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馬古道(外二篇)
作者:高擁軍
茶馬古道,是古代我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我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
茶馬古道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一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為神秘的旅游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產。
茶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戰中后期最為興盛。
茶馬古道分陜甘、陜康藏、滇藏大概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海岸。
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于公元六世紀后期,它南起云南茶葉主產區思茅、普洱,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地區、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時我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
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具優勢的貨物產地和中轉集散地,有著悠久的歷史。
茶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邊疆和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戰中后期最為興盛。
我國的茶馬古道有三條:
第一條是陜甘茶馬古道,是我國內地茶葉西行并換回馬匹的主道。
第二條是陜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主要是陜西人開辟;
第三條是滇藏茶馬古道。
陜康藏茶馬古道—蹚古道,始于漢唐,由陜西商人與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形成。由于明清時政府對販茶實行政府管制,販茶分區域,其中最繁華的茶馬交易市場在康定,稱為---蹚古道,因此,陜康藏茶馬古道是當時可以在國內跨區販茶的茶馬古道。
川藏茶馬古道是陜康藏茶馬古道的一部分,始于唐代,東起雅州邊茶產地雅安,經打箭爐(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薩,最后通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全長近四千余公里,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是古代西藏和內地聯系必不可少的橋梁和紐帶。
川藏茶馬古道,東起雅州邊茶產地雅安,經打箭爐(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薩,最后通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全長近4000余公里,已有1300多年歷史,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文化底蘊,是古代西藏和內地聯系必不可少的橋梁和紐帶。
在這里,我主要說的是位于湖南省益陽市安化縣境內的茶馬古道。
安化茶馬古道,距離益陽市區150公里,素以南方最后一支馬幫和最完整的茶馬古道遺存著稱于世,這里保留了原生態的高山民居風光和峽谷風光,遠離塵囂,秀美獨特,故被稱為“高山之城,茶馬遺風”。
茶馬古道風景區是一處融山水風光和歷史文化于一體的風景區。
在這里,您可以體驗騎馬觀光的樂趣,也可以探尋馬幫文化的歷史遺存。
