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刀?書
作者:郭偉
植物最早來到這個世界。
花是再平常不過之物了,是植物的生殖器,隨地可見,隨時可見。尤以春夏時節,大地百花齊放,花粉滿天飛舞。它們不同形態、大小、顏色、花香。就植物而言,它是一個關鍵時間,一個美妙時期,一種特殊狀態,一種生存技巧,一種延續策略。木本的牡丹,美艷絕頂;草本的蘭花,沁香四溢,美侖美煥,人見人愛。
曾記得有一株蒿草,還見過落葵、豆科藤蔓等植物,下段已已經被動物弄得弄斷,整體植株已經蔫蔫一息,大部分莖干、枝葉早已枯黃,有些部分明顯已經死亡,但其頂端仍堅強地活著,舉著一粒粒成串的小花,而且生機勃勃。它們堅持結了果實,才肯死去——積一生之精華,沖最后一口氣力,完成了傳種接代的任務。
花是植物一生最高光的時刻。
花的奉獻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刀是人類學會使用工具之后,首先創造的工具之一,也是一種文化符號,從材質(石、銅、鐵、鋼、陶瓷、激光、R光束等)、淬煉、鑄造,造型、磨光、裝飾等環節,精雕細琢。刀,可能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最早能想像并制作出來的最原始、最簡單、最實用、用途最廣泛的工具,相較于人類所有的勞動工具,刀在“制造工具”的意義上,應該最早出現。刀不斷向石刀、銅刀、鐵刀;切刀、彎刀、鐮刀、砍刀、斧頭、劍戟、戈矛、刻刀、鍘刀、銼刀、鋤頭、剪刀、螺絲刀、手術刀、光刻刀等多形制衍生,不斷向多功能方向演繹和拓展,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生產生活用具。列闕、干將、莫邪,以及越王劍、關公青龍偃月刀這些都是冠蓋華夏,名震寰宇,流傳千古的奇物。但是,當別有用心的人放大了刀的惡性之后,則成為殺人武器,曾多少次造成人類自身肢殘體缺,甚至家破人亡。
一堆爛鐵,可以經過煅煉而塑造無數型制的刀,完全在于師傅以自身的文化、觀念、精神、見識、性格去發現、拓展,去鑄塑、創造。可以說煅造師傅有多么豐富的想像,就會有多么豐富的型制,充分展現化腐朽為神奇的功夫。
刀的直率和強行特征,也符合“欺軟怕硬”這種生存智慧和策略。刀,代表敏銳果敢的個體素質,刀更是一種精神象征,圖騰符號,代表光明、積極向上、勇敢激進或進步勢力等正面力量,刀的前鋒直指,嫉惡如仇,短小精悍,剛直不阿,雷厲風行,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的品德,令人愛不釋手。
書是人類最高的精神境界,高爾基:“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無所不及,無所不取其精華,有志于此者當知其巨大的作用。一部書可能改變一個宇宙觀點,可以改變一個國家進程,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有益于人類共同發展和進步。
或矯造歷史,或秉筆直書,著書人只有兩種選擇,沒有模棱兩可的投機者。早期的幾個著書君子,造就了“一字千金”的成語。呂不韋組織人員編寫了一部《呂氏春秋》,懸之城門并告示,增減一字,即賞千金,這是最高的稿費了。懾于呂不韋的權勢,誰敢去改動一字?實際上,變更一個觀點,改換一種說法,就能改動幾個字,哪有不可修改的文章?這就大有作秀的嫌疑和宣傳作用。因為那時讀書和著書,是封建貴族的特權和能力。但是,我們從他們那認真、執著的態度上,同樣看到了著書人的文化自信,著書人的歷史責任感。
從古至今,“立德立言”,著書立說都是高尚人最高級別的精神追求。哪怕別人見到的是另類觀點,甚至隨歷史變遷,正確的觀點變成了錯誤的觀點,甚至反動的觀點,但他們仍肯冒生命之險,堅持自已的“真理”。所以,一般人都絕不肯輕易落筆留言。
在我們目前的生活中,每一種勞動工具,每一項完整的器物、每一項成熟的工藝,都是無數先人通過無數次探索,研究得出的,它凝結著無數項發明專利,而只有很小一部分內容被寫入書中。
當然,李大釗、向警予在絞刑架面前的演講,夏明翰的就義詩,趙一曼臨刑前寫給寧兒的信,方志敏《可愛的中國》……都是擲地有金石之聲。他們的肉體在被鉚上大地之前,持著自己寶貴生命的鉛筆,或蘸著自己熱氣騰騰的鮮血,在黨旗上書寫,在祖國大地上書寫,在人民心中書寫,在歷史的長河中書寫——黨的初心,人生的誓言。
浩瀚的《永樂大典》、《四庫全書》、《資治通鑒》……陰陽五行論,顛覆宇宙觀;四大發明,改變世界進程。
“我著書是為了還原歷史”,“我著書追求真理”,“我著書堅持真實”……這大概是每個著書人的自信。
政治上,學術上為一個觀點而舍身的,自古有之,大有人在,孔子就說過“朝聞道,夕死可矣”。屈原最后的著作是偉大的愛國詩篇《離騷》,司馬遷寧愿接受宮刑之辱,也不肯放棄手中之筆,最終完成鴻篇巨制、文采飛揚的《史記》。這是一個踐行者的恭敬態度,誠懇態度,執著態度。這就為我們讀書絕不是白費時間并大有裨益墊定了理論基礎。就算是站在前人的肩上前進,那也是前人自愿的,因為著書人總是甘為人梯。我們有什么理由不讀那么珍貴而來之不易的書呢?
書的內容,包羅萬象,至大無外,至小無內。可以大至宇宙,小至毛粒子;大至長城運河,小至芝麻蒜皮;大至超級計算機,小至納米技術。有什么不可以進書的呢?有什么不可以著成書呢?只不過是站在政治、歷史、文化、軍事、哲學、生物學、植物學、礦物學、材料學、工具學、工藝學等不同的角度和層次去寫書而已。只要說明了一種發現,只要講清了一個道理,只要堅持了一種精神,都是好文章,好書籍。
書,就像一雙跨越時空、高懸太空的眼睛,全程觀察、記錄著人類歷史,可以隨時提取,反復回放。
書,是生命智慧的最高結晶,是人類發展的脈絡和沉淀。書,為人類照亮一條路,為后人留下一塊墊腳石,為人生打開一扇窗,教人們生存技巧,使人類生活條件越來越優裕富足,使人類生活越來越美好幸福。
從甲骨、竹板、帛、紙,直到電腦U盤,一路前行,一路精簡,一路更新。曾經袋裝一個U盤就是扛著一個圖書館,可四海走讀;現在,只要一部手機在手,就能在云盤上和各種網站閱遍天下之書。
書是人類文化的精髓和寶藏。
花、刀、書,生命進化史上的三枚金釘子,是我終生最愛。
(2016-5-6—9:20)
(原載《中國作家網》,有刪改)
郭偉,四川省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