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的青藤書屋
作者:冰夫
在紹興的巷子里走,你不知道會走進誰家的院子,也不知道會遇見誰。
大禹、越王不住巷子,他們自有帝王的宮闕。而更多的文人墨客,學者士大夫卻不能不住巷子。于是,曲曲的小巷、長長的小巷會牽出一大串耳熟能詳的名字:范蠡、王充、王羲之、謝安、賀知章、陸游、王陽明、張岱、徐渭,個個如雷貫耳。再走,你會一頭撞進秋瑾、魯迅、蔡元培的故居和周恩來的祖居,找到民國文人志士革命家的影蹤。在那一個個古色古香,充滿墨香音韻的院子里去找尋當初的那一份勇氣,那一份坦蕩,那一份豪爽,那一份追求。在江南的秋雨中浸潤思緒、陶冶性情、蕩滌胸襟、拓寬視野,從靈魂深處覓出一條條充滿艱辛的路。
小巷大多是清凈的。
一個人走著,就有寂靜的情愫感染著你、包圍著你,讓你感到孤獨,又不會孤獨。因為,你身邊有那么多名家大家陪著你,等待和你約會,等著你的探訪。
在一條“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巷子深處,“青藤書屋”四個大字就像巷子的眼睛,徐渭的眼睛不分晝夜的盯著來來往往的游人,盯著時間的河流從巷子里匆匆流過。于是,你一下就會感到,明朝是離你這么近,徐渭是離你這么近。
推開院門,一個花木蔥蘢的小院立刻呈現你面前,幾間古舊的房屋立刻兀立在你面前。一個身著大褂的古代文人站在你面前,帶著十月蕭瑟的晚風,披著靜寂的霞光,和你打著招呼,搖頭晃腦的吟著一首詩,“吾年十歲栽青藤,乃今昔年花甲藤。寫圖寫藤壽吾壽,他年吾古不朽藤。”
那是一個老者,一個充滿智慧的老者,一個才華橫溢的老者。他仿佛依然饑腸轆轆的在晚風里徘徊,形單影只的在凄風苦雨里傲然佇立。然而,那骨子里卻藏著一個不屈的靈魂。
于是,你會在院子深處,在月亮門里,在四百多年的老屋旁看到一棵青藤。它根本無視你的到來,獨自傍著老屋,在晚霞里葳蕤,在晚風中繁茂,在游人面前彰顯獨特。似乎每個枝杈都那么遒勁,每一張葉片都那么蔥翠,每一條根須都那么肥厚。
這是一株真正的青藤。
微風拂來,滿眼畫卷、滿紙墨香,那青藤似乎也在你面前恣意張揚,顯露著主人的性格,表達著主人的藝術主張和個性原則。
青藤書屋的青藤,摘下哪片葉子都會生發出一段故事的。
一
“山陰徐渭者,少知慕古文詞,及長益力。生九歲,已能干祿文字。曠棄十年。及悔學,又志迂闊,取經史諸家?!?/p>
——《自為墓志銘》
這是一個天才少年的不幸童年,這是一個聰慧兒童的坎坷際遇。一個人剛剛生下一百天,親生父親就離他而去的概率是很低的,卻偏偏叫徐渭攤上了。
徐渭,字文長。生百日,父去世。就像一棵剛剛栽下的青藤,枝杈還未及長成,根須還未見茁壯,葉片似剛剛張開,就失去了依附的枝干。遺憾的是,他連一把遮陽傘也沒有。他的生母由于是小妾,不但被剝奪了養護權,還被逐出了家門。于是,他只能管苗氏(他父親的二夫人,不能生養)叫媽了。好在文長尚小,并不知母愛為何物,也只能“有奶便是娘”了。
難道欲成大器者,個個都命運多舛?文長14歲,也就是我們這個年代的少年還扎著紅領巾的年齡,千辛萬苦搶到撫養權的苗氏又離他而去,徐文長被迫由不務正業的其兄徐淮撫養。這樣,少年徐文長的日子,就如秦少游在《浣溪紗》里描述的一般了,“漠漠輕煙上小樓,曉陰無奈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室簾閑掛小銀鉤。”眼前的景物,自身的處境是否如飛花般自在,只有徐渭自己能說得清楚吧。
幾年以后,徐渭自己對這一段時光的描述是這樣的,“學無效驗,遂不信于兄。況骨肉相逼,萁豆相煎,日夜旋顧,唯身與影。”在這段時間里,他多次拒絕了其兄要其經商的要挾。他喜歡文學藝術,他還要科考取士,可他的科舉考試卻屢試不第,也只能站在窗子前孤寂的望著窗外幽靜的田疇野境,獨自落寞無助的顧盼。書讀不下去,八股文荒蕪,畫沒畫出來,亦劍亦琴。即使彈琴亦無知音,只有月下小酌時,才能像李白那樣,“對影成三人”般感到一絲絲快慰。
生命是一種痛苦的煎熬,生命又何嘗不是一種快樂的展示?
