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與“一分為二”
——紀念毛澤東誕辰130周年
作者:郭偉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是對立統一的,有正反兩面,有積極消極兩面,還有主次兩面。矛盾雙方的對立統一與斗爭,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一、日本軍國主義的“一分為二”
《中共改造日軍戰俘》一文載:1937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與英國記者貝特蘭談話時指出:“我們仍然把被俘的日本士兵和某些被迫作戰的下級干部給以寬大待遇,不加侮辱,不施責罵,向他們說明兩國人民利益的一致,釋放他們回去。有些不愿回去的,可在八路軍服務。將來抗日戰場上如果出現國際縱隊,他們即可加入這個軍隊,手執武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同日,八路軍總部發出《對日軍俘虜政策問題》的命令”。
抗日戰爭伊始,毛澤東同志大智大慧,高瞻遠矚,認為日本人民卻是愛好和平的民族,日本軍國主義是極端反人類的,日本軍國主義注入了西斯主義靈魂,更加瘋狂。但日本軍國主義也可以分化為左中右,右是極端反動的,殘酷的,基本不可動搖;中間派是可以分化;而左派在不同程度上是同情被侵略的中國人民的,是反戰的。
即使鐵板一塊,其邊緣,裂縫處是最先生銹的。日本軍國主義掌權并發動的侵華戰爭,代表國家意志,加入戰爭的人員構成中,有自愿的,也有抓壯丁,被迫強征入伍,還有懵懂無知的學生新兵。中共軍隊一開始對日宣戰,便將紅軍時期制定下來對待俘虜的寬大政策,運用到抗日戰爭之中,加強統戰工作。
優待俘虜就是分化瓦解敵人的利器和嶊化劑。事實上確實如此,日本的部分侵華戰士、家屬、在華工作人員,都逐漸分離出來,站隊到反戰行列之中。
在侵華戰爭前前后后,日本國內民眾多次發起反戰罷工罷課。左翼作家、日本《朝日新聞》記者尾崎秀實,他常把日本軍隊在華戰況秘密的送給共產國際,還把有些重要情報提前轉告中共黨組織。1944年,日本將包括尾崎秀實在內的佐爾格小組共三十九人秘密絞死。
左翼作家綠川英子,本名長谷川照子,被日本京都新聞稱為“嬌聲賣國賊”,因為她在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用自己的聲音宣傳反戰,貢獻突出,1941年受到周恩來接待,后來綠川英子果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坂本寅吉是日本反戰同盟會會員,曾協助堅勇大隊里應外合抓獲并槍決剛上任的日本采伐隊隊長。第一個加入華東野戰軍,后加入新四軍浙東游擊隊,抗戰勝利后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1947年坂本寅吉申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時期被任命為華東野戰軍一縱一師的炮兵教官。參戰淮海戰役之后,在安徽蕭縣戰斗中不幸犧牲,中國政府追認他為烈士,在義烏樹立了紀念碑。
石川次郎與慶應大學剛畢業就被強征入伍,來到上海僅幾個月,在一次激戰中,石川次郎帶著一個小分隊在接近游擊隊的陣地上,高呼反戰口號,并且棄械投降。
福間一夫原本是一名隧道工程工人,在抗日聯軍襲擊該工程工地時,他參加了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在反戰中英勇犧牲。
野坂在中國的使命是領導由日本戰俘組成的“反戰同盟”,做日本戰俘的洗腦工作,他還將中國歌曲《團結就是力量》中的一句歌詞改成“向著天皇制度開火,讓一切不民主的東西死亡!”
1933年初春,抗日救國游擊軍在吉林汪清縣大梨樹溝馬家屯嘎呀河邊的松林里,發現一輛滿載子彈等軍用物資的日本軍車,在一具日本士兵的尸體身上,找到一張日語紙條,上面寫著:“親愛的中國游擊隊同志們:
我看到你們撒在山溝里的宣傳品,知道你們是共產黨的游擊隊。你們是愛國主義者,也是國際主義者。我很想和你們會面,同去打倒共同的敵人;但我被法西斯惡獸們包圍著,走投無路。我決心自殺了。
我把我運來的10萬發子彈贈送貴軍,它藏在北面的松林里,請你們瞄準日本法西斯軍射擊。我雖身死,但革命精神永存,祝神圣的共產主義事業早日成功!
