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張策點評《春柳湖》
作者:楊遠新
著名作家全國公安文聯副主席張策
著名作家張策,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全國公安文聯副主席;曾任中國作協第七、八、九屆全委會委員,中國文聯第十屆全委會委員,全國公安文聯副主席兼秘書長;長期從事公安文學創作、評論與組織工作。其代表作《血色風箏》《無悔追蹤》《危險生機》《最后的99天》《心靈搏擊》《新聞發言人》。小說《女民警的坎坷經歷》獲全國首屆金盾文學獎,報告文學《追尋兩行犯罪足跡的跳躍鏡頭》和《法制在沉思:周志遠現象》分別獲第二、三屆《十月》文學獎,《大潮下的沉浮》和《顛狂的書潮》分別獲中國潮報告文學征文三等獎及全國首屆公安期刊優秀作品獎,小說《無悔追蹤》獲全國第二屆公安期刊優秀作品獎。其作品,無論小說,還是影視劇,皆受眾面廣泛,社會影響深遠。他被公認為中國公安文學領域的核心人物之一。
張策偵探小說《無悔追蹤》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
張策偵探小說《血色風箏》群眾出版社
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張策在國家層面的相關報刊和“傳播網”開辟“公安小說創作芻議”專欄,連續重磅推出《忠誠與榮譽》《職責與奉獻》《偵查與推理》《真實與虛構》《學習與演變》《眼界與胸懷》《恢弘與精煉》《地域與民族》《虛擬與現實》《展望與期待》10篇評論文章,可謂對近年來全國公安小說的現狀,進行了一次x光掃描,對其強健的筋骨,奔涌的熱血,正常的器官,給予了科學的鑒定,同時,也對高血壓、胃反酸等常見性的病癥,作出恰當的診斷。令廣大公安文學作家欽佩不已。
他在這十篇評論中,對《春柳湖》的點評,主要體現在《眼界與胸懷——公安小說創作芻議之六》《恢弘與精煉——公安小說創作芻議之七》《展望與期待——公安小說創作芻議之十》等篇章中。以他獨特的視野,對《春柳湖》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層次,給予了高度評價。
在《眼界與胸懷——公安小說創作芻議之六》一文中,他指出:“作品的思想深度問題,擴展作家的眼界與胸懷,顯然是必要的。就公安作家來說,這個問題很有值得探索的需要。就表象而言,寫不寫公安題材?是不是僅僅寫公安題材而不顧其它?這是個答案并不復雜的問題,在實踐中也有許多范例可供參考。而深入下去,我們其實要思考的是:公安作家理應在公安題材小說創作上下功夫出成果,但僅僅囿于公安題材的創作而不顧其它,甚至不了解不思考公安題材以外的問題,能不能真的寫好公安題材小說?
“我們不妨先來看兩部近期的作品。湖南省公安作家楊遠新與妻兒共同創作的四卷本長篇小說《春柳湖》,2021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楊遠新,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供職于湖南省公安廳,現已退休。楊遠新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即開始文學創作,從寫案例,到寫紀實文學、報告文學,寫小說,創作從未離開過公安題材。而退休數年之后,他竟潛心創作,推出了這樣一部二百多萬字的非公安題材巨著,可見用心良苦。楊遠新說:‘創作一部反映中國淡水漁業百年變遷的史詩小說,是我幾十年追求的目標。’‘《春柳湖》的創作,前后跨越50年,支撐我們堅持到底的,是出于對漁民的真愛。如果說一部作品就是一條大江,那江里滾滾奔騰的,就是作者的情感,或者說,是作者的情感催生了江里的波濤。’
《春柳湖》(全四部)作家出版社
“很顯然,出身于漁民家庭,又多年工作在漁業發達地區,楊遠新對于漁民與漁業,有著深厚而樸素的情感。這并不妨礙他對從事了一生的公安職業的熱愛,相反,作為人民利益的保衛者,身份上的某種交叉使得作家的眼界和胸懷更加寬闊,思考也更具責任感。”
張策接著列舉了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浙江省紹興市公安局民警朱建平于2022年出版的長篇小說《輕紡城》。其“取材于紹興當地輕紡產業自1988年至2008年的發展變化,展現了改革開放對中國人思想和生活的巨大影響和改變。”他高度贊美作者 “用小說的創作手段,以小見大,做了歷史的見證和紀錄。”
