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之首泰山(外三篇)
作者:高擁軍
泰山是我國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譽,又稱東岳,是中國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泰山位于山東省中部,自然景觀雄偉高大,有數千年精神文化的滲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托,著名風景名勝有天燭峰、日觀峰、百丈崖、仙人橋、五大夫松、望人松、龍潭飛瀑、云橋飛瀑、三潭飛瀑等。
泰山,以其壯觀的景致和非凡的氣勢,千百年來倍受人們的敬仰,據說,曾先后有十二位皇帝來泰山封禪。
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贊嘆,杜甫則留下了:“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年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佳句……
我不止一次登上泰山了,唐代大詩人杜甫的“望岳”,我也背得很熟了,但因季節的不同,每次登泰山的感受也都是不同的,當然對詩的含義也有不同的理解。
據史料介紹,泰山的豐姿美景會因時因地發生變化,一年四季都必須可姿色無窮。
春天陽光明媚,遍山吐翠,生機無限;夏季峰巒郁蔥,百花爭艷,時而云封霧繞,千山萬壑隱現于云海霧潮之中,時而千峰萬瀑,萬崖水瀉氣象萬千;秋天山蒼水緩,紅葉滿山,漫山遍野層林盡染;冬季白雪皚皚,銀裝素裹,霧凇爭奇山巒如睡……
泰山多松柏,更顯其莊嚴、巍峨、蔥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靈秀與纏綿。
縹緲變幻的云霧則使它平添了幾分神秘與深奧。它既有秀麗的麓區、靜謐的幽區、開闊的曠區,又有虛幻的妙區、深邃的奧區;還有旭日東升、云海玉盤、晚霞夕照、黃河金帶等十大自然奇觀及石塢松濤、對松絕奇、桃園精舍、靈巖勝景等十大自然景觀,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畫卷……
岱廟是山下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筑,前連通天街,后接盤道,形成山城一體。
由此步步登高,漸入佳境,而由“人間”進入“天庭仙界”。
四月中旬的一天,我有幸再一次到山東泰安出差,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上,與朋友結伴重登了泰山,說真的,我當時的心情是澎湃的。
我們乘旅游公交車沿著那九曲十八彎的崎嶇山路,到達了嶺峻谷幽、樓閣簇擁的中天門后開始登山。
一路上,我們邊走邊欣賞山兩旁那秀麗的美景,舉目眺望那高山秀嶺險峰迭錯,遠處那云梯高懸的岱頂就像一座海市蜃樓一樣懸掛在空中而引人入勝。
我們沿著十八盤向上攀登,“憑崖望八極,目盡長空閑。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
站在南天門的臺階上回頭俯瞰,真有種“人在畫中行”的詩意和浪漫感覺。
穿過南天門到了海拔1500多米的天街,這是攀登玉皇頂的一個開闊地,這里有許多建筑,有飯店、賓館數十家,許多看日出的游客都要住在這里。