關東軍間島日本輜重隊 共產黨員 伊田助男”
駐扎在東北最早覺醒并予反戰的日本共產人伊田助男,被派遣到在日本關東軍鱉岡村一旅團間島輜重隊服役。他同七八位日本士兵逃出軍隊準備投誠東北抗日義勇軍,因走漏消息被日軍憲兵逮捕槍殺。
1939年11月7日,日軍被俘士兵杉本一夫被我軍政策感化,立志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暴行,他在山西省左權縣麻田鎮建立了在華日本士兵第一個反戰同盟——覺醒聯盟。朱德總司令專門表示祝賀。“覺醒聯盟”發展很快,到1942年已在山東、太行、冀南、冀魯豫、太岳、華中、蘇北、蘇中、淮南、淮北等地建立了支部。到1945年8月,共建立了多個協會20個支部,盟員達1000余人。這些人拋卻自己的國籍、種族、出身,獻身于國際主義的宏大理想,值得永遠銘記。
他們大都受日本軍國主義毒害,裹挾成為暴力冷血的戰爭機器。覺醒的日本軍人而沒能加入反戰組織日本士兵選擇了其它消極反抗方式。繳獲一封日軍軍官的家信中說:“山里邊每日都有激戰,糧食感到不足,因為戰事很久了,病人非常之多,敵人之勇敢,亦復可怕,戰爭不知到哪年為止”。
蒙城日軍一中隊長在一寺廟內剖腹自殺,遺書陳述道:“自伊被征來華后,父母均憂死,近接家報,知妻子很窮困無以為生,以故思鄉厭戰,遂決心自殺”。
晉西北岱山的日軍警備隊長林銑,一次在慰安妓院中竟然遇到自己的弟媳,才得知自己弟弟早已戰死,自己寄回家的錢款被日本政府截留,家中困苦不堪,弟媳只能走上這條屈辱的路。這讓林銑痛不欲生,當天晚上就召集下屬部隊,對他們宣布戰爭的罪惡后,舉槍自殺。
駐侯馬日軍 20 師團的一位中隊長絹川貞夫,接到國內來信,得知自己的老母親和妻子都因為凍餓交加而死,他大哭一場,他大罵軍閥,當晚就自縊身亡。
當初,以“海外擴張”為目的的軍國主義集團,與法西斯一拍即合,如注射雞血一樣,十分殘暴瘋狂。在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及后期,侵華日軍中不斷出現士兵厭戰、裝病、自殺、嘩變、逃亡以及攜槍投降的事件。很多日本軍人眼看歸國無望,心灰意冷,選擇剖腹、飲彈、自焚等方式自殺。
抓捕并已覺醒的日軍俘虜,不再愿日本軍國主義賣命,有的棄暗投明,大規模地反抗、起義,投誠中國共產黨的軍隊。戰俘林彌一郎,經過改造成為我國首任空軍教員,前后幫中國修復40架戰機。1945年日本投降后不久,我軍在東北抓捕了想要遣逃回日本的航空兵少佐——林彌一郎,見了于中國人民以德報怨,友好相待,感動不已,主動向我軍提出“謀求一份職業”。我軍當即任命林彌一郎為空軍老師,此后,他率隊陸續幫中國修復了40架戰機,培養了大量的空軍技術人才,為我國的空軍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抗戰期間,日本著名的反戰人士還有圓谷一夫、金城哲夫、田中角榮、真夏龍等。粗略統一,八路軍和新四軍共俘虜日軍官兵7000余人,通過教育改造,均加入了抗日工作。戰場之外的和平愛好者和友好人士;在戰斗中轉變的和由俘虜改造的反戰人士,從不同角度支持正義的抗日戰爭。
毛澤東同志不僅是偉大的政治家、哲學家、文學家,也是千古難出的一個軍事奇才。早在他還是湖南第一師范身為學生時,便在沒有一支真槍的情況下,組織帶領二百學生,繳獲三千潰敗桂軍的槍械。在大軍壓境的一二三四次反圍剿斗爭中取得輝煌勝利。在圍追堵截、密如蛛網的敵態中往返紆回,縱橫穿插,四渡赤水,智存千古。這不僅是他聰明好學,博古通今,諳熟軍事的結果,更是他靈活運用唯物辯證法發揮的作用。
毛澤東同志還說:“中國人民和日本人民是一致的,只有一個敵人,就是日本軍國主義與中國的民族敗類。”以上這些案例足以說明毛澤東同志遠大的預見力,英明偉大的決策力,最大限度地孤立日本軍國主義,最大限度爭取和壯大了抗日力量,加強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為抵御外侮,保家衛國,爭取民族獨立,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二、國民黨反動派的“一分為二”
