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之美
作者:柳邦坤
知道盱眙這個地方,是南來江蘇工作之后。剛來時見到這一名稱不知道它的準確讀音,是聽了當地人的介紹才認識這樣兩個字。關于這兩個字的讀音,還真是讓許多人無緣無故當了白字先生,因為它不常見,就依據“秀才不識字,只會讀半邊”的說法,按半邊去發音,以為是造字時用的是形聲法,后半部分的字符是讀音,因此許多人就想當然把盱眙讀成了“于臺”,包括我自己。我的朋友來淮,也是問:“于臺離這里有多遠?”因為盱眙畢竟是個縣城,這一名字見諸于媒體特別是國字號廣播電視媒體較少,沒有機會跟播音員學它的讀音,多是從印刷媒體見到這兩個字,也就以為是形聲字,便讀成“于臺”。
第一次去盱眙,是一個春天,市社科聯組織各協會成員去縣區考察,也許是因為剛來不久,校黨委宣傳部部長就把這一機會給了我,可能是讓我多認識和了解淮上風情吧,我占了兩個名額中的一個。另外一位是文學院的教授,也是一位外鄉人,還是我的鄉黨。
到盱眙乘車大約兩個小時左右,這是淮安市管轄的縣(市區)最遠的一個縣城了。不比北方,有的下轄縣城離地級市要二三百公里,車跑起來就是一小天兒。盱眙反倒是距離南京更近些,因此有些人把盱眙視作南京人的后花園。進了盱眙縣城,就有一種新奇、親近的感受,就是這里不僅有水(緊鄰洪澤湖和淮河),而且有山,這很讓人稱道,因為久居淮安城,較長時間看不到山,淮安地處蘇北大平原,滿眼的平坦、遼闊,淮安城里也有一山,名為缽池山,但畢竟那是人造的。奇怪,盱眙為什么有山?原來盱眙和安徽搭界,大別山的余脈綿延到了盱眙境內。縣城里有都梁山,城邊有第一山,城外有鐵山(因山中有寺廟,人們便逐漸把山也叫成了鐵山寺)、大云山、玉皇山等,還有緊鄰的歸洪澤縣(現今為區)管的老子山。到了盱眙,有一種久違了的感覺,因為作為從小就見慣了山的北方人,沒有山可看、沒有山可爬,不能不說是有點缺憾。盱眙,是淮安市境唯一的有山有水的城市,有山有水的城市是有靈性的城市,是美麗怡人的城市,讓人一望就心生愛意。
到了盱眙,東道主先帶我們去了都梁公園,就在縣城內,公園里的山還是頗陡峭的,當然海拔不是很高,山頂修筑有氣勢宏偉的都梁閣。登上閣頂,便可一覽盱眙城全景。陪我們的盱眙縣地方文史專家跟我們介紹了盱眙的歷史,并解釋了盱眙兩個字的意思,盱是睜開眼往上看,眙字遠看,《說文解字》稱:張目為盱,舉目為眙。兩個和眼睛有關的字,組合而成了盱眙這一地名。是不是可以解讀為視野遼闊的蘊意?那么,登臨都梁閣,即是暗含了盱眙的本意,登高才可望遠,這也許是建閣人的良苦用心吧,到了盱眙,就是要放眼四顧,眺望遠方的,登上山巒特別是登上山巒上的亭臺樓閣就可以更方便睜大眼睛、瞭望四野。
盱眙還有都梁的舊稱,據說都梁是香草的名字,熱播電視劇《亮劍》《血色浪漫》《狼煙北平》《我是太陽》等作品的作者就是在京城工作的盱眙人氏,他就用了“都梁”作為筆名,這也是其濃摯的故鄉情結的一個佐證吧。說起來盱眙乃是地靈人杰之所,著名作家張賢亮也是盱眙籍。到蘇工作之前,曾去銀川參加一個會議,會議后,去鎮北堡影視城參觀,幸遇彼時正在那里忙碌的張賢亮,并與之攀談、合影。回程即第一次來淮上,一年半以后調入,這才知曉淮安下轄有個盱眙縣,并知曉張賢亮的籍貫為盱眙。