生命是一種渺小的存在,生命又何嘗不是一種偉大的誕生!
十歲前的徐渭,生命之曲在一片靜寂中沉默。十歲之后,生命才像他所植下的青藤般茁壯生長了,迅疾長成一片繁茂。
少年的徐渭很有些才華。“六歲受《大學》,八歲學做八股文,并能仿楊雄的《解嘲》寫出《釋毀》”。一次酒宴之上,主人有意為難他,指著桌上一物件叫他當場做賦,并要家人捧上丈余尺長的紙卷。徐渭并沒有慌張,只見他略一思忖,就揮揮灑灑地寫起來,一會兒的功夫就寫滿了紙卷,一下子驚倒了在座的所有客人,神童之名由此不脛而走。山陰縣令劉昺在夸獎他的同時,還鼓勵他多讀古書,“且勿爛記程文?!边@番叮囑雖然開啟了徐渭的文學之路,卻讓他偏離了科舉考試的程式,偏離了仕途經濟。
二
“皓態孤芳壓俗姿,不堪復寫拂云枝。從來萬事嫌高格,莫怪梅花著地垂?!?/p>
——《王元章倒枝梅畫》
義無反顧的出發,就一定能到達理想的境地嗎?
志大才高的徐渭是那樣的向往科舉考試,是那樣向往一舉成名。然而命運偏偏和他開起了玩笑,讓他屢試不第。讓他像柳永那樣成了“屢失龍頭望”的倒霉蛋兒。
青藤書屋的院子里有一條石板小徑,當年徐渭一定在這里眺望過考場的方向,眺望過京城的方向。多少次從這里出發,又多少次回到這里,完成了一次次科舉考試的輪回。然后,他一定在小徑上披著江南的煙雨,獨自徘徊,冥思苦想,總結失利的原因,尋找下一次考試的捷徑。石徑很短,幾十步的路程,然而用徐渭八次科舉考試的年份衡量,21年,這石徑就過于漫長了。
每一次,徐渭都從這里出發,然后又回到這里。這種穿越,是需要信心和力量的,也是需要耐心和憧憬的。別說是舉人,就是秀才,徐渭也是幾經復試,才勉強考中。徐渭并不是無才,一個人無才也就罷了,偏偏徐渭才華橫溢。在這之前,徐渭時而學詩,時而學畫,時而研修琴譜,時而演練劍術,這雖然為他今后的藝術之路打下堅實基礎,卻因他像《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一樣不諳八股文章,不懂仕途經濟,業不能專修,而直到四十一歲仍未能考中舉人。正像徐渭為《王元章倒枝梅畫》的題詩一樣“從來萬事嫌高格,莫怪梅花著地垂”。徐渭的那株青藤也未能蓬勃向上。
那是一種怎樣的煎熬啊。盡管家中多次發生變故,影響到徐渭的青藤一直在地上蔓延,甚至連矮墻都未能翻過。但他是渴望攀升到屋頂享受陽光的。他渴望當官,渴望出人頭地的理想一刻未變。
然而,在這21年中,兄弟反目、養母病故、二兄病故、長兄病故、妻子病故、劍師病故、家產被豪強無賴強行霸占,這一連串的災難似嚴霜向徐渭步步緊逼,讓徐渭的生活一再陷入困境。特別是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潘似的病故對他的打擊更大。他曾為其賦詩一首《內子亡十年困感》,內中“黃金小鈕茜衫溫,袖摺猶存舉案痕。開匣不覺雙淚下,滿庭積雪一燈昏。”表達著對愛妻的深切懷念。這是他一生最滿意的婚姻,也是他無比眷戀的婚姻,以后是不可再得了。
徐渭踽踽獨行,青藤屢遭病患。但徐渭并沒有向命運低頭,他一直在自己的世界里行走,一直在自己的田園耕種,一直在按自己的意愿發展。這期間,他曾于家鄉城東賃房設館,開門授徒,解決生活來源問題;自己則全面接受王陽明的“心學”理論,由此深入禪宗佛學;他也曾撰寫《南詞敘錄》,總結宋元南戲藝術;他還曾寄寓妻兄潘伯海署中,浪跡富春江武夷山,做游記詩詞數十篇;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撰寫了《四書繪序》,顯示出高超的繪畫意趣和修養,初步形成了徐渭獨特的畫風和品格。
