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云一握
——會師廣場上的遐思
作者:許晨
巍巍青山下,滔滔龍江邊,兩位時代的巨人把雙手緊緊握在一起,面容堅毅,目光炯炯地望向前方。
一位頭發(fā)略長,衣著灑脫;一位頭戴軍帽,腰系皮帶。啊!這正是人民軍隊和共和國的締造者--敬愛的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啊!是他、是他、是他們。當然,曾經(jīng)叱咤風云的一代英豪,已經(jīng)成為一尊矗立于此的高大峻拔、雄奇?zhèn)グ兜那嚆~雕像……
不久前,我有幸參加了“全國名家看吉安文學筆會”活動,來到了具有“江南望郡 紅色搖籃”之稱的江西省吉安市。盡管我是第一次踏上這片傳奇的土地,但“吉安”兩字早已如雷貫耳,紅軍時期那句著名的詩詞“十萬工農下吉安”不禁脫口而出。而今前輩浴血奮戰(zhàn),鑄就了“江山如此多嬌”,我們可謂是“一群文人下吉安”,所以興致勃勃,備感親切。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唐代才子王勃大筆書寫南昌《滕王閣序》的名句,也完全適合描繪吉安之城。這里有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詩文革新領袖歐陽修,有大義凜然、“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小荷才露尖尖角”、開一代詩風的楊萬里和暢導“知行合一”的王陽明。
俱往矣,今天則有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qū)、有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昌吉贛高鐵、贛深高鐵和井岡山機場的交通網(wǎng),有生物醫(yī)藥、先進制造、綠色食品、先進材料四大主導產(chǎn)業(yè),還有“井岡蜜柚、有機茶葉、特色竹木”等六大富民產(chǎn)業(yè),在全國率先實現(xiàn)了精準脫貧……
古往今來的吉安,豐厚的歷史人文鋪筑起大道至簡,強勁的改革開放激蕩著滄桑變遷。真可謂: 一步一風景,一景一陶然。然而,對于我這個從軍營走來的戰(zhàn)士作家來說,最為看重的還是聳立在吉安城西南方向的井岡山--工農革命事業(yè)的搖籃。可以說,新中國就是從它那雜草叢生的羊腸小道,千回百轉,披荊斬棘,一步步走上北京寬闊平坦的長安大街。
哦,五百里井岡山,蒼松翠竹綠滿天涯,紅艷艷的杜鵑花如火炬一樣燃燒在其間,好似大自然在詮釋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真諦。盡管這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jù)地,斗爭持續(xù)了兩年零四個月,但卻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成功之路,為后人留下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井岡山精神。
而今,這里保存完好的革命舊址有100多處,其中26處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中國工農革命的搖籃”。其中的八角樓、黃洋界、挑糧小道、小井醫(yī)院、井岡山革命博物館、井岡山烈士陵園,每一處,都使我們肅然起敬、默默沉思。
尤為值得紀念的是:今年是彪炳史冊的“朱毛井岡會師”95周年(1928--2023)。對于我這個曾經(jīng)的工農紅軍傳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老兵”來說--當然說老是指退役多年,在井岡老一代革命家前輩面前則永遠是一個“小兵”,更加神往那為井岡山斗爭做出重要貢獻的“會師臺”。
這天上午,剛剛下過一場陣雨,天空和大地仿佛被清水洗過一樣,分外潔靜清新,碧藍的天上飄著幾朵白云,路旁的樹木草地綠得讓人心醉。我懷著十分虔誠的心情,一步步走過橫貫龍江的大橋,走進后來整修一新的會師廣場。迎面映入眼簾的,自然是那尊屹立在高臺上的“握手”銅像。
