我從導游的介紹中了解到,青城山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初時是唐玄宗將道教安排于青城山,張天師也在此地傳授過道法等,我心想:難怪一路清遠寧靜,步步美景如同仙境,原來不愧是擁有“仙風道骨”的青城山。嘴里也不停的地稱贊“道教可真是歷史悠久啊!”

站在山頂上,極目遠眺,只見遠處群山連綿起伏。站在這高山之上,仿佛“手可摘星辰”。俯視之下,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導游說:晉代以后,山中道教漸盛,極盛時有道觀70余處,勝景108處。晉隋時期,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相繼興起,一些新教派產生,青城山所傳屬于南天師道的正一教派。

隋唐統治者對道教的扶持,使這一時期的青城山實乃“神仙都會之府”。隋唐時期道教興盛,青城山宮觀遍布,高道輩出。天寶之亂后,中原不寧,唐玄宗、僖宗先后入蜀避難。唐僖宗命青城山修靈寶道場舉辦羅天大醮,設醮位2400個。唐末五代,道門的一些著名人物也都出入蜀中,如彭曉、陳摶等曾游青城山,杜光庭、譚峭等皆終老于青城山。其中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長期隱居青城山白云溪,整理和撰寫了大量道書。后人在白云溪畔建“杜光庭讀書臺”,供人憑吊。

北宋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曾來此朝拜,在常道觀再興天師道脈。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傳屬于全真道龍門派。明朝末年,戰亂不斷,道士四散。清康熙八年(1669),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主持教務,又使局面得到重新改觀。

青城山的現存主要道觀有:常道觀(天師洞)、祖師殿、上清宮、老君閣、建福宮、圓明宮、玉清宮等。

建福宮坐落于丈人峰下。始建于唐開元十八年(730),后經歷代多次修復,現僅存兩殿三院,現存建筑為清代光緒年間(1888)重建。現有大殿三重,分別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內柱上的394字的對聯被贊為“青城一絕”。建福宮筑于峭壁之下,氣度非凡。其左側是明慶府王妃遺址,西行一千米,即至巖石聳立、云霧繚繞的“天然圖畫”。宋代詩人范成大曾在此為宋帝祈禱,皇帝特賜名為“會慶建福宮”。

祖師殿位于天師洞右后側山腰間,出天師洞過訪寧橋即到。祖師殿又名真武宮,創建于唐代。唐代詩人杜光庭、薛昌,宋代張愈均曾在此隱居。唐睿宗的女兒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以求成仙。該殿環境幽靜,殿內有真武祖師、呂洞賓、鐵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圖壁畫、詩文刻石等。

朝陽洞位于主峰老霄頂巖腳,洞口正對東方,深廣數丈,可容百人,傳為寧封丈人棲息處。清人黃云鴿曾在此結茅而居,并撰聯曰:“天遙紅日近,地厭繹宮寬。”

老君閣位于青城第一峰絕頂(即彭祖峰頂,或稱高臺山、老霄頂),海拔高1260米。頂上原有呼應亭,取“登高一呼,眾山皆應”之意,是賞觀日出、神燈和云海奇觀的絕佳地點,2008年“5.12”特大地震毀壞后重建,20世紀80年代末改亭建閣。

圓明宮坐落在青城丈人山北木魚山的緩坡谷地。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因供奉圓明道母天尊而得名。宮內有四重殿堂:前為靈祖殿,供奉靈官神像;二殿為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三殿為斗姆殿,斗姆即圓明道母天尊,為北斗眾星之母;后殿為三官殿,供奉天、地、水三官大帝及全真道的呂祖、丘祖和重陽祖師。殿堂之間,各有庭院,宮內宮外,瑞草奇花,楠木成林,松竹繁茂。

上清宮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頂約500米的半坡上。上清宮始建于晉代,現存廟宇為清朝同治年間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宮門“上清宮”三字由蔣介石題寫。宮內祀奉道教始祖太上老君,有老君塑像和《道德經》五千言木刻,還有麻姑池、鴛鴦井等傳說遺跡。