日偽軍的形成,其原因、成分也很復雜。在日本亡我中華的狼子野心驅使下,因兵力不足而采用以夷制夷的手段,千方百計拉攏一批臭味相投的漢奸、買國賊;也有涂炭生靈的敵占區餓殍遍野而求生的;也有軍伐混戰的國統區民不潦生而求存的;還有國民黨部隊被日軍包圍繳械,山窮水盡,被迫加入日偽軍的。
因而日偽軍也分左中右派。我中共山東分局,山東軍區在1944年初進一步加強了對偽軍的爭取工作,曾抽調3000多名干部充實各級黨委、敵工部門。經過艱苦的工作,渤海軍區在夏季攻勢中爭取到偽“滅共建國軍第八團”團長王道率部1600余人反正;濱海軍區在冬季攻勢中,爭取到偽“莒縣保安大隊”大隊長莫正民率部3500余人反正;濱海軍區在1945年春季攻勢中,爭取了偽“諸城保安大隊”大隊長張希賢率部1300余人反正;魯中軍區在1945年又爭取了偽“魯東和平建國軍獨立第十團”團長韓壽臣率部1800余人反正。此外,千人以下反正者尚有150余股,計7000余人。黨中央決定,對起義偽軍“不繳械,不編散,幫助其抗日”,這4大股起義偽軍先后編為山東軍區獨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旅。偽軍起義不僅給日寇“以華制華”的陰謀以沉重打擊,而且給偽軍和國民黨投敵部隊指出了一條光明大道,壯大了抗日力量。經宣傳教育,有不少主動反正,條件成熟明確反正;也有不得已而暗中相助抗日,支持中國人民的抗日救國大業。
國軍中更有左中右,從第一次國共合作開始,逐步認清了國民黨上層人物的構成分類,以信仰、立場予以分化瓦解,清濁自現;也有地下暗中為共產主義解放事業作貢獻的,國人早已熟知。
長征時期、抗日戰爭時期不表。單說在整個解放戰爭中具有重大意義的國軍投誠達9批次之多。包括高樹勛、吳化文、曾澤生、何基灃和張克俠、傅作義、陳明仁、陶峙岳、盧漢等蔣軍軍官部分或整體戰場起義,共帶領180多萬官兵棄暗投明,回到人民的懷抱,大步推動了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的進程。
一石擊起千層浪。1948年12月25日,新華社公布了43名國民黨戰犯名單,各首惡分子人心惶惶,有信仰崩潰坍塌,意志薄弱,縮頭縮尾的;有趨利避害,見風使舵的;有堪破紅塵,絕處求生,選擇光明的……牛皮三寸厚,各找眼子鉆,各尋生路,對國民黨黨、政、軍集團,產生了巨大沖擊和強烈的分化瓦解作用。
我軍對所有起義軍政人員的政策是爭取、教育、改造和使用,一切補給和軍餉都由解放軍提供,保證對每一個人的工作和前途負責到底。同時要求所有起義軍政人員必須嚴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安心供職,誠心為新中國建設服務。
當然,中國共產黨除了有崇高的信仰之外,還有博大的胸懷和人文精神,光明磊落,言而有信,才廣泛吸引了凡有良知的敵陣中國軍人,放下武器,回到人民的懷抱。
三、三個世界中的“一分為二”
“三個世界劃分”理論是毛澤東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戰略格局變化的新態勢提出的戰略思想。那是毛澤東在1974年2月22日會見贊比亞總統時,首次提出了關于劃分三個世界的問題。他說:“誰是第一世界?我看美國、蘇聯是第一世界。中間派有日本、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們是第三世界。”“亞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個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希望第三世界團結起來。第三世界人口多啊!”。
