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獨處
作者:婁炳成
我在客居成都市郫都區友愛鎮清溪村清溪水鄉小區的這段時間里,生平第一遭感受到了什么是“舉目無親”。百余人的居民小區,除了偶爾能見到還算是熟人的大妹的同學夫婦倆,就再也沒有熟悉的面孔了,就更不用說數千村民和兩千三百萬成都平原上的常住人口了。相比于在隴南時的獨處,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獨處,無論在屋子里、街道上,還是在鬧市、風景區,即便是人山人海里。
人是群居動物。當一個人不得不獨處,其原因大致有這么幾種:一是眾叛;二是親離;三是躲避天災人禍;四是隱居修行;五是外力強制。除此之外,再也想不出還有什么原因,非得使其獨處不可。但我在這段時間里的獨處,似乎與上述五種原因都不沾邊。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我行我素”吧?
我不以“孤獨”而是以“獨處”這個詞匯來做文章,皆因為“孤獨”的內涵比較復雜,而“獨處”就簡單明了了許多。雖然,“孤獨”與“獨處”往往可以互為解釋,卻不能混為一談,相互劃等號。孤獨往往是一種心靈上的感受,有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強制性,而獨處卻是一種生活的狀態,情出自愿。
《孟子·梁惠王下》云:“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這是對“鰥”“寡”“獨”“孤”四個字原始詞義最具權威的解釋,但卻不是對我們當下所說的“孤獨”這個詞匯的詮釋。在現代漢語里,“孤獨”的釋義主要是“只身獨處,孤單寂寞”的意思。但在于我,雖然是“只身獨處”,有“孤單”的感覺,卻并不寂寞。一日三餐,或自做,或去街上隨便哪家飯館,想吃啥吃啥,反正在蜀都遍地都是好吃的,啥都倍兒香,再來點小酒,挺滋潤的。有靈感了,就伏案在筆記本電腦的鍵盤上把想到的打出來,零星的思想火花就儲存起來,以便在以后寫作時派上用場;倘若是成熟的,就一氣呵成,不管是什么題材什么體裁。沒了靈感,就在小包里裝上盛滿茶水的茶杯和香煙,背挎了或步行,或乘車,去古鎮、林苑、集市、公園、農家樂、商城、展會、名勝、富人區、田間、阡陌等處去逛逛,漫無目的,隨心所欲,隨遇而安。
獨處是自成世界的一種孤獨,獨處是一種完整的狀態,所以,獨處者是自成世界、自成體系的人,表現出的一種“自我的高貴”。獨處并非是在自己心情壓抑,或者是失戀的時候出現的那種感覺,那種感覺只是空虛和寂寞,稱不上是獨處。獨處是一種狀態,一種圓融的狀態,獨處者都是思想者,并非是受到情欲誘惑或責任束縛的那種世俗者眼中的另類,那種刻意將自己展現給外界的人。
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具有一種可以寬納一切的精神狀態。他面對的是真正的自己,人類的許多思想都源于此處,包括一些書籍、創意、哲理以及重大決定的誕生。獨處者大多數的時間都在觀察、學習出現的各種客觀事物,并且能夠從中得到無限的刺激和快樂。獨處是靈魂的放射,理性的落寞,也是思想的高度,人生的境界。它沒有聲音卻有思想,沒有外延卻有內涵,獨處是人生一種深刻的詮釋,是不能替代的美麗。它能使人們從忙碌中解脫勞頓,在靜夜里獨對心靈,在晨曦中思考未來,那是一種無法表達的玄妙。獨處者,不管他處于何地何種環境中,都能讓自己安靜并且自得其樂,哪怕他面對的是大起大落,峰頂谷底,生死抉擇。
人們往往把交往看作是一種能力,卻忽略了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并且在一定意義上是比交往更為重要的能力。反過來說,不擅交際固然是一種遺憾,不耐孤獨也未嘗不是一種很嚴重的缺陷。獨處也是一種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時候都可具備的。具備這種能力并不意味著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產力。人在寂寞中大致有三種狀態:一是惶惶不安,茫無頭緒,百事無心,一心想著逃離出寂寞;二是漸漸習慣于寂寞,安下心來,建立起生活的條理,用讀書、寫作或別的事務來驅逐寂寞;三是將寂寞本身視為一片詩意的土壤,一種創造的契機,誘發出關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體驗與思考。
