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新春
作者:李改魚
越來越近的新年,充滿激情,充滿期盼,讓我們整裝待發對美好的新春致敬。
春節對于每個中國人而言,是一年中最閃亮的日子,它是嗅覺、味覺、聽覺、視覺聯袂的盛宴,它是春聯、笑臉、燈籠、鞭炮的盛宴,也是穿新衣、拜大年的交響,它是老年人的大紅包、小孩子的壓歲錢、是巧媳婦的拿手廚藝、是游子奔波回家的腳步鏗鏘,它是春天的召喚是幸福美好的象征。
隆重的中國年是植根在我們國人內心的一份敬仰。也許有人會問,好日子每天都像過大年,我們為什么致敬新年,新年到底是什么?讓人如此神圣?
在中國,年,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時期。那時候,人們在新舊歲交替之際舉行祭神祭祖的活動,這就被視為“年”的雛形。年,作為一年的開始,最初與農業社會的農作物成熟有關,在農歷十一月份,農民會慶祝豐收期盼新年到來。而年的字義是起源于周代,它的專有名詞是指代一年的開始,所以,年是從周朝開始確定的。
盡管在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國民政府曾試圖通過行政命令將公歷新年定為1月1日,即現代意義上的元旦,但這并沒有改變民間傳統的實際運作。實際上,在1913年,民國政府決定將農歷正月初一重新定義為春節,并自次開始實施了這一規定。
雖然歷史上不同朝代的官方對“年”的定義有所變化,但從中國文化傳統和民俗習慣的角度來看“年”作為一年的開始,主要是指農歷正月初一,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春節。當除夕的禮花在夜空繽紛炫彩的時刻、當全家人圍著一桌團圓飯共度團圓美好的時刻,年,就是我們對所有美好追求樂在其中的體驗,春節的意義就是在迎接春暖花開感受生命周而復始的過程。
當一場白雪輕輕灑落大地,呼和浩特迎來了2024年的元旦,這飛舞的雪花,既是慶賀兔年的飛躍,又是慶祝龍年的到來,春節的喜慶就在此刻開始了。
今年的呼和浩特元旦火遍全網。為了新的一年有好的開始,人們走出街頭爆滿新華廣場,十幾萬人沉浸在新華廣場,集體感受夜耀北疆的跨年盛況,我則如同往年一樣呆在家里做好了春節的規劃。
中國人談起物質生活,總說衣食住行,所以,衣排在了第一位。2024年是甲辰年,龍年,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著吉祥。今年,恰好是龍屬相人的本命年。中國人幾千萬年流傳下來就有本命年穿紅衣服的說法,我兒子是龍屬相,盡管兒子不喜歡紅色衣服,但今年春節紅衣服一定必不可少。按照我家的習慣,紅紅火火的中國年,春節必須穿紅色喜慶服裝,尤其是背心、褲頭、襪子這幾樣內衣必須要有。
我每年春節都要為家人挑選紅色內衣,據說紅衣服不僅辟邪還能提升運氣增加喜慶氣氛。便捷的互聯網繽紛了人們的生活,我只動了動指頭,就在電商平臺購買到了新年的紅衣服。
與往年不同的是,我們家今年去逝了老人,所以作為逝者的兒女們,新年必須要祭孝,祭孝是中國傳統的祭葬文化禮節,這是對逝去親人的尊敬和一種寄托哀思的表達方法,祭孝就是不穿紅衣服,不貼紅色春聯,不掛紅燈籠,本年度家里不能操辦喜事。所以今年的春節我家少了一些紅色元素,多了幾許沉痛哀思。
新春,比起火紅的視覺,味覺更讓人意味深長,我家人偏愛吃肉,提前購買的豬、牛、羊肉在元旦前儲存到了冰柜里,但等臘八節一過,開始制作年貨。
臘八節在一碗紅紅的臘八粥里來了又過去了。制作肉食年貨開始了,我的廚藝比較講究,所謂精工出細活兒,我的每道工序流程緩慢,從醒肉、泡肉、清洗到開鍋制作煮和燒各需要兩天時間,每隔三天做一個品種,或紅燒肉、醬牛肉抑或趴肉條、四喜丸子,樣樣色澤紅潤鮮亮,入口即化,我把“酥、脆、軟、爛、綿”匯集成一個“香”字,讓纏綿繾綣的肉香刺激著家人的味覺神經,一股溫暖和幸福頃刻彌漫全家,這是凝聚的力量,醇香的美食吸引著人們放棄各種忙碌回家過年。新年就是回家的腳步,家的喜氣沖淡了一切的煩惱與晦氣,家能治愈一切疲憊、煩心、瑣碎、委屈、挫折、困頓與不堪。
美好的食物入口入心,新年的快樂便滲入到了人間的美味之中,一桌團圓飯就是一家人的情感凝聚,喜迎新春,那香噴噴的中國年美的無以言表,人生之幸莫過于穿吃兩件事。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