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道何去?
——迎新之際寫給故鄉的祈語
作者:王德興
故道之于夏津,既是特色鮮明的地理坐標,也是一段人與自然和諧相生的歷史。
時間的指向是未來,莊稼的指向是田園,那么,處在第二個百年征程上的故鄉——黃河故道意欲何去?
故道向海。故道作為母親河在奔向海洋過程中因改道而留下的遺跡,自然是連接歷史的臍帶。海是廣闊的。從某種程度上講,河流向海的本質就是投身浩瀚與廣闊。歷史上任何民族的強盛,都是倚陸向海謀發展圖自強的結果,英國如此,葡萄牙也是如此,美國更是如此,中國內地一些發達地區的崛起,也大都充盈著濃郁的海洋情結。中國歷史上的明朝,也曾留下鄭和七下西洋的佳話。當然,倚陸向海絕非意味著要稱霸、搞擴張,而是要以更敏銳的眼光和更寬廣的胸懷,開拓進取,奮發圖強。當前,故道作為地處西北內陸的傳統農業區,尤其應有海洋般的氣魄、胸懷與活力的內在激蕩。這既是大勢所趨,也是因地制宜的戰略抉擇。
采風啟動儀式
來自全國各地的作家詩人們
故道向遠。故道是自然的饋贈,夏津之所以被授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桂冠,主要得益于母親河曾多次、長時間的造訪與積淀。試想,沒有大自然的饋贈,黃河故道何以存焉?不可否認,當2018年4月19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副總干事賽梅朵,在意大利羅馬鄭重宣布“中國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時,夏津這個自西漢初年就已置縣的“會盟之要津”,自此揭開了頗具生態意蘊的嶄新一頁。這就啟示我們,聲譽來自遠方,未來也必然寄希望于遠方。這也正是時下大力提倡并致力于開展以種植加工、科普研學、文化旅游于一體的特色產業鏈的初衷。畢竟,實踐證明,運方蘊含機遇,也有預示著協作、跨越與發展。
在首屆中國椹果詩歌節文藝晚會現場
故道向賢。歷代先賢既是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者,也是學習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橋梁和紐帶。舉世公認,齊魯大地自古不乏英才輩出,僅文學領域古代就曾涌現過像東方朔、田雯這樣的先賢名流;而在被譽為“九達天衢”的魯西北地區,也誕生了像崔鴻、朱國祥、劉真、桑恒昌等一大批賢達名士。如今,當歷史駛入民族復興的快車道,千年古鄃如何通過回眸先賢、向傳統文化致敬等有效形式,從中汲取智慧和營養,是擺在所有故道人面前一個不容回避的重大時代課題。在這方面,政府職能部門應著眼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籌劃,科學布局,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廣泛開展與包括故道文化社在內的眾多民間自媒體的協作,努力走開“非遺+旅游”“非遺+文創”“非遺+會展”“非遺+研學”的路子,為帶動鄉村振興和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精神動力。
感受自然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伴隨國家十四五規劃的實施和2014年帷幕的拉開,故道又迎來一個至為關健的發展階段,固此,應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盤活資源、激發活力與持續擴大對外開放的統一,加緊從傳統單一的農桑產業向以綠色產業支撐、集紡織服裝、裝備制造、農副產品深加工為一體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新高地邁進,努力打造具有集群化、智能化、規模化特征的現代文化之城、產業之城、生態之城!
作者:王德興,山東人,專職研究員,曾出版《嫩黃色的旗語》、《以各種方式走向你》、《強軍夢》等詩文集19部。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