我們沿天街繼續往前走了約20分鐘,登上了泰山的最高峰——天柱峰。
據導游介紹:
泰山日出是泰山最壯觀的奇景之一,當黎明時分,游人站在岱頂舉目遠眺東方,一線晨曦由灰暗變成淡黃,又由淡黃變成橘紅。
而天空的云朵,紅紫交輝,瞬息萬變,漫天彩霞與地平線上的茫茫云海融為一體,猶如巨幅油畫從天而降。
浮光耀金的海面上,日輪掀開了云幕,撩開了霞帳,披著五彩霓裳,像一個飄蕩的宮燈,冉冉升起在天際,須臾間,金光四射,群峰盡染,好一派壯觀而神奇的海上日出……
泰山云霧可謂呼風喚雨,變換無窮:時而山風呼嘯,云霧彌漫,如墜混沌世界;俄頃黑云壓城,地底興雷,讓人魂魄震動,游人遇此,無須失望,因為你將要見到云海玉盤的奇景:有時白云滾滾,如浪似雪;有時烏云翻騰,形同翻江倒海;有時白云一片,宛如千里棉絮;有時云朵填谷壑,又像連綿無垠的汪洋大海,而那座座峰巒恰似海中仙島。
站在岱頂,俯瞰下界,可見片片白云與滾滾烏云而融為一體,匯成滔滔奔流的“大海”,妙趣橫生,又令人心朝起伏……
天柱峰上有個四合院,正殿為玉皇殿,東廂為“觀日亭”,西廂為“望河亭”。
院子的中央有“極頂石”,上刻著“極頂”二字,并標有海拔1545米的字標。
大殿的兩旁有幅對聯:“地到天邊天作界,山到絕頂我為峰。”這幅對聯如行云流水,揮灑自如,不僅揭示了玉皇頂的雄偉氣勢,更說出了登山人內心的無限感慨。
站在玉皇頂上舉目眺望,山峰聳立,眾山如丘,真是“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呀……
我們又沿著小路曲折而下,山坡處有一群巨石累立的碑林,石碑上名句題刻比比皆是:“五岳獨尊”,“登峰造極”等大型題刻為景區增色不少。
玉皇頂的東南方是泰山的勝景——日觀峰,在這里蘇東坡有“天門夜上賓日出,萬里紅波半天赤。歸來平地看跳丸,一點黃金鑄秋桔”的佳句,也有歷代詩人墨客“拔地五千丈,沖霄十八盤”的不朽名篇。
是的,只有當你攀上十八盤,站在玉皇頂時,你才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受……
泰山的美景確實引人入勝,美不勝收,雖然游興未盡,但我們還是要結束這美好的行程了,為了留下這美好的記憶,我們買了“游泰山”書籍和“泰山石敢當”石雕之后,我們才戀戀不舍地乘覽車返回中天門回到賓館。
躺在賓館的床上,我不禁想起了幾首古詩: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唐·杜甫的《望岳》
峨峨東岳高,秀極沖青天。
巖中間虛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復非匠,云構發自然。
器象爾何物?遂令我屢遷。
逝將宅斯宇,可以盡天年。
——晉·謝道韞的《泰山吟》
魯客抱白鶴,別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間。
高高至天門,日觀近可攀。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時還。
——唐·李白的《送范山人歸泰山》
行行仰止舊勞人,重上丹崖拱北辰。
雷動萬方云作雨,山通大澤氣先春。
金泥玉檢傳靈跡,翠柏滄松隔俗塵。
喜近天顏瞻咫尺,初升海日見精神。
——清·吳長慶《登泰山絕頂》
石龜泉畔鐵袈裟,上有猿銜五色花。
見說道人時掛搭,旋將青拂掃煙霞。
——宋·陳一向的《題泰山靈巖寺》
泰山東望走群龍,直上天門第一峰。