毛澤東關于“三個世界劃分”的思想,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立和發展國際反霸權統一戰線奠定了理論基礎。對于毛澤東關于三個世界劃分問題的戰略思想,鄧小平于1974年4月在聯合國大會上進行了公開的宣示。他說:“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妄圖稱霸世界。它們用不同的方式都想把亞非拉的發展中國家置于它們的控制之下,同時還要欺負那些實力不如它們的發達國家。”他強調,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堅決支持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斗爭,這是我們應盡的國際主義義務。
三個世界的劃分理論是撬動世界向序化發展,并進一步凝聚革命力量、同盟互助、促進建設發展的重大舉措。全世界所有國家都自覺排隊,立即孤立了帝國主義,明確了誰是朋友,誰是可以爭取的朋友,誰是我們可以團結、依靠的朋友。這也給中間派——第二世界指明了擺在他們面前的兩條道路,它們是不可能長期獨立“善中”的,不是被帝國主義者拉去當幫兇、走狗,就是作第三世界人民的朋友,走命運共同體的發展之路。這一理論,為世界和平格局奠定了持久、堅實的基礎。尤其是眾多弱小,長期受殖民主義者壓迫、欺凌的第三世界國家,歡欣鼓舞,從此找到了可以依賴的合作伙伴。
四、從古到今的“一分為二”
1938年3月29日,毛澤東在延安陜北公學操場上向第十一隊至第二十隊的學員講話時說:“……還有人說,中國亡了,我說沒亡。不是全亡,城市亡了,鄉村未亡;大路亡了,小路未亡;白天亡了,夜里未亡。你們陜北公學的學員,畢業之后要做什么呀?就是到鄉村,去小路,在夜里做打鬼子的文章。”這是毛澤東同志的思想方法最精彩部分,從地域上搶占“點和線”的有利位置,到抓住時間上“閑和散”的有利時機,強化抗日工作,以強大的邏輯力量批判亡國論調,否定速勝論調,對鼓舞全民抗日士氣,爭取最后勝利,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一分為二”是毛澤東唯物辯證法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一分為二”,古已有之。
《易經》有言:“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陰陽觀屬于儒家、道家思想觀點之一。陰陽概念源自中國先民的自然觀,從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各種對立又相聯的大自然現象中,歸納出“陰陽”的概念。陰陽學說包括陰陽一體,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五個方面的含義。
陽主動為開,陰主靜為合。《黃帝內經》有言“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無論宏觀世界或微觀世界,陰陽是可以無限劃分的,萬事萬物,無窮無盡。
《莊子·雜篇·天下》提出了“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的假說,對陰陽觀描述更加具象。物質是可以無限劃分下去——其大有外,其小有內。
最早明確提出“一分為二”概念的是隋末唐初醫學家、道學家楊上善,他在注釋《黃帝內經·太素》時說:“一分為二,謂天地也。”在這里,“一分為二”僅僅把自然界分成“天”和“地”;他首次把適用于天相與人體具象的陰陽觀理論,歸納、符號化為“一分為二”——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中含陰陽,陽中含陰陽,條分縷析,深入細化。
第一個闡述“一分為二”理論的哲學家是北宋邵雍。他在《皇極經世緒言》卷七說:“太極既分,兩儀立矣……是故一分為二,二分為四。” 邵雍認為宇宙是一個整體,一分為二,即陰和陽,任何事物作為矛盾的統一體,都包含著相互統一、矛盾的兩個方面。抽象化的“一分為二”,已經在不經意間升級為哲學用語。
