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抱文膽走向武林,走向海闊與天空
——“師出滑門”之李國順
作者:劉萬慶
他的身影武館輾轉騰挪,我的文思也隨之飄忽不定,久久不得下筆。有鑒于此,《天津詩人》讀本總編輯羅廣才,提筆寫下了開篇語:“每次見到國順,總是一臉的笑容和訥然,但每次都能讀出曼聯的熱忱和真誠”。
1、初入“滑門”,先在后排坐下
許是父親見兒子個小單薄,便讓國順自幼習練拳腳。1984年春,愛趕時髦的他,又跑去河東文化館參加了文學講習班。夏夜,在院前的大槐樹下享受北運河吹來的習習涼意,與村鄰二胡里手孟廣泰聊天。孟老師說,你何必舍近求遠呢?著名作家滑富強已調咱文化館主持文學創作,我倆的辦公室緊挨著。由是,李國順被領進了滑門。
當年北郊文學社的活動,豈是一個“火”字了得:小說、散文、詩歌、評論,一時龍門四開,有如犁鏵豁開凍土,在驚蟄后的春光里,爭先恐后趕往盛開的路上。初來乍到的李國順在深深震撼之余,自覺坐到后排,靜靜聆聽、觀望。
雖然如此,并未妨礙他對文學奧妙的感知與消化。除卻每周一兩次的晚間活動,白天也成為滑老師辦公室的常客,零距離跟著老師學文,也無報酬、無怨言地給老師跑腿兒打雜,像影子,更像幫手。老師心中自是一番憐惜。
那年,《北郊創作》刊發了一篇邊遠郊區青年女作者的作品,滑老師讓國順專程送去,囑他跟人家好好聊聊并約稿。回來交差,老師問見到作者了嗎?聊的怎樣?他答,人家門口貼著大紅喜字,當新娘子剛剛三天,只約了稿,沒得多談。老師聽后一聲嘆息。那一汪春水,卻打濕了國順的靈感。
他拿給滑老師的小說處女作《得失之間》,旋即發在《北郊創作》1985年第二期“小說林”欄目的末條:“狹窄的門咣當一聲被撞開,一個細瘦青年從院外慌慌張張地推車進得門來……”
交給老師的第二篇小說《原來》,語言文字被桃花熏染上色彩,因而排到了欄目的中間位置:“群星點點鑲嵌在剛剛降臨的蒼茫夜幕上。她騎著一輛“二六”小飛鴿,微風吹拂起柔姿紗的白色連衣裙,宛如沖浪運動員劃著帆板穿過了靜靜的夜港,心中充滿了愛戀與遐想”(《北郊創作》1985年3期)。
不消說,在國順那個青春的年紀,他的《征婚》《入伍前夜》等等作品,每以文學文藝青年的愛情婚戀為題材,用略顯青澀的文字托著熱烈的眼神,張望著改革開放之初的世事紅塵。例如《婚變》:“這是個難以啟口、又難以解釋得清楚的故事”,即或被《今晚報》采用,但從未在《北郊創作》發過頭條,一如他參加活動時的座次,中間靠后。
2、奔波勞碌,不時走向前臺
李國順是家中長子,自然不甘當啃老族。當年紅橋區本溪路的彰武路菜市場,是菜農進城販售之所愛。與眾不同的是,守著菜攤的國順少有吆喝,等客時便讀書報。羅廣才每去市場必找他,他亦必從衣袋中掏出習作請廣才“指教”。廣才每憶及此,都坦言那一張紙片猶重于一籮筐的菜蔬。
1987年的陽春三月,天津外環線開工建設。滑老師對他說,人先解決溫飽,文學才有附麗,便介紹他入職內弟負責的西北標段路基工程。有了這層關系,國順在施工現場扛水平儀、拉卷尺、扶標桿,做技術人員的輔助工作。不太緊張,尤其不似民工勞累,但工資待遇不低。按老師設想,待與工作環境融洽了,再找機會轉為一名國企員工最好。偏偏施工到北辰家門口,國順辭職,決意回歸文化圈子。
起手式是辦了一張《鄉村文學報》,作為《沽北文學》期刊的補充,刊登小說、散文、詩歌、民間故事等,滑老師還寫了賀詞。徐潔民出資并刻制了報頭,國順組稿、跑鉛字印刷、跑發行。由于各種原因,這份印刷了500張的文學小報,如流星劃過夜空,僅此一期而終。
1989年,同門徐潔民的個體圖章刻制正風生水起,又出資購得16mm的電影放映機,贊助開辦國順個體放映隊,長期租用鐵路東站小禮堂、北辰集賢文化分館放映廳經營。觀眾以農民工為主,常常是影片尚未開演,已然座無虛席。但凡我乘公交末班車由市內回北辰,總能遇見背著影機影片回家的國順,雖然勞累但興高采烈。另據滑老師主編的《北辰區文化志》載:“根據需要,國順電影放映隊到各村莊和基層單位放映電影。1997年夏,農民電影節一個月,露天放映40多場次”。在全市,他的個體放映隊堅持到最后、跑到了終點。
