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殤歲月里的花木情懷
——淺讀峭巖《花木辭》
作者:劉輝(文軍)
一把就緊緊地攬入懷里。生怕帶著花香融和墨香的《花木辭》,一瞬間從我手中莫名地溜走。對峭巖老師100首的花木辭,我可以大言不慚地說:在其發表的第一時間,我閱讀的感覺尤為深刻且入心入腦。
疫殤時節之初春。每天清晨:日朦朧、人朦朧。打開微信空間的第一件事兒,我就急盼著峭巖老師“一花一木”或“一草一葉”的精準呈現。
那段特殊時間。端著手機、隔著空間:聞香、聽香、察香、品香,遂成了一道道賴以依偎的精神早餐。悟香、珍香、憫香、憐香,“花木辭”成就了一處處繁花茂盛的苑景。寂寥流逝,空閑排滿。峭巖親手種植并培育的“花木”,頓然使初春乍寒平添了幾份暖色。
極少出門、極少見客。獨處家中,總有些詩意情懷在心中徘徊不已。詩人已經把詩歌視為第二條生命。就這樣,峭巖老師憑借古今辭語的運用自如、生機盎然的智慧運籌,每日一辭,日日更新。我也恰似“東施效顰”,學作緊跟。100次感悟、一次也未曾掉隊。
花花木木一百首,從從容容繞心頭;紛紛呈呈七色彩,古古今今佳韻留。既然詩人峭巖把創寫“花木辭”當成一件嚴肅的事情來做,靈光閃現再加上細酌精磨,那么每一首詩詞都是精品良作。辭之核要、辭之修煉,辭之意蘊、辭之韻律,極具把讀與欣賞價值。
新書《花木辭》在手,又一次重溫老師去年春天里的詩作籌謀。掂量幾番,筆者認為峭巖《花木辭》有以下這么幾個特點。
1.超脫與瀟灑之心
愚以為:適度地緩解大腦的緊張情狀,讀讀古詩詞、隨練一下短詩詞的韻律,不妨也是一種轉移式的大腦休息。詢問過一些文友,都有類似體驗經歷。如能得以閑暇,那就來一個“天馬行空”,任異樣的思緒在云上飛翔。
請看峭巖《花木辭》【野菊】篇中:“夜飲星月露,晝食黃風沙。不墮紅塵誘,獨命樂天涯。”(下闕)通篇顯著狂野無羈。晝夜一任、放松情緒,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獨處獨思、獨往獨來。凸露作者內在心理松弛,疫情嚴控之下,樂觀主義的浪漫追求與情趣使然,依是如菊一樣蓬勃滋長。
上下對應,用詞巧妙。借一朵朵野菊盛開,敞開了詩人情懷的超脫凡塵的心理感覺。星月露、黃風沙,遇到任何風險不畏懼。“紅塵誘”著實是一道坎兒,詩人以敏銳的嗅覺躲避,一笑而止。
【蒲公英】一辭有:“眾艷不媚態,它美不妒能。靜等東風起,扶搖九霄空。”(下闕)愈顯不為霸凌之所欺。性格及人格,準確地潛入“蒲公英”得品質當中。恭謙而不悲弱、位卑而不氣短。巧借東風、九霄云外,喻世國人的不屈精神也不足怪。
飄飄灑灑、云蕩天外。一是峭巖老師的文學功力,足以駕馭詩詞超凡的簡潔寓意。二是透察詩詞的風韻內涵。足以見峭巖詩人的心力強勁,心懷志遠。只窺一詩一辭,但悟詩者禪音。
2. 大愛與感恩之心
【君子蘭】應該是峭巖老師的個性風骨所現:“葉展風骨氣,花顯儒雅風。靜氣可致遠,不與俗子爭。慎獨向善度,博愛寫蒼生。至此青與綠,安邦家國寧。”我覺得君子蘭辭,算是作者的性格自述、或是待人與為人的標配尺度。
靜氣,能成大事。儒雅,君子本分。自帶傲然之氣,就是遠離小人。求善尊善行善,有志者必當如此。愛別人、敬朋友,遠俗氣、避紛爭。青山綠水、長青長綠,亦是愛國愛黨愛民的一如既往的忠貞信條。
辭說君子蘭,意寓身自凈。堂堂君子顏,默默慎獨影。峭巖筆下,君子蘭自是內心獨白之語。唐韻宋言,朗朗上口,絕對稱得為上好佳作。
【萱草花】全文如下:“花香為母愛,花艷為子顏。蕊是慈母心,瓣是兒女肝。為子操心碎,手托春與寒。萱草敬母愛,此花勝千言。”流暢如溪:緩緩的,細細的,輕輕的,柔柔的。我卻隱隱地聞聽到了一種聲音,即峭巖筆下有淚水滴落的聲音。
一睹萱草花,盡是緬懷心。當初,此辭剛剛上微信,我就覺察到了萱草花在詩人心里的厚重地位。所有辭意,唯向慈母。峭巖借著花情草義,滿滿地呈現出對慈母一而再地“聲嘶力竭”地詩吟呼喊。
