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波與蔣牧良催生全國第一家縣文聯
——紀念文學大師周健明逝世三周年
作者:楊遠新
周立波與長子周健明合影
這世間諸多人,諸多物,諸多事,皆因愛而生,因愛而長。漢壽縣文聯——全國率先成立的第一家縣級文聯,他的成立,凝聚了周立波、蔣牧良這兩位文壇巨匠的大愛。他的恢復,匯集了周立波、周健明這兩位文豪父子的深愛。2024年1月18日,是文學大師周健明逝世三周年紀念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細數漢壽縣文聯的發展之路,讓人倍覺溫馨與浪漫,陡添豪氣和力量。
那是上世紀六十年代,位于美麗西洞庭湖畔的漢壽縣,產生了聞名全國的兩個先進典型,一個是周文廟公社紅菱湖大隊,一個是洲口公社小港大隊十三生產隊,前者因從龍王口里連年奪得糧食高產,對國家貢獻大而成為全省全國的一面紅旗。后者創造了一套全新的經營管理經驗,充分調動起廣大社員的生產積極性,使得這個生產隊的糧食生產連年獲得大豐收。洲口公社黨委書記周立民在該生產隊連續蹲點四年,他把好的管理經驗歸納總結上報,引起各級領導重視,大力推廣小港十三隊經營管理的經驗,特別是時任省委書記張平化把考察小港十三隊的情況寫成書面材料,呈報給毛澤東主席,毛主席閱后欣然揮筆批示:發各省、市、區黨委。同時批給黨中央的喉舌《人民日報》,隨即,小港十三隊的經驗材料見諸《人民日報》頭版頭條,這如同萬噸隕石投入大海,激起了巨大的波瀾。
周立波參加益陽清溪鄉田間春播
時任省文聯主席、黨組書記周立波,憑他那雙洞若觀火的敏銳目光,發現這兩個先進典型如同“元茂屯”和“清溪鄉”,對新文學具有特殊的意義。他與時任省作家協會主席蔣牧良綜合分析相關材料后,一致認為紅菱湖大隊和小港十三隊所走的路子,所取得的成績,代表著新農村發展的方向。
蔣牧良生平事跡和代表作《銻砂》陳列于中國現代文學館
于是決定:由蔣牧良親率一個作家采風團,團員由曾經受到毛主席、周總理親切接見的著名農民作家劉勇,還有地質勘探隊員出身的青年作家金振林等組成,深入到這兩個單位體驗生活。那個年代,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作家走到哪里,文學基層組織就發展到哪里,文學創作就繁榮到哪里。
因此由蔣牧良率領的作家采風團出發之前,周立波給他們交代了一項特殊任務,那就是不適時機地在漢壽建立起全國第一家縣級文聯。隨后,周立波經與有關方面協商,又派來了一批劇作家和表演藝術家,相繼深入紅菱湖大隊和小港十三隊,與那里的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全身心地體驗生活,創作出了大批報告文學、散文和小說,還有戲劇和歌曲,深得漢壽縣委、漢壽縣政府領導贊賞,深受全縣人民的喜愛。
與此同時,蔣牧良利用各種機會,對縣委、縣政府班子主要成員作了細致觀察和深入了解。縣委書記詹順初出生貧苦,雖然在本應該讀書的年齡未充分享受教育的陽光,但參加革命工作后,全憑刻苦自學,掌握了適應工作需要的文化科學知識。縣委常委、縣長何秋舫與其年齡相近,經歷相似,都是苦大仇深的農民干部,都對文化和文人充滿好感和深情。兩人在全縣干部大會上作報告都不用講稿,提出的符合縣情民情的各項工作要求,都能得到群眾的響應落實。兩人的體貌特征都高大魁梧,儀表堂堂,說話的聲音都宏亮有力。兩人都是典型的中華臉。兩人性格略有差異,書記穩重干練,縣長大刀闊斧,正好互為補充,堪稱黃金搭檔。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周立民則溫潤如玉,典型的文人氣質。他19歲進入只交生活費的漢壽簡易師范學校讀書,對文學、戲曲、書法、繪畫、音樂的天分被激活。參加工作后雖然繁忙,但從未放棄過對文學藝術的愛好,因而與許多文學藝術界的知名人士成為好朋友。這在書記和縣長之間,無形中增添了一道亮麗的色彩。還有縣委副書記童子香、副縣長賈玉梅等,都是既自身有才,又特別愛才的領導干部。