正如潔民所說,別看國順個兒小,但心大。雖然他的小說上不了頭條,但我們社團聯歡、頒獎,特別是走基層活動,國順帶來的文藝節目增光添彩風頭盡出,兼任區文聯主席的滑富強老師看在眼里亮在心上,遂使又一個醞釀走進了情節:2000年電影放映“歇菜”后,北辰區文聯藝術團應運而生,國順也有了平生第一個“李團”的官稱。繼而,許多文藝院校的在校生、畢業生也奔著“文聯”招牌而來成為骨干。團長李國順,藉由文學功底,創作、主演了《打撈》小品。文聯藝術團的演出活動,滑老師是組織者,也是民俗節目的解說員,間或客串主持人。一時間,團長李國順偕文聯藝術團,讓青春和激情流光溢彩,被鮮花和掌聲追逐簇擁。2003年,文聯藝術團轉軌“天津市國順藝術團”,領取了營業執照,獲得了商演許可證,按他自己所說,從此迎來了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歌舞、小品和民間花會的搖曳生姿,為各大重點工程建設者,為部隊、武警官兵,為敬老院、福利院的老人兒童,為法制宣傳和消夏納涼晚會的市民群眾,送去文藝的慰藉和精神的愉悅,也堂而皇之登上了天津衛視“魚龍百戲”節目的大雅之堂。
滑門作家弟子中的李國順,兀自開成了一朵異香撲面的異花,恩師滑富強親手縫制了嫁衣送異花出嫁,伴著時光款款前行,也妝點著北辰文壇的異樣風景。
3、海闊天空,開掛高光時刻
2004年5月9日上午11時,《城市快報》熱線接讀者爆料,稱有人正用頭發拉動一輛汽車。次日見報的新聞,以《小辮子拉跑大汽車》為標題、《43歲壯漢街頭露絕活 快報新聞車臨時充道具》為肩題,以16開大小的彩照和600余的文字,報道“李國順蹲身運氣,用鞭子拉動本報新聞采訪車前行”。文末特意標注“爆料人田先生獲獎108元加50元東方商旅消費卡”。同年10月3日《今晚報》文娛新聞版,刊出李國順于國慶期間在北寧公園表演“噴火”民間絕活兒照,從而開啟了他的高光時刻,一時間喧囂了津城各大媒體。
2005年,作為春節重點文化旅游活動的“海河之光”樂園大型春節彩燈廟會,《今晚報》以《特邀當今走紅著名演員李國順看家絕技表演》為題,盡數“腳踏三刃山、燈管蕩秋千、火中取錢”等驚天絕技。《每日新報》《城市快報》紛紛跟進深入報道。當年2月25日,《城市快報》刊發的《搶救性保護津派民俗文化》專家訪談,即是以李國順正在表演獨門絕技“刀山倒掛送福”的彩照為配圖。
穿越此后的逢年過節,李國順的絕技表演走向了佳境和風靡,走向了殿堂和遠方。比如《每日新報》對他進行了專訪并以“看點專版”整版報道;比如《湖南日報》用大幅照片報道“津門奇俠李國順表演鐵齒銅牙拉動飛機”以及“表演紙上站立的輕功”(2008.1.2第6版); 2021年6月6日的央視五套節目播報“李國順在天津東麗湖用丹田之氣吸走大帆船,成為世界第一人”。
與此同時,志存高遠的李國順,藝術之花在舞臺上也頻頻開成了春天的典范。比如2005年11月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中國鄉土藝術十周年表彰大會”,踩紙演唱《踏雪無痕》榮獲最高獎;2008年7月13日在澳大利亞參加“國際民俗絕技大賽”獲最高獎;2018年在“中國武林春晚”作為壓軸節目演出;2008年6月,香港旅游衛視來津錄制兩位武林大師專題片,首站是小南河霍元甲故居,末站即南倉李國順的家居,面向海內外播放……
獨辟武林蹊徑的李國順,華麗轉身為滑門弟子中的奇葩。
4、開館授徒,擁抱晚霞與炊煙
改革開放迎來40周年的2018,一部厚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年鑒》翻到 1116頁,豁然刊載著《武林大師、中國絕密防身術教練李國順》的專頁,圖文并茂地展示了李國順傳奇人生的另一側面。
生命只有一次,因而寶貴且珍惜。被冠以“絕密”之稱的李氏防身術,起自何年何月開館授徒的?國順笑而未言。
只知,初時的武館開在河北區中環與中山兩條道路交口的肘子酥飯店,3年后移駐河東區大直沽的東達房地產。因為離家較遠,再遷北辰域內的藍海商貿城;而現址,則為與南倉隔北運河相望的惠賓飯店。
又知,武館離家越來越近,面積越來越大,設施越來越完備齊全,但每處館舍都是徒弟無償提供,且設施水電亦是無償使用。
我身臨其境了與惠賓飯店老板王強那紅木滿堂、珠光寶氣的闊大辦公室相比鄰、相匹配的武館:但見玄關影背前,威武杵立著刀槍劍戟十八般兵器。400平方的廳堂,古典屏風隔斷出乒乓球運動單元、器械林立的健身單元,中間便是厚毯鋪地的功夫單元了。訓練內容除打坐、站樁、防摔、防擊打等基本功外,“順手牽羊”、“一指斃敵”、“一巧破千斤”等擒拿格斗武藝;“手別兒”、“背口袋”、“腦切子”等摔跤絕技悉數演練。通道墻上,掛著各式套路招法的示意圖照,橫幅是他自己擬撰的廣告語:“以特種部隊為標準練出超越,比保鏢更靠譜的是您自己會真功”。、
