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溫暖的光
作者:茹潔
《遼闊大地》讀完了,心都化了。身為內蒙古人,第一次詳細地了解到“三千孤兒入內蒙”這一歷史事件,感動之余,有點愧疚。對于草原,我和大多數外鄉人一樣,想到草原,滿腦子是一個游客的潛表心態,而沒有深入和深情的愛意。
徐遲在1956年創作的報告文學《祁連山下》,讓敦煌的第一代守護者常書鴻院長進入大眾視野,再次掀起了一股敦煌熱。但不同于《祁連山下》的是,“三千孤兒入內蒙”這一事件和都貴瑪額吉的事跡,從60年代開始到現在,至少也有兩代人通過各種傳媒在記錄和報道了。這一點,對于當時選取這個創作方向時的蔣老師來說,應該是個不小的挑戰吧。但事實是,《遼闊大地》成功感動到了一個,第一次通過這本書了解這個偉大事件的讀者。
合上書,都貴瑪額吉的生平、樣貌、事跡,像放電影一樣,唰唰唰在我的腦海中閃過,這就是一位女神啊。獨立、自信、辛勤、善良、包容、能力強、有大愛。作為女性中時代楷模,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以她為榜樣,愛這片大地,愛著草原上溫暖的光。也是第一次從網上查閱到都貴瑪老人的照片,盡然和姥姥的樣貌非常相似。
姥姥也是個孤兒,一出生被附近的基督教堂撿回去并收養。十歲時,她去野地砍柴,不小心被木頭尖挑到了眼球,當時為了保命,取出了壞眼球,從此就只有一只眼的視力。到十多歲時,農民出生的姥爺去教堂將姥姥娶回了村子。我出生時姥爺已經去世很多年了,母親說是因為癆病。他們共生育六個子女。姥爺的兩個哥哥早逝,留下三個子女。姑娘早早就嫁了人,姥爺姥姥可憐兩個男孩還不足十歲,收養到自家門下。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大地上,無論城鄉,老百姓的日子過得苦不堪言,一家老小辛辛苦苦的勞作,也吃不飽肚皮,更何況十口人的一個大家庭。姥爺日復一日、起早貪黑地勞動,在不到五十歲時,積勞成疾,撒手人寰。從此,姥姥就負擔起一家老小的生活。所幸,孩子們慢慢長大,舅舅、姨姨們相繼在農村結婚生子,姥姥也越發駝背。我們家四個孩子,父母忙于生計,也都是姥姥幫著照顧。印象中的姥姥總帶著那根耶穌被釘在十字架的項鏈,她晚上會禱告。我們就圍坐在周圍,等著姥姥給講故事,故事里有民間傳說,也有真善美和做人的道理。她的面龐慈祥、安靜,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條,總讓人有一種安全感。小時候鄰居們特別羨慕我,有那么多的舅舅、姨姨、表哥、表姐。他們來看望姥姥時,從農村還帶來米面糧油,各種農作物,豐富我們的吃食。家里經常歡聲笑語,十分熱鬧。
還喜歡蔣老師的詩,詩如其人。就像那次在心語康復學校的捐贈儀式上,我看到她的臉龐一樣,溫暖、陽光。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