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散文 > 正文

璦琿鄉野公園紀行

璦琿鄉野公園紀行

 

作者:柳邦坤

 

從著名邊陲城市黑河出發,沿黑龍江畔的331國道、209省道南行,沿途建有璦琿鄉野公園。這個綿延45公里的鄉野公園,就如珠串一樣,串起來沿江一帶的旅游景點,使愛輝區沿黑龍江的鄉鎮村屯成為一道靚麗的邊境風景線。璦琿鄉野公園也是“醉美龍江331邊防公路”最美麗、最有魅力的一段之一。聽說我要考察璦琿鄉野公園,曾在愛輝區某局任局長的朋友李大方,聯系了愛輝區有關領導,得到愛輝區文旅局孟曉丹局長的支持,她有會議,安排愛輝區文旅局旅游中心主任李祥陪我,在國慶長假結束的前兩天,用了大半天時間,走了公園的絕大多數景點,參觀、體驗了這個正在建設中的鄉野公園。

 

 西四嘉子

 

鄉野公園起點是在黑河市愛輝區四嘉子鄉,距離市區8公里處。這是個滿族鄉,建村屯歷史已300多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薩布素建黑龍江城后,從寧古塔調來的八旗官兵駐防于此,后來有富(富察氏,也是黑龍江第一任將軍薩布素的姓氏)、康(后改為關姓)、李、徐四家,從江東六十四屯的段山屯遷移到此形成屯落,始稱四家子。到民國元年(1912年)改四家子為四嘉子,一直沿用至今。

鄉野公園起點位于四嘉子鄉政府所在地的西四嘉子村,建有起點標識廣場。廣場上建有璦琿鄉野公園的巨大起始點牌,高高聳立的灰色建筑物體的頂端有黑龍圖標,“璦琿鄉野公園”的名稱,用中俄英三種文字鐫刻在上面,其中中文字體大,格外醒目。與寫有公園名字的灰色建筑物體連在一起的,還有一塊告示牌,上面是愛輝區國際慢城全域旅游圖、愛輝國際慢城簡介,以及鄉野公園圖及鄉野公園簡介,也都是三種文字。愛輝,打造國際慢城,是個好創意。

起點處建有有特色風味飯店,其中滿香園農家院有滿族特色蒸碗兒等鄉土菜肴。

東四嘉子村的向日葵花海,是網紅打卡地。國慶節時,向日葵花早已過了花期,聽李祥介紹說,沿331國道,從四嘉子鄉的東四嘉子村至璦琿鎮頭道溝村,是愛輝區打造的萬畝向日葵花海?;ㄩ_時節動邊城,人們來踴躍前來觀賞這一勝景。自駕游的游客,也會停車到花田前,拍照、攝錄,留下這一絢爛的影像。

 

小烏斯力

 

從四嘉子鄉西四嘉子村起始地啟程,第二站就來到四嘉子鄉小烏斯力村,這也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滿族村屯,舊稱小烏克薩力屯,與之相對的還有一個距離黑龍江江岸稍遠一點的大烏克薩力屯。小烏斯力村的名字是滿語,烏克薩力是村子附近的一條河的河名,今名石金河;也有稱村名為吳家之意,“烏”為現今滿族的吳姓,此屯吳姓滿族人居多,家的滿語為“薩力”,小烏斯力即漢語的小吳家,大烏斯力即大吳家。

小烏斯力村自然是以打造滿族文化旅游為特色。還未進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具有滿族風格的村大門,以及書有“百年漁村”的村標雕塑大漁船。進入村里,滿族風情撲面而來,滿漢兩種文字的路牌讓人覺得新奇;路燈、供休憩的長椅,也都顯現滿族特色;房屋建筑的墻上是表現滿族風土人情的繪畫。

滿族民俗文化記憶館是小烏斯力游覽的重點,滿族民俗文化記憶館是利用村委會的公房改造而成,是個比較大的院落,共兩棟呈L性質的建筑,都是平房,窗戶是滿族特色的木格窗。院子里有索倫桿,還有石磨、石碾子。房屋墻壁、房蓋都是灰色,房檐下也有反映滿族風情的繪畫,正門的門楣上懸掛的“滿族民俗文化記憶館”,也是漢滿兩種文字,其中滿文字體醒目。記憶館里收藏了清末以來反映滿族生產、生活習俗的各類展品120多件,其中有字畫、家具、器皿、服裝、婚慶用品、勞動工具等,如展現滿族居室場景的屋內,我們看到久違的火炕,炕上鋪著炕席,炕上有古樸的火盆、黃煙笸籮,笸籮里還放著長長的煙袋,炕上還有炕桌、炕琴,還吊著搖車,地上有衣柜、太師椅等。服飾有靰鞡鞋、袍子、坎肩等。游人到此,可以了解和感受滿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記憶館對面是滿鄉人家,也是一個院落,這個院落的建筑也是平房,墻壁是白色,藍色鐵皮瓦蓋。屋內有滿族文化圖文展覽,分別介紹滿族藝術,包括音樂、舞蹈、美術等,如介紹秧歌舞、薩滿舞、剪紙等。滿族宗教信仰部分,介紹了薩滿教習俗。展示的滿族特色飲食,面食有豆面卷子、切糕、涼糕、薩其馬等;菜品有火鍋、壇燜肉、白肉血腸、豬皮凍兒等。風俗習慣部分,有滿族四大怪的繪畫,即“窗戶紙糊在外、姑娘叼著大煙袋、反穿皮襖毛沖外、養活孩子吊起來”;有表現婚俗的,滿族婚禮程序是:通媒——放定——拜嫁——下菜——開剪——迎娶——坐帳——合巹——分大小——回門。坐帳也稱坐福,合巹即飲交杯酒,婚禮上還有拜北斗、跨馬鞍、射箭等習俗。展現了滿族傳統體育、游戲,傳統體育主要有騎射、角抵、賽馬、滑冰、踢行頭等;兒童游戲有跑馬城、珍珠球、歘嘎拉哈等。傳統節日有頒金節、添倉節、中元節等。介紹居住習俗部分,圖文展示了萬字炕、索倫桿、煙囪。展品有兒童玩具、薩滿腰鼓、樂器、滿文文書等。