張策與楊遠新于2016年8月10日在公安部邊防局邊防之家合影
他就《春柳湖》和《輕紡城》歸納:
“從上述兩部作品來看,其實我們可以明確地說,公安作家對社會的廣泛關注和深入探索,幾乎就是一種必然。
“文學本就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它反映或折射著社會的政治形態和道德意識。有專家指出:‘從文學的發展看,文學原先是隸屬于一般的社會政治、道德等文化活動的。文學活動本身沒有獨立性,而是與政治、宗教祭祀、道德教化等社會文化活動融為一體。’從這個角度而言,任何從事文學創作的作家或作者,都不可能離開對社會的關注和探索,而好的文學作品,也必然是對社會的某一層面某一角度有著深刻而精準的反映和分析。由此說來,公安題材文學的創作,則顯然是通過公安工作這一社會的窗口,窺視并了解社會的林林總總,進而展開從公安角度切入并展開的褒揚、評價或批判。公安題材小說,當然是其中最直接、最準確的文學利器。
“而一個有趣并值得探討的現象是,公安作家們似乎具備著天然的對社會的強烈關注和介入意識,他們在自己的作品里都或多或少地體現出這種關注和介入,鮮明地表達著自己對各種社會現象的評判,并在其中流露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而這種責任感,以文學的方式存在于他們的作品中,頗有韻味并值得思考。”
接下來,他分析了山西公安作家曹乃謙(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供職于山西省大同市公安局),廣西公安作家龔桂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廣西自治區桂林市某公安分局政委,廣西區作協副主席)的小說作品,“他倆的創作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在公安題材小說的創作之外創作了大量非公安題材小說作品,并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他們的創作,更多體現出的是對中國社會形態的強烈關注和對中國人命運風云變化的悲憫。”
2016年8月10日在公安部邊防局邊防之家,龔桂華向楊遠新贈送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長篇小說《坦白》合影
張策最后總結:“如果我們把曹乃謙、龔桂華的創作與楊遠新、朱建平的創作做一比較,我們就會發現,時代的變遷在富有責任感的公安作家們筆下,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變化,呈現著與時俱進的形態。成名于改革開放之初的曹、龔二位,較多把目光放在‘過往’,直接地批判也好,委婉地展示也罷,歷史與人文中的優劣、人性與道德上的善惡,他們在其間呼喚社會的進步與人的覺醒。而楊遠新和朱建平,他們更多關注‘當下’,對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社會變化非常敏感,他們的眼光更投射在社會與人的改變與進步之上。
“可喜的是,近年來,公安作家們普遍對于公安題材本身與社會題材的關系有了更清醒的認識,也在自己的創作中有意識地進行了拓展和深化。他們有的對中國四十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和社會進步給予了深切的關注和探索,如我們前面提及的《春柳湖》《輕紡城》;有的對中國社會種種現實狀態和人們價值觀的變化進行了剖析和評判,如新疆自治區公安廳張馳的長篇小說《群氓》、吉林省四平市公安局孫學軍的中篇小說《二人轉》《圣索菲亞教堂》等;有的把目光投射到歷史的深處,試圖從中國歷史長河中找尋某些問題的答案或線索,如張蓉的《福州路一百八十五號》、崔楸立的長篇小說《滿江紅》、河北省邢臺市公安局吳東林的長篇小說《紅土地》;有的注重于展現中國人的情感變化與糾葛,如甘肅省公安廳卿曉晴的長篇小說《從此直到永遠》、山東省濟南市公安局劉曉霞的長篇小說《許你今生》。即便是公安題材作品,我們也可以看到,作者們的眼界普遍更加開闊,胸懷更加寬廣,筆觸涉及的內容也更加繁復而豐滿。社會已經成為公安題材小說的必然背景和必有內涵,社會諸相的有意識展現,使公安題材小說擺脫了行業文學的某種限制而更顯豐富。
“其實在當代,在眾多公安作家的創作中,對更廣闊的社會現實的關注已經是隨處可見的,是一種在眼界與胸懷上的高度自覺。
