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聲聲,我們共赴一場逐夢之旅
作者:梁耀鮮
局機關年終總結會,新增個人才藝表演環節。點子很多的總導演N君運籌帷幄,心生文氣,設計了一個朗誦美文的節目,她親自指定幾名高手,要求朗誦我的文章。
接到任務后,我找來了教研室石老師。
石老師文字功底深厚,舞臺技藝扎實,曾領銜一個團隊在縣上比賽獲得頭獎,名揚一時。我當時是評委主任,她們的生動傳神、感人肺腑,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約石老師到我辦公室交流想法,切磋具體事項。最后我們決定不再寫新的文章來應景,而是整合2022年6、7月間我公開發表的兩篇散文《最美的遇見》《六月漫想》,作為朗誦內容。一切歷史都是曾經的現實,一切現實都將成為歷史。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歷史和現實在那個美好時光再度相會,或許這樣的相會能告訴我們一些新的東西。
《最美的遇見》是我陪同市工作組到我縣部分學校檢查工作的隨筆。文中見微知著,情景交融,點滴之間蘊含著無限的美好。有的段落大氣磅礴,有的語氣激情澎湃,有的畫面詩情畫意,有的想象瑰麗奇特,整篇文章像沖決而下的流水,裹挾著讀者一起跟著奔跑。文中不見喜馬拉雅,沒有長江黃河,但其中的文字似乎帶著“呼呼”的風聲,在我們這一正在竭力登高逐遠的隊伍中迅猛地呼嘯著。
《六月漫想》寫的是我縣高考取得重大突破后我的感想,其實更像是一節我縣教育人傾力教學質量提升、打高考翻身攻堅仗的壯麗詩篇。在事實的記述中,我不時地加入個人的見解與議論,恰到好處地畫龍點睛,不停地引領讀者讀下去、走進去,與文中的人物同頻共情。最后,在冷靜的敘述中,在簡潔的議論中,在一首七言絕句的渲染中,讀者的眼眶自然而然地潮熱起來。
路在腳下,夢在前方。這兩篇文章所表現的情勢,所深埋的靈魂,在昨天燃燒,與今天重疊,為明天映照。它的縷縷溫情,它的回味思考,還在沖刷、滌蕩著人們的感悟和思想,并沒有過時。
石老師確實了得。她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朗誦內容的再創作。在忠實原著的基礎上,她把兩篇文章的主要內容揉在一起,增加了敘事深度,也拓展了時空感,全景式、深層次地展開敘述,對現實的描摹夾雜著追憶,對當下的記敘沉入歷史,串起了老師學生、一花一樹、中學苗圃、京城學堂等自然人文意象。石老師還多方收集圖片,配合文章內容,制成課件,文到圖現,立體、飽滿。我見到其中的我自己相冊沒有的一張照片,是我在田東中學高三班級聽課后,意猶未盡,即興上講臺與學生交流的場景。這是我具有標識性的常規動作,我就喜歡跟老師學生在一起。
朗誦由局機關五位同志共同完成。我的散文集《寫給小城》是他們手中的道具。
打頭陣的,是一位年輕的音樂老師,也是這臺個人才藝表演的主持人之一。他的朗誦聲如悠揚的琴聲,纏繞在聽眾的耳畔,輕輕拂過人們的心靈。
在那抑揚頓挫的語調中,作為語文教研員的她,仿佛在描寫一幅生動的畫卷,將聽眾帶入了那一個真實的世界。
同樣是語文教研員的她,聲音如絲綢般順滑,從喉間涌出,溫柔地流淌在空氣中,那感染力,那穿透力,讓聽眾沉浸在散文的韻律之美中。
他是股室負責人,平常如陀螺般的縟節瑣事并沒有磨掉他的才華,他優美的朗誦,如同晨曦中的露珠,晶瑩剔透,使得文字的魅力在聲音中得以完美展現。
他是局領導,聽說他是主動要求加入朗誦隊伍的。也許他跟別人的感受不同,他的聲情并茂,他的鏗鏘有力,把朗誦推向了一個又一個高潮。
根據原先安排,我最后一個出場。作為作者,我負責朗誦的那一句話是:“最美人間六月天。草的綠意,花的芬芳,山河闊遠,學子逐夢,一年又一年?!边@是《六月漫想》的最后一段。那時候,面對著臺下那么多手機的咔嚓咔嚓聲,吐出這一行字,我只覺得有千鈞重萬般情,激動的符碼在舌尖上輪回、跳躍。
最后,石老師他們集體重復朗誦著我的那句話。高亢、激越、有力。掌聲、配樂聲、歡呼聲,余音繞梁。
2024年2月21日
作者簡介
梁耀鮮,壯族,廣西田東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著有散文集《寫給小城》等。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