就是在這樣一種氛圍之下,蔣牧良代表周立波及文聯黨組,向漢壽縣委正式提出建議,組建漢壽縣文聯。此話一出,立即得到了縣委、縣政府這幾大巨頭的熱烈響應。詹順初及時召開縣委常委會議,會上人人舉手贊同,沒有不同的聲音,而且都積極地表示,縣文聯成立之時和成立之后,需要自己做什么,一定當仁不讓。縣委常委、縣長何秋舫當即指示縣政府辦,給縣文聯提供適宜的辦公場所和辦公用品。周立民立馬組織召開縣委組織部部務會議,確定文聯機構的層級,核定縣文聯正副主席的職數,挑選適合開展文聯活動的專業干部。
1964年春,全國第一個縣級文聯在漢壽誕生。主管文教的副縣長賈玉梅任縣文聯主席,縣文教局局長梅鶴琴任縣文聯副主席。下屬文學、戲劇、美術、音樂、書法、雜技等各門類協會應運而生。隨之,各項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還不定期編印出版了會刊,發現和培養了一批各類文藝人才,特別是文學創作人才脫穎而出,《漢壽報》記者曹逸興、洲口公社黨委秘書伍順生等,連續創作多篇反映紅菱湖大隊和小港十三隊先進事跡的特寫、報告文學、散文,相繼在《濱湖日報》《湖南日報》《湖南文藝》等園地發表。美術、攝影成效顯著。正當全縣群眾文藝蓬勃興起之時,沒想到受大環境的影響,縣文聯被迫停止運轉,各項活動取消,各協會紛紛解散。
有散必有聚。聚散皆是緣。十七年之后,隨著國家發展進入一個嶄新時代,漢壽各界精英和文化名流強烈要求恢復漢壽縣文聯,這自然引起了常德地區文聯和湖南省文聯的高度重視。
1983年,擔任湖南省文聯執行主席、黨組成員的周健明專程來到漢壽,在縣招待所住了整整一個星期。此行他抱有兩個目的,一是建議和督促中共漢壽縣委恢復縣文聯,二是回到他三十四年前曾經工作過的酉港公社柳林嘴大隊,體驗那里的新生活,了解那里的新民情,為創作長篇小說《柳林后傳》做準備。這年,他的長篇小說《柳林前傳》已經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這是他繼《湖邊》之后,在該社出版的第二部長篇小說。他要再接再厲,沖刺第三部,以此構成描繪西洞庭湖的巨幅畫卷。
時任中共漢壽縣委書記周立民
此時的周立民已經擔任中共漢壽縣委書記長達七年之久,在全縣干群中樹立起了很高的威望。他倆相逢,性格、為人處事的風格特點極其相近,都像一塊溫潤透明的玉石。那些天里,二周有說不完的話,道不盡的情,因而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周健明在周立民的陪同下,走訪了柳林嘴,登上巍峨大堤,眺望浩浩洞庭湖,走下碼頭,踏上躉船,他仿佛回到了在這里擔任區團委書記的日日夜夜,人也變得年輕活躍了許多。
這次,周健明看準了全國機構改革這一有利時機,鐵了心要把漢壽縣文聯恢復起來,以達到繼承父志,繁榮基層文學事業的目的。一路上,他坦誠地向周立民談了自己的想法。沒想到周立民也早有此意。于是,二周一拍即合。
這期間,適逢周立民主持召開縣委常委會,研究縣委組織部設置的本輪機構改革方案。他在未聽取組織部長匯報方案之前,提出要把恢復漢壽縣文聯列入本輪機構改革方案之中。并強調:這是周立波之子周健明的建議。1964年,周立波、蔣牧良兩大文豪催生了漢壽縣文聯,成為全國第一家縣級文聯。時隔二十年,周立波、蔣牧良的繼任者周健明建議抓住本輪機構改革的機會,恢復漢壽縣文聯,不僅要保持在全國率先成立的第一地位,也要創造第一恢復的地位。由此達到繁榮全縣文學藝術事業的目的。
縣委常委一班人聽了,都很高興,都很振奮,一致同意采納周健明的意見,恢復漢壽縣文聯。
周立民專門在家中設宴,而且是他和夫人羅延福親自下廚,烹制出一桌鮮明洞庭特色的菜肴,如紅煨野生甲魚、野鴨燉蘿卜、開鍋才魚片、冰糖蓮子等,并拿出珍藏了十幾年的茅臺酒,招待周健明這位知音。席間,周健明得知縣委常委會議一致作出決定,把恢復漢壽縣文聯列入本輪機構改革之中。他高興得像個孩童,本不勝酒力的他,向周立民連連敬酒三杯。
漢壽縣文聯恢復建立的頭四年里,為迅速壯大文學隊伍,盡快繁榮文學事業,創辦了《滄浪》文學期刊,連續舉辦了四屆滄浪筆會,每屆各有側重,各呈特色。