常道觀(天師洞)自建福宮北行兩千米即至青城主觀——常道觀。因張道陵曾在此修行,故稱天師洞。天師洞始建于隋朝大業年間,三面環山,一面臨澗,古樹參天,十分幽靜。

現存殿宇建于清末,規模宏偉,雕刻精細,并有不少珍貴文物和古樹。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

觀內正殿為“三清殿”,殿后有黃帝祠和天師洞等古跡。天師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內有軒轅、伏羲、神農石像。

據導游說:西漢末年,被稱為“蜀中八仙”之一的陰長生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張道陵。東漢順帝初年,張道陵入鶴鳴山(今成都市大邑縣境內)修道,創立五斗米道,亦即天師道。東漢漢安二年(143),在寫畢二十四道書兩年后,張道陵到達青城山,在此結茅傳道,并羽化山中。

 

滄州獅子應州塔

 

那年重陽節前夕,單位組織老同志到山西大同秋游賞景,我作為工作人員一同前往。

我們乘車沿高速公路奔大同駛往,在途經山西應縣時,我們慕名參觀了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以挺拔的身軀,端莊的造型和悠久的歷史被國內外建筑學界稱之為建筑瑰寶,又被人們稱之為“天下第一塔”。

有流傳于晉、冀兩省的民謠說:“滄州獅子應州塔,正定府里的大菩薩”,說的都是歷史遺存中的珍品,應州塔即指此塔。

 

據導游介紹:應州木塔建于1056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最高的木構建筑。

全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外觀九層,可用空間只有五層,有“明五暗四”之說。

整座塔比例適當,巍巍聳立,蔚為壯觀……

塔是隨佛教傳入我國的,早期的塔大都為木塔。如我國第一座塔——洛陽白馬寺塔就是木塔,可是這座九層宏大建筑建成幾十年后即被焚毀。

有我國古代摩天樓之稱的洛陽永寧寺塔,高達160多米,登上塔頂猶如置身云霄,大有飄飄欲仙之感。

可是,此塔僅存15年,便被雷擊中,毀于火災。

歷史記載:元順帝時大震七日,應州木塔卻巋然不動。

350年前明王朝時,山西靈丘一帶曾發生烈度為九級的強震,房屋倒坍,人死幾千,而木塔卻安然無恙。

1926年,山西軍閥混戰,對木塔炮擊200余發,塔身彈痕累累,有多次擊中后燃燒起火,可是很快“自行”熄滅。

矗立晉北高原900多年的木塔抗震、防火能力,至今未有公認的科學解釋。

高層木構建筑另一個最大的自然災害是雷擊。歷史上的木塔大部分曾毀于雷火。

應縣木塔可以說是一個杰出的防雷范例。它為何不受雷擊,長期以來是一個不解之謎……

 

研究表明,不受雷擊和它高達10米的金屬塔剎有關。

塔剎全為鐵件制成,有覆缽、相輪、露盤、月牙、寶珠等,略顯亮光,中心有鐵軸一根,插入梁架之內,周設八根鐵鏈系緊,迄今完好無損。

導游介紹:說:從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防雷裝置——現代消雷器的原理看,應縣木塔的塔剎是一個很典型的“傘形離子發生器……法拉第籠的上蓋”。

因此,可使木塔千年不受雷擊。事實上也是如此,木塔四周在雷雨天常有雷擊現象,僅上世紀50年代,在離塔一百米左右的地方就有兩次雷擊,但木塔卻安然無恙。

有關專家認為:應縣木塔是科學、藝術與宗教的完美結合,是人類木構建筑史上的奇跡,也是我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但由于700多噸的重量全部通過一二層傳到地面,所以下層木材不堪重負,很多柱頭、房梁等關鍵部位都發生扭曲和斷裂。