景區內林秀水美,山高谷深,集“雄、奇、險、秀、幽”等風景特色于一身:
雄者:景區內峽谷深澗,危崖聳立,雄渾有力,氣勢磅礴,充滿雄偉之美。
奇者:景區內處處可見奇峰怪石,或擬人,或擬獸,形態各異,氣象萬千,造型豐富,鬼斧神工。
險者:景區內的游道大多依崖壁而建,雖然增加了足夠的安全措施,仍不失驚險刺激,正如古詩云“棧道依松劃,危樓疊石連”。
秀者:即秀麗之美。景區內林木蔥郁,溪水潺潺,陰柔共媚。遠山逶迤,四季繁花,蒼翠欲滴,富有高山民居特色的木屋民居掩映其間,秀美極致。
幽者:乃幽深、幽靜之美。這里山高谷深,群山圍閉,遠離塵囂,是超脫逸世、凡塵不染之佳境。行于林間小道,便會油然產生超凡、隱逸之情,是閑暇度假,修心養性的風水寶地。有詩贊曰:“古壁嶙峋跨石臺,悠然盤徑絕塵埃,一溪水色浸臺徑,四面濤聲入玉杯”。
茶馬古道風景區下轄三個單元景區:關山峽谷游覽區、高城文化體驗景區、川巖景區。關山峽谷以“雄、險”見長,適合探險攀爬體驗,驚險刺激;高城是體驗高山人家民俗民風以及安化茶文化的景區,適合休閑度假,是厭倦城市喧囂的人們可以“讓心放下的地方”;川巖景區景觀秀美奇特,陰涼而幽雅,被人稱作“騎在馬背上的峽谷”,帶給人騎馬觀光的獨特體驗。
騎馬穿行在川巖江邊的茶馬古驛道上,清脆的馬鈴聲在這詩情畫意的山水中宛如一支動聽的歌,隨著山風悠悠傳開,不絕于耳,真有一番"山外車鳴聲不絕,山間鈴響馬幫來"的景象。
走馬川巖江,在古樹斜陽山風中任思緒飛揚,體驗古代俠士笑傲江湖的豪情,感受昔日馬幫躍馬山川的氣魄,別有一番情趣。
綿延不絕的群山古道,神秘原始的馬幫部落,質樸純凈的山鄉水澗,以及豐富多彩、傳承深遠的梅山文化,從綿綿不絕的川巖江中,傾瀉出無數讓人心動的誘惑。
西北胡楊
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的一個金秋十月,因公務去新疆出差。
那是一個收獲的季節,更是一個等待的季節,金黃色渲染了我的內心世界,公務之余,朋友帶我去看胡楊,那是我第一次看胡楊,最美的胡楊林,讓我體會到那秋高氣爽的意境,讓那意境自然流露到我夢想的心里。
風起的時候,戈壁的秋天不知不覺來的是那樣的匆忙,胡楊在茫茫的戈壁,在沙漠屹立千年而不朽,額濟納旗的胡楊林真的很美,驕傲的胡楊用他那金黃色的盛裝,迎接我們的到來,胡楊林擁抱了我,我依偎在胡楊的身邊靜靜的去看,去體會每一顆胡楊那壯美而不朽的人生,胡楊扎根在戈壁的沙漠里,他的寂寞無人問津,甚至連生存的水源都沒有,干枯的胡楊,朋友問我為什么沒有倒下,我想那一定是胡楊對自己命運的抗爭與不屈,一路上朋友拿著相機不停的拍照,都想留下秋天的美景,那來自內心的喜悅不言而喻胡楊有他獨自的情感,一份執著越千年而不變,那份深沉的愛眷戀著戈壁每一份土地,一份真誠帶來生命的奇跡,我想,他一定在告訴我活著的意義,胡楊感動著每一位去看他的人們,我會與我的朋友為胡楊的美,深深動情,秋天到來葉子輕輕飄落,他沒有悲傷更沒有哀怨,年復一年,一層層覆蓋著大地,映入你眼簾的金色之美,就是那葉子飄落時的微笑,她撲向大地獻給大地母親,一個莊重而深情的吻。胡楊給了我最好的生命啟示,生命有生而命,命為何物,胡楊歷經千年滄桑,在大自然的洗禮下,傲然挺立生生不息,為我們在戈壁的荒原刻畫出一幅歷史的畫卷,我贊美胡楊,他美的自然,美的是人難忘,在那彎曲枯萎的身體里,把信念與忠誠永遠寫在風中那寂靜的荒原,不論秋天的成熟,冬日的蒼涼,你把愛奉獻給了這片深情的土地,胡楊,你不息的生命,頑強的精神,執著的守望在千里茫茫的戈壁,來年我們相約,再去看胡楊,去額濟納旗看世界上最美的胡楊林。
胡楊樹高大挺拔,蒼勁古樸,是一個神奇的樹種,具有驚人的抗干旱、御風沙、耐鹽堿的能力,能頑強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譽稱“沙漠英雄樹”,素有“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之美譽,被視為植物的活化石,系國家二級保護樹種。
額濟納旗胡楊林,充滿原始風貌,有黑水河水道穿過,兩邊長滿金黃的胡楊樹,間有蒙古包和綿延的沙丘。最有名的是二道橋倒影林,金黃色的胡楊林與黑水河形成金色的倒影,蔚藍的天空,倒映于水面,呈現出“晚霞撒余暉,胡楊染金秋”壯美的金色輝煌。
金秋,走進額濟納,邂逅醉美胡楊林,金秋胡楊,短暫而永恒的金色輝煌,令人神往!