對滿族文化傳播與弘揚特別熱愛的滿族演員佟俊,自學滿文,研究滿族傳統弓箭文化、書法及篆刻。他對小烏斯力村弘揚滿族歷史文化獻計出力,在村寨里展示有他捐贈的收藏品及他自己的作品。

記憶館旁有剪紙人家,有滿族剪紙藝人為游人展示傳統滿族剪紙的創作技藝。這里還有給從事民間藝術的藝人提供的工作室。

村里還建有滿族大舞臺,可以舉辦節慶活動,如一年一度的滿族頒金節就在這里舉辦。黑龍江邊建有涼亭,可供游人納涼、觀賞江景。

游完小烏斯力,游客需要用餐,村南就有漁村餐館,可以品嘗江魚及滿族特色美食。

 

卡倫山及五道溝

 

卡倫山村隸屬四嘉子鄉,五道溝是隸屬卡倫山村的一個自然屯。

卡倫山也是滿族村屯,卡倫是滿語“哨卡”之意,是由從吉林烏拉、寧古塔等地遷來的八旗官兵在此駐防,現今村里的滿族人有錢、何、關、付、吳等姓氏,全村現180多戶,560多口人,其中滿族占人口的40%。1900年,沙俄進犯璦琿,在卡倫山曾有清軍在哨長帶領下頑強阻擊,視死如歸。

卡倫山村附近有遼代古墓葬地,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說明附近1000多年前,有滿族的祖先在此居住。憑吊遼代古墓群,可以了解遼代歷史,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卡倫山村緊鄰卡倫山林場,村和林場南面的山嶺上有一片浩瀚的樟子松林,這處林海是怎么形成的?是天然林還是人工林?也許是二者的結合?

據卡倫山的滿族人講,他們的祖先從寧古塔、吉林烏拉遷居于此,有老人過世,埋葬屯子后面的山上,在墓地栽種樟子松樹苗,樹長大結松塔,然后松塔成熟,種子四下散播,或飛鳥、松鼠等銜種子撒播,樹苗越來越多,面積越來越大,日積月累,逐漸郁閉成林。

林業工作者稱,這里的樟子松林是第四冰川時期留下來的,是原始森林。除樟子松外,這里還有瀕臨絕跡的紅株楊、三葉松等珍惜樹種。村后的樟子松母樹林屬于石金河施業區,面積1541畝,樟子松株數71572株,平均樹齡60-70年,平均高25米,平均胸徑36-40厘米。一位曾在卡倫山林場當油鋸手的黑河知青回憶:當年還沒有封山育林,他們也曾采伐過有幾百年樹齡的樟子松,伐木過程中,會有鐵絲損傷油鋸鏈條。這嵌入樹木中的鐵絲,是庚子俄難后,沙俄占領璦琿一帶時,入侵軍拉鐵絲網留下的。

卡倫山林場的樟子松林是種子林,卡倫山林場是種子林場,是黑河市樟子松種源基地。一位曾在林場工作的朋友說,他們采集松塔,給河南屯苗圃提供種子,苗圃育苗后,給各村屯、林場植樹造林供給樟子松樹苗。一位曾在卡倫山村生活過的朋友說,樟子松林是個美麗的地方,風光秀美,景色秀麗,是童年時代沉醉期間的樂園。松林里有多種蘑菇,也有松茸。曾經在卡倫山生活的村民和知青把樟子松林比作“青松嶺”,“青松嶺”是綠色寶庫,森林里有興安杜鵑、鈴蘭、芍藥、百合等野花;有高粱果兒、都柿、雅格達等野果,還有各種昆蟲、鳥獸,野兔、狍子、火狐、貉子也偶爾能遇見。

一位上海知青回憶:松林里有許多草藥,如北沙參、黃芪等。為了降低合作醫療成本和增加藥類成本,當時生產隊衛生室的關大夫(滿族人)常帶知青去采草藥,有一次挖到一個草烏,他切下一小片兒,我用舌頭舔了一下,過一會兒就有麻木的感覺。關大夫說,它有麻藥的功效,牙疼時含上一片兒,馬上就不疼了。據說華佗給關公刮骨療傷時就用草烏作麻醉藥。