獨處是人生中的美好時刻和美好體驗,雖則有些寂寞,寂寞中卻又有一種充實。獨處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在獨處時,我們從別人和事務中抽身出來,從被外力左右的情緒中收回自己。這時候,我們獨自面對自己和“上帝”,開始了與自己的心靈以及與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對話。一切嚴格意義上的靈魂生活都是在獨處時展開的。和別人一起談古說今,引經據典,那是閑聊和討論;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來大師們的杰作之中時,才會有真正的心靈感悟。和別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獨自面對蒼茫的大地和奔流的江河之時,才會真正感受到與天地的交流和大自然的溝通。尤其是,當你深陷茫茫人海之中時,你會忽然感受到個體的渺小,自己的微不足道,無論是蛟龍還是魚蝦,都在熙熙攘攘的人海中隨波逐流,身不由己。因而,佛說,眾生皆孤獨。越是置身于人海,就越是感到孤獨。從此種意義上來說,人人都在獨處,在只屬于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或徘徊、或徜徉、或獨行,直至走向那不可知的未來。
從心理學的觀點看,人之需要獨處,是為了進行內在的整合。所謂整合,就是把新的經驗放到內在記憶中的某個恰當位置上。唯有經過這一整合的過程,外來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為一個既獨立又生長著的系統。所以,有無獨處的能力,關系到一個人能否真正形成一個相對自足的內心世界,而這又會進而影響到他與外部世界的關系。怎么判斷一個人究竟有沒有他的“自我”呢?有一個可靠的檢驗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獨處。當你自己一個人呆著時,你是感到百無聊賴,難以忍受呢,還是感到一種寧靜、充實和滿足?獨處是否能成為一種愛好,與一個人的性格完全無關,愛好獨處的人同樣可能是一個性格活潑、喜歡高朋滿座的人,只是無論他怎么樂于與別人交往,獨處始終是他生活中的必需。
在他看來,一種缺乏交往的生活當然是一種缺陷,一種缺乏獨處的生活則簡直是一種災難了。世上沒有一個人能夠忍受絕對的孤獨。但是,絕對不能忍受孤獨的人卻是一個靈魂空虛的人。世上就有這樣的一些人,他們最怕的就是獨處,讓他們和自己呆一會兒,對于他們來說簡直是一種酷刑。只要閑下來,他們就必須得找個地方去消遣,去“消費”自己。他們的日子表面上過得十分熱鬧,很光鮮,實際上他們的內心極其空虛,窮其一生都在“瞎忙”,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想方設法避免面對面看見自己。對此我只能有一個解釋,就是連他們自己也感覺到了自己的貧乏,和這樣貧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很沒有意思的,再無奈的獨處也比這樣的消遣有趣得多,深刻得多,更有意義得多。這樣做的結果使他們變得越來越貧乏,越來越沒有了自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消遣是需要的,熱鬧是需要的,朋友相聚吃手抓喝大酒吹牛插科打諢是需要的,像大病了一場的渾渾大醉是需要的,眾星拱月是需要的,被人吹捧接受掌聲是需要的,站在領獎臺上高擎獎杯是需要的,然而,當繁華落幕、塵埃即將落定之時,你愿意選擇獨處嗎?當你不得不獨處的時候,你能甘心情愿地接受獨處嗎?而且視獨處為快樂、為幸福、為人生的至高境界嗎?
入冬了,下雪了。原野里,所有的果實都下樹了,上市了,唯有小燈籠般的柿子,還孤獨地掛在枯葉早已離去的樹梢,紅彤彤的,格外誘人,格外醒目,使你感覺到冬天并不是一片蕭殺凄清的景象。再過些時候,冬天更深了,梅花就會開放。比之于春、夏、秋三季開放的眾多的花兒們,梅花是孤獨的,但她依然歡喜漫天飛雪,在白茫茫的大地上透出一片喜慶的紅色,星星點點,團團簇簇,直到又迎來一個活蹦亂跳、百花齊開的春天,才會含著微笑悄然謝幕。
我們往往會把孤單與孤獨混為一談。其實,孤單并不等于孤獨。孤單是外在的,表象的,而孤獨則是內在的,心靈的。孤單,但并不凄涼,沒有悲戚;孤獨,不僅具有孤單的外在表象,而且精神沒有寄托,靈魂沒有依附,身在家中,心卻無依無傍,靈魂始終在夢游,就像斷了線的風箏,隨風飄零,沒有歸宿。身體的孤單不可怕,靈魂的孤獨才是致命的。所以,無論怎樣講,我們可以孤單地生活,但絕不能孤獨地老去。
夕陽無限好,晚霞更美麗。讓我們學會獨處,甘于獨處,樂于獨處,珍視獨處,讓生命之花在獨處中絢爛地綻放,把自己變成最美的那道風景,然后,靜好地凋零,回歸到百年孤獨、千年孤獨、永恒的孤獨……
作者簡介:婁炳成,男,甘肅省隴南市人大常委會退休干部,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在國家級、省市級報刊雜志、文學網站發表小說、散文、戲劇、紅學評論、文藝評論等作品300萬字以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