說到盱眙的地靈人杰,就不能不說說明祖陵、第一山、鐵山寺。先說明祖陵,我們也是先去明祖陵參觀,加上那個春日的第一次探訪,以及2013年炎熱的盛夏和深秋時節,我總共去拜謁明祖陵四次。明祖陵景區離縣城不很遠,大概也就是二三十公里,就在洪澤湖畔。此前幾乎對明祖陵聞所未聞,到達目的地,方知這里是朱元璋做了明朝開國皇帝后為其高祖、曾祖和祖父興建的,是高祖、祖父的衣冠冢,是祖父朱初一的實際歿葬地。據說朱元璋出生地就是盱眙(但多認為出生地是鳳陽),孕育了皇帝的地方,這也是地靈人杰的一個佐證。明祖陵曾因黃河奪淮,被洪澤湖水淹沒,1960年代,洪澤湖水位下降,得以重見天日,不過朱元璋祖上的墓仍舊藏于水中,顯露出的是墓前神道的石刻群。明祖陵的神道可與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神道相媲美,也許是因為被長期埋于水下,免受了許多風風雨雨的侵蝕,以及戰亂的損毀,我覺得明祖陵神道兩側的石刻人物、馬、獅子和神獸,比北京、南京明陵神道的石像生要細膩、精美的多。明祖陵的石像生,無論文臣武將,還是牽馬的侍從;無論戰馬、雄獅,還是祥瑞之獸麒麟,都是那樣栩栩如生,神態逼真,堪稱古代石刻藝術的瑰寶。神道的石刻群,是明祖陵的精華所在,是讓游客駐足流連觀瞻的精品。
說到水淹文物,就要說說泗州,盱眙的另一個古稱是泗州,這泗州的知名度卻比盱眙高很多,無論過去還是今天,京劇《水漫泗州城》《虹橋贈珠》都是講泗州的故事。泗州城與明祖陵一樣,因黃河奪淮,被淹水下,在水底下沉睡了300多年,得以保留原汁原味,有東方的龐貝城之譽,它就在盱眙縣城旁,淮河水下,與第一山很近。
泗州古城居于淮河要沖,曾是隋唐大運河的漕運中心,是淮河明珠,也是當之無愧的運河名城。北周朝代就有了泗州之名,州治幾經變化,以盱眙境內時間最久,歷朝歷代,明代是鼎盛期。沉于水下的泗州城為唐朝興建,宋代另建,到了明代兩城合二為一。彼時的泗州城交通便利,臨淮背山,風景秀麗,城中有佛教建筑僧伽塔、明遠大師塔、普光王寺、福慶寺等,因處在長淮之濱、汴水河口,是河網縱橫的水鄉城市,城內有邵公堤、月門,有各式石橋16座,泗州和盱眙有浮橋相連,蘇東坡在《行香子》詞中描繪道:“澹涓涓,玉宇清閑。望長橋上,燈火亂……”其中的長橋即為浮橋。
泗州城有“泗州十景”,勝跡遍布,煙火漫卷。由于泗州是汴水入淮的要津,一時舟船相接,風云際會。隋唐宋等朝,人員南下、北上,泗州是必經之地,包括傳說的隋煬帝下揚州看瓊花,包括官員走馬上任等。這其中,也包括許多騷人墨客曾經到訪,李白、白居易、蘇東坡等大詩人、大詞人,都留下了贊頌泗州美景的詩詞。就是這樣一座輝煌了900年的名城,卻在水下沉睡了300多年,這是不幸也是幸事,不幸的是一座古城被水毀,從此城中居民另奔他鄉,活的城市從此變成死城;有幸的是,因為沉睡水下,使其逃過了此后的連年戰亂,使歷史凝固在洪水泛濫淹沒城池的那一刻,得以保留原汁原味的歷史形態。因此,泗州城的重見天日,其歷史價值、文物價值、古代建筑價值、旅游價值,將不可估量。
最近一次去盱眙,才一睹第一山的姿容,已是深秋,是突然而至的一個機會,受朋友之托,與在淮上結識的鄉黨一道,陪同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劉醒龍老師去走訪盱眙。到了盱眙,東道主即先帶大家去爬第一山。第一山亦在城邊,出了城,頃刻間就到了第一山風景名勝區。這第一山還真有些來歷,她的名氣很大,許多古代名家在此留下墨寶。如前所述,這可能和泗州城密切相關,正因泗州城彼時是水陸要津,往來便利,加上泗州城又是一座有名的城市,才有那么多大家紛至沓來。這“第一山”的名字來源于大書法家米芾,米芾揮毫題寫了“第一山”三個大字。米芾被北宋朝廷任命為漣水知軍,自京城汴京經汴水南下赴任,進入淮河到了泗州城一帶,即看到臨淮的一座鐘靈毓秀的山巒(原名為南山),遂詩興大發,詠道:“京洛風塵千里還,船頭出汴翠屏間,莫論橫霍撞星斗,且是東南第一山。”
