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壁公路”
作者:高擁軍
山西省陵川縣錫崖溝村黨支部50多年來,艱苦奮斗建設新家園的創業精神深深感動了世人,并成為艱苦創業的先進典型,1994年被山西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德育教育基地。
那年七一前夕,單位組織優秀黨員及新黨員到錫崖溝參觀學習,我有幸一同隨往。
我們從石家莊乘專車沿高速公路南下,途經河南然后向錫崖溝駛往。
翻過了九曲十八盤,穿越了“掛壁公路”之后,我們到達了錫崖溝村……
錫崖溝村位于山西省陵川縣的最東端,地處晉豫兩省的交界處,全村217戶人家,840余人散居在面積為11.5平方公里的山溝里。這里,東有馬東嶺之屏障,西有白樺山之阻隔,北有王莽嶺之險峰,南有青峰巍之對峙的四山夾隙之地,故而人稱錫崖溝。
錫崖溝因地形險惡,絕路,溝人多自給自足,自生自滅。偶有壯俠之士舍命出入。“壯俠”們出入的路,是那條通向河南省的“螞蟻梯”和“搭鉤梯”,人稱“死人梯”。
據說:有一年臘月,一大膽的村民爬出山后,想讓溝里人也過個“明晃晃的年”。
當好心的小伙子用一把黨參換了30斤煤油往回背時,哪知,在一個轉彎處沒站穩,連人帶油照直掉進幾十丈的深淵;“當光棍當瘋了”的本村村民林某,好不容易從河南說了一個媳婦,就在一步一挪地蹭著往回迎娶時,不知哪一腳沒踩實,結果喜事辦成了喪事……
沒有路,溝里盛產的黃梨和紅果,只能一堆一堆地爛成泥作肥料;滿山的名貴中藥材,只能一把一把地當柴燒;一塊塊光潔閃亮的青石板只能用于茅廁和雞窩。
沒有路,溝外溝內所有的公務聯絡,只能通過山頂和山底的高聲對話和扔吊包裹來進行。
錫崖溝人就是這樣,祖祖輩輩生活在四座大山鎖著的牢籠里……
1962年,陵川縣的縣委書記騎馬兩天,前往錫崖溝村,他在陡峭的王莽嶺頂盤桓半日,竟無一處可落腳下山,那匹剽悍的駿馬被眼前的險竟當場嚇死。
書記百感交集,硬是從捉襟見肘的縣財政擠出3000塊錢,用繩子吊給錫崖溝人。
紙包上寫了兩個大字:“修路!”
……
村黨支部書記,把全村人喊到麥場定下話:“共產黨念著咱咧,用新嶄嶄的票子給咱鋪路,咱說下啥也得給外面接上趟。”
世世代代做著出山夢的錫崖溝人,在那個年代又把從本已轆轆的饑腸上刮下來的米面拿出來支援修路。
村黨支部率“開路隊”直奔王莽嶺下……
5年時間,一條僅能放下半只腳的羊腸小道勉強上了山頂。
當年,縣食品公司捎話,優先收購錫崖溝的豬。全村人選出“最精干的把式”,哄著27頭豬沿著這條路出山,結果沒走上一里路,竟全掉下了溝。
錫崖溝人用心血營造的夢想,就這樣無情地破滅了。
女人們又搓出一條條麻繩,男人們又打好一根根鋼釬……
1976年秋天,喘過氣的錫崖溝人又一次向大自然宣戰!
他們試圖利用王莽嶺西側疏松的巖石結構撬開一條“官道”,然而,只進了一里多,王莽嶺翻了臉,房子大的石頭變得比鋼釬還硬,堵得一步都挪不動。
1979年,11月,熬了九天九夜的黨支部委員們決定,在龐大臃腫的王莽嶺腹底鉆一個5米寬的石洞直接沖出去……
一百多名青壯年舉著濃紅的雞血酒,對著四方形的蒼天發誓:“洞不通,人不回。”
然而,6年時間,山洞只掘進了105米。
錫崖溝人沒有氣餒,更不會屈服……
1982年11月1日,新一任黨支部書記又帶領全村百余名青壯年,手捧殷紅的雞血酒,又一次點響了向天險宣戰之炮。
1986年1月在筑路工程危急關頭,復員軍人宋志龍接任了支部書記。他和突擊隊員成年累月滾爬在隧道里,排險情,攻難關。
1991年6月28日,全長15華里的錫崖路勝利竣工……
為修筑這條路,幾任村支書帶領全村群眾頑強奮斗了30多年,全村義務投工12.3萬個,動土石23萬立方米,鑿通隧道1200米,老支書董懷躍,村民宋雙保為筑路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近年來,錫崖溝人在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下,又修通了連接河南的公路,修建了水電站、肉牛育肥基地、養豬場、養魚塘、石材廠、建筑隊、與外部聯營辦起了降解地膜責任有限公司和聯營煤礦。
錫崖溝山青水秀,風光迷人,天然溶洞很多,有人稱贊這里是《太行桂林水》、《北國黃山云》、《紅勝泰山日》、《秀媲張家界》,這里的旅游資源相當豐富,這里的礦泉水期待有識之士前來開發。
錫崖溝人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深深感動了世人。感動了上帝。
1997年5月,國務委員陳俊生在全國交通扶貧會上高度贊揚了錫崖溝艱苦奮斗的筑路精神。
《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山西日報》、中央電視臺、山西電視臺等新聞單位先后采訪報道,并拍攝了《路》、《溝里人》兩部電視劇。
錫崖溝人以幾代人的奮斗送走了一個沉重的世紀,以萬重山的襟懷迎來了一個多姿的時代……
我們參觀了“掛壁公路”,并在“掛壁公路”前舉行了新黨員入黨宣誓儀式。我們還在錫崖溝村的展覽室中,聽取和參觀了錫崖溝人艱苦筑路的介紹……
作者簡介
高擁軍,男,1959年2月出生,漢族,中共黨員,期刊編輯,石家莊人,大學文化(河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筆名:高軍、高仁。(網名:高山大海)
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攝影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文學藝術研究會會員。
1985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主要作品:
散文集《美麗的回憶》,書信體散文集《羽高家書》,散文集《笑對人生》,游記散文集《足行山河》及詩集,詞集《夢歌暢吟》,科普集《龜舟搏楫》等。
曾任報刊社編輯,期刊主編,國企宣教處長,學院國學教研員等職。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