胡楊是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五椏果亞綱、楊柳目、楊柳科、楊屬的一種植物,是落葉中型天然喬木,直徑可達1.5米,木質纖細柔軟,樹葉闊大清香。耐旱耐澇,生命頑強,是自然界稀有的樹種之一。
胡楊樹齡可達200年,樹干通直,高10-15米,稀灌木狀。樹葉奇特,因生長在極旱荒漠區,為適應干旱環境,生長在幼樹嫩枝上的葉片狹長如柳,大樹老枝條上的葉卻圓潤如楊。
胡楊系古地中海成分,是第三世紀殘余的古老樹種,在6000多萬年前就在地球上生存。在古地中海沿岸地區陸續出現,成為山地河谷小葉林的重要成分。在第四紀早、中期,胡楊逐漸演變成荒漠河岸林最主要的建群種。
主要分布在新疆南部、柴達木盆地西部,河西走廊等地。生在中國塔里木盆地的胡楊樹,剛冒出幼芽就拼命的扎根,在極其炎熱干旱的環境中,能長到30多米高。當樹齡開始老化時,它會逐漸自行斷脫樹頂的枝杈和樹干,最后降低到三、四米高,依然枝繁葉茂,直到老死枯干,仍舊站立不倒。并且在額濟納旗,人們贊揚胡楊是“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三千年的胡楊,一億年的歷史”。錚錚鐵骨千年鑄,不屈品質萬年頌。
胡楊曾經廣泛分布于中國西部的溫帶暖溫帶地區,新疆庫車千佛洞、甘肅敦煌鐵匠溝、山西平隆等地,都曾發現胡楊化石,證明它是第三紀殘遺植物,距今已有6500萬年以上的歷史。如今,除柴達木盆地、河西走廊、內蒙古阿拉善一些流入沙漠的河流兩岸還可見到少量的胡楊外,中國胡楊林面積的90%以上都蜷縮于新疆,而其中的90%又集中在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一個被稱為“極旱荒漠”的區域。
在庫車千佛洞和敦煌鐵匠溝第三紀古新世地層中部發現了胡楊的化石,至少也有6500萬年的歷史。《后漢書·西域傳》和《水經注》都記載著塔里木盆地有胡桐(梧桐),也就是胡楊。維吾爾語稱胡楊為托克拉克,意為“最美麗的樹”。由于胡楊具有驚人的抗干旱、御風沙、耐鹽堿的能力,能頑強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因而被人們贊譽為“沙漠英雄樹”。
西漢時期,樓蘭的胡楊覆蓋率至少在40%以上,人們的吃、住、行都得靠胡楊。在清代,仍“胡桐(即胡楊)遍野,而成深林”。
但從20世紀的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的短短20年間,塔里木盆地胡楊林面積由52萬公頃銳減至35萬公頃,減少近三分之一;在塔里木河下游,胡楊林更是銳減70%。在幸存下來的樹林中,衰退林占了相當部分。造成這種結局的原因,主要還是人類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胡楊及其林下植物的消亡,致使塔里木河中下游成為新疆沙塵暴兩大策源區之一。
胡楊是干旱大陸性氣候條件下的樹種。喜光、抗熱、抗大氣干旱、抗鹽堿、抗風沙。在濕熱的氣候條件和粘重土壤上生長不良。胡楊要求沙質土壤,沙漠河流流向哪里,胡楊就跟隨到哪里。而沙漠河流的變遷又相當頻繁,于是,胡楊在沙漠中處處留下了曾駐足的痕跡。胡楊靠著根系的保障,地下水位不低于4米,胡楊能生活得很自在;在地下水位跌到6—9米后,胡楊就顯得萎靡不振了;地下水位再低下去,胡楊就會死亡。
胡楊是亞非荒漠地區旱中生至中生植物,長期適應極端干旱的大陸性氣候;對溫度大幅度變化的適應能力很強,喜光,喜土壤濕潤,耐大氣干旱,耐高溫,也較耐寒;適生于10℃以上積溫2000—4500℃之間的暖溫帶荒漠氣候,在積溫4000℃以上的暖溫帶荒漠河流沿岸、河漫灘細沙--沙質土上生長最為良好。能夠忍耐高溫45℃和低溫-40℃的襲擊。胡楊耐鹽堿能力較強,在1米以內土壤總鹽量在1%以下時,生長良好;總鹽量在2—3%時,生長受到抑制;當總鹽量超過3%時,便成片死亡。
胡楊對溫度大幅度變化的適應能力很強。它生長的水分主要靠潛水或河流泛濫水,所以具有伸展到淺水層附近的根系,具有強大的根壓和含碳酸氫鈉的樹葉,因而能抗旱耐鹽。胡楊,是生活在沙漠中的惟一的喬木樹種,它自始至終見證了中國西北干旱區走向荒漠化的過程。
雖然已退縮至沙漠河岸地帶,但仍然是被稱為“死亡之海”的沙漠的生命之魂。在沙漠中只要看到成列的或鮮或干的胡楊,就能判斷那里曾經有水流過。正因為如此,有人將胡楊稱為“不負責任的母親”,它隨處留下子孫,卻不顧它們的死活。其實,這是一種對環境制約的無奈。