從此,南山就有了這樣大氣的名字。米芾的“第一山”題刻,便成了景區的標志性景點。從大門入山,有孔廟、第一泉、玻璃泉、淮山堂、摩崖石刻藝術館、杏花園、魁星亭、杏壇、敬一書院、會景亭遺址、明倫堂等景觀,最為著名的就是題刻、碑廊,較為著名的名家題刻出了米芾外,最為彌足珍貴的是蘇東坡手書的行書《行香子》,詞與書皆為極品。劉醒龍老師格外留意蘇軾在此的活動,因他自湖北來,而蘇東坡曾被貶至湖北黃州,正是從黃州返回時到過泗州,泗州太守陪他游歷泗州城、南山(即第一山),在此留下包括《行香子》在內的多篇膾炙人口的詞作。目前第一山存摩崖88塊,字有正、草、隸、篆,文體有詩、詞、題、記。碑廊有歷代名家贊美盱眙、泗州、第一山的詩詞雕刻。
吳承恩的家鄉因在淮安,距盱眙、泗州不是很遠,應該登臨過第一山,在其傳世杰作《西游記》中,有一回的開篇專門描繪第一山勝景。陸游游罷第一山,在此寫下《盱眙軍翠屏堂記》,稱盱眙為“天下重鎮”,對盱眙美景做了介紹。南宋詩人楊萬里曾這樣贊美第一山:“第一山頭第一亭,聞名未到負平生。”可見第一山值得一游。留下墨跡的還有黃庭堅、韋應物、白居易等大詩人。一塊寫有“青山綠樹”的石碑引起我的注意,這是元代書法家余闕題寫,這四個字可以正讀也可反讀,意境有不同,是第一山的真實寫照,試想沒有了綠樹,只是光禿禿的山,還哪會有這樣的韻味?讓人稱道的詩詞、聯句還有“地控吳楚雄,氣鐘乾坤秀”“登臨懷曠遠,俯仰周宇宙”“風起眾山響,月出寒潭空”等,或大氣磅礴,或意境幽美。
盱眙另一處有名的山自然是鐵山,這是我的稱謂,當地人不這樣叫,因山上有寺廟鐵山寺,因此景區不叫鐵山,而是叫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山也就沒有了名稱,皆以鐵山寺代指,我覺得單說山,還是叫鐵山為妥。當然,鐵山寺所在的山可能有另外的名字。這里是度假休閑、消夏納涼以及呼吸負氧離子的好去處。山上植被繁盛,茂林修竹密布,有高等植物二三百種,有中草藥800多種,是天然植物寶庫。這里因處在南北交匯之地,因此既有南方才見的植物,如兩面針、情人果、獼猴桃、江浙釣樟,也有北方植物大葉撲。較為有名的中草藥有貫眾、金錢草、絞股藍等。我第一次去時正是大地回春時節,在山路邊隨處可見蕨菜,這是我在北疆生活時,在興安嶺的山林里常見的活化石物種,不想在鐵山上也有生長,而且還很多。另外鐵山上的藤樹特別多,在登山的小徑旁藤纏樹的景象隨處可見。有一種樹的汁液可以油漆家具,我是第一次見,它就叫漆樹。山上密生的樹木,我多數叫不出名字,我熟悉大興安嶺的樹種,在這里卻成了樹盲。
鐵山在千萬年前曾是火山,火山噴發后的玄武巖構成了它的地質地貌,這里也有火山巖筑造的房子,相傳是許世友將軍派工程兵建造,后來江蘇省建“小三線”, 房屋成了省檔案館用房,據說備戰年代,干部檔案曾存放在此,還曾儲藏過黃金。現在這些檔案館早已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如今或是度假村,或是休閑區,或是青少年夏令營營地。