“從來不見梅花譜,信手拈來自有神。不信試看千萬樹,東風吹著便成春?!?這便是徐文長獨特的心得和感受吧。
自此,徐渭的青藤便迎著陽光攀爬向上了。
三
“短劍隨槍暮合圍,寒風吹雪著人飛。朝來道上看歸騎,一片紅冰冷血衣。”
——《龕山凱歌》
這是青藤最繁茂的歲月,也是青藤最得意的時光。這是青藤最恣意的日子,因為,青藤攀爬到了屋頂。
徐渭自己曾經說過,“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這似乎是徐文長老先生對自己從事的藝術品類的評價和排位。如果你據此認為徐渭就那么幾把刷子,就那么點本領,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徐渭對后人的影響,對民族的貢獻,對國家的貢獻還有戲劇。連明代最有名的戲劇家,和他同時代的人被后人譽為東方莎士比亞的湯顯祖老先生都對他極為佩服,說他的“《四聲猿》乃詞壇飛將,輒為之演唱數通,安得生致文長,自拔其舌!”
《四聲猿》僅僅是他創作的雜劇中的一種(包括《狂鼓史》、《翠鄉夢》、《雌木蘭》、《女狀元》四出戲),今天的《花木蘭》、《女駙馬》等古裝戲都是受他的影響或在他的《四聲猿》基礎上編撰而成的。而他的戲劇理論著作《南詞敘錄》更是我國第一部關于南戲的理論著作,在我國戲劇史上有著重要意義。他的這些藝術成就用攀爬上屋頂已不恰當。它們已經形成了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座座高峰,令人仰望。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詩文書畫劇都是他對中國、對后代、對人類的貢獻,而他最卓越的貢獻還在于,當民族危難之時的棄筆從戎。他不是紙上談兵,他亦不是空有凌云志,他是和胡宗憲戚繼光一同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投身到抗擊倭寇保家衛國的抗爭中去了。
胡宗憲很高,徐渭很低,但有時胡宗憲往往用他的高來遷就徐渭的低,讓他有不同于一般朋友的感覺,因為胡宗憲知道徐渭絕不肯趨炎附勢。那是他最輝煌的時日,那是最能體現他人生價值的一段生命體驗。他傍上了大樹,他攀爬上了屋頂,他在陽光下肆意伸展著腰身,茁壯著枝葉。他不但為胡宗憲當文書,當幕僚,當師爺,還為胡宗憲當軍師??官炼窢幹械目峦鹨?、龕山戰役、皋埠戰役、岑港戰役不僅有胡宗憲戚繼光的戰功,也有徐渭的貢獻。誘降汪直、徐海既有胡宗憲的決斷,亦有徐渭的計謀。
徐渭在胡宗憲那里雖然用挑戰紀律的方式彰顯了自己的人格和個性,卻也贏得了胡府上下的尊敬。
當然,給人家當幕僚、當師爺就得給人家寫東西,人家需要什么就寫什么,人家說給誰寫就得給誰寫,自己是不能亂來的,那是朋友之間的信任。于是,一篇篇代表胡宗憲的表文,便雪片般飛向京城。那里面不僅有給皇帝的,還有不少是給大奸相嚴嵩的,吹捧嚴嵩的。于是,嚴嵩倒臺之日,便是胡宗憲徐渭倒霉之時。連徐渭自己也承認,為報胡宗憲知遇之恩,作代捧文章上百篇,“于文不幸若馬耕”,后結集為《抄代集》、《幕抄集》。
快樂的時光總是那么短暫。僅僅幾年的光景,徐渭的陽光便被烏云遮蔽,繼之而來的是狂風暴雨。嚴嵩倒臺,胡宗憲受到牽連。徐渭自知難逃嚴黨胡黨的追究,曾以死抗爭。
也許上天太珍惜這個人才了,他死了幾次都沒死成。那是怎樣的決絕呀!以巨錐刺耳,錐擊腎囊,皆不死。真乃大命之人!
