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御
作者:孟生旺
年年夏天,酷暑總要照期不誤地延續半月或一月左右,飆升四十幾度的氣溫委實讓人不可接受。仿佛只有這樣才是夏天真正的味道。這個時候,人們司空見慣地如時開始進行應對。這樣的高溫極值,不愿接受也得接受,無奈而無計。一種見怪不怪的自然氣候現象,不知是從哪一年開始,好像誰也沒法抗拒與溯源,只能忍氣吞聲地接受。反正有些年了,新聞上說,厄爾尼諾或拉尼娜現象年年總要襲擾地球的赤道地區,進而影響全球氣溫的平衡度。當滾滾的熱浪接二連三襲來之時,誰都無法逃避這個由傳說變成真實的歷程,悄默回避。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世界的不穩定性,在環境這一方面表現最為突出。
消夏最好的方式,不是去有山有水的風景區游玩,就是待在家中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選擇后者,不外乎是一舉多得的最佳方式。既避免旅途勞頓的辛苦,又省卻不少外出的應酬,何樂而不為。看似一種輕描淡寫的處事態度,其實也含有主人面對天氣環境有變的一種及時應變舉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誰都明白這個淺顯易懂的道理,也有出于自身安全因素的一面考慮在里頭。
好在這個世界剛剛生變就被人們發現端倪,引起廣泛重視。時歲邁步今天,已然經歷數不清的億萬斯年。歷經千難萬險,好不容易進化成目前人類最宜居的星球。人類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屈指可數,也沒有多少年代。看看寸草不生的火星表面,或許就是地球未來的最后終結。人們不禁為之汗顏,無不充滿憂慮與恐懼。
眼前的這個世界,風云雖然無度,惡劣天氣肆虐之后,但還是可以評價為風調雨順的年份居多,氣候反常不是年年有的事。在黃土山鄉,氣候相對干燥,特別是夏天出現的這一情況比較多。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這個理,做過農人的誰都明白這個理。在夏天,赤日炎炎,即便是地上下了火,農人還是要雷打不動地到田間勞動。 為抵擋一陣高過一陣的熱浪,遮陽帽必不可少。衣服能減則減,為的是多干活,少出汗。到田頭一看,不管什么莊稼,葉子發卷,萎靡不振,肯定是過度干旱了,得馬上補水。水乃生命之源,毫不含糊。在黃土山鄉,抗旱保苗的最佳方法只能是人工澆地。看看玉韜黍已有一人高的個頭,這個時候缺水,吐絮一定要受到影響,如不及時處置,減產成為定勢,得不償失。農人侍奉莊稼就像撫養自己家的小兒女一樣,來不得半點含糊。他們先停下手頭的一切活計。正欲施肥的,也立馬住手,防止營養過剩,燒傷莊稼。于是匆匆忙忙開始挑水澆苗。沒水的村莊,井水也要派上用場。先一瓢一瓢保苗,沒條件大水漫灌,只能節水行動。好讓三伏天平穩度過。旱情一旦緩解,再來一場遲到的甘霖,只要雨水光顧,農人誰都把心放到肚里去了,畢竟后顧之憂得到徹底解除。
在城市,看看街市情形,最常見的是,大多數臨街的商鋪在自家的店門口豎起一頂樹冠一樣的遮陽傘,花花綠綠,層出不窮。不少店主還嫌陽光太過強烈,佩戴上了墨鏡,商品也隨之換成了防暑解熱的各種飲品,真是五花八門,琳瑯滿目,林林總總,無所不有。陽光在天一亮就早早抵達門面,早晚都是毒辣辣的,刺著人們裸露的肌膚。老人試圖出來到街上散散步,不想沒走幾步,就覺得老眼昏花,身子搖搖晃晃,仿佛路面不平,幾近栽倒。手杖就是定海神針,戳向哪里,哪里就是一個支點,傳遞著地面的幫襯與支持。同時又牽引或平衡身體的直立度。即便不需要手杖行走的人也有同感,這個世界時時處處充滿著搖晃感,坐地日行八萬里的星球,哪里能有絕對的平安,手中之物似乎成了使用它的生命者的探路工具。即便不是盲人,也有時時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感覺。就像在做無形的潛水運動,胳膊一次一次做著伸展與收縮的動作,能近距離探觸較遠的行程。連體的它,儼然成了人身體額外延伸出來的肢體部分。手柄雖然呆頭呆腦,酷似榆木疙瘩。卻能幫人擲地有聲探尋前行的深深淺淺。預測平實的地面是否存有隱患。極像在做幾何圖形的解題時,原圖形所劃出作輔助成分的虛線,有了它側面的設想與幫助,許多一籌莫展的難題迎刃而解。
