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記憶.分享壓歲錢
作者:池征遙
小時候總盼著過年,能穿上新衣、吃上美食、拿到壓歲錢。
記得從我記事起,每逢大年三十晚上,一般是要熬到了深夜凌晨才給壓歲錢的,說是要守歲,歲月安好,歲歲平安,大吉大利。但是我盼錢心切,吃完年夜飯后,就喊著要給長輩們下跪磕頭,長輩們心領神會、心知肚明,早把準備好的壓歲錢塞進了我的手中。
每年給我的壓歲錢都是在翻倍上漲的,從幾分錢到幾毛錢直到上塊錢。每次拿到壓歲錢都要放在額頭抹印一下,放在嘴邊親上一口,然后放入貼身衣袋焐的燙燙的,晚上睡覺前還要再數一數多看上幾眼,也在盤算著它們將來的用處。其實,那時收到的壓歲錢,多數是用到小孩子們玩的競技娛樂和零食上了。
長輩告訴我們,歷史最早的壓歲錢出現于漢代。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壓祟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斗劍、星斗等。 唐代,宮廷里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并沒有這一習俗。《資治通鑒》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里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不少原來屬于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
因此有人如是說:給小孩們的應叫“壓祟錢”,給老人們的才是“壓歲錢”。老人的“壓歲錢”是指為了他們不再增長歲數,可以增壽。
以上可見,古往今來,壓歲錢就是這樣沿襲下來的。小的時候是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現在晚輩們也給老人敬壓歲錢了。
上個世紀六七八九十,那個時期隨著經濟條件漸好,壓歲錢一般從5毛5塊50直到5OO看漲。及至我老了,遵循祖規,長幼有序,每年也給小輩們發紅包了,從少到2、6、8、10元打頭,多到100、1O00元封頂,不管多少,好事成雙,圖個高興,寓意喜慶吉祥,多數是收到了更高的回報。
今天是2024年的大年三十,合家團聚,我們已收到了孩子們孝敬的上萬元紅包。
【作者簡介】池征遙,筆名水也,男,漢族,1956年生人。有在西藏、甘肅及非洲工作經歷。退休前為《甘肅建設報》社長,現定居西安。擁有專業高級職稱。長期以來與文字為伍,尤其酷愛文學藝術,且多有文章發表在國家、地方刊物,獲得過眾多獎譽。被多個國家級媒體評聘為評論員、研究員、文化學者、文學領域優質作者,入選中國名人錄和世界文化名人名典。出版發行過專著專集。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