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淡的日子
作者:贠靖
歲月很長,人生很短。日子要慢慢地過,才有意思。
汪曾祺在《慢煮生活》中寫到:“我以為,最美的日子,當是晨起侍花,閑來煮茶,陽光下打盹,細雨中漫步,夜燈下讀書,在這清淺時光里,一手煙火一手詩意,任窗外花開花落,云來云往,自是余味無盡,萬般愜意?!?/p>
這自然是一種令人向往的生活狀態。在忙碌的生活中,將詩意融入日常,讓身心得到滋養,是再好不過的了。
真水無味,卻是日常。而無味不等于乏味,它是生活的本色。
我是一個胸無大志、比較散淡的人,或者說一個生活上隨遇而安,缺乏追求的人。比如穿衣吧,從不計較什么品牌,也沒過多的講究。不像別人,去什么場合穿什么衣服,那都是要再三考慮的。因為他覺得那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我呢,春夏秋冬,棉衣短袖,襯衫夾克,合身就行。有時一件衣服,從年頭穿到年尾,洗了穿,穿了洗,也沒覺得有什么不好,更沒覺得丟人。
至于一日三餐,更是簡單,也不挑三揀四。我覺得那就是日常,既是日常,就該平平淡淡,細水長流。
有時一碗家常的油潑面就很滿足。而一碗開水泡饃也能吃得有滋有味,香甜無比。
散淡并非無趣。偶爾,遇到點高興的事,我會犒賞一下自己,一碟蠶豆,一杯薄酒,也能喝得有滋有味。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念念不忘的,還是家鄉的味道。疙瘩拌湯,小米粥,苞谷糝湯,攪團魚魚,腌酸菜,雖不是什么稀罕之物,想起來卻也能勾起肚里的饞蟲,讓味蕾興奮不已。那是家的味道,母親的味道,也是一縷鄉愁。
記得小時候,春天下過雨,麥田里會長出一棵棵鮮嫩的薺薺菜來,那莖桿嫩得綠里泛黃,能掐出水來。母親小心翼翼地連根拔起,回家擇去上邊的柴草,用清水濯洗干凈了,放入燒開的沸水中一燙,什么都不用放,便一屋子的清香味。
也有日子好點的人家,用薺薺菜拌了肉末包餃子,自是鮮美得很。
后來參加工作,到了城里,見得多了,覺得食物跟人一樣,也有驚艷的、與眾不同的一面。它們也是有個性、有靈魂的。做什么菜都有一套工序,火候、工序不同,所呈現出來的姿態和味道也就不同,真是開了眼了。
比如江南的小籠包,講究湯汁。做的時候將凝固的高湯片切碎,拌在餡里,熱氣一蒸,就全化成了湯水。好的小籠包,皮薄如紙,小心翼翼地提起來,沾些醋汁,輕輕一吸,鮮美的湯汁就到了嘴里。不過吃的時候千萬不能急,會燙著。
有一種雨花茶蝦仁,以南京名產“雨花茶”入菜,分兩次添入原料中。第一次在腌制時,使用泡透后變涼的茶汁浸泡蝦仁,去腥增香。第二次在上桌后,將剛泡開的一壺茶汁澆入炸熟、勾汁的蝦仁上,使茶香繚繞的同時,也能去掉部分炸物的油膩,吃起來外脆里嫩,帶著淡淡的茶香。
還有一道上海本幫菜——扣三絲。做的時候取雞胸肉、冬筍和火腿三種極鮮的食材,先片后切。片需薄如紙片,切需絲絲均勻,且每根絲細如牙簽。這道菜食材雖是普通,卻極考刀工。一道菜需耗時一個小時。切好的三絲塞入準備好的扣盅,不能斷、不能扭曲,上籠蒸透,再扣入盤中,澆上湯汁。端上桌,白潤潤的盤子里,一汪金黃透亮的湯汁,中間一坨鮮紅的火腿絲,上頭浮著一綹白色的筍絲,頂上是一塊深色的雞胸肉。還未吃,人已看呆了。
當然,這也就只是平淡生活中的一朵浪花,一個驚喜。真正靜下心來過日子,還得是粗茶淡飯。
閑暇時,我喜歡一個人逛街。逛街與上街是大不相同的。別看只一字之差,意思卻完全不同。逛街漫無目的,上街卻帶有目的性,往往直奔主題。比如買菜,買衣物,買了就走,一分鐘也不多呆。頂多也就搞搞價,無關緊要的看也不多看一眼。而逛街就不同了,是要慢下來,靜下來,走進去,去細細地體會,品味一段時光。從帶著熱氣的吆喝聲中,從街邊擺放的五光十色的物品上,感受歲月的痕跡,生活的氣息。那是會走進心里面的。不花錢,卻能收獲錢買不到的東西。
過日子是急不得的。現在有很多人,在城市里呆久了,就想著要回到鄉下去,過一種田園生活。為什么呢?因為那樣的日子才是踏實的,有生活氣息的日子。
我常常這樣想,要能遠離喧鬧,隱居田園該多好。別的不需要,一處房子、一塊地就足夠了。在房前屋后種上一些蔬果,沒事的時候喝喝茶,看看書,曬曬太陽,發發呆,也是一種日子。但這也就只是想想,真要落實起來,又有諸事纏身,不一定能做得到。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