四
“畫成雪竹太蕭騷,掩節埋青折好稍。獨有一般差似我,積高千丈恨難消?!?/p>
——《雪竹圖》
書畫是用尺度丈量的,但這尺度卻無法丈量徐渭生命的長度;書畫都是有價值的,但它們卻無法證明徐渭的生命價值。
有人窮困潦倒,卻成為歷史星空的燦爛星斗;有人默默無聞地死去,卻擁有一個轟轟烈烈的人生。
徐渭的人生并不是什么追隨嚴黨胡黨所能簡單概括的,而且,他對嚴嵩頗為不滿,他的文友沈煉(越中十子之一)就是因為參劾嚴嵩而遭到殺害的,只是礙著胡宗憲的面子,不得不寫那些吹捧文章。這真是文人的悲劇。
他經常以竹比喻自己的個性,發泄對封建社會的不滿,那竹葉上血淚斑斑,那竹干上勁節彰顯。讓人感受他性情的倔強,以及對命運的不屈與抗爭。由于壓力太大,尋死不成,他曾精神崩潰,幾近瘋癲。也曾在發病之時,誤殺繼妻,因此入獄。七年吶!七年的獄中生活,讓他思考更多,感悟更多,也讓他更加認清了這個社會,更加痛恨達官貴人。
他的才情依然如故,欣賞仰慕者大有其人。上至尚書閣老李春芳,出面營救他的老友之子張元忭,關東名將李成梁之子李如松,宣化府巡撫吳兌等等,都曾請他入幕??伤缫芽雌萍t塵,不是婉言謝絕,就是敷衍一二年便抽身走人,再不愿意伺候達官貴人。
此時的徐文長已養成生性放縱,不愿再受任何禮法約束之人。而那些官宦都是恪守禮教、性格嚴峻、趨炎附勢之人。徐渭豈肯長居矮檐之下,受人驅使和輕侮。何況那些人并不是胡宗憲,會待他如朋友一般,任他由著性子來。
入獄七年,卻讓他有空揣摸書畫藝術,潛心研討前人書法著述,因而使他的書法繪畫技藝臻至爐火純青之勢。他在一幅《墨蘭》上這樣題寫到:“醉抹醒涂總是春,百花枝上輟精神。自從畫取湘蘭后,更不閑題與別人?!?/p>
書畫藝術水平大幅提升,為人的脾氣秉性也早已經養成。
他不再做依附別人的青藤,而要自己活一回了。
自己說了算的日子固然艱難,卻叫他沒白活一回。
1582年(萬歷十年),徐渭懷著一腔失望,滿腹傷心離開張元忭,回到山陰老家。從此開始了結交平民,放縱山野,四處游歷,賣書畫為生的晚年生活。
五
“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長橋見月圓。漸上遠煙浮草際,忽依高閣墮檐前?!?nbsp;
——《十五夜抵建寧》
徐渭的青藤已蔥郁經年,此時頗顯老態。
枝杈彎曲了,葉子枯黃了,根須也漸漸開始萎縮,再無青蔥蓊郁之狀。他開始云游四方,去山東、河北、內蒙古,游杭州、南京、天目山、焦山、諸暨等地,寫出大量詩文,作出大量精品畫作。但他渴望平等的心境依然強烈,而此時,他的秀才之名已被取消。有這個秀才名分和沒有大不一樣,有,他還可以考舉人,做當高官的夢,頂不濟也可以像范進一樣古稀之年中個舉人,也不枉詩書一回。而今,他徹底成為平民,還有誰會給他平等的待遇吶?
