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聽書成了對夜生活的渴望
作者:池征遙
前面說了《逃難的藝人》的故事,大家對文中的主人翁李秀英走后,產生了許多遐想,因而留下了懸念。李秀英走后,引來了村民們對夜生活的渴望。
那時我剛過10周歲,在我的印象中,故鄉金沖的夜沒有城市的霓虹閃爍和繁喧。在沒有明月的夜晚時,天空總是一片漆黑籠罩四野,整個村莊如懷抱中熟睡的嬰孩。寧靜的夜固然能讓人感到一種閑適的沉醉,同時又會感到枯燥和乏味。 因此往往是送走了晚霞,就在等待破曉的黎明。
我的堂哥章正海是老黨員、老隊長,他說:“過去白天早早下地,晚上早早上床睡覺 ,這樣單調的生活方式應當改改了!”
于是有村民出面從外面請來了一位說《山東大鼓》的流浪藝人。
說書人已過不惑之年,一口純正的山東話,自稱是《山東大鼓》的傳人,長的“威武英俊”,一看便是位山東好漢。陪伴的是他的妻子,也是山東姑娘的特質“娟秀俊美”。當天晚上,在民兵排長韓守成家開講《封神演義》。
切入正題前,說書人簡要介紹了這部書的梗概。聲稱封神演義俗稱《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國全傳》《武王伐紂外史》《封神傳》等。寫的是武王伐紂的故事。前三十回著重寫紂王的暴虐。后七十回主要寫商、周兩國的戰爭,紂王兇而自焚,武王奪取天下,分封列國。該小說,以歷史政治觀念作為支撐全書的思想框架,摻雜了很多宏大的想象,表現了作者對于仁君賢主的擁護和贊頌以及對于無道昏君的不滿和反抗。
說書人一邊說唱一邊擊打著擺在架子上的大鼓,中間還不時用兩枚夾在指尖的銅片伴奏。有時一人獨演有時兩人對唱。繪聲繪色,纏綿婉轉,大家聽得津津有味。特別是其中哪吒鬧東海、姜太公遇文王、妲己設計害比干、以至神荼郁壘、哼哈二將、混元金斗等故事,讓人走心入迷。連續半個月,摘其簡要才把這部書說完。每次來聽書的人坐無虛席,有老有少,不用通知早早的就到齊了。那段時間,封神演義成了村民茶余飯后的主要話題。
在村民們依依不舍地送走了說書人后,緊接著又請來了《河南墜子》的說書藝人,聽書地點選在了貧協組長強玉根的家。
據說《河南墜子》源于河南,但是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藝道情、鶯歌柳、三弦書等結合形成的一種傳統的曲藝形式。約有一百多年歷史。流行于河南、山東、安徽、天津、北京等地。
說墜人來自于河南,說唱的是《隋唐演義》,以史為經,以人物事件為緯,以隋煬帝、朱貴兒、唐明皇、楊玉環的“兩世姻緣”為大框架,自隋文帝起兵伐陳開始,到唐明皇從四川還都去世而終,記說了隋唐一百七十多年的歷史。說唱人拉著墜子弦(又稱墜胡墜琴),用河南話唱著似七言詩一樣的七字詞,踩打著腳梆子,又是一番風味。
當時的我懵懵懂懂。記得很多人對唱詞不是很懂,但是對以隋煬帝朱貴兒為中心人物的隋末宮廷故事;秦瓊、單雄信、程咬金等“亂世英雄”反隋的故事;唐明皇楊貴妃為中心人物的“安史之亂”前后唐代宮廷故事還是比較感興趣的。這次說唱用了20多個晚上,所以有人在結束時又請說唱人專門用白話文作了簡要敘述,這才加深了印象。
金沖小隊請外地流浪藝人說書的事不脛而走,上面派人前來了解情況,提出不能再請“外流人員”進村。因此,金沖的說書活動沉寂了一段時間。
后來住在本村的大隊會計高福祥看到大家有這樣的愿望和需求,便主動提出要給大家“講古今”(即講故事),村民們又活躍起來了,和往常不一樣的是聽書地點又挪到了村民謝文德的家中。
原來一向不善言表、剛入不惑之年的高會計還是個學富五車、博古通今的高人。他講《三俠五義》時口若懸河,從小說前二十回“貍貓換太子”故事為引子,敘述了包拯成長、入仕、斷案折獄、平反宮冤、迎歸“國母”,最后以懲治李保作結的全過程;又從第二十八回至第六十八回,以南俠“御貓”展昭同錦毛鼠白玉堂之間“貓鼠”爭雄為線索,講“五義”歸附包拯,以及包拯同眾俠客義士保護范仲禹、顏查散等年輕清官,同奸臣龐太師及其爪牙的斗爭;后五十二回以顏查散巡按襄陽為中心,講眾俠義同叛逆襄陽王及其黨羽的斗爭。可謂滾瓜爛熟,娓娓動聽,故事情節迭宕起伏,每個人物栩栩如生,令人咂舌叫絕,村民們如飲瓊漿玉液一般解渴。接著高會計又連續推出了《兒女英雄傳》《綠野仙蹤》《三國演義》《岳飛傳》《楊家將》《水滸傳》《聊齋》故事等,村民們無不拍手稱好。
此景不長。后來金沖“說書”的事被上面叫停,聲稱:“你們背離當前運動,宣傳封資修、魑魅魍魎,偏離了政治方向,這是不行的!”
【作者簡介】池征遙,筆名水也,男,漢族,1956年生人。有在西藏、甘肅及非洲工作經歷。退休前為《甘肅建設報》社長,現定居西安。擁有專業高級職稱。長期以來與文字為伍,尤其酷愛文學藝術,且多有文章發表在國家、地方刊物,獲得過眾多獎譽。被多個國家級媒體評聘為評論員、研究員、文化學者、文學領域優質作者,入選中國名人錄和世界文化名人名典。出版發行過專著專集。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