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場一日
作者:吳澍
又是一個晚秋,大雁南歸的日子。我站在樓亭之上眺望北方,心里想著該是舅舅的牧群轉場的日子了。
往年,在冬季第一場降雪后,舅舅趕著牧群從烏蘭毛都草原轉場來到洮兒河下游地區(qū)放牧。他在洮兒河灘背風朝陽的地方扎下營盤,日出而牧,日落而息,趕著牧群在風雪中游蕩!
洮兒河下游兩岸土質肥沃,平疇萬頃,農(nóng)民秋收后,留下的秸桿是牛羊最好的飼料。在舅舅的眼中,這里的莊稼地就是最好的牧場。每年春季返回時牛羊都是膘肥體壯,羊羔、牛犢成活率也高。盡管在風雪中奔波很辛苦,看到膘肥體壯的牛羊,舅舅的心里樂開了花。
今年,舅舅牧群轉場走得更逺了。一日,舅舅發(fā)來信息說,他已經(jīng)轉場到郭爾羅斯西部的查干花草原駐牧了。聞聽此消息,不禁憂上心來,今年那邊降雪多,寒冷的冬季,草場為皚皚白雪覆蓋,影響牛羊采食,不禁為舅舅擔憂起來。
盡管舅舅發(fā)來信息反復說,這點降雪不影響放牧。但我還是放心不下,決定前往舅舅的駐牧的地方。我的居住地距舅舅的駐牧點約二百公里路程,兩個多小時的車程。次日清晨,我驅車前往舅舅的駐牧點了。
車行駛在高速公路上。車窗外,樹影紛紛向后倒去,皚皚白雪鋪在大地上,一片蕭瑟之氣盈繞在心頭。望著車窗外,眼前又浮現(xiàn)出往日舅舅趕著牛羊轉場的情景。兩個多小時后,終于到達了舅舅駐牧的地方。
飯后,太陽已西落,該是牧群回來的時候了。我走出舅舅住的房屋,寒冷的風吹在臉上,像刀割一樣疼痛。我望著茫茫雪原,尋找著歸來的牧群,只見遠方隱隱有牧群在雪原上游動,而且越來越近,才聽清楚騎在馬背上的牧人的吆喝聲。此時,舅舅也走出房屋,看見晚歸的牧群,黑呀呀的一大片,臉上滿滿的收獲感、幸福感。
我在舅舅的駐牧點留住一日,飲酒聊天。在聊天中,我深深理解舅舅終日奔波,四季如斯的辛苦。他不僅是為生活而辛勞,更重要的是骨子里流淌的血脈,更深刻的是文化心理。在舅舅看來,最大的愿望就是找到一塊好的牧場,牛羊吃得飽,才能膘肥體壯,才能賣上好價錢,才能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游牧轉場,是蒙古人最傳統(tǒng)的生產(chǎn)方式,也是最生態(tài)最干凈的生產(chǎn)方式,由此積淀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就是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尊重,對牧場的保護性利用注定了他們轉場游牧的個性。蒙古人是天生的自然主義者,認為人們生活所需一切都是自然賦予的,愛護自然、守護生態(tài)是與生俱來的品質,是值得提倡的。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