泉壑晴霞開罨畫,長空飛雨洗芙蓉。
殘碑莫辯秦時字,斷簡曾埋漢武封。
覽勝欲攄天下目,不知身在古鴻濛。
——明·王安舜《登泰山》
欲笑相如逢漢武,更非張說諛唐明。
卻因瞻彼巖巖象,便以暢茲坦坦情。
或馬或輿遵棧路,宜詩宜畫入仙京。
齊州九點煙中辨,益切憂懷保泰平。
——清·乾隆《登泰山作》
哦,泰山,我好象明白為什么泰山是五岳之尊了……
游嶗山
小時候就愛聽蒲松齡的《聊齋》故事,特別是“嶗山道士”中的“穿墻術”,更是讓我百聽不厭,那時我想,如果我會“穿墻術”那該多好呀,從那起,我就渴望著有一天能到嶗山去看看。
幾年前,我曾去過一次嶗山,但因太匆忙,對嶗山沒留下深刻的印象。
前些年的一個仲春,我與同事再一次去了嶗山。
我們進入嶗山景區后,映入我們眼簾的是嶗山的凌云奇峰,倚天峭壁及繁茂的古松、翠柏,還有小溪的流水。
“泰山雖云高,不如東海嶗。”當地人說:嶗山自古以來就被稱為是“神仙之宅,靈異之府”。說秦皇漢武等歷代帝王將相為求長生不老的仙草都曾到過嶗山。
嶗山有好幾處風景瀏覽區,我們來到的是嶗山最高峰所在的巨峰瀏覽區。旅游車在嶗山的腳下停下來,又換上了登山的環保旅游車。車子在曲折迂回的盤山路上行駛,道路靠山的右側是一幅幅生動逼真的雕刻,每座雕刻都述說著一個故事。
在導游的指引下,我們依窗向后側望,領略到了青島那“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獨特美麗。望著沿海那形態各異的雕塑,聽著導游關于沿海漁民如何富裕的描述,不禁感嘆青島的神秘與幸運。
嶗山,無泰山之巍峨,無黃山之秀美,但據說它的獨特之處在于“山中可望海、海中可望山”。
我們隨著人群緩緩地到達了嶗山的頂峰——嶗頂。
雖然身上臉上都浸滿了汗水,但在涼爽的山風中,也并沒有太累的感覺,倒是有一種高處不勝寒的感覺。
此時置身于嶗山頂峰,天空拂面,白云相伴,心靜神佇,愜意無限。
我們沿著石砌的盤道向山上攀登,沿途,我們看到的許多清泉、古洞、危巖及怪石,如獅子峰、老僧峰、駱駝頭、飛來石及神水泉等,每個景,導游都能給我們講出一個民間故事或傳說來。
在山頂的每一個景點,我們也都免不了要拍照,拍照也是最費時間的。
嶗山的主峰嶗頂,又稱巨峰,雖說只有1138米,但它位于大海邊,給人一種出平海而見高峰的感覺,所以,它就顯得高了許多。另外,嶗山主峰在我國的沿海地區為第一高峰,因此,它也就成了羊群中的駱駝了。
嶗山有一條著名的白沙河,清清的河水順勢而下,經山腳而折流。
導游介紹說:白沙河“兩山相夾,下有深潭,沿途山峽奇秀,清流迂回,水作龍吟,石同虎踞,峭壁危巖,觸目皆是,音樂圖畫,兼而有之”,特別是那山舒水緩,林幽壑美的十八盤,其道路蜿蜒曲折,溪流不斷,景色更是別致非凡。留戀之際,我們在溪流下拍照以作紀念。
在嶗山的蟠桃峰下,還有一座創建于西漢年間的“太清宮”。“太清宮”座山面海,雄偉的高山與寬廣的大海就像一幅生動的山水巨畫,景色壯觀極了。另外,這里的環境幽雅,氣候宜人,據說,蒲松齡當年在這里編寫《聊齋》故事時,就是看上了這里的風景和雅致的環境。這里還有四季不絕的奇花異卉,特有的北方奇花——耐冬。雖說剛剛開春,但它花滿枝頭了,給人以紅艷如火,生機勃勃的感覺。
據史書記載,蒲松齡《聊齋志異》“香玉”中所描寫的紅衣女子絳雪就是宮中耐冬的化身。
太清宮中還有年代久遠的古漢柏及上千年的唐榆、銀杏等植物,這些活化石至今都柯干嵯峨,蓊郁蔥翠。
嶗山,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嶗山,人杰地靈!