“恩格斯曾經說過:‘文學、藝術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可見文學不僅僅是理應真實而準確地反映社會生活,而其本身就是社會發展進步的產物。作家的眼界與胸懷,理應是對我們所處的社會有所全面的了解,這種了解應成為一種自覺,是一種作家的責任。于公安作家來說,公安工作的責任與作家的責任疊加,更是重任在肩不容松懈。”
張策在《恢弘與精煉——公安小說創作芻議之七》中,又對《春柳湖》作了點評:
“更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近年來公安作家的眼界日益開闊,胸懷更加寬廣,他們的眼光已經越出公安題材的限制,他們的思考已經站到了更高的層面之上。這方面的優秀創作,我們已經做過些簡要介紹,如楊遠新的《春柳湖》、朱建平的《輕紡城》、張馳的《群氓》等,都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作品。”
張策在《展望與期待——公安小說創作芻議之十》中,再次點評了《春柳湖》:
“在未來的發展中,公安題材小說的視野將更加開闊,公安職業的特殊性將與中國社會的豐富多彩更加有機地結合起來,并形成一種創作的自覺。越來越多的作家可能跳出公安題材的限制,而向更廣闊的天地投去關注的目光。他們會運用他們在職業中培養出來的獨到的觀察力觀察這個世界,觀察這個社會,并且對人性進行更深入的剖析。他們的價值觀和他們的責任意識仍然是屬于公安的,仍然帶著公安作家的警覺的視角。而更多如《春柳湖》《輕紡城》《紅土地》《瑪珥湖》這樣的作品將會出現,它們將為公安題材小說創作提供出更豐富多彩、外延更廣泛的內容。在此基礎上,公安作家們作品的地域性特征也將更加明顯,地域將成為他們創作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符號和內容。這實際上表現出的是公安作家們對生活的更深介入和更深認識,是他們作為作家身份而存在的價值體現。”
綜上,作為《春柳湖》作者之一,我如同聆聽了張策先生在中國最高學府開壇主講的必修小說創作課,從諸多方面深受教益和啟迪。他鮮明的創作觀點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說:“警察這種具有強大沖擊力的職業,對人的塑造、改變甚至可能是扭曲,都是顯而易見的。警察職業在每一個警察身上,在每一個身著警服的文字工作者身上,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這種印記也必然反映在他們的創作之中。而這種印記的關鍵詞,首先就是忠誠與榮譽。”他還說:“在向市場妥協的環境下,宣揚正能量的公安題材文學作品似乎成為了‘小眾’作品。但如果文藝不能夠引導受眾,而是一味迎合受眾,一切向‘錢’看,那將是文藝最大的悲哀。文藝必須要有引導、教化功能,不能媚俗,否則,就會陷入惡性循環。”這對全國公安作家來說,既是鞭策、警示,也是希望。有評論家對張策的評價是:“張策是執意在歷史的陽光下深沉地行走,在民族的性格中積淀生生不息的文化核能,其創作動機旨在反思歷史前行的腳步,通過人物、歷史、時代故事傳遞作家對生活和世界的獨特理解與感悟。”
總之,張策其言,其行,為我樹立了榜樣,將引領我在今后的小說創作中大膽開拓和勇敢創新。
對此,我向張策先生表示敬意和謝意!
2024年1月1日、5日于蒙特利爾211號
2016年9月楊遠新在共和國十大大將之首粟裕將軍塑像前留影
【作者簡介】:
楊遠新,湖南漢壽縣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一級作家,湖南省公安廳高級一級警長、三級警監。出版有18卷本880萬字《楊遠新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春柳湖》(全四部)《愛海恨涯》《紅顏貪官》《百變神探》,兒童長篇小說《歡笑的碧蓮河》《險走洞庭湖》《霧過洞庭湖》《孤膽邱克》,兒童中短篇小說集《落空的晚宴》,長篇報告文學《內地刑警與香港警方聯合大行動》《創造奇跡的人們》《奇人帥孟奇》《縣委書記的15個日日夜夜》,作品曾獲國家圖書獎、公安部金盾文學獎、湖南首屆文藝創作獎、湖南首屆兒童文學獎等。散文《我的祖母》被編入大學教材。《春柳湖》(全四部)入圍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