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上元
作者:池征遙
關于上元節即今元宵節,傳說多多。
在道家的文化中,有三元節的概念,三元節分別是指正月十五上元節、七月十五中元節以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其中,上元節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被稱為“元宵節”,是正月過后的第一個月圓之夜。
相傳,道家信奉天官、地官、水官,而正月十五便是天官紫薇大帝的壽誕之日。紫薇大帝喜愛歡樂,所以上元節要燃燈。
《梁元帝旨要》載:“上元為天官賜福之辰?!边@里說的天官,即天庭安排的使者,下界至人間查訪、驅趕蟲獸、賜福于民。人間為了迎接天官,家家戶戶都會在那一天燃燈為天神指路,便成為一種習俗。
《歲時廣記》卷十引《僧史略·漢法本傳》云:“西域十二月三十日,乃中國正月之望,謂之大神農變月。漢明帝令燒燈,以表佛法大明?!?/p>
東漢明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明帝崇仰佛教,在聽聞佛法中有正月十五點花燈紀念圓寂的佛祖釋迦牟尼的風俗之后,就頒旨下令皇宮和寺廟在這一天夜晚點燃燈火敬佛,接著士族庶民也跟著點燈,由此增加了元宵的意蘊,所以也被認為是元宵節的起源之一。
民間習俗則認為,正月十五源于漢朝的祭祀活動。劉邦死后,劉盈登基為漢惠帝。但劉盈生性懦弱,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劉盈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劉氏宗室因懼怕呂后的殘暴,敢怒不敢言。呂后病死后,諸呂密謀奪取劉氏江山。此事被劉氏宗室齊王劉襄知道后,劉襄決定起兵討伐諸呂。平亂之后,劉恒登基。劉恒是漢高祖劉邦和薄姬生下的二子,他下令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從此,正月十五普天同慶。
史載,漢武帝在位期間,每到上元節這天便會前往甘泉宮舉行祭祀“太一”活動。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偉大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太一也稱“太乙”,是古代的天神,位列仙班,他掌管著九條龍,擁有掌控人間福禍之事的能力,包括旱災水澇、饑荒瘟疫。古代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為了國泰民安,自然信奉太一神。相傳從秦始皇開始,每年都會舉辦盛大的儀式向太一神祈求風調雨順、健康長壽。漢武帝元封七年 (前104年) , 他把元宵定為最重要的佳慶之一。《史記樂書》記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笨梢姰敃r人們對于這個節日多么重視,以至于通宵慶祝。因此,后人把它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元宵節,除了吃元宵和點燈外,還有一些極具特色的習俗。
例如“迎紫姑”。相信很多人都沒有聽說過這個習俗,但是在古代民間這個習俗頗受歡迎。這個習俗起源于一個傳說,紫姑就是這個傳說的主角。她生前是一個大戶人家的婢妾,古代向來遵循“尊卑有別”的倫理信條,所以那戶大戶人家里的主婦對她并不待見,經常虐待她,長此以往,她不堪忍虐待,就在正月十五那天激憤而死。百姓聽聞這事都感到悲憤,于是便在她的忌日舉辦活動。從那時起,人們就開始用稻草、布條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擺供在桌上祭奠她。婦女們更是對她充滿敬佩,每到祭奠這一天,就站在紫姑像前,像對待自己的親姐妹一般對著她的肖像說心里話,或對她進行安慰,或向她傾訴自己的委屈。
又如“逐鼠”。這個習俗確實不太常見,因為它主要針對養蠶人家在正月十五這一天驅逐老鼠,而且主要盛行于古代南方盛產桑蠶的廣大地區。
再如“祭門、祭戶”。把楊樹的枝條插在門戶的上方,然后在一個空碗里盛滿豆粥,再在碗里插上一雙筷子,這樣祭祀的準備工作就做好了,或者直接將酒和肉擺放在門前,用以祭祀門神,祈求平安。
以上可見,元宵節既是中國的傳統佳節,又是千年文化傳承,寄寓著中華兒女對生活的美好希望。為此,我亦賦詩二首以示慶賀。
今日上元
(一)
遙望碧空日月圓
遠看大地花爭艷
千古人間共此時
萬里神州不夜天
(二)
思念如潮長江水
祝福如詩黃河邊
元宵佳節煙火旺
龍騰盛世史無前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