五云瞰滄浪 猶帶翰墨香
——觀騰王閣有感
我曾三次到過南昌,三次南昌之行我都去了被稱為我國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的騰王閣。第三次我是冒雨去參觀的。
滕王閣共九層,基座以上有六層,往下有三層,雖說是現代重建的結果,但也頗令人震撼。
“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云遏。”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基座以下的部分,那里陳列著不少古物。
站在它們面前,心中五味雜陳:這些物事靜觀世事變幻,時光長河從它們身邊流過,帶走了它們曾經的主人,只留下這些古樸殘缺的物品,默然地講述著逝去的流年。
此時,我幾乎忘了呼吸,厚重的歷史攥住了我的心臟,只覺日月穿梭,回時轉序,曾經繁華已成空。
想著我如今所看之景,與千百年前的古人所見并無二異,心中便廣闊歡欣起來。我想象著,千百年前贛江旁楊柳拂堤,煙雨朦朧,兩岸皆是古色古香的樓閣,身旁走的是文人墨客,廣袖長袍,手中一把折扇,說話“之乎者也”,別有一番趣味。我不禁想仰天長嘯,以抒心中萬丈豪情。
據資料顯示,騰王閣始建于唐代,后幾經興廢,明代景奉年間(公元1450-1456年),巡撫都御使韓雍重修,其規模為:三層,高27米,寬約14米。今重修后的騰王閣,連地下室共九層,高57.5米,占地達47000平方米。騰王閣為歷代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之處。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曾設宴閣上,命諸臣、文人賦詩填詞,觀看燈火。騰王閣之所以享有巨大名聲,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騰王閣序》。
傳說詩人王勃探親路過南昌,正趕上閻都督重修騰王閣后,在閣上大宴賓客,王勃當場一氣寫下這篇令在座賓客贊服的《秋日登洪府騰王閣餞別序》(即《騰王閣序》)。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王勃作序后,又有王仲舒作記,王緒作賦,歷史上稱為“三王文章”。
再之后,便有了杜牧的“滕閣中春綺席開,柘枝蠻鼓殷情雷”;便有了王安石的“白浪翻江無已時,陳蕃徐孺去何之?”;便有了周弼的“高閣巍峨接水濱,興亡才問便傷神”;便有了文天祥的“五云窗戶瞰滄浪,猶帶唐人翰墨香”等等……
從此,序以閣而聞名,閣以序而著稱。1300多年來,騰王閣歷經興廢28次,最后在1926年被北洋軍閥鄧如琢部縱火燒毀。
重修后的騰王閣,高聳于南昌城西,贛江之濱,無論其高度,還是面積,均遠勝于歷代四閣,同時也大大超過了現在的黃鶴樓和岳陽樓,仍然居于三大名樓之首。現在的騰王閣已成了南昌,乃至江西省的一處重要的旅游景點。
步入新閣,我仿佛置身于一座以騰王閣為主題的藝術殿堂:廳堂正面是千古名篇《騰王閣序》和大型漢白玉浮雕《時來風送騰王閣》,巧妙地將騰王閣的動人傳說與歷史事實融為一體;第二層正廳是大型工筆壁畫《人杰圖》,繪有自秦至明的80位各領風騷的江西歷代名人……四層是江西的《地靈圖》;第五層是憑欄聘目的最佳處。每一層都有一個主題,亦都與閣有關……
騰王閣藝術的殿堂,參觀騰王閣令人嘆為觀止。
江西梅嶺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一個秋天,當時正在某雜志社供職的我,奉命到江西南昌采訪。
接受任務后,我從北京乘火車到了南昌……
完成任務后,南昌方面的朋友帶陪我去了一個叫梅嶺的地方……
梅嶺,位于南昌市西郊30公里處的西山脈中段,鄱陽湖西南岸,面積約150平方公里。
梅嶺原名飛鴻山,早在漢朝初年,就辟有驛道。
西漢末年,南昌縣尉梅福為抵制王莽專政,退陷西郊飛鴻山。
