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毛澤東少年詩“詠蛙”
作者/池征遙
毛澤東平生寫過許多詩篇,其中《七絕.詠蛙》今天讀來依然感到寓意深遠。“獨坐池塘如虎踞,綠蔭樹下養精神。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據有關史料記載,毛澤東作該詩時是在1910年秋,那時他已17歲,正在離家鄉50多里的湘鄉縣東山書院讀書。
這所書院不同于一般的縣學館。自清代同治年間以來,湘鄉出了個曾國藩,他因為率領湘軍鎮壓了太平天國革命運動而為清政府立了大功,因而湘鄉由于軍功而獲得二品以上官爵的就有2000多家,從而形成了一個新興的軍官兼地主的特權階層。東山書院便是為了培養這些人家的子弟能博取功名利祿而興辦的。
在東山書院讀書的大多數是那些地主豪紳的紈绔子弟,他們穿著華麗,看不起來自窮鄉僻壤、穿著簡樸的毛澤東,因而被許多同學疏遠,在精神上感到有壓抑,一種“知音世所稀”的孤獨感不時襲上心頭。在這樣的背景下毛澤東寫下了這首《詠蛙》詩。
全詩“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構思巧妙,通俗易懂;卻又含蓄有趣,以擬人手法借物言志,令人遐想回味無窮。
首聯寫青蛙如老虎般獨霸池塘的神貌。一個“獨”字,先聲奪人,寫出青蛙有恃無恐的神態,也顯示它自有獨特的生存空間。“如虎距”,言意青蛙雖小,但威嚴不可侵犯;“養精神”,描繪青蛙“修身養性”的心態。“塘前”“綠蔭樹下”,是青蛙生活的環境,它們與“如虎距”“養精神”的青蛙構成一幅和諧靜美的畫面。此二句為下聯蓄勢,預示青蛙是不可欺悔的。
次聯寫青蛙的“宣言”。它以不容質疑的口吻,向自然界發號施令,我不先開口,誰人敢作聲!此二句,正面描寫青蛙的凜然氣勢與蓄藏的巨大能量;側面暗示那些自命不凡的“蟲兒”,你們只能跟班,只能臣服。
毛澤東所作《詠蛙》詩,通過對青蛙所處的環境和它的形象以及心態的描述,深刻地表現出他在少年時期就有遠大的抱負。
另據史料記載,毛澤東自幼聰敏過人,1901年8歲時就寫下了童謠《獅子眼鼓鼓》:“獅子眼鼓鼓,擦菜子,煮豆腐,酒放熱些燒,肉放爛些煮。”這被譽為是毛澤東平生最早寫的一首詩。
毛澤東的父親望子成龍,曾經為少年的他作出許多安排和規劃。
1902年毛澤東的父親毛順生把他從外婆家里接回來,送到了那離家不遠的南岸私塾讀書;于1906年秋又轉學到離家不遠的井灣里私塾讀書,希望他學有所成。
就在這一年的某一天,因任性而為,毛澤東在老師出遠門時帶同學們上山讀書摘果,后來被老師毛宇居責罰,寫下一首詩歌,這應該是毛澤東少年時較早寫下的詩,全文如下:“天井四四方,周圍是高墻。清清見卵石,小魚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遠養不長。”
盡管這首詩讀起來顯得稚嫩一些,但是卻表現了毛澤東小時候超高的文學才氣。他說的“小魚”不正是學生嗎,被困在“教室”里,永遠也不會長大,心靈也不會真正成熟。這就是偉人博大的胸懷。
另據史料記載,1907年夏,14歲的毛澤東還寫下一首五言詩《詠指甲花》:“百花皆竟放,指甲獨靜眠。春季葉始生,炎夏花正鮮。葉小枝又弱,種類多且妍。萬草披日出,惟婢傲火天。淵明愛逸菊,敦頤好青蓮。我獨愛指甲,取其志更堅。”1908年,15歲的毛澤東還寫下雜言詩《耕田樂》:“耕田樂,天天有事做。近沖一墩田,近水再墩望,多年副產積滿倉。農事畢,讀書甚馨香,坐待時機自主張。”1910年秋,毛澤東還寫下七絕一首《呈父親》:“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據有關專家考證,毛澤東一生寫了123首詩。1976年春的一個早晨,重病中的毛主席,由護士等攙扶在花園散步,順口吟了兩句詩 :“今我來兮,楊柳依依。”成為一代偉人留給世人的最后絕唱。
【作者簡介】池征遙,筆名水也,男,漢族,1956年生人。有在西藏、甘肅及非洲工作經歷。退休前為《甘肅建設報》社長,現定居西安。擁有專業高級職稱。長期以來與文字為伍,尤其酷愛文學藝術,且多有文章發表在國家、地方刊物,獲得過眾多獎譽。被多個國家級媒體評聘為評論員、研究員、文化學者、文學領域優質作者,入選中國名人錄和世界文化名人名典。出版發行過專著專集。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