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韶山
作者:錢緒彬
這個初冬,迎著明媚的陽光,我走進湖南韶山,瞻仰毛主席故居、接受心靈洗禮,這也是我多年的夙愿。
首次瞻仰毛主席故居,我內心是有些激動的。我緊跟游客們朝前走,來到毛主席故居門前,故居右側是領居家,堂屋共用。在堂屋左側,我看到墻上掛的黑白照片,那是1959年6月,毛主席回到家鄉和鄉親們的合影。堂屋旁邊是廚房,在1921年春,毛主席在火塘旁召開家庭會議,教育親人投身解放事業。在橫屋里,我還看到了擺放的桌子板凳,1925年和1927年,毛主席在韶山開展農民運動和考察農民運動時,曾在這里召開過小型會議。
再往里走,是毛主席父母的臥室,1893年12月26日,毛澤東誕生在這里,也在這里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光。房內,除了一張床外,還有一個柜子,一張長方形帶抽屜的桌上擺放著一把算盤,旁邊有兩條大小不一的板凳,墻上掛著毛主席父母的照片。在毛主席臥室的墻上有兩幅照片,一幅是妻子楊開慧和兩個兒子的合影,另一幅是毛主席三兄弟和母親的合影。最盡頭,是毛主席二弟毛澤覃和大弟毛澤民的臥室。穿過天井,還有豬圈、牛欄、農具房、碓屋等等。
走出故居,環顧四周,目之所及視野開闊,農舍和池塘掩映在樹木竹林間,四面環山。在故居前,我與同行的朋友拍下珍貴的合影。離開時我快速跑到故居對面,放眼望去,門前的池塘,擁擠的人潮,及周圍草木襯托著整個故居,在陽光的映照下,形成一幅美麗的風景畫,我連忙拍下精彩瞬間。
故居不遠處,便是毛主席銅像廣場。我們慢步在寬敞的瞻仰大道上,沿途周圍巨石上雕刻著毛主席《沁園春·雪》 《七律·長征》 《蝶戀花·答李淑一》 等詩詞,引人駐足頌念、遐思。前方,在鮮花擁簇的旗幟上印有“為人民服務”5個金色大字,我駐足拍照留念,意在警醒自己,要牢記初心,有所作為,永不褪色。
我們走過183米長的瞻仰大道,來到毛主席銅像前。這里,年輕人、老人、孩子,各年齡段的人來了一波又一波,我們不曾相識,也不知來自何方,可此刻我們目標一致——走過千山萬水,只為在毛主席銅像前鞠躬致敬,表達我們的敬仰與懷念。
我站在主席銅像前,想起了81年前毛澤東同志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這次講話首次系統闡述黨的文藝主張,創造性提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等重要論斷,明確了革命文藝的方向、道路等基本方針,是黨領導文藝工作的綱領性文獻和重要里程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藝工作。新時代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更多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我作為一名文學愛好者,將與武漢鐵路局文學分會的同仁一道,拿起手中的筆,深入生活,實地采訪,潛心挖掘,努力講好武鐵故事,傳播武鐵聲音。這也是對毛主席最好的懷念。我挺胸抬頭站在主席銅像前拍照時,仿佛聽見他的聲音——牢記使命,勇往直前。
行程最后,我們一行人一起給毛主席敬獻花籃,深深三鞠躬,并緩步繞行銅像一周,瞻仰偉人風范,深情表達對毛澤東同志的無限敬仰和深切懷念之情。臨行前,我回望毛主席銅像,久久不愿離開。
作者簡介:錢緒彬,湖北長陽人,中國鐵路作協會員,宜昌市作協會員。作品散見于各類報刊、網站和微信平臺。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