胡楊是荒漠地區特有的珍貴森林資源。常生長在沙漠中,它耐寒、耐旱、耐鹽堿、抗風沙,有很強的生命力。胡楊林是荒漠區特有的珍貴森林資源,它的首要作用在于防風固沙,創造適宜的綠洲氣候和形成肥沃的土壤,千百年來,胡楊毅然守護在邊關大漠,守望著風沙。
胡楊也被人們譽為“沙漠守護神”。胡楊對于穩定荒漠河流地帶的生態平衡,防風固沙,調節綠洲氣候和形成肥沃的森林土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荒漠地區農牧業發展的天然屏障。
胡楊是較古老的樹種,對于研究亞非荒漠區氣候變化、河流變遷、植物區系的演化以及古代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胡楊林在改善荒漠生態方面的作用新疆、內蒙古和甘肅西部地區,有相當一部分為戈壁、沙漠所占據,干燥少雨,特別是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的荒漠氣候尤為強烈。胡楊主要分布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周圍,猶如一條綠色長城,緊緊鎖住流動性沙丘的擴張。
新疆的農業區,主要分布在南北疆盆地沙漠邊緣的片、帶狀的綠洲中,多為沙漠戈壁包圍,處于干旱、風沙威脅之下,內蒙古、甘肅西部一帶,也處在近似的自然環境中。這樣嚴酷的自然條件,就不能忽視分布在這些地區河流兩岸和洪水侵蝕地上的胡楊林。由于有這些胡楊林的存在,干旱惡劣氣候才得以緩和。在南疆塔里木河中,上游兩岸以及下游廣大地區分布的天然胡楊林,構成了一道長達數百公里連綿斷續的天然林帶。
這條天然林帶,對于防風固沙、調節氣候,有效地阻擋和減緩南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移,保障綠洲農業生產和居民安定生活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由于大量胡楊林生長分布在河流兩岸,保護了河岸,減少了土壤的侵蝕和流失,穩定了河床。胡楊林的蔽蔭覆蓋,一方面增強了對土壤的生物排水作用,另一方面又相對地減緩了土壤上層水分的直接蒸發,抑制了土壤鹽漬化的進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胡楊作為荒漠森林在中國西北地區廣闊的荒漠上所起的巨大作用,是難以用一般數字估價的。
蓬萊閣 一個美麗的地方
一說起蓬萊,人們就會想起八仙,想起八仙,就會想起“人間仙境”。
是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少年時代就聽說過蓬萊。
說相傳,八仙曾在蓬萊閣上聚會飲酒,酒至酣時,鐵拐李提議乘光到海上一游:眾仙齊聲附合,并言定各憑道法渡海,不得乘舟。漢鐘離率先把大芭蕉扇往海里一扔,坦胸露腹仰躺在扇子上,向遠處漂去,何仙姑將荷花往水中一拋,頓時紅光萬道,何仙姑屹立荷花之上,隨波漂游。隨后,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鐵拐李、韓湘子、藍采和也紛紛將各自寶物拋入水中,借助寶物大顯神通游向東海……
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八仙過海。
蓬萊,是山與海的完美結合,景觀是形,文化是魂,他們相互融合,構成了馳名中外的名勝精華,并使中國文化充滿了無限的魅力。
蓬萊,是我少年時向往的地方,直到1997年,我在北京一家雜志社任主編時,我才有幸第一次踏上蓬萊的土地,領略了八仙生活的地方……
隨后,我又多次去到蓬萊觀光。
2006年10月,我又一次到了蓬萊,又一次參觀了蓬萊的特色景區,又一次領略了蓬萊的“人間仙境”,又一次體驗了山海勝境的瑰麗,又一次感受了奇異的仙鄉神韻,那超然的人文精神,那純厚的民俗風情,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回憶。
蓬萊閣景區是以丹崖山為中心、蓬萊水城和田橫山為兩翼的,融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于一體的名勝風景區。它的面積為10平方公里。
