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要趁早
作者:羅里寧
讀書要趁早,早到什么時候,不一定要劃出一個準確的年齡段,至少也要從年少開始。年少讀書,最大的優(yōu)勢是記憶力強,對讀過的書不說過目不忘,也比較容易記得住。我讀書不多,能記住一點的,還是年少時讀的那些東西,以后讀的,大多忘了。現(xiàn)在的青少年,讀書碰上一個好時代,走進書店,古今中外著作,多到讓人難以應付。我們小時候讀書,就沒這個福氣,也沒那么多選擇。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使命,對讀書的要求也會有所不同。年少時我們讀魯迅、讀茅盾、讀巴金、讀楊朔、讀劉白羽、讀秦牧等,現(xiàn)在的青少年讀的可能就要少一些。當時有位著名的作家叫浩然,他的書很暢銷,現(xiàn)在知道的人,恐怕也已經(jīng)不多。除此之外,外國文學的巴爾扎克、雨果、狄更斯、薩克雷,中國古典文學的《三國演義》《水滸傳》,不知道現(xiàn)在讀的人還多不多。
不論哪個時代,流傳下來的那些東西,總能使人受益。讀魯迅先生的《祥林嫂》,對生活在底層的人就會多出一分同情,同樣生活在底層,對《一件小事》里的車夫又會多出一分尊敬。
浩然好像只上過小學,他作品里的語法修辭卻運用得很規(guī)范,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個現(xiàn)象。以前不少老作家,他們學歷都不高,語法修辭都很規(guī)范,是我們現(xiàn)在某些獲得過這樣那樣的文學獎的作家所不能及的。——浩然的長篇小說《艷陽天》和《金光大道》,寫熱火朝天的勞動生產(chǎn),雖然印上一些時代的烙印,還有一些階級斗爭的描寫,讀這兩本書,也還是讓人對那個時代所發(fā)生的一些事情有所了解。
讀《三國演義》《水滸傳》,讓人對英雄人物崇拜得不得了,趙云、馬超、林沖、武松這一類人物就很讓人著迷。諸葛亮的《誡子書》更是修身養(yǎng)性的好教材:“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這是諸葛亮為告誡自己八歲的兒子諸葛瞻寫的一篇書信,這篇書信,也和他的《出師表》一樣,成為中國古代散文的名篇。
十九世紀法國偉大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巴爾扎克,他的《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幻滅》等幾部小說,讓人看到人性的善的一面,也讓人看到人性的惡的一面。同樣是偉大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的英國的狄更斯,他的小說代表作《大衛(wèi)·科波菲爾》《雙城記》等,除了讓人看到善與惡斗爭,還讓人經(jīng)受了在苦難中成長起來的高尚的靈魂的洗禮,這個經(jīng)歷,比起我們許多勵志的玩意兒和許多心靈的雞湯要深刻得多。
我們剛上學,就碰到“教育要革命”的年代,受“讀書無用論”的影響,社會上讀書的風氣并不濃厚,幸運的是,街邊還有些小人書攤(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難再見得到),走到小人書攤那兒,只要肯花上五分錢,就可以蹲上大半天,翻看小人書,古今許多英雄人物在名家筆下栩栩如生,讓人著迷。我年少讀書,有部分就是受到街邊小人書攤的影響。
那時候讀得最多的,是一本從《毛澤東選集》里選編出來的,叫做《毛主席語錄》的書,這本書的封面,以中國紅為底色,燙金字,也叫“紅寶書”,革命現(xiàn)代京劇《龍江頌》里有“手捧寶書滿心暖,一輪紅日照胸間”這樣的唱詞,可見其威力之大。“紅寶書”里面有三篇很重要的文章,分別是《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和《紀念白求恩》,這三篇文章也被稱為“老三篇”。我們背誦“老三篇”,就像今天的小朋友背誦唐詩宋詞、唐宋八大家一樣熱鬧。
魯迅先生是毛澤東主席最推崇的偉大的作家,主席還特別強調,魯迅先生“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中學課文里,毛主席和魯迅先生的文章選得最多,另外還有一點馬克思恩格斯的文章,印象最深的,是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這篇文章讓我對馬克思有了一點點的認識,以后讀《共產(chǎn)黨宣言》,對馬克思恩格斯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就真的感覺到他們偉大。中國古典文學有《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范進中舉》等,為我們以后閱讀原著打下了一點基礎。
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或許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熱愛讀書的人,也或多或少會受到他所讀過的書的某些影響。好像是在《清平山堂話本》里,有一則故事,標題不記得了,內(nèi)容還記得大概,里面講一個惡少,在妻子回娘家時勾結幾個狐朋狗友,為非作歹,污辱婦女。有個黃昏,天已漸黑,又要下雨,這惡少幾個在外閑逛,看到有個婦女身影路過,就把這路過的婦女劫持到山洞里,欲實施污辱時,突然一道閃電劃破天空,也照進了山洞,惡少這才發(fā)現(xiàn),他們劫持的這位婦女,正是他那從娘家回來的妻子,妻子也看清了他的嘴臉。惡少羞愧得無地自容,跑出山洞跳進前面的湖里自盡了。這個故事對我觸動很大,直到現(xiàn)在,只要聽到與污辱婦女有關的消息,都會想起這個故事。
讀書給我們帶來很大的一個好處,是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我們平時看不到的人和事,這些人和事,幫助我們思考,也幫助我們進一步認識自己。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