第一個既闡述“一分為二”又詮釋“合二而一”的哲學家是北宋的張載他在《正蒙·太和》認為:一個整體,既“一分為二”,又“合二而一”。愚以為,老子言“為道日損”、“大道至簡”就是“合二為一”的意思,只是那時的人們沒有體味和總結出來。越是大道,越是高屋建瓴、簡明扼要,統攬全局。就如……宇宙、銀河系、太陽系、九大行星……它們僅用幾個十分簡單的高級規則就形成了宇宙永恒、鐵定的秩序。
北宋思想家程顥、程頤、王安石,南宋朱熹、明末清初王夫之分別對“一分為二”給予肯定并進行了論述。
簡言之,陰陽學說就是“一分為二”哲學思想的源頭。 “一分為二”是矛盾或矛盾的主要和次要方面;“為道日損”,“合二而一”是統一。
泱泱華夏,五千余年,卓越文化,何其多也,而毛澤東同志偏能抓住幾個關鍵詞,就成為注入共產黨思想方法中的核心靈魂。
1957年11月18,毛澤東在蘇聯莫斯科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的講話中,首次提出了“一分為二”。毛澤東主席說:“一分為二,這是個普遍的現象,這就是辯證法。”這個講話被收入《黨內團結的辯證方法》一文。
1963年在《加強相互學習,克服固步自封,驕傲自滿》一文中,毛澤東指出:“共產黨員必須具備對于成績與缺點,真理與錯誤這個兩分法的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想。”
20世紀50年代,科學界普遍認為質子,中子是構成原子的基本粒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物質單元。毛澤東不以為然。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請錢三強等科學家講科學技術時,毛澤東問:“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質子組成的嗎?”“質子,中子又是什么東西組成的呢?”這一問把錢三強難住了。毛澤東微笑著說:“從哲學的觀點來說,物質是無限可分的,原子,中子也應該是可分的。一分為二,對立統一嘛!你們信不信?”1955年之后,物理學家果然發現了比質子、中子、電子更小的微粒——質子由夸克組成。科學發展的事實映證了毛澤東根據哲學原理作出的科學論斷。
“一分為二”的哲學觀和思想方法,一到毛澤東同志手中,從不同問題、不同角度、不同時間等不同維度,加以創造性地靈活運用,立即熠熠生輝。
正如毛澤東還盤活了“實事求是”一詞一樣,東漢班固在《漢書·河間獻王傳》有言:“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時近二千年來,并不為人們所重,“實事求是”一到毛澤東之手,立即化腐朽為神奇,閃耀著偉大的哲學思想光芒,成為我黨重要的思想路線。對于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任何統一體,“一分為二”是普遍的、絕對的、貫穿始終的;“合二而一”是有條件的,相對的,暫時的。毛主席曾說:“政治就是要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的人搞得少少的。”“聯合多數、孤立少數”才能使我們的隊伍更加壯大,事業更加牢固,更加興旺。
毛澤東同志熟練掌握“一分為二”這一思想方法的精髓,他在《湖南農民的考察報告》、《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矛盾論》、《實踐論》、《反對本本主義》等光輝著作中,都有精彩的運用和描述。光明的、積極的一面要堅持,要發展;黑暗的、消極的東西要抑制,可轉化。“一分為二”如一座偉大的、正確的思想燈塔,指引中國人民從勝利走向勝利,大力推進社會主義事業向共產主義方向發展。
(2023-12-16)
郭偉,四川省作協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