后人紀念他的高風亮節,在嶺上建梅仙壇,嶺下建梅仙觀,改飛鴻山為梅嶺。
梅嶺林木蔥蘢,氣候涼爽。
主峰羅漢嶺前的洗藥湖,夏季平均氣溫僅攝氏22.6度,比市區低8-10℃,這對我國“四大火爐”之一的南昌來說,是一座難得的“涼島”,故有“小廬山”之雅稱。
1985年興建的洗藥湖山莊,是新興的避暑勝地。
據介紹:梅嶺是佛、道兩教的圣地之一,寺廟觀壇曾多達136處。
西山八大名剎之首的翟巖寺,原有一尊1.6丈高的銅佛,8尺高的銅蓮臺和銅瓶、銅香爐、千僧鍋。
唐朝名僧貫休曾居云堂寺,有山居詩歌24首。原道教名剎太平觀旁有一株“千年銀杏”,樹高30米,胸圍7.5米,6個成年人方可合抱。
位居山巔的紫陽宮,石室尚存,東漢開國無勛鄧禹曾到此,旁有鄧仙洞和真君墓。
梅嶺上百座山峰,各具特色。梅嶺頭翠竹生幽,獅子峰險峻難攀,紫陽山秀麗多姿,羅漢嶺利于觀景。梅嶺有許多古樹名木,尤以“盆景樟”、“石中蘭”、“樹生竹”為奇,被譽為“梅嶺三絕”。
在梅嶺名勝古跡中,洪崖丹井最為古老。離丹井不遠處是江西最大的地表墓——皇姑墓,墓前有石翁、石馬、石獅、石羊等。
清朝末年佛教凈土宗的著名禪師印淘墓葬——印光和尚云塔,也在這里。梅嶺上百座山峰,各具特色。梅嶺頭翠竹幽,獅子峰險峻難攀,紫陽山秀麗多姿,羅漢嶺等于觀景。“盆景樟”、“石中蘭”、“樹生竹”為奇,被譽為“梅嶺三絕”。
梅嶺的谷壑,到處可見灰黑色的花崗巖壘疊成梯,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巖洞。云隱洞、潘仙洞、造錢洞、秦人洞,還有開礦各異的尖刀石、龍爪石、礁臼石、穿劍石、佛名石,并伴有神話故事在民間流傳。梅嶺有因斷巖形成的腳魚潭、跌水溝、滴水崖、水口瀑布,四時騰瀉,還有許多清溪和山泉。
游人不論是在梅嶺之巔、洗藥湖畔,還是在避暑山莊,均可朝觀東方云海日出,暮瞰洪城萬家燈火,春賞十里火紅杜鵑,夏迎百丈仙臺涼風,秋品千峰野果瓊漿,冬攬萬山玉樹銀花。真乃一風景幽美、避暑游覽之仙境。
在梅嶺的深山處,還有一幢建筑風格別致的小樓。
小樓建在梅嶺山的頂端的一個坡面上,背靠大山,俯視著山下的梅嶺鎮,一派王者之氣。這就是當年林彪在南昌的別墅!
朋友介紹說:
別墅建于60年代末。當時主政江西的是程世清,據說是林彪的人。
別墅修好后,林彪只住過一晚,后來就閑置了。隨著林彪的灰飛煙滅,這一幢別墅也就日見衰敗了,也漸漸的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我們來到了這幢別墅前,別墅已破敗。
據介紹:很多年前,這幢別墅的管轄權限是省委某單位,過去因為和林彪沾了邊,人們都有些忌諱,漸漸與就沒有人管理了。
這么一處風景優美的地方竟會淪落到這樣一個地步,多少令人不解,作為歷史人物,現在對林彪現都有了一個比交客觀的評價,為什么就不能客觀地對待一幢房子?
撇開政治因素不說,僅從旅游的角度來說,這一環境優美的地方,把它開發出來當作一個旅游地來經營不是很好嗎?
由此想到了很多……
作者簡介
高擁軍,男,1959年2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期刊編輯,石家莊人,大學文化(河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筆名:高軍、高仁。(網名:高山大海)
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文學藝術研究會會員。
198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作品:
散文集《美麗的回憶》,書信體散文集《羽高家書》,散文集《笑對人生》,游記散文集《足行山河》及詩集,詞集《夢歌暢吟》,科普集《龜舟搏楫》等。
曾任報刊社編輯,期刊主編,國企宣教處長,學院國學教研員等職。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