卡倫山人心目中的“青松嶺”,是卡倫山人的后花園。今天游人在游覽璦琿鄉野公園時,卡倫山特別是卡倫山樟子松林海,絕對是一個進行森林浴的好地方。

卡倫山村還有一間古酒坊,有興趣的游客可以去品嘗美酒佳釀。品古酒,賞松林,聽松濤,沐綠風。

過卡倫山不遠,就是五道溝。五道溝原本是一個獨立的行政村,后與卡倫山合并,現在是歸屬卡倫山村的自然屯。五道溝是鄉野公園著力打造的美食村,有關家大院、陌上人家等處特色餐館,可以享受鄉野和滿族風味,品嘗正宗的農家菜。黑龍江畔還可以游泳、垂釣、休閑,這里,是回歸自然、放飛心情的絕佳處。五道溝還種植了大片的金蓮花,盛開的時候,金色的花海蔚為壯觀,是游人與芬芳零距離接觸的好去處,是攝影愛好者采風拍攝的好地方。

 

外四道溝

 

過了五道溝,是外四道溝俄羅斯族村,這里已是璦琿鎮的管轄區。

外四道溝村是俄羅斯特色旅游村寨,主要讓游人體驗俄羅斯文化。一進村,即被濃濃的俄羅斯風情給包圍,村里的路名都是與俄羅斯有關,如主街叫薩沙街,還有安德烈路等。路燈的燈桿上面有俄羅斯套娃,套娃上電桿,這也是一個創意。村里臨街房屋的墻壁上,有反映俄羅斯風情的壁畫,如河邊泛舟的農家,冬天坐馬爬犁的旅人,林中的小集市等,一下子讓我們想起《三套車》,想起《伏爾加纖夫》,想起《小路》。

阿穆爾莊園,都是俄式建筑,有7間俄式餐廳,在此一邊品嘗俄式餐飲,一邊細細體驗俄羅斯文化的魅力。村里的輪胎公園用廢棄汽車輪胎建造,制作成恐龍等形象,可謂匠心獨運,是孩子們的樂園。輪胎恐龍是李祥主任設計的,我為他的創意點贊。這里的沙灘浴場,沙子潔白、細膩,有東南亞國家海濱度假區那種休閑躺椅和遮陽傘,在黑龍江里暢泳后進行日光浴絕對是享受??梢耘e辦篝火晚會、野外宿營、戶外野炊、江魚垂釣、沙灘足球比賽等活動。這里的餐飲特色是烤全羊、鐵鍋燉、農家菜,還為游客提供自己加工、烹飪美食的場地和用具。

最美麗的景觀是白樺林長廊,這是一片生長在黑龍江畔的天然林。在木制棧道上漫步,欣賞兩邊的白樺、黑樺、柞樹、落葉松,盡情與自然、與森林親近。春天,感受勃勃生機;夏天,欣賞綠色佳境;秋天,閱讀五彩畫卷;冬天,擁抱皚皚白雪。一株有200年樹齡的樟子松,就在白樺林里,可以稱之為樹王,巍峨、雄奇,枝繁葉茂,她是保佑這方水土的神樹。樺林里的草坪是天然的,如碧毯一樣平坦、整潔。草坪上建有俄式木屋,很有情調。

外四道溝村產業融合示范區,已建成日輝草莓基地,可為游人提供觀光、采摘服務,游客可以去享受收獲的樂趣。

在這里,你可以享受綠水青山的美麗;在這里,你可以體驗休閑放松的魅力。難怪外四道溝村2018年被農業農村部授予中國美麗休閑農村稱號。

外四道溝村還是中國璦琿國際汽車營地所在地,我去考察時已經完成了規劃設計,還沒有開工建設,由黑河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副局長張寶軍給我提供了情況介紹。

外四道溝村是沿黑龍江而行的331國道中心點,也是黑河市區與璦琿古城途經之地,國際汽車營地是一處集戶外運動、觀光旅游、休閑養生、度假居住為一體。

營地位于外四道溝村北側,占地21.4公頃。地理位置優越,臨近G331國道。由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進行總體規劃設計,針對當前發展迅猛的自駕旅游市場需求,以“超大營位+必備基礎設施+特色功能服務”的經營理念,按照五星級營地標準,明確了“一軸、一環、一帶、八區”的功能分區。穿越外四道溝進入營地的主軸軌道上,建有0.7萬平方米的游客服務中心,宴會廳、會議室、多功能廳等一應俱全,接待、餐飲、購物、會議、娛樂、草坪婚禮、科普教育等多樣化、人性化服務,兼顧了各類客群不同需求;營地內部有一條環形景觀大道,道路兩側花木繁盛,實現了人車分流;沿江有一條慢行觀光帶,游人憑欄觀景,賞龍江日出與夕照,看江水涌動域奔流,可以到江里戲水、暢游,在這里可以找到詩與遠方。由一軸、一環、一帶連接起入口引導區、停車換乘區、自然景觀區、游客服務區、房車營位區、體育休閑區、森林探險區、露天帳篷區八個配套區域,各具功能,各有特色。在木屋別墅里住宿,可以攬月觀星,是別具一格的戶外體驗,是盡享詩意棲居的美好之所。