心切切,意綿綿,我首先匆匆來到塑像面前,肅立抬頭,久久仰望。兩位偉人那簡樸的衣衫上似乎還飄著戰(zhàn)火硝煙,年輕且自信的面龐上閃耀著必勝的信念之光,兩雙大手緊緊握在胸前,猶如鋼澆鐵鑄一般,凝聚著無窮的力量。在塑像身后,飄揚著第一支正式的工農紅軍序列--“紅四軍”的軍旗,廣場四周豎立著一根根銀光閃閃“梭標”樣的路燈,遠方則是郁郁蔥蔥如環(huán)抱一般的井岡山峰。
恍惚間,高臺上的銅像活動起來了,那充滿了火辣氣息的湘川口音響徹天地之間:“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毛澤東《西江月:井岡山》),“紅軍會萃井岡山,主力形成在此間。領導有方經(jīng)百煉,人民專政靠兵權。”(朱德《七絕:井岡會師》)。立時,我的眼前紅旗招展、人潮沸騰,當年碩果僅存卻豪情萬丈的起義軍匯集成了滾滾鐵流--
在那風雨如晦的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堅強不屈的共產(chǎn)黨人拿起槍桿子,向國民黨反動派奮起反擊。盡管寡不敵眾,接連受挫,但百折不撓的鋼鐵戰(zhàn)士依然戰(zhàn)斗不已。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打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旗號,建立了第一塊革命根據(jù)地。而朱德、陳毅則指揮八一南昌起義的余部,輾轉江西、福建、廣東邊境堅持斗爭。龍游千里歸大海,兩支工農武裝迫切需要握緊拳頭。
幾經(jīng)周折,他們終于取得了聯(lián)系。
在毛澤東領導的井岡山部隊接應下,朱德等人所率的部分南昌起義軍和湘南暴動農軍,平安轉移到達井岡山下寧岡縣礱市鎮(zhèn)。相傳這個鎮(zhèn)上特產(chǎn)礱床(民間礱谷的一種工具),因而有了礱市之稱。后來礱床交易漸漸消失,礱市名不副實,當?shù)厝艘札埥瓰檩d體,改稱龍市。音同字不同,意更不同,這個名字預示著潛龍騰飛,一飛沖天。
公元1928年(農歷龍年)4月28日,指揮部隊完成掩護任務的毛澤東回到了龍市,聽說朱德率隊住在鎮(zhèn)上的龍江書院,立即帶領幾名干部過去。得到消息的朱德、陳毅連忙迎出書院大門,與毛澤東等人親切相見,熱情交談。隨后大家一道登上書院的文星閣,登高望遠,指點江山。毛澤東介紹了井岡山根據(jù)地的主要情況,朱德談了湘南暴動和部隊轉移上山的經(jīng)過,確定近日召開會師慶祝大會。
這一天風云激蕩,就被后人定為著名的“朱毛會師”紀念日!
五天后--也就是5月4日,根據(jù)中共湘南特委決定,他們在寧岡龍市鎮(zhèn)召開了勝利會師暨紅四軍成立大會。當時,共產(chǎn)黨領導的軍隊有工農革命軍、農民自衛(wèi)軍、工農紅軍等稱謂,缺乏統(tǒng)一的指揮系統(tǒng),會師后的第一件事就整編部隊,成立中國工農革命第四軍,不久定名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簡稱“紅四軍”。
這是第一支正式成軍的中國紅軍,意義十分重大而深遠。那么為何不稱“第一軍”“第二軍”抑或“第三軍”呢?據(jù)考證原因有二:一是為了繼承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即鐵軍的名聲,在大革命中,鐵軍曾是我們的革命中堅,沿用番號以壯聲威。二是可以迷惑國民黨反動派,讓其摸不清紅軍虛實。
當年會場設在龍江東側,一座小橋跨江而過,雙方指戰(zhàn)員通過此橋來到一塊寬闊沙洲上,熱烈地握手相擁。這里原為木橋,現(xiàn)已改建成石橋。會臺是用禾桶、門板搭建而成的,上面鋪蓋著曬墊(用于涼曬農產(chǎn)品的竹席)。一時間,紅旗飛揚、梭標步槍林立,一萬多人匯聚一起。聲勢浩大,群情激昂。
曾受毛澤東委派去聯(lián)絡朱德部隊、為會師做出重大貢獻的湘贛邊特委委員何長工,擔任大會司儀。會議宣布: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以朱德為軍長,毛澤東為黨代表,陳毅任士兵委員會主任,王爾琢任參謀長。下轄三個師九個團,兵力達萬余人。朱德、毛澤東、陳毅分任一、二、三師師長。
由此毛澤東和朱德的名字,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史稱“朱毛紅軍”。這是因為朱德年齡大,擔任軍事主官,而且毛澤東謙遜禮讓。后來文革期間曾有別有用心之人欲打倒朱德,受到毛澤東嚴厲批駁制止。那是1973年12月21日,毛澤東見到朱德說:“老總啊,你好嗎?你是紅司令啊!”“沒有朱,哪有毛?!朱毛,朱毛,朱在先嘛!”
