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北京話邂逅上海話
作者:朱大鵬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生活周而復始。但在其看似平淡無奇的律動中,卻也常常因為某個偶然的微小的變化而綻放出她的美麗,給在困苦中奮斗的人們以希冀、歡笑和力量。
清晨,我從睡夢中醒來,慵懶地伸了伸腰,活動了下雙臂,然后輕輕地撩開窗簾的一角。只見蒼茫的天空在淡淡的灰白色中,透出些微明亮的光暈來。驀然想起昨晚的天氣預報,哦,天要放晴了!
由于感冒和陰雨連綿的天氣,一個多星期以來 ,身為重病老人的我只是蟄居家中 ,在病痛的煎熬和黃梅雨季所帶來的煩悶中徘徊。時不時地看看電視 ,聽聽音樂 ,也只是想借以減輕或者舒緩一些難受的感覺而已 。
現在好不容易天氣轉好了,我急切地推開樓道的大門,一股溫潤的氣息迎面撲來。順著磚石鋪成的甬道,我快步來到樓下花園的一條長椅坐下 。
環顧四周 ,只見前面成排挺拔的大樹后面,褐黃色的居民樓剪裁出淡藍色的天際線。周圍高低相間的灌木叢中,紅色黃色白色等各色的花兒開得正艷。幾只蝴蝶悠閑地扇動著翅膀翩翩起舞,而蜜蜂們則"嗡嗡嗡"的在花叢中不停地忙碌著……
眼前是一塊不大的翠綠的草坪,草坪中央是一大一小兩只鹿的雕塑 ——稚嫩的小鹿正在抬頭尋找著媽媽的乳頭 ,鹿媽媽佇立不動,回眸慈祥地看著它的孩子……
哦,好一幅牴犢情深的溫馨場景啊!
懷著深深的感動,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我隨手輕輕點開手機微信群 ,看到了同學發來的小段子—— 《怎么說 》。它講的是一個北京人問一個上海人:螃蟹、魚、蝦、鴨的上海話“怎么說”,由此而衍生出來的一段趣聞。為了保持它的原汁原味 ,使之不至于在轉述中有所丟失,加之篇幅短小,遂全文抄錄如下。只是在末句中加了兩個小括號,對上海的方言做了簡單而必要的注釋。
《怎么說》
北京人問上海人:“上海話‘螃蟹’怎么說”?
上海人:“哈”。
北京人重復:“你們‘螃蟹’怎么說”?
上海人:“哈”!
北京人無奈,問道:“那‘魚’怎么說”?
上海人:“嗯”!
北京人不甘心:“‘蝦’怎么說呢”?
上海人:“呼”!
北京人又問:“那‘鴨’怎么說呢”?
上海人:“啊”!
北京人重復:“‘鴨’怎么說”?
上海人:“啊”!
北京人同情地看著上海人:“多好的一個孩子,可惜是個啞巴”!
上海人看了一眼北京人:“格個人(這個人)腦子瓦特(壞掉)”了!
原作者獨具慧眼,將生活中的鮮活素材信手拈來,并巧妙地利用了方言的不同,讓字正腔圓的北京官話邂逅了吳儂軟語的上海話,愣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造成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簡單明了的故事情節,出人意料的反轉結局,著實讓人忍俊不禁,我不由地“哈哈哈…… ”大笑起來。
嗨,渾身的不適頓時不覺得了,沉重的軀體也陡然變得輕松起來。
啊,不同的方言給人們的語言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障礙 ,但不經意間也成就了一個令人捧腹的文化段子 !
生活就是這樣的奇妙,既紛繁復雜 ,充滿苦澀 ,甚至痛苦 。但又趣味盎然 ,不乏歡樂的元素 。關鍵是你怎么看它,待它 。
祈望每一個人都能夠放飛心情 ,全身心地擁抱生活 ,悉心感悟生命中蘊涵的那股韻味兒。 從而煥發精神,直面苦難,邁開步伐,走向未來!
朱大鵬 于上海寶山
2017年6月15日
2017年10月修改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