手杖除了垂直方式使用以外,還可以當作橫杠牽引物使用。為使盲人行走的更快一些,通常情況下,出于安全的考慮,由另一個人握住木棍一端,盲人捏著另一端,這樣牽引式的帶路方式把一人行進的速度翻了一倍。又如教師手中的教鞭,同樣視為胳膊或手指的延長器。面前是烏黑的寫字板,下面是炯炯有神的莘莘學子,身小力微的老師,要想抵近如星空一樣深邃的黑板,又不影響學生的視線,只有佇立講臺的邊緣,指指點點地授講加演示最佳。教師手中的教鞭這時候極像一把船槳,隨手勢著移動所指,起到了指點迷津的作用。制作最精致的教鞭莫過于伸縮式的那種,不銹鋼打制,能長能短,用起來得心應手。授課時的輔助,有著跨越距離與時空的優越性,能在眾目睽睽之下抵達和逾越一切空間的阻隔,達到意想不到的滿意效果。
如此看來,不論采取什么樣的道具與模式,使用最簡屑肢體語言傳情達意,都是一條捷徑,避免不必要的彎道所帶來的瑣碎和麻煩,是一種較直觀的漸進誘導式,為抵御距離所隔的妙舉。
在更多的時候,于日常生活中,每個人與生俱來掌握的自我防護保養方式,不外乎瞄準最基本的生存要素,日日處處做著自我必備的工作。且說頭頂的一只帽子,既能防寒保暖,又能遮風避雨,真是一舉兩得的功用。帽子有帽檐,簡直是縮小版的房屋罩在頭頂。不知是人們建造房屋時,是受帽子所啟示的靈感所發,修建了房檐;還是人們居住有房檐的屋子而生發出給帽子留檐的想法。一大一小,反正都能遮風避雨。帽子的發明,使得人們行走時也能同步進行最簡單的遮風避雨,它不僅保護了人的頭部,還護及面部,又不給人們帶來累贅感。后來,雨傘的發明與應運而生,均與人們頭頂的帽子有關,受帽子脫頂懸浮啟發,發明了雨傘,正迎合了人們的所思所想,正中下懷。它比帽子的功用更放大許多倍。還與人體保持一定距離。不僅裝點了街市的風景,也給擁有者帶來時尚感,一經流行,風靡世界。
比帽子更大一些的著裝是衣服。最早的衣服是用來遮羞的,后來發展到保暖用途。再后來,其最大的功用得到發揮,那就是保護身體不受外來因素的傷害。細密的纖維織進布匹中,有時還能有效地阻擋刀槍的砍刺,防彈背心更是將衣服的防護作用提升到極致。于是,生命的個體得到最有力的保障。或許,不久的未來,衣服的功用更會大放異彩,我們拭目以待。
鞋子算是地位最為卑微的承受著,甚至可以說它沒有一絲的地位可言。天天被人踩在腳下,嘗盡了人間所有的苦難與重壓。卻毫無怨言而言。俗話說,腳是人體的第二心臟。它毫不猶豫充當了腳的保護神。幫人們阻擋來自地上的熱氣或寒氣。還能有效地阻隔各種蟲豸的咬傷。鞋子的制作可謂是人體服裝中最繁瑣細密的重中之重的部分。是各種材質多管齊下融智慧于一體的結晶。像人的臉面一樣,十分講究。跑鞋的鞋面就是匯聚了人的臉部五官名稱的綜合體。人面部有眼耳鼻口舌五個器官。鞋子的鞋面也有,如鞋眼,鞋耳,也叫鞋提(后跟向上翹起的部分);鞋鼻,鞋口,鞋舌。另外,鞋子還融進人體上衣的部分名稱,如鞋領,鞋袖。鞋底兩側還有鞋骨。如此說來,人體上半部分的著裝名稱,鞋子也具備。于是,基于鞋子的功莫大焉,人們賦予鞋子各部位更多頗有內涵的名稱。
除此以外,鞋子還能開疆拓土,抵達世界的任何一個人跡罕至的角落。這是鞋子行者無疆的超乎尋常的本事。也是在卑微之中顯露出的特殊效能。以最粗俗的安步當車,抵御千山萬水的迢迢阻隔的距離,抵達許多高不可攀的山峰,到達至高無上的境界,出奇制勝。
從人體整體抵抗外界不可預測的侵襲來看,大腦神經是一切舉止的主宰。它用最為高端的思維完成人體各部分所賦予的使命。也是一劑原始樸素的心存芥蒂的處方良藥。有形的抵御就是出沒于塵世間活動;無形的抵御自然是深居簡出,甚至足不出戶,不刻意著裝,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這種與世無爭的淡泊名利生存方式,難怪大文豪魯迅先生也為之……哂,自嘲而已。
抵抗這,抵抗那,不如唯命是從,學會變通的處置,做一個平平淡淡處世的人,與世無爭,逆來順受。或許,永遠不為外界關注。如此這般,人生的大視野,大境界,就會如期而至,便是心底無私天地寬的釋然。
作者簡介:孟生旺,山西晉中人。1994年開始寫作。先后在《鄉土文學》《山西文學》《黃河文學》《蒼生文學》等多家國內刊物發表數十余篇散文隨筆。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