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頓好指尖上的每一個日子
作者:梁耀鮮
時光匆匆,指尖流沙,日歷又翻過了一本。
年初,疫情消退,惡魔降服,我以太陽沖出烏云般的心情,一口氣寫了《為明天干杯》《追尋詩意煙火》《年韻》等篇章,以心焐文,以文牽情,情動而辭發。一年來,我以文學為拐杖,陪伴山山水水,寄情路路橋橋,一天又一天,生活中的芝麻綠豆在鍵盤上收藏,心底里的家國情懷在筆尖上翻飛,寫了近40篇豆腐塊散文。豪情滿懷《向春而行》,自信滿滿《一路到秋天》,享受《旅行的美好》,安頓好從指尖上輕輕掠過的每一個日子。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當我真的是把寫作當作生活的一部分時,我就已經規劃好落筆的方向和生活的日常。
美國作家艾薩克·辛格的哥哥,這位很早開始寫作,后來又被人們完全遺忘的作家曾經這樣教導他的弟弟:“看法總是要陳舊過時,而事實永遠不會陳舊過時?!奔毾肫饋?,這句話雖然也有些偏頗,但給我的印象卻很深,對我的寫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些言論文章,針對當下,放眼未來,以小見大,舉重若輕,我是很推崇的。但我始終認為,能寫議論文字的人,大多都是那些積累深厚、思想深邃、眼光老辣的書究們所為。像我這樣,憑現在這樣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見過的人,要寫好言論文章,還差了那么一兩個太平洋,應該知趣地走開。
所以現在我集中精力做的,就是寫人和記事。寫市井凡夫,寫人間煙火,也不著力于重拾、創建宏大敘事,就寫身邊,寫與自己基層經驗相一致的東西。
我覺得寫作就像聊天,跟別人聊跟自己聊。那些在身邊為營生而奔波、為幸福而筑巢、為小成而孜孜以求的人,那些陳年舊事、鄉村軼事、柴米油鹽而暖融融的故事,就會成為我聊天的暫坐,成為我傾訴的過客,最終進入我的文章。我筆下的每一個人都是真實的人,卻也有好多人的影子。我敘說的每一件事都是真實的事,但都不是孤立生活的原照。這就為讀者的代入感和融入感準備好臺階,使人們讀了我的作品,能有所啟迪,生活的意義和價值會在那人那事平凡瑣碎的念叨中得到體現,讀者對生活的判斷和選擇會在那些氣象萬千的細節中受到影響。
我在《麻哥》一文這樣寫道,“只是他有時疏于打理,讓自己精神的發絲過早地灰白相間,長得有點像一束春夏之間從坡上采來的密檬花,看過去沒有多少想象力,天然、直接中顯出潛在的成熟和內斂?!边@是我給老實忠厚、勤快善良的麻哥畫像,也是給那些樸實無華,不事張揚的奉獻者們披上的錦緞。 跳出宏大敘事,重視星星點點,探尋基層人物的本來意義,我正在努力追求這樣的表現方式。
三月里的小雨淅瀝瀝,沒有形狀,不出響聲,輕柔地滋潤著大地和人們的心田。這是我在《三月里的小雨淅瀝瀝》中給老師們辛勤勞動的抽象白描?!澳菚r的我,跟你分享了責任在肩、唯有實干這樣的留言時,在我眼前飄蕩的,是我們一起到外地考察學習返程的路上,不是語文老師的你,給我們背誦《雨霖鈴》時的那份陶醉,那份深情。”當然,像這樣的濃情直撥,這樣的理想激情的深刻書寫,我也是不吝筆墨的。
在《寫作就像跳高》一文中,我這樣談了我的體會:我總覺得,這些成功的大作家,他們都有一個偉大的心胸,一個遠大的社會使命感,他們不會長期蹲守在某個溫馨的角落,而是一次次地揚起頭顱,像跳高運動員一樣,面對那根橫桿,一次次地起跑、躍起、跨越,不管跨式還是背式,都在奮力飛向更高更美的天空。由此,才會接連不斷地誕生那些不朽的作品和過目不忘的經典情節。
為了跳高,我給自己規定了時間,下達了任務。我的書房,既是生產車間,又是檢測公司。自己定指標,自己去督察。沒事時打開文件夾,看日益增多的序號,看那些曾經經過自己反復推敲出來的題目,還有那些搜腸刮肚而生成的文字,讀下去又有修改補充沒有,還愿意重讀一遍、甚至情不自禁拿來朗誦沒有。樂此不疲,幾成癮癖。去年疫情,出門時間少了一些,我就定了每個月完成4篇的任務。今年工作相對較忙,我的指標做了模糊的微調,每個月能寫不少于3篇就好?,F在看來,今年的績效還是蠻高的。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來說,閱讀比寫作本身更重要。我是雜食類動物,不是偏食類動物。今年我讀有長篇、詩歌、評論、歷史故事等等,但散文依然是我的最愛。只要沒有應酬,每天晚上,進書房看一篇散文,是我一天當中最好的逍遙。輕輕地翻,在平靜安閑的文字世界里,慢慢騰騰地咀嚼那些智慧和巧妙,去尋找和感受各種各樣的風景和人性。那時你會覺得你不是在讀書,而是在吃一種鮮果,不忍一口吞食,而是細細品嘗,才能悟覺其中的風味。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今年以來,校園生活仍然是我落筆最多的篇章。《一節好課》《讓文字在聽寫中住進心靈》等等,都是我一路行吟的主調。游山玩水,走親訪友,那是生活的至甜至美?!队幸环N生活叫黃金周》《喜筵》就是游海拾貝,文中表現了現代城鄉的生活氣息,婉轉地表達了大時代和大世界對每個具體人的切身影響,把筆墨回落到活生生的人身上,體味每一個具體生命的意義。
寫別人也是在寫自己。那些文章,也是我安頓好指尖上的每一個日子的賬本。
2023年12月28日
作者簡介
梁耀鮮,壯族,廣西田東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語文教師出身,供職多個行業。愛工作愛生活愛文學,詩情約畫意,我手寫我心,喜歡在散文詩歌創作中尋找快樂。心香一瓣常分享,網絡報刊有稚文。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