另外,塔的中心部分,作為主要承重構件的三根梁現在已經完全壓碎了,如今它的間隙調節功能已經喪失,而且自身的荷載功能也失去了,已成為一個劈裂的陳材。

據導游介紹:從1991年起,國家共撥款800多萬元,組織有關部門先后對應縣木塔現狀、殘損程度、所在區域地震影響力等十個方面進行仔細的實地勘查與分析,認為木塔本身已經嚴重扭曲變形,已到了非修不可的地步。

人們期待著木塔能早日煥發出昔日的光芒。

 

大明塔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后期,我曾兩次到內蒙古的寧城采訪,兩次全是寧城縣委的楊主任接待的我,并兩次陪我去了大明塔游覽……

一次是秋高氣爽的季節,一次是寒風凜冽的冬天。

兩次的內蒙之行,楊主任都帶我去參觀了大明塔,不同的季節,景色各有不同。

據楊主任介紹:赤峰地區是契丹人的發祥地,也是統治中國北方達200余年之久的遼國中心。

公元1007年,遼宋兩國結束了敵對狀態,遼圣宗率兵歸來,見大明鎮一帶地理位置重要,氣候宜人,風景如畫,便在這里仿制宋都開封筑成中京,并將遼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移至這里……

然而,經過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遼中京早已化為一片焦土,當年的墻垣、宮殿僅剩下遺址,唯有大明塔經歷千秋而巍然聳立,不禁使人對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而發出由衷的贊嘆……

走近大明塔,只見最底層的高大立面上,一周巨大的蓮花寶座托起了海天佛國的八大部洲,每個立面中心砌出券頂佛龕,一尊尊高大的圓雕佛像,頭頂佛光,慈眉善目,俯視人間。

佛像的兩側,各站有威武的金剛力士,怒目猙獰,手持各種法器以維護佛祖尊嚴。

在佛祖的上方寶蓋左右,一群飛天女神漫天飛舞,彩帶、花籃和衣裙雕刻細微,栩栩如生。塔角掛有風鈴,清風吹來,余音梟梟,恍若來自半天。

據:遼圣宗統和二十二(公元1004年)路過這里,遙望南方霞光閃爍,有郛郭樓閣之狀,一派瑞氣,因議建都。統和二十五年五日竣工。

中京城的布局仿北宋都城汴梁城,分外城、內城和皇城。外城東西長4000米,南北寬3500米;內城東西長2000米,南北寬1500米,內外兩城略呈“回”字形。

皇城呈正方形,每邊長一千米,居于內城中北部,以內城北墻為皇城北墻。中京城自興建到失于金,歷經150年,一直是遼的重要都城……

有資料顯示:金兵攻陷上京后,于公元1122年攻占中京。金時改遼中京為北京大定府。

元初改為北京總管府,至元二十五年改為武平路。明初在此設大寧衛。

明太祖死后,因諸王紛亂,此城遭戰火遂成廢墟。遼中京城內地面建筑已蕩然無存,惟塔獨立。

大明塔為八角形十三層密檐式實心磚塔,高80.22米,塔基底徑48.6米,塔體直徑34米,在現存遼塔中雄居魁首……

據楊主任介紹:大明塔僅次于陜西涇陽的崇文塔和河北定縣的料敵塔,為全國第三高塔,體積則全國第一。

該塔雄渾凝重,巍峨矗立。

晴日,便在百里之遙,亦可用肉眼望見……

用清乾隆皇帝描寫此塔的詩句就是“自遠早見郁迢嬈”,若到跟前看一看,卻是“逼近欲瞻翻不易”,觀者無不為工程之浩大、造型之壯觀、雕刻之精細而嘆為觀止,使人不禁肅然起敬。