作為“醉美龍江331邊防路”交旅融合先行示范項目,第三屆黑龍江省旅發大會重點觀摩項目,中國璦琿國際汽車營地依托“界江”“森林”“田園”“沙灘”“村落”等優美自然風光,按照高標準設計、高質量施工、高水平運營的原則,打造國內一流水準、北方寒地旅游特色鮮明、彰顯龍江交旅發展優勢的國際化汽車營地。

汽車營地總體規劃汽車營位83個,建成后是全省營位最多、規模最大、配套服務功能最全的汽車營地,運營初期擬委托上海九州牧居酒店管理公司進行專業化經營、智能化管理,研發手機客戶端,為游客提供汽車租賃、旅游包車、線路定制等“吃、住、行、游、購、娛”一站式服務;開發醉美331旅游商品線上線下新零售體系;打造森林探險、文化體驗、休閑運動、戶外帳篷、星夜營地、體育拓展、科普教育等主題產品;發展旅居康養、生態旅游、體育旅游、研學旅行、會議會展等交旅融合全產業鏈,拓展新興產業板塊。

中國璦琿國際汽車營地的建成,將使外四道溝“中國美麗休閑農村”稱號更加名副其實,外四道溝將成為全國知名的自駕旅游目的地。

 

外三道溝

 

游完外四道溝村,便來到外三道溝村,它也是璦琿鎮下轄滿族村。

外三道溝村,如今有一個響亮的名號:“中國北疆知青第一村”。

村標是模擬木刻楞建筑結構的一個剖面造型,凸顯北疆地域特色,主體部分是一個巨大的紅燈籠,中國北疆知青第一村幾個紅字鐫刻在白色的背景板上,左側是黃顏色的表現知青風采的金屬浮雕。村口矗立的一塊巨大的山石上刻有“外三道溝村”五個大字,是著名軍旅詞作家閻肅生前題寫的;背面的《外三道溝記》是著名知青文學作家賈宏圖撰寫的。

村里村民自籌經費建立了村史館,村史館圖文述說村子的歷史沿革,館內陳列了不同年代的生產工具、滿族生活用品,通過文字和照片,讓我們走進歲月的深處。村史館還展現了知青文化,有許多知青捐贈給村史館的實物、圖片,如當年知青使用的物品,穿戴的服飾衣帽,有黃書包、綠軍裝、藤條箱等。

街頭一處紅色大門造型的景觀也別具一格,上面的剪紙圖案也韻味十足。主要街道房屋的空白墻面,都有再現知青生活的圖畫。

公路的右手邊是外三道溝滿族村知青生活體驗產業園,這是一組北疆風格建筑,以平房為主,影壁和墻壁上,有反映與知青有關的繪畫。產業園重在體驗,有廚房,知青或游客可以自己下廚,回憶和體驗當年知青食堂做飯的情景;有宿舍,還原知青當年知青點住宿場景。還有知青訓練體驗區、知青文化舞臺、知青景觀長廊等景觀及區域。

知青或游客可以住下來,在村民開辦的知青旅館和餐館里,可以吃到滿族風味和北疆特色菜肴,如燜子、蒸碗兒、菜團子、殺豬菜、燉江魚、燉小笨雞、山野菜等。在知青旅館還能住火炕,體驗久違了的北疆火炕的溫暖與熱烈。村里還種植經濟作物矮高粱,矮高粱生長期,暗紅色的高粱穗似晚霞,也是觀光、攝影好去處。

當年,和許多愛輝縣內許多村屯一樣,外三道溝村接收了來自黃浦江畔的62名上海知青,還有來自黑河的知青26名。上海知青張剛就是在外三道溝下鄉,當過知青點負責人、大隊團總支書記、生產隊副隊長,他被推薦回滬上大學,后來創辦了高博特生物保健品公司,主要做健康產業,致力于研發、生產保健食品,成為上海灘知名的民營企業家。他還熱心知青文化研究,擔任上海市知識青年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策劃活動,編輯圖書,如研究會編輯出版了九本《上海知青老照片》。他和知青戰友多次回外三道溝,以實際行動回饋第二故鄉,如給學校贈書、資助家境困難的孩子讀大學。建璦琿知青館,他積極支持,先后資助經費100多萬元。1999年,他還有知青戰友被愛輝區委、區政府授予璦琿鎮永久鎮民,頒發了證書。

張剛他們曾編輯并印刷了一冊名為《北疆第一村》的內部資料,厚厚一本,竟達到600頁,資料集里大部分是知青回憶下鄉經歷的文章,62位上海知青,每個人都有小傳和照片,附錄有外三道溝村史、外三道溝上海知青活動大事記等。這也許就是“中國北疆知青第一村”名字的來歷吧?