第一屆滄浪筆會于1984年8月中下旬,為時半個月,在風景秀麗的蔣家嘴水閘招待所和漢壽縣棉紡廠招待所舉行。筆會將團省委組織開展的青年文學創作競賽結合其中。來自全縣的18名作者,全是35歲以內的青年人。因而受到團地委和地區文聯的高度重視。時任團地委副書記吳曉水,率團地委辦公室、宣傳部負責人到會指導。時任地區文聯副主席、《桃花源》主編易爾康率兩位編輯到會授課,選稿。使得18位青年作者的創作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筆會期間共創作出35篇(首),20多萬字的文學作品,含中短篇小說、散文、報告文學和詩歌。全部都是反映改革開放的新生活。這些飽含荷露的作品,大多數被《滄浪》創刊號采用,部分被《小溪流》《桃花源》《年輕人》等報刊采用。
第一屆滄浪筆會合影
第二屆滄浪筆會于1985年6月14日至17日,在古老文明的漢壽縣城舉行。縣委、縣政府出面,從北京、上海、長沙邀請12位全國著名作家,他們是蕭軍、蕭耘父女,葉君健和苑茵夫婦,峻青和于康夫婦,陳模、于雁軍、未央、謝璞、金振林和周華珠夫婦、黃世衡、曹文軒,還有湖南電視臺臺長、黨委書記何共淮,蒞臨漢壽,開展了五項活動。一是舉辦文學講座七場。二是召開了作家與讀者、與少先隊員、與各界知名人士、與漢劇團演員見面大會或座談會。三是組織參觀訪問。四是為西竺山烈士陵園、太子廟公園題詞作畫。五是觀看縣漢劇團創作演出的現代大型漢劇《芙蓉女》,并和演員合影留念。
出席第二屆滄浪筆會的部分作家和縣領導在漢壽縣少年兒童圖書館合影,前排左起:謝璞、未央、苑茵、葉君健、周健明、周立民、金振林
第三屆滄浪筆會于1985年11月23日至12月1日在漢壽縣棉紡廠舉辦。92位作者與會,其中女作者由首屆滄浪筆會唯獨一位,增加至27位。邀請著名作家、編輯家謝璞、金振林、易爾康等開展大型文學講座6堂,除了與會作者,還有分布蔣家嘴鎮的幾家縣屬大型工廠的數百名工人聽講。
第三屆滄浪筆會分組名單(一)
第三屆滄浪筆會分組名單(二)
第四屆滄浪筆會于1986年5月25日至27日,在龍陽鎮和巖汪湖舉辦,請來著名作家浩然、編輯家劉國璽,在縣影劇院舉行大型文學報告會,固有的1248個位子座無虛席,連中間的過道和四周的走廊上都加滿了木椅。
第四屆滄浪筆會合影,從左至右:副縣長李新國、縣長肖有志、作家浩然、縣委副書記袁貴友、編輯家劉國璽、縣委常委兼縣委宣傳部部長蘇光儀、縣文聯副主席陳定熙、縣文化局副局長王良偉
幾十年過去,漢壽縣文聯不斷發展壯大,《滄浪》越辦越好,各項群眾文化活動頻繁,文學藝術創作碩果累累。僅2023年,全縣作者在《散文選刊》《綠葉》《兒童文學》《小溪流》等文學期刊,在《湖南日報》《瀟湘晨報》《常德日報》等報紙副刊,在紅網、新湖南、作家網等新型媒體,共發表小說、散文等各類文學作品238篇(首)。有三本散文集正式出版。這是對周立波、蔣牧良、周健明、劉勇當年付出心血,成立和恢復全國第一家縣級文聯的最好回饋。也是對詹順初、何秋舫、周立民、賈玉梅等老領導重視關心文聯工作的最佳獎賞。
當年批準成立漢壽縣文聯的縣委書記詹順初(曾長期擔任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黨組書記,現已94歲高齡),縣委常委兼組織部部長周立民(曾長期擔任中共漢壽縣委書記,現已92歲高齡),兩位老戰友在周立民家親切合影
總之,漢壽縣文聯,作為全國率先成立的第一家縣級文聯,因愛而生,因愛而長。單位雖小,卻是周立波、蔣牧良、周健明兩代文豪用大愛和深愛凝聚成的一顆碩大珍珠,在西洞庭湖畔璀璨生輝。(供圖:徐裕豪 楊遠新)
2024年1月16日深夜于蒙特利爾18195號
楊遠新(左)與漢壽縣文聯第六任主席胡君先生合影
【作者簡介】:
楊遠新,湖南漢壽縣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一級作家,湖南省公安廳高級一級警長、三級警監。出版有18卷本880萬字《楊遠新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春柳湖》(全四部)《愛海恨涯》《紅顏貪官》《百變神探》,兒童長篇小說《歡笑的碧蓮河》《險走洞庭湖》《霧過洞庭湖》《孤膽邱克》,兒童中短篇小說集《落空的晚宴》,長篇報告文學《內地刑警與香港警方聯合大行動》《創造奇跡的人們》《奇人帥孟奇》《縣委書記的15個日日夜夜》,作品曾獲國家圖書獎、公安部金盾文學獎、湖南首屆文藝創作獎、湖南首屆兒童文學獎等。散文《我的祖母》被編入大學教材。《春柳湖》(全四部)入圍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