這里我關注的是,情感宣泄的淋漓盡致。花艷花香、環環相扣,蕊串瓣連、血脈相融,冬夏春秋,朝夕相伴,呼母喚親、思情切切。一氣呵成之作:既考慮到了辭意的充盈、又兼顧周到了韻律的呼應。
您若是一位詩歌朗誦者,就來讀一讀【萱草花】吧!親情傳遞,一定會有感同身受的心靈觸動。
3. 雅趣與賞玩之心
詩人若不具備浪漫基因,絕談不上是一位真正的會作詩辭之人。神性向往、心曠神怡,天寬地闊、放輕自我,奇思遐想、煙云徜徉。詩人峭巖之所以能夠自由地調動詩言詞語的神性發揮,就在于他固存的活躍心態與常備的思慮本性。
雖然《花木辭》100首創作于那個疫情狂虐的時候,從整個辭本基調來看,沒有一絲的頹廢、沒一絲的懈怠、沒一絲的潦倒質態。信手拈來的雅,靈機一動的賞,隨處可見。
譬如【郁金香】:“悠悠含愛意,向天綻花蕾。金貴遂心轉,老幼共燕飛。紈扇嬋娟去,拐杖復又回。風來雨逐客,暮至鎖凝眉。”其形態、其嬌容、其習性,詩人筆下的郁金香活潑可愛。擬人:像楚楚動人的小姑娘,也似老幼共情的小燕子。既是忌憚風雨的愛情信物,又是情感豐富于朝暮的使者。
幾次跳躍,活脫脫地躍出了花田;天上地上,全然是郁金香的優美舞姿。輕輕松松,“畫”就了一幅花卉少女的純真與眉顏。三言兩語,“立”起來一頃七彩郁金的香魂。這里的“雅”,在于不緊不慢的述說;這里的“賞”,在于詩人站在詩意高處的審視。
再議一首【合歡花】;“結發是天意,攜手同修禪。千年渡蘭舟,百年共枕眠。”(后半闕)詩的指向是說合歡花。前半闕,講的是辭面解釋(形態、顏色、內涵)。后半闕,絕對是指人在花中的物化狀態。
辭內講求,夫妻必要同心同力。一世修行,緣來緣去,盡在共渡難、共船槳。橋搭“合歡”,敘述人生深淺之道。賞玩之余,作者與閱者,都會有受益感覺。不是生拼硬扯,的確如此這般。
4. 言志與寄托之心
聽一首【松蟲草】,啟智并凈洗我們的心靈。“風勁松濤吼,高山藏神草。雪浸須千日,土沃萬仞高。天助地發力,陰陽割昏曉。俯首問樵夫,守德人不老。”一葉不曾出名的茅草,峭巖抒寫的驚天地慟鬼神。細細一讀,明白了寫詩人的一葉不凡的“草心”“草韻”“草義”。
寄寓一叢草,嘯伸凌云志。詩人以大格局,部署了這叢草的高遠與崇高的形象。疾風吹、雪盡侵,居萬仞、度昏曉。貌似草狀,實而喻人之蒼勁、魄之渾然。“守德”,恰是峭巖常常掛在嘴邊兒的做事作詩的基本德行。
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草雖微賤,風霜不懼;人如草芥,仁德必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道必酬勤、人道辨陽陰。人生如塵亦如草,感動天與地,必然得好報——這該是借這首【松蟲草】,峭巖老師為我們提供了可參閱的經驗之徑。
再舉一【天竺葵】的例子。“客居秋韻里,天竺伴我吟。抱琴上歌臺,調弦唱清音。風高樹搖冠,情動撼凝云。思遠道不盡,望斷一江春。”淡泊致遠——淡見所有,鴻浩之志遠在浮云之上。詩人峭巖著作等身,歲已秋黃,身處高臺不言衰。清音抵御濁音,登高放遠,吟唱高歌,且不止且不休。
悟懂峭巖花木辭:花木是表、言志是本。峭巖詩歌的精神不老,峭巖詩歌創作的意志愈勇愈堅,從未歇息。看過更多的峭巖體詩歌,沒有誰不由衷地敬佩詩歌高峰上的執旗者,如此的意志堅韌。
新時代的峭巖之歌,像《七月!七月!》《八月!八月!》那樣,上高臺、 抱緊琴、調準音,神吟不止!人們還注目著:峭巖《十月!十月!》的完美誕生。企盼著三只“紅月”,共美高懸,久久地屹立于現代詩歌的頂端之巔。
《花木辭》一書,僅是峭巖長篇詩歌創作路途上的一只短曲。100首形似唐歌宋曲一樣絢麗的詩壇之花,恰如是獻給新時代文化百花園中的又一束歡悅精靈。
祝福祝愿,峭巖詩歌一直在高速度高效率的前進路上奔跑!
2023.11.15.于杭.上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