如今,吉安井岡山人民在原位置重建會師臺和會師廣場,亦稱紅四軍建軍廣場。在會臺前方,特意樹立起毛澤東和朱德雙手緊握的銅像,象征著兩大起義軍的勝利會師,并從此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進而奪取城市的成功之路。
這尊銅像是在2008年慶祝朱毛會師80周年之際,由沈陽魯迅美術學院洪濤教授擔綱設計制作的,重5.4噸(寓意會師大會為5月4日召開),高5.8米(寓意5月是會師80年紀念),歷時一個月在大連金和青銅藝術有限公司鑄造成功。
那年7月15日晚,運載銅像的貨車從大連出發(fā),后乘海輪至煙臺,汽車運輸長達五十多個小時,途經(jīng)三省,行程2000多公里,沿著當年毛澤東上井岡山的路線,經(jīng)永新三灣,于17日傍晚平安抵達井岡山會師紀念館,并在當年兩位偉人井岡山第一次會面的地方(龍江書院)停留休整。
過了三天--7月20 日上午,龍市鎮(zhèn)雨過天晴,云高氣爽。廣場上人頭攢動,近萬名群眾自發(fā)聚集于此,滿懷深情迎接偉人銅像的到來。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及設計鑄造單位技術人員的指揮調度下,現(xiàn)場安裝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九時五十八分順利完成,有關人員小心翼翼揭開銅像身上的紅綢,兩位偉人的風采神韻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頓時,鞭炮齊鳴,歡呼雷動,現(xiàn)場洋溢著一派熱烈、喜慶的氛圍。
屈指一算:我前來參觀拜謁朱毛紅軍會師廣場時,正是2023年7月21日上午,距離建成這尊大型銅像整整15周年。這肯定不是本次活動的主人--江西省作協(xié)和吉安市文聯(lián)刻意安排的,而是冥冥中的不期而遇。情不自禁,我這個當過兵的人感慨萬千。不過,相對于銅像安裝的隆重場面,我更加看重設計者的匠心獨運和深刻寓意。
本來,著名的朱毛會師有種種情景和場面。建國以來,各種文藝作品包括油畫、戲劇、電影、小說、詩歌、報告文學等都從不同角度有所表現(xiàn)。雕塑藝術家洪濤團隊卻緊緊抓住“握手”這個細節(jié),塑造了兩人雙手緊握、氣宇軒昂面向前方的高大形象,永恒地定格凝固在井岡山上。
這一握,握住了時代脈搏。這一握,握住了歷史風云。
這一握,握住了勝利羅盤。這一握,握住了光明未來。
這是風云在握!這是力量在握!這是勝券在握!
朱毛握手,秋收和南昌兩支起義軍會師,組建了第一支工農紅軍部隊,壯大了革命力量,明確了前進方向,鼓舞了人民群眾,震懾了敵人陣營,保存培養(yǎng)和鍛煉了我軍將士。雖說后來歷經(jīng)坎坷曲折、風霜雨雪,但沖鋒在前、光明在前的目標始終如一,直至取得全面勝利。
正如見證了會師壯舉的粟裕大將在《激流歸大海》一文中所說:
“兩支鐵流匯合到了一起,從此形成紅軍主力,使我黨領導的武裝斗爭的大旗舉得更高更牢。”“對以后建立和擴大農村革命根據(jù)地,堅持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推動全國革命事業(yè)的發(fā)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彈指一揮間,巨人的握手歷史的握手,已經(jīng)過去了整整95周年了,與我們的人民軍隊一樣即將迎來百年慶典。當年那一握,風云際會,虎躍龍騰,為中華民族開創(chuàng)出一片新天地。如今我來到當年的黨代表和總司令面前,深深地三鞠躬,再敬上一個標準的軍禮!既是對前輩的敬仰,也是表達由他們締造的軍隊后來人,繼往開來、世代傳承的雄心壯志。
時間真快,不知不覺過去了半晌,采風團的伙伴們大都離開了,工作人員招呼我抓緊上車去下一站。一步三回頭,我戀戀不舍地走出“會師廣場”,看著眼前早已日新月異、換了人間的吉安井岡山市,耳畔驀然回響起一首詩詞:“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眼底六州風雨,筆下有雷聲。喚醒蟄龍飛起,掃滅魔炎魅火,揮劍斬長鯨。春滿人間世,日照大旗紅……”
2023年7月-10月寫于江西吉安、山東青島
作者簡介:許晨,中國作協(xié)報告文學委員會委員,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山東省作協(xié)原副主席,《山東文學》社原主編社長,青島市作協(xié)名譽主席,曾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等報刊發(fā)表許多優(yōu)秀作品。出版有《人生大舞臺——“樣板戲”啟示錄》《血染的金達萊》《真情大援川》《琴聲如訴》《山海閩東》等長篇報告文學和散文集。多年致力于海洋文學研究與創(chuàng)作,著有《第四極:中國蛟龍?zhí)柼魬?zhàn)深海》《一個男人的海洋》《耕海探洋》等海洋紀實三部曲。曾榮獲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第五屆冰心散文獎、全國海洋文學大賽特等獎、新中國“七十年七十部優(yōu)秀有聲讀物獎”、“泰山文學獎”等獎項。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