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從遠方寄來的對聯
作者:梁耀鮮
剛剛下班,門衛老周滿臉蕩漾著笑容,輕快地從收發室拿出一個紅彤彤的圓紙筒,雙手鄭重地交給我。他說,有人給您寄來對聯了。
這一意外之喜,使我下班的心情似乎突然遠離了這幾天的冷風苦雨,變得朗潤、甜美起來。
前兩天,華夏長鴻集團的姜老師給我留言,她說,她的公司特別策劃了一場新春感恩活動,邀請中國書畫大師劉炳森的弟子——張惠臣老師,親筆書寫了精美的對聯,以此感謝我們選擇華夏長鴻作為創作伙伴。她誠摯地邀請我成為新春感恩活動的幸運兒。
我心里美滋滋的,想都沒想,就匆匆地填寫了地址信息,發了過去。
跟姜老師有聯系,那是前年年底的事。
要結集出版新書,我已經謀劃多時。畢竟是第一本屬于自己的散文集,我還有我的許多文友都是很關心的。我的要求不低,我希望我的新書一定要正式、規范,不能粗制濫造。因為我在這方面的關系幾乎為零,要交由哪個出版社,我心中是沒底的。我上網求助,也許那種叫緣分的東西真的存在,華夏長鴻集團最先跳到了我眼前。我認真查看相關資料,看其資質和業績,看到了它之前出版的種類繁多、涵蓋廣泛的書籍,我放下了心,就嘗試著跟他們進行實質性聯系了。
接下來,簽合同,繳費,提供稿件,每一個流程都嚴格而規范。每一個環節都有專屬老師服務,都有老師引薦,無縫對接,微信、電話溝通都很順暢。審稿磨稿,編輯校對,裝幀設計,在這些用時比較多的日子里,我都遇到不同的老師,在切磋和交流中,他們給我的印象就是嚴謹和耐心,特別是對我的一些刨根問底的追問,總是不厭其煩,有問必答,用詞妥帖,令人心暖。在一些篇章的修改和校正中,最能體現老師的用心良苦和價值取向,當我看到老師密密麻麻的修改手稿時,我除了感動,更多的是覺得自己在這一選擇中其實就是幸運兒。
更感人的是,我的書正式出版之后,我跟編輯老師的關系并沒有結束,有些信息往來還很緊密,我從中也收獲了關于圖書出版的更多的知識和最新動向。對我提出的一些非出版方面的疑難,他們都很熱心地給予指點和幫助,有些已經超過了合作本身。人們常說,編輯是“嫁衣者”、是“綠葉”,但從這一次跟華夏長鴻的交往中,我覺得編輯更多的像“紐帶”,他們是物質上的聯系,也是精神上的溝通,能碰上一兩個好編輯,是作者之幸。
回到家里,我得以仔細觀察這個從千里之外的北京郵寄過來的小紙筒。紙筒設計精致而富有特色,兩頭大紅,上頭畫有一對有活靈靈眼睛的龍頭,逼真、威武,栩栩如生。下面是華夏長鴻的落款,還有它的標記圖案、微信二維碼,注明時間是2024甲辰年。中間部分設計為奶黃色,占了紙筒約三分之二,上書“華夏迎新接福,長鴻送瑞呈祥”兩行草字,其間點綴著一些綻放的禮花,仿佛在色彩斑斕的幕布上灑下絢麗的玉鑲邊,炫目而喜慶。
我打開紙筒,先掉出來的是一張黃色小信箋,信箋的邊沿上插有兩枝竹葉子,寓意是節節升高、天天進步?或者是竹報平安、新年好運?也許是兼而有之吧。信箋的左下角是幾本圖書,有壘起來的,有散落一邊的,隨意而高貴。它是在暗示我們,要多讀書,多寫書,多出書,讓書香陪伴今年的春夏秋冬,牽引今后的遙遙路途。
信的內容很簡單,但其間的切切深情、縐縐文風還是體現了文人的行文習慣和理想情懷。比如開頭的“見字如晤,展信舒顏”,結尾的“楮墨有限,不盡欲言”等等這些言語,讀后只感覺熟悉而陌生,這種溫暖文雅的信,我已好久不見了呢。
紙筒的主角自然是那副對聯。張惠臣老師的作品“華夏迎新接福,長鴻送瑞呈祥”,內容寓意深刻,有家國情懷,有人間煙火,字體秀美飄逸,端莊渾厚,筆筆到位,是我少見的珍品了。
更令人振奮的是,聽說張惠臣老師的三幅作品已經搭乘神舟十六號飛船,在浩瀚的太空中遨游。由此,張老師的作品真的具有非凡的紀念意義和收藏價值。
龍年春節,收到這樣一份來自遠方的禮物,我的開心快樂一直在心頭晃蕩著。
2024年2月5日
作者簡介
梁耀鮮,廣西田東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著有散文集《寫給小城》等。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