 

外二道溝和北三家子

 

過了外三道溝,是外二道溝,外二道溝也是滿族村,運用滿族剪紙元素制成的村標,也極具特色。

外二道溝村建有白瓜子生產加工基地,注冊了“璦琿莊園”商標,基地年加工處理白瓜子500噸、南瓜顆粒200噸、南瓜油10噸、大豆油300噸?;胤N植白瓜子3500畝、大豆4500畝、雜糧雜豆1000畝。

北三家子村在黑河市區和周邊幾乎家喻戶曉,是因為西瓜。

北三家子村位于璦琿鎮北部,由于最早在此地居住的是俞、索、徐氏三姓家族,故稱北三家子,2014年北三家子村被省民委批復為達斡爾族村。

李主任對我說,璦琿鎮北三家子村是北疆“網紅”村,北三家子村的西瓜赫赫有名,所產西瓜曾創直播2分鐘售出2.4萬斤的佳績。該村自2003年開始種植西瓜,2007年成立了西瓜協會,并注冊了“北三家子西瓜”品牌商標。

村里建有西瓜產業園、觀光長廊、廣場,西瓜上市季節,還舉辦瓜王爭霸賽賽,主要包括西瓜競重、歌舞表演、吃西瓜比賽、搶西瓜游戲、燈謎、詩詞對答等環節,并設置了地方特色產品展示區及西瓜周邊產品展示區。游客來此享受觀賞的興奮、采摘的樂趣、品嘗的愉快。

 

璦琿鎮

 

璦琿鎮自然是鄉野公園的最重要的景區,是鄉野公園的核心。璦琿鎮所在地璦琿村是滿族村。

璦琿鎮是傳說的清始祖發祥地之一(準確位置在江東六十四屯)、黑龍江將軍駐地、雅克薩之戰的基地和指揮部、不平等的《璦琿條約》簽訂地,璦琿——騰沖人口地理分界線起始端。璦琿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國家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國家重點鎮、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先進村鎮,有“北疆鎖鑰、邊陲重鎮”的美譽。

璦琿鎮最經典的景點是璦琿歷史陳列館、知青博物館,這兩個館早已聲名遠播,我在這里重點給您介紹璦琿鎮另外一些景點景觀。

璦琿海關歷史陳列館是在璦琿海關舊址上建的,這是一排俄式風格的青磚房,是璦琿新城遺址的附屬物,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舊址曾做過愛輝人民公社、璦琿鎮的辦公用房,后來騰出來建了陳列館。這是一處以全面反映1909——1933年的邊境貿易關系史的專題性遺址博物館。

海關歷史陳列館用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翔實的文字資料,還有貿易往來文書等實物,介紹璦琿海關20多年的發展歷史,游人通過參觀,可以了解中俄邊境貿易興衰歷史、了解璦琿以及黑河工商業的繁盛、了解邊貿稅收情況、了解兩岸人民的交往。對黑河邊境一帶采金業、采煤業、種植業、糧食加工業、釀造業、交通運輸業、郵政業、電業等的發展情況,也會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

璦琿衛國英雄園,是由吳定良籌資興辦的。吳先生曾經擔任過璦琿中學校長、璦琿歷史陳列館館長,退休后,他多方籌集資金,利用鎮電影院建起了英雄園,成為黑龍江省唯一、全國第一達到國家級各項標準的民辦國防教育示范基地、紅色旅游精品景點。館內設計包括烽火臺園門、序堂、疆土碑、薩布素將軍壽山將軍紀念堂、珍愛和平紀念堂等十一部分。

衛國英雄園開辦迎客不久,我曾采訪過吳定良先生,談及創辦璦琿衛國英雄園的初衷,他說:我在璦琿歷史陳列館工作時,接觸到眾多參觀者,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有普通百姓,參觀者對痛失國土無不痛心疾首;對海蘭泡慘案、江東六十四屯事件無不義憤填膺;對先烈們抗擊沙俄匪徒的英雄壯舉無不熱血沸騰;對振興中華、強我華夏無不堅定不移。我仰慕璦琿歷史上涌現出的英雄,便克服困難,建成了璦琿衛國英雄園,旨在讓人們不忘先烈,不忘國恥,增強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我欽敬吳定良先生有文化自覺意識,有這種一腔愛國情懷。參觀璦琿衛國英雄園,是接受一次國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它讓我們崇敬英雄,讓我們不忘國恥,讓我們堅定建設現代化強國的決心。

如果說璦琿衛國英雄園是是給我們上一次國防教育課的話,璦琿記憶館則是喚起我們的鄉土記憶。璦琿記憶館是我的一位同屆同學李軍會創辦的私人博物館,是為了留住北疆民俗文化記憶。他對璦琿民俗、滿族民俗感興趣,利用十多年時間,搜集了大量老物件兒,他考慮要展示出來,讓更多的人了解地方文化,就花了40多萬元,在璦琿鎮購置了一套老宅,開辦了這座記憶館。

老宅有100多年的歷史,為中俄合璧建筑,是璦琿居民、旅俄華僑周睦月于1907年建造的,房屋既有滿族特色,也融合了俄羅斯建筑元素。呈人字形屋檐前面短,后面長,伸手可及,這是滿族建筑風格;窗戶都有窗板,房檐板和窗戶上部刻有精美的圖案,這是俄羅斯建筑特色。另外房屋正面還有四根羅馬柱,是落葉松木的,非裝飾物,是支撐房梁的,木柱都有花崗巖石礎,木柱頂部之間有木雕連接,兩側是龍的裝飾,墻上還有鹿、松鶴、梅花等圖案的磚雕,非常漂亮。老宅房屋內也是典型的滿族清初居住格局,進門就是廚房,灶坑燒火做飯,煙火通過炕體,這就是火炕;冬天燒爐子,煙火穿過一面空的墻,這就是火墻子,用來取暖,火墻也可以做間壁墻,分成前屋和后屋。滿族人家過去有南北兩條大炕,兩炕之間有一窄炕相連,稱為蔓子炕。其實北疆農村和林區、礦區、城里的多數人家,30多年前,爐子與火墻子、鍋灶與火炕這樣的取暖方式和居住格局還很常見。