有道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武館學員蓋為事業有成之士,學員多了,難免橫生矛盾和嫌隙。身為師父教練,國順處理隊伍的團結問題,總是從過往滑老師的言傳身教中尋求辦法和答案:一是多指導少挑刺;二是多包容不埋怨;三是多尊重戒自大。他說,滑老師雖未教我武功,但永遠是我精神的導師。
2019年3月,120多徒弟濟濟一堂為師傅過花甲大壽,留影的照片上,師傅李國順端坐C位,身邊身后聚攏著寶來、掃地王、鑫宏利、大津酒等集團老總,其中不乏跟他練功已逾10年……誠如2018中國年鑒所載:“李國順大俠的徒弟遍布全國,著名企業家、明星等各界知名人士深得益處。”
5、回歸桑梓,“非遺”袖染梅香
世人皆知津沽北倉古為皇家倉廒的大名,但同處北運河畔的南倉比之北倉開埠更早:元至元十六年(1279),朝廷既在此建倉儲糧,初名南倉沿用至今。南倉合該輩出文化名人,比如出身寒苦之家的孟少臣,在商界發達后,于1930年代初聯合馬連良、梅蘭芳、譚小培等為股東,成為中國大戲院的創建人、總經理。
2020年新冠大疫,國順藝術團的商演按下暫停鍵。他便在同門楊波、楊光祥等幫助下,篩選、發掘、整理傳承三代、百年以上并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傳統雜技項目,申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家鄉填補“非遺”的空白。
中幡,起自唐代皇室出行的開路儀仗;耍中幡,明清以來京津地區民間喜聞樂見的傳統雜技,且為盛大節日“走會”的頭牌。李國順的中幡藝術,上有兩代師承,下有十數徒弟庚續,表演時并不拘于頭、肩、臂、肘的傳統動作,憑借武功、氣功的深厚功底,把個10米高幡耍得生龍活虎、眼花繚亂。
國順中幡的技藝形式與精神內涵,絕佳契合了南倉人兼收并蓄、敢爭第一的脾氣秉性。不消說,中幡申遺動議一經提出,立即得到南倉村領導的鼎力支持。
2021年末,以南倉村委會為保護單位的“津派功夫中幡”獲批區級非遺項目。去歲的中秋與國慶長假相逢,國順的中幡表演首先在家鄉的花會收獲頭彩。忽而頭頂肩扛,忽而吸盤托著的三層幡頭、與高懸“吉祥”大字的紅幅迎風鼓蕩;幡桿或顛或跳或搖或擺,國順不時口噴火焰。一眾彩衣濃妝的家鄉弟子,踩著音樂鑼鼓載歌載舞,喜得老少孩童無不歡呼雀躍,每一張臉都笑成了燦爛。
得知我來采訪,村委會趙萍副主任帶著電工特意踏雪趕來。撥給國順使用的“非遺傳承活動室”怕有80個平方吧?碼放著道具行頭響器音箱,甚至做服裝的縫紉機。年輕颯爽的趙主任先安排增設一串投影燈盞,又詳盡介紹了南倉村民文化娛樂活動的開展,復領我參觀了布局井然的書畫苑、舞蹈廳、健身室、棋牌館以及近千平方米的多功能劇場……
2023年7月,李國順的“津派吸功技藝”,再獲區級非遺項目名錄。采訪時我被告知,另有《二鬼摔跤》等項目被領導器重,正在積極“申遺 ” 中。
今日的南倉,倉廩豐盈了大運河的岸畔;南倉的李國順,豐盈了津城父老鄉親的民俗文化享宴。
采訪結束時我問,已然回歸桑梓的你,是否也要回歸文學?他答,不存在回歸,因為我一直未曾離開“滑門”!
是的,滑富強老師從文五十年、六十年及八十華誕等系列活動,他熱切參與;每個大年初一給滑老師拜年從不缺席,常常是演出結束后匆匆趕來。前年春節,他執意要給恩師跪行大禮,說沒有恩師栽培便沒有我李國順的今天;去歲的滑富強文學現象研究會成立,他榮膺理事——他的文學思維、文學情感,像高飛的鴻雁,從未失聯也從未被歲月風化;他的文道、他的武德,像搏浪的雙槳,在生命的長河里擊楫而歌。
2024.1.7于沽北集賢
劉萬慶,1954年出生,天津市北辰區作家協會原主席、滑富強文學現象研究會常務會長。作品散見于《通俗小說報》《天津文學》《湛江文學》《五臺山》《延河》等文學期刊,《捧角兒》《本草》連續兩屆獲得天津市“文化杯”中篇小說一等獎,著有60萬字文集《淚竹林》。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