大明塔興建的具體年代,至今尚無資料……

根據1982年維修從塔上發現的一塊磚上寫有“壽昌四年四月初八……”等幾字推斷,認為大明塔應為遼統和二十五年到壽昌四年(公元1007年—1098年)間所建。

第一層大檐下塔身高近十一米,每面雕有細致入微、栩栩如生的菩薩坐像浮雕。

每位菩薩左右各有兩個肋侍,上端有一對飛天,每面左棱上象是一個二截塔的造型,上截刻有本面菩薩說法地名,下截刻有本面菩薩的法名。如:正北面左棱塔上截刻“曲女城邊說法塔”,下截刻“金剛手菩薩”,全是漢文。

不論是佛像浮雕,還是其他文飾,堪稱罕見的藝術珍品。

大檐仿木結構,二層以上為密檐。塔頂基部高7.16米,銅頂高2.88米。整個大塔建筑宏偉,造型秀美,工藝精湛。

由于數百年的風吹雨打,特別是經歷了元代七級大地震及1976年唐山地震,塔頂傾斜,風鐸、銅鑒大部墜落。

歷史上對大塔可能有過多次維修,但未見史料記載。只是在塔正面菩薩像兩邊有蒙文字兩行,翻譯為“大清帝國咸豐甲寅年修”……

為了保護這珍貴的建筑,1981年國家投資五十多萬元進行全面維修。施工三年,于1984年8月全部竣工。維修后不僅將殘損部位全部修好,而且更換了原銅頂,新掛風鐸一千多個,銅鑒四十個……

盡管大明塔為世人所敬仰,但尚有許多秘密沒有解開,如此塔究竟由誰設計?建于何時?塔下有無地宮等。

其中人們最為關注的是有關塔下地宮的傳說……

傳說大明塔下有很大的地宮,里面供奉著釋迦摩尼佛祖與其弟子的塑像,佛前供案上點著九九八十一盞長明燈,正中一個油燈特別大,也特別亮,虔誠的佛教徒們無論向這些油燈添加多少油也不外溢,多長時間不添油,油也不減少,燈也照樣明亮。

但有一年,一位小各尚仍然順著通道進去添油,可再也沒見他出來,別的和尚去找時,通道早已不見了……

據介紹:按一般建塔規則,塔基中心部位應有地宮,即放置佛舍利等物的地方。

1986年清理塔基時,曾于塔正南面進行了試掘,但進深7米仍未發現地宮,因怕危及大塔的安全,沒敢開鑿塔座或塔身,因此,還難以斷定塔下有無地宮……

如大明塔下確有地宮,肯定會保存建塔的相關文獻。一旦地宮被發現,有關此塔設計者、建造時間等秘密就有望得到破解。

 

作者簡介

高擁軍,男,1959年2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期刊編輯,石家莊人,大學文化(河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筆名:高軍、高仁。(網名:高山大海)

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文學藝術研究會會員。

198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作品:

散文集《美麗的回憶》,書信體散文集《羽高家書》,散文集《笑對人生》,游記散文集《足行山河》及詩集,詞集《夢歌暢吟》,科普集《龜舟搏楫》等。

曾任報刊社編輯,期刊主編,國企宣教處長,學院國學教研員等職。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作家網新圖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乱女乱子视频在线播放| 无码少妇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动态| 国产精品剧情原创麻豆国产| 亚洲最大视频网| 97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女人张开腿等男人桶免费视频| 免费视频88av在线| www视频在线观看天堂| 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差差| 天天色天天射天天操| 人人洗澡人人洗澡人人|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re| 毛色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 亚洲一区爱区精品无码| 成人免费黄色网址| 日本免费a视频| 变态拳头交视频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www| 波少野结衣色在线| 国产精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各| 中文字幕5566| 日本在线观看一级高清片| 四虎永久网址影院| xxxxwww日本在线| 欧美最猛黑人猛交69| 国产精品1024永久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中文騷妇女内射| 色哟哟网站在线观看| 富女玩鸭子一级毛片|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浮力影院亚洲国产第一页| 日本黄网站动漫视频免费| 又黄又爽的视频免费看| 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欧美三级不卡视频| 国产三级一区二区三区| peeasian人体| 欧美丰满白嫩bbwbb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