各房屋內皆為展室,主要是展示北疆滿族、漢族的生活用品和文化用品,如桌椅、炕琴、地柜、鐘表、老式收音機、老式電話機、瓷器、搖籃、服飾、鋪蓋、煤油燈、梳妝臺、兒童玩具等,一部《康熙字典》是光緒33年的。各類老物件有500多件,都是李軍會從老百姓家征集購買來的。墻上粘貼有關東方言、滿族方言、滿族姓氏的文字,多數人知曉的關東四大怪,他這里又多了四種,關東八大怪。老璦琿古樸民風民俗,是用繪畫形式展現的。他還搜集許多普通人家的私人老照片,再現彼時家庭人口、人們的服飾及發型等狀況。還原了滿族居室內部陳設等場景,讓我們對逝去的滿族生活以及北疆漢族生活有了一次穿越與追尋,讓我們記住鄉愁。

藏品太多,房屋不夠,李軍會又花了30多萬元,在老宅后面的空地建起一座四合院,四合院是滿族人在清末確立的居住格局。新建的房屋的煙囪是在山墻外,院里立起來索倫桿,三棟黃泥平房里,分為生產工具廳、文化習俗廳,擺放著生產工具、生活用具等,如各類農具、鍋、水缸、馬燈、芟刀、爬犁、褡褳、木制手推車、馬鞭、織布機、石磨等。院落還建有早期滿族人居住的地窨子、木刻楞房,反映滿族先民的居住習俗??喘a琿記憶館,能了解過去的生活,讓游人感受黑土地文化的魅力,不忘文化根脈。

姚福升故居剛剛開放不久,這是一處璦琿名人故居。姚福升,字申五,世居吉林,生于1848年,卒于1929年。1907年奉旨署理璦琿副都統,他在任上,為捍衛國家主權,與俄方斗爭,態度堅決,不卑不亢,迫使被沙俄強占六七年的璦琿回歸,因庚子俄難流離失所到齊齊哈爾的璦琿人民得以重返家園。經姚福升的據理力爭,又收復被沙俄占據的黑河。

他還為索還被沙俄霸占的江東六十四屯而竭盡心力。曾經繁榮、興旺的璦琿城被俄人焚毀,古城滿目瘡痍,一片廢墟,城內僅存魁星樓。姚福升夙興夜寐,帶領兵員、民眾在原址偏西重建璦琿城,重建了璦琿副都統衙門,興建了街道、城墻、鐘樓、學堂、廟宇,發展農業、工商業。復建后的璦琿與庚子俄難前的璦琿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但姚福升對收復璦琿、重建璦琿做出的艱苦卓絕的斗爭和努力功不可沒,永載史冊。

璦琿人民也記得他的功績,晚年的姚福升準備告老還鄉,但璦琿社會各界及父老鄉親誠意挽留,他就在璦琿定居下來,1929年逃難時在哈爾濱去世,新中國成立后尸骨遷回璦琿安葬,他的魂靈和璦琿大地永久結合,再無分割。

姚福升故居位于璦琿城西側,薩布素街西,這是一棟百年老建筑,具有歷史價值。璦琿人稱他的府第為姚大人府,也有老璦琿人稱老宅為姚五爺(姚福升字申五)的家。故居外墻主建筑結構仍保留1907年的建筑風格,窗戶是俄式,頂部有花紋裝飾。在原結構基礎上,重新進行了修繕。復建了門樓、杖墻,室內結構按照現代居住習慣進行了改建,室內陳設簡雅、古拙,各房間都擺放著老物件兒,會客廳條案上擺著花瓶,花瓶里插著雞毛撣子,方桌是有茶具、毛筆,墻上掛著字畫。臥室的炕是L形,鋪著炕席,炕上擺著小桌,桌上有煤油燈、燭臺、管帽、朝珠,炕上還有衣箱,箱子上擺放有朝服、被子。

另一間居室的炕上擺著一對衣箱,箱子是紅色油漆,有花鳥圖案,箱子上面放著被子,房間吊著汽燈。還有一間臥室的炕桌上,擺著酒壺酒杯,炕上還放著一把寶劍,地上有一把椅子和一張書案,案上有紙墨筆硯,這難道是姚福升的臥室?梳妝間有古色古香的臉盆架、梳妝鏡;廚房里有碗柜、水缸、飯盒、籃子等。

參觀姚福升故居,可感知一個清末民初正氣官員日常起居生活的簡樸與清淡。故居院落里,有影壁、馬棚、菜窖、水井,其中水井是當年留下的古井。進入故居院內,一尊姚福升的全身塑像最為搶眼,這是姚福升的后裔、玄外孫關軼之,約請雕塑家蔡超創作,然后二人千里迢迢護送大人像到璦琿,無償捐贈給故居。通過藝術家創作的細膩傳神的姚福升塑像,最后一位璦琿副都統當年為收復失地、在廢墟上重建家園,而奔波、操勞、夙夜在公的情景歷歷在目。我由衷欽佩這位官員,曾寫過一首小詩緬懷他:

 

登高望遠大江東,

難覓村屯舊影囪。

國土失丟千古恨,

家園振興效姚公。

 

建于1907年后的郭家大院也是璦琿古城的特色民居,聽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城說:區里和鎮里對這座百年民宅的保護非常重視,在做好保護的同時進行修繕,在此基礎上,征集文物、史料,準備建郭氏家族館,留住記憶和鄉愁。

郭家大院是璦琿古城赫赫有名的郭氏家族的一處保存至今的民居,歷經百年,彌足珍貴。著名朗誦詩人高蘭的長輩就世居這座大院,高蘭兒時回故里璦琿探親,就曾在此居住。還有郭霽云、郭德權等愛國志士從這座大院走出,譜寫了可歌可泣的的英雄故事。

璦琿森林公園是依托古城西南的樹林子建設的。公園里樹木以樟子松最為珍貴,樟子松古松平均樹齡達300年以上的有500多株,平均樹高30米左右。此外公園里還有落葉松、白樺等天然樹種幾十種。森林公園以生態、綠色為突出特點,是天然氧吧。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在鎮政府,分為民俗文化孵化區、白樺文化展館、多功能演藝廳和互動娛樂區,這里集研學、交流、傳播、銷售為一體,游客可以親手制作工藝品,體驗非遺文化。

一年一度的上元節,是璦琿鎮的大型節慶活動,那一天,璦琿鎮街頭舉辦各種特色活動,盛況空前,熱鬧非凡,燈官上任、塞上冰嬉、校軍射御等民俗活動精彩紛呈,演瑪琥戲、扭大秧歌、舞龍舞獅、抹黑臉是亮點,還有燜子、水團子、燒烤、黏豆包等許多滿族特色餐飲供游人品嘗。

 

黃旗營子、坤河

 

出璦琿南行不久,即到黃旗營子村,這里歸屬坤河達斡爾族滿族鄉。坤河也是我此行的陪同李祥主任的家鄉,他父親是鄂倫春族,母親是達斡爾族,他小時候生活在這里。

黃旗營子也是滿族村,這里建有騎行驛站、自駕游休憩處。黃旗營子用網箱在黑龍江里養殖鰉魚、鱘魚、鯉魚,是黑龍江省冷水魚網箱養殖基地。夏季在黑龍江里通過網箱放養,冬季運用在網箱上面覆蓋塑料保溫棚的辦法進行越冬養殖,首開高緯寒地冬季養殖鰉魚和鱘魚的先河。該基地的網箱魚除滿足本地需求外,還銷往北京等城市,榮登全國“兩會”的餐桌。到黃旗營子,品嘗網箱養殖的鰉魚、鱘魚也是美食之旅,鱘魚魚子可供游人選購,該村出產的黑金木耳也是游客的上佳之選,另外哈尼卡(達斡爾族特色手工藝品)也會使游客愛不釋手。

過了黃旗營子,就來到坤河達斡爾族滿族鄉所在地坤河達斡爾族村。如果說之前我們游覽鄉野公園的各村是以滿族聚落為主的話,坤河村則是以達斡爾族滿族共聚以達斡爾族為主體。坤河村附近,歷史上曾筑有托古勒津古城,坤河入江口一帶,是達斡爾族的世居之地。達斡爾族風情與滿族風情又有不同,達斡爾族善于捕魚,喜歡吃柳蒿芽,正月十六為黑灰日,一大早老人們起床給還在熟睡的兒女臉上抹鍋底灰,然后村屯里的人們走家串戶互抹花臉,以圖吉祥如意。

坤河村除依傍黑龍江外,還有一條大河從村旁流入黑龍江,大河即為坤河,坤河又稱公別拉河,是蒙語“人河”之意,發源于小興安嶺東麓,上游的罕達氣鎮境內建有公別拉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游和支流建有宋集屯水庫、西溝水電站。坤河(公別拉河)在坤河村附近,形成一片開闊的濕地,即坤河濕地,是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有東方白鸛、白頭鶴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還有二級保護野生動物21種。

濕地公園是達斡爾族同胞的樂園,當然現今也是游人的樂園,濕地公園建有北疆第一斡包——艾渾斡包。草坪上建有魚罩小屋,游客可以燒烤、休閑小憩。前些年在濕地的草坪上舉辦過多屆敖包會,近年代之以庫木勒節。節慶活動就在斡包所在場地上舉辦,節日開始時舉辦盛大的祭祀儀式,祈求風調雨順,人畜興旺。舉辦的達斡爾族特色體育比賽、民族歌舞表演,還有用江魚、柳蒿芽烹制的美食,都會讓游客流連忘返。李祥主任介紹,區里在濕地公園舉辦過少數民族運動會,是少數民族特色體育比賽的匯聚;國家設置農民豐收節,市里的節日慶典活動就在濕地公園舉辦。我在多年前,來坤河參加過第二屆敖包會,當時就是在河畔的草坪舉辦各種活動,記得歌舞表演有達斡爾族少女跳“哈肯麥”,唱民歌“扎恩達勒”;也有滿族少女跳“撿珍珠”;還有來自黑河市民族歌舞團、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的專業歌手演唱。體育活動由騎摩托車比賽,代替了傳統的賽馬;還有摔跤、拉棍、頸力等。夜幕降臨,篝火晚會把敖包會推向高潮。