無可奈何花落去,他再也沒有任何當官的機會了,只好回到山陰安度晚年。
“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毙煳继嵩诋嬌系倪@首《題墨葡萄詩》,準確表達了徐渭回鄉后的心情和境況。他已經徹底對他曾經想擠進去的官場圈子喪失了信心,從而生出怨恨和厭惡。
回鄉后,他喜歡和老友平民交往,吃著螃蟹,大口喝酒,無拘無束的談笑交往。而不喜歡和達官貴人往來,更忌諱趨炎附勢。即使是紹興知府來了,他也不給面子。用屁股頂上門,大喊一聲“徐渭不在!”
他的書畫作品也不是誰有錢都可以買到的。他手頭稍稍寬裕,便不肯再作,倒是他的朋友和門生可以得到他的畫作。他特別喜歡吃蟹,于是,便有晚生后輩用蟹子換他的畫。然后,把蟹子煮熟,沽酒吃蟹,狂呼大叫,并將所得錢財隨手散盡。
“一池春水如如化,滿眼青黃色色真”。多少個這樣的夜晚,徐渭和朋友們坐在明朗的月光下吃蟹飲酒。任月光穿過竹林,透過青藤,流進院子,流進水池,鋪滿院子,鋪滿餐桌。
月色是青青的,青藤是青青的,小院是青青的,飯桌是青青的,徐渭就在這一片青青的氛圍中,融融的月光里回歸自我,進入創作的最佳境地。
他一生困頓。這個中國古代最優秀的男人幾乎從未實現過他理想中的富貴,而窘迫艱難貧病交加卻伴隨了他一生。但困頓不能改變他的倔強狂傲,窘迫也不能讓他向權貴俯首稱臣。因為,他有一個不屈的靈魂。
后來的日子,似乎他越狂傲他的生活越窘迫,他越是憤世嫉俗他的日子越困頓,這似乎成了惡性循環。但他似乎并不為這困頓窘迫所累,相反,他活的似乎十分滋潤?!皹冯y頓段,得樂時零碎樂些;苦無盡頭,到苦處休言苦極”,這就是徐渭的人生哲學,這就是徐渭對待生活的態度。徐渭與高官顯貴已經是那樣的不融合,這是生活上的不融合,更是精神上的不融合。然而,這正是今天我們所推崇的人格獨立。
明代著名文學家萬歷年間的吏部郎中袁宏道為其做傳,對他的詩文評價甚高,說其詩文:“時怒時笑,匠心獨運,氣度深沉,章法嚴謹。有真知灼見和雄偉的氣派,和韓愈曾鞏文風相近”?!罢f他沒有一處不奇,所以命運也就沒有一處不艱難坎坷。”
一條青藤,紹興的一條青藤,江南的一條青藤,正像一條亙古流淌的河流,泊泊緩緩,涓涓細細,鋪滿江南的落葉,向我們流來,讓我們領略了兩岸的風光,讓我們領略了大藝術家徐渭的風采。而徐渭的詩、徐渭的畫,更為我們潑灑出一個心靈自尊的主觀世界,讓我們跟著他去感知,去理解。正像他的青藤,帶著江南的色彩和靈性,帶著中國的色彩和靈性,曲曲彎彎從遠古爬來。
徐渭73歲終老山陰(即紹興)。
死時的他,一切都沒有了,陪伴他的只有那株青藤和一條狗,還有滿墻的書畫。
他的一切都出自于自己的內心,而藝術之外的一切,似乎都被他擯棄在了心靈之外。
作者簡介:陳久全,筆名冰夫,吉林大安人,祖籍山東蓬萊。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小說學會會員。原中國鐵路作家協會副秘書長,吉林省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沈陽鐵路集團公司作家協會名譽主席。《天下書香》專欄作家,《中國鐵路文學優秀作品2013—2015年卷》責任編輯。2004年中國文聯全國首屆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表彰大會代表,2006年中國作家協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八屆中國鐵路文學獎評委。出版文學專著16部。曾獲吉林省政府“長白山文藝獎”,吉林省作家協會“吉林文學獎”;“全國鐵路文學獎”;“長春文學獎”;“東北鐵路文學獎”。名字辭條入選中國作家大辭典、中國小說家大辭典、中國散文家大辭典。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