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望月
作者:婁炳成
舊時的縣志里,總是要搜尋出哪怕是拼湊出本埠的“八景”或“十景”來,記載在縣志的山川掌故中,“犀牛望月”便是其中的景觀之一;聞名于世的長江三峽和武都萬象洞內,皆有此景觀。人們常說,萬物皆有靈,犀牛亦如是。
“犀牛望月”原本是一句成語,出自《關尹子·五鑒》:“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原義指看到的事物不夠全面,后來便引申為形容長久盼望了。明·陳繼儒《太平清話》第四卷中的“過望則見,蓋犀牛望月之久,故感其影于角。”詮釋的便是其原義。
與“犀牛望月”相對應的,還有一則成語,那就是“吳牛喘月”。吳牛,指江淮一帶的水牛。吳地水牛見到月亮以為是太陽,因懼怕太陽曝曬而喘息不止。比喻害怕類似的東西,亦指炎熱的暑天。此語出自南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言語》:“滿奮畏風,在晉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疏。奮有難色,帝笑之。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這是晉武帝嘲笑一位有風濕病大臣的俏皮話,沒想到竟成了一個成語。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丁都護歌》一詩中曾有:“吳牛喘月時,拖船一何苦”之句,感嘆船工之苦。
有一個神話傳說:犀牛原來是天上的一位神將,受玉皇大帝的指派,向下界傳達起居規范,要求人們“一日一餐三打扮”。意思是注重禮儀,少食甘味。而犀牛到花花世界后被擾亂了心神,將玉皇大帝的旨意傳達成“一日三餐一打扮”,把天帝的意思全弄反了。天帝大怒,將它罰下仙界。由于它思念天宮的優越生活,一到晚上就抬頭望月,這就是“犀牛望月”的緣起。
還有一個民間故事:雁蕩山下有個姑娘叫玉貞,父母早亡,六歲就給花老財當牧童。玉貞每日晚睡早起,與牛相依為命。花老財是個貪色鬼,他見玉貞生得漂亮,起了邪心。一天夜里,花老財叫管家和打手將玉貞綁起來,正要朝姑娘撲去,豈料一條鐵鞭似的牛尾巴朝花老財臉上打來,并聳起兩只鋒利的角,戳中老財的眼睛。老牛乘機咬斷了玉貞姑娘的繩索,跪下說道:“快,快騎到我背上!”原來老牛是神仙下凡,只見它撒開四蹄,朝凌霞山頂跑,打手們叫喊著圍了上來。跑呀跑,跑到山崗頭,沒地方好跑了,老牛叫玉貞姑娘站在一只牛角上,玉貞姑娘就乘著牛角飛上天去了。老牛變成了一只獨角的石犀牛。玉貞姑娘飛到了月宮里,從此犀牛仰頭朝天,在想念女主人。于是有了“犀牛望月”的典故。
用“犀牛望月”比喻看到的事物不夠全面,的確不如“盲人摸象”那樣恰切,那樣生動,但用它比喻長久盼望,倒是十分形象,也很感人。
無論是長江三峽還是武都萬象洞內的“犀牛望月”,但凡此類景觀,都如同一幅定格的畫面:一只蒼老的犀牛,執拗地仰起帶角的頭顱,無聲地仰望著那輪亙古不變的月亮,也把自己雕琢成一尊亙古不變的塑像,月亮一直在,犀牛一直望,月圓了,月缺了;花開了,花謝了;葉綠了,葉黃了;日月行天,江河經地;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他還是那樣鋼打銅鑄的一般,一任千年的云從天際飄過,萬年的風從頭頂掠過,輪番的雨從身上淋過,初心不改,雷打不動,始終期盼著、守望著,直到滄海桑田,日月失色,地老天荒。
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愫呀?
教人細思之后,不免熱淚盈眶,穿心裂肺,靈魂震顫!
這又是怎樣的一種精神呀?
什么是“牛勁”,什么是“倔強”,什么是“執著”,什么是“無怨無悔”,什么是“山盟海誓”,什么是“千年等一回”,什么是“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犀牛用它矢志不移、始終不渝的望月,生動鮮活地詮釋了這一切人們隨時都可以出口成章但卻永遠無法做到的生冷的詞匯,讓我們知道天底下竟然還有如此癡心癡情癡狂之生靈!
犀牛望月,使我們人類無比汗顏,自愧弗如,永遠望塵莫及!
作者簡介:婁炳成,男,甘肅省隴南市人大常委會退休干部,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在國家級、省市級報刊雜志、文學網站發表小說、散文、戲劇、紅學評論、文藝評論等作品300萬字以上。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