據介紹,蓬萊閣古建筑群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1061年),經過了宋、明、清三代不斷的擴建和改建。整個建筑群建筑面積為18900平方米,占地面積為32800平方米,分為六個建筑單體,共有100多間,整個古建筑群樓臺殿閣分布得宜,寺廟園林交相輝映,古樸典雅,獨有千秋,成為名揚中外的游覽勝地。1982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蓬萊曾是古代登州府署所在地,管轄著九個縣一個州,是當時中國東方的門戶。久負盛名的登州古港,是中國古代北方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和軍港,與我國東南沿海的泉州、明州(寧波)和揚州,并稱為中國四大通商口岸,并且是我國目前保存得最完好的古代海軍基地。蓬萊依山傍海,所以,又以“山海名邦”著稱于世,山光水色堪稱一絕。
蓬萊的魅力不僅在于它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蒼茫豪放的山海風光,還在于它有著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
據史籍記載:蓬萊城北海面常出現海市蜃樓,散而成氣,聚而成形,虛無縹緲,變幻莫測。那些好事的方士便以海市的虛幻神奇,演繹出海上三神山的傳說,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一個令世人向往的神仙世界,更為蓬萊平添了幾分神采。
傳說漢武帝多次駕臨山東半島,登上突入渤海的丹崖山,尋求“蓬萊仙境”,后人就把這座丹崖山喚作蓬萊。恍如仙境丹崖山立在海邊,臨海的一面是陡峭的絕壁,山巖紋理是暗紅色,故有此名。
蓬萊閣建于山頂。遠遠望去,樓亭殿閣掩映在綠樹叢中,高踞山崖之上,恍如神話中的仙宮。
蓬萊閣坐北朝南,是一座雙層木結構建筑,雕梁畫棟,色彩絢麗;閣底環列16根大紅楹柱,閣的上層繞有一圈精巧明廊,登上閣頂,讓人有一種心境開闊、舒暢的超世脫俗之感。居身閣上,眼望蔚藍的天空,白云朵朵, 眺望海面上波濤萬頃,海鷗在海上翱翔,遠處,時而有幾只漁船打魚歸來,在海上乘風破浪。
丹崖山拔海而起,與浩茫的碧水相映,閣樓高居頂峰,仿佛鑲嵌在綠蔭叢中一顆璨燦的明珠,旁邊的燈塔居高臨下,雄偉壯觀,恰如守護蓬萊閣的士兵,巍然矗立在峭壁上。周圍有一道城墻雄踞峻嶺,氣勢磅礴,好一幅“仙閣竣空”圖啊!
我仿佛置身于海天之間,有出塵超凡之感。
建于明代的水城蓬萊閣游覽區還包括“水城”在內。蓬萊水城又名備倭城,在丹崖山下,沿著丹崖絕壁向南筑起,周圍約3華里,中間是一個人工湖。
水城的南門與陸路相通,北門叫水門,是出海口。水門設有巨大的閘門,平時閘門高懸,大小航船進出無阻;有事則放下閘門,切斷海上通道。水門外東西兩側,各有炮臺一座,互為犄角,控制著附近海面。
水城初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后經多次整修擴建,形成了一個完整嚴密的海上防御體系。明代明將戚繼光曾在這里訓練水軍,指揮沿海的抗倭斗爭,肅清了倭患。兩艘古代戰船停于城內,接待游人在水城中航行,飽覽水城雄姿。
蓬萊閣自古為名人學士雅集之地,閣內各亭、殿、廊、墻之間,楹聯、碑文、石表、斷碣、琳瑯滿目,比比皆是,翰墨流芳,為仙閣增色不少。蓬萊閣前常出現“海市蜃樓”奇觀,蘇東坡的“東方云海空覆空,群仙出沒空明中。蕩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闕藏珠宮”一詩,正是“海市蜃樓”奇景的生動描寫。
蓬萊閣,一個美麗的地方。
作者簡介
高擁軍,男,1959年2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期刊編輯,石家莊人,大學文化(河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筆名:高軍、高仁。(網名:高山大海)
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文學藝術研究會會員。
198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作品:
散文集《美麗的回憶》,書信體散文集《羽高家書》,散文集《笑對人生》,游記散文集《足行山河》及詩集,詞集《夢歌暢吟》,科普集《龜舟搏楫》等。
曾任報刊社編輯,期刊主編,國企宣教處長,學院國學教研員等職。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