坤河村建有天豐科技園,種植草莓、圣女果等,夏季為游人提供采摘、餐飲服務。

 

富拉爾基

 

出了坤河村沒多遠,就到了坤河鄉富拉爾基村,這是璦琿鄉野公園的終點,也是愛輝區的南大門,在向南行進不久,即為紅色邊疆農場了。

富拉爾基村是達斡爾族村,在齊齊哈爾,有一個同樣名字的區,富拉爾基是達斡爾語“呼蘭額日格”的轉音,“紅色的江岸”之意。達斡爾人原來世居在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北岸的河谷地帶,17世紀中葉,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以達斡爾人為代表的原住民進行了英勇抵抗。后來生活在黑龍江左岸的達斡爾主體部分在清政府的統一部署下,遷入黑龍江南岸,在坤河、富拉爾基一帶集中,然后又由此再南遷到嫩江流域,在今天的齊齊哈爾市、嫩江市、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等地定居下來,有的加入墨爾根駐防八旗,有的被派遣到驛站當差,守護著通向邊境的戰爭補給線。

清代康熙年間,中國軍隊反擊沙俄侵略的戰斗打響,部分南遷的達斡爾人奉調加入璦琿八旗,再次“回遷”故地屯墾戍邊。后來清政府又遷移一部分達斡爾人到內蒙古呼倫貝爾地區,還有一部分達斡爾人與錫伯人、鄂溫克人一道被清廷選派,舉家遷往新疆伊犁地區。達斡爾族在祖國各地開枝散葉,但根脈是在黑龍江流域。

為了紀念南遷這個特殊的日子,在富拉爾基村北的黑龍江畔,建了南遷廣場。廣場的主體雕塑的底座嵌有勒勒車車輪,車輪上部是兩個高高的曲棍球球拍,球拍與中間的柱子托著一個曲棍球,兩側有輔助雕塑,一側是達斡爾人趕著馬拉的勒勒車,一側是達斡爾趕牛拉犁杖耕地,還有兩組人物雕塑,一組是達斡爾族姑娘舞蹈,一組是達斡爾族小伙子打曲棍球。

一處大理石石碑上刻有達斡爾族南遷路線圖以及文字介紹,通過圖文,我們可以了解達斡爾族的南遷史。在廣場的步道上,制作了勒勒車車轍印記和達斡爾人自北向南走過留下的足跡,通過這些印記,我們可以感受當年達斡爾人南遷的壯舉,其實這中間,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有多少辛勤的汗水,有多少背井離鄉的眼淚……

南區廣場建有旅游接待中心,其中給游客提供餐飲服務,有頭魚宴、頭鵝宴、柳蒿芽燉江魚、烤全羊、手把肉等特色菜肴。

 

參觀完南遷廣場,也就結束了鄉野公園的行程。這是一次極具魅力的鄉村之旅、少數民族風情之旅、知青文化之旅。璦琿鄉野公園里每一個村屯,都是熠熠閃光的明珠,組成了一串美麗迷人的景觀鏈,串起來黑龍江岸邊魅力無限的風景線。璦琿鄉野公園里每一個村屯,都是扣人心弦的樂章,組成了一部讓人沉醉的交響樂,奏響了黑龍江岸邊快樂無比的迎賓曲。

 

原載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9月版《帶你游黑河》(修訂版)

 

作者簡介:柳邦坤,籍貫山東諸城,出生于黑龍江黑河林區,曾在黑河林區、礦山、高校、市委部門、廣電媒體工作,后到江蘇某高校任教,現供職于上海某高校,教授、高級記者。業余文學創作,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黑龍江和江蘇省作協會員,有詩歌、散文、評論、歌詞等發表、獲獎和演唱,出版《帶你游黑河》《從大森林里來》《大地上行走》《分界》等。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作家網新圖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人精品videos亚洲人|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老外粗猛长爽的视频| 少妇无码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黄动漫在线观看|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网站| 欧美人与动另类在线| 国产国产人免费视频成69大陆|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 | 欧美在线视频网| 国产成人午夜片在线观看|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天天|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自拍| 亚洲久热无码av中文字幕| 被公侵犯电影bd在线播放| 孕妇被迫张开腿虐孕|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日产| 97国产免费全部免费观看| 成年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系列国产精品制服丝袜第| 四虎在线最新永久免费| 揄拍自拍日韩精品|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国产喷水女王在线播放| 成人无码Av片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久久| 青春草在线视频观看| 女人18水真多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青青| 西西午夜无码大胆啪啪国模| 奇米影视7777狠狠狠狠影视| 亚洲人成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色yeye香蕉凹凸视频在线观看| 天天影视综合网色综合国产| 五十路六十路绝顶交尾| 精品国产柚木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一区麻豆 | 亚洲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黄色福利小视频| 女人扒开腿让男人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