山坳里還建有紫金山天文臺盱眙觀測基地,是天文愛好者觀測天象的樂園。山下由鐵山山泉匯集而成的天泉湖,湖水水質優良,可以直接飲用,湖里有魚上百種。湖畔有天泉山莊,是度假的理想地。這是天然大氧吧,難怪有人說,到鐵山可以“洗肺”,也難怪這里有長壽老人,據說有人討問老壽星的長壽秘訣,他說出的“秘方”竟然是一句順口溜兒:“多干活兒,多喝酒,多來鐵山走一走。” 鐵山還產茶葉,是后來聽說的,一位朋友送我一盒鐵山產茶葉,是綠茶,喝起來口感不錯,沒想到盱眙還產茶葉,這也許是蘇北除了連云港花果山外,不多的茶葉產地。后來聽一位媒體的朋友說過,他每年都會去盱眙,買一些村民自家種的茶,說味道純正,回味綿長。
鐵山上有寺廟,稱鐵山禪寺。寺廟是前些年復建的,原來的鐵山寺可說是大有來頭,它是由中國第一位在當時的京城洛陽受過“正規培訓”的大和尚嚴佛調主持修建,寺名意為希望自己的開山道場如鐵打一般堅固、永久(這樣說來,并非是用山名來命名寺名,鐵山寺所在的山,應該另有其名),寺廟當初占地200多畝,歷時15年建設,形成以鐵山寺為中心的寺廟群,有“小九華”之稱,只可惜后來毀于戰亂。復建的鐵山寺也很具規模,也是因為有歷史淵源吧,寺名為趙樸初先生題寫。“天下名山僧占多”,在這里,寺廟名取代了山名,還做了景區的名字,足可見鐵山寺的影響力。
盱眙境內的山還有大云山、八仙臺、玉皇山、戚大山、象山國家礦山公園等,水有淮水、汴水、洪澤湖、天泉湖。當然這些山,我還沒有去過,其中大云山在前些年發現了規模很大的漢墓,已經發掘,是當年全國的重要考古發現,正在進行保護性開發,其文物、旅游價值不可估量,將來正式接待游客那又是一個高品位旅游點;玉皇山是熱播劇《我的兄弟叫順溜》的外景地。
第一次去盱眙還到黃花塘參觀了新四軍軍部紀念館,是很有意義的紅色旅游勝跡。盱眙近年在全國(主要是在南方)聲名遠播主要是因為美食,即小龍蝦,在南方許多地方,人們提到小龍蝦,會聯想到盱眙,提到盱眙也自然會想到小龍蝦。盱眙龍蝦節已成為馳名中外的節慶品牌,萬人龍蝦宴蔚為壯觀。但我更看重的是盱眙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盱眙有山有水,盱眙之美,美在山;盱眙之美,美在水。一次,鄰居幾家相約一起去盱眙避暑消夏,這也是我的第二次盱眙之旅,我們在泗州飯店住了一晚,在酒店可以一覽淮河風光,眺望第一山,真真切切感受這一山水之城的獨特魅力。當時想,如擇一城終老,盱眙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人人稱道盱眙山水美,盱眙人也打出“山水盱眙”的旅游招牌,我看盱眙之美,不僅美在山水,更美在厚重的人文意蘊和文化品位,這是最耐人尋味的美。
(原載《散文詩世界》2022年第12期)
作者簡介:柳邦坤,籍貫山東諸城,出生于黑龍江黑河林區。曾供職于黑河林區、礦山、高校、市委部門、廣電媒體,后調入淮陰師范學院工作,現就職于上海建橋學院。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黑龍江和江蘇省作協會員,淮安市淮陰區作協副主席。業余文學創作,有詩歌、散文、評論、歌詞等發表、獲獎和演唱,出版作品集《帶你游黑河》《從大森林里來》《大地上行走》《分界》等。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