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未央在抗美援朝戰場的防空洞里潛心著詩(供圖:楊晶瑩)
文壇巨匠未央留給漢壽的念想
作者:楊遠新
2024年3月11日,是文壇巨匠、原湖南省作家協會主席、湖南省文聯副主席未央老師誕辰94周年紀念日。三年前,他升入天堂,但他留下的《馳過燃燒的村莊》《槍給我吧》《祖國,我回來了》等壯麗詩篇,如今面對紛繁復雜,動蕩不安的世界局勢重新讀來,不禁感慨:這是他留給全世界愛好和平人士的永恒念想。
年輕時的未央與夫人楊晶瑩合影(供圖:楊晶瑩)
未央,這位終身追求和平的偉大詩人,他在給全世界留下永恒念想的同時,對西洞庭湖畔的漢壽縣也留下了特殊的念想。
1984年10月, 漢壽縣文聯創辦《滄浪》文學期刊,我登門請他關心扶持。他在了解辦刊宗旨之后,毫不猶豫地題寫了:
滄浪之水清且甜,
滄浪之苗綠且壯。
1985年6月15日晚,未央(右三)與出席滄浪筆會的作家葉君健(左三)、周健明(右二)、謝璞(左二)、金振林(左一),在本文作者楊遠新(右一)家合影(供圖:楊遠新)
1985年6月,漢壽縣委、縣政府邀請他出席第二屆“滄浪筆會”,6月15日下午,他與作家蕭軍、葉君健、峻青等一道,瞻仰漢壽縣烈士陵園,被首任中共漢壽縣委書記詹樂貧英勇獻身的精神深深感動,他飽含深情題詞:
我聽到一個親切的問話,
你可知道昨天的故事?
我聽到龍陽大聲回音:
這里正長出你理想的花枝!
6月16日下午,他為正在建設中的太子廟公園題詞:
一座小小的園林,
裝不下湖濱的深情,
請在這里歇歇腳,
然后去飽覽洞庭的美景。
他在漢壽出席第二屆滄浪筆會期間,為1200多位文學愛好者講授文學知識,聽課作者紛紛請他題詞。他給農民詩人陳作琳的題詞,言簡意深,尤有代表性:
到生活的大海里去采珠。
未央給農民詩人陳作琳的題詞(供圖:陳作琳)
他與我的書信交往中,認可漢壽是屈原故里:“漢壽是屈原故里。”并以屈原的詩佐證:“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
1955年未央與母親合影(供圖:楊晶瑩)
漢壽人能夠得到一位自上世紀50年代就名揚海內外的大詩人留給的這么多念想,應為此而驕傲,而自豪,同時,也應該倍加珍惜,將這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全面轉化為生產力,促進城鄉大發展,催生山水大變樣。唯有如此,才對得起文壇巨匠未央老師的一片真心、滿腔真情。
2024年3月11日于多倫多
楊遠新2024年3月5日留影于多倫多大學附屬中學(供圖:陳雙娥)
【作者簡介】
楊遠新,湖南漢壽縣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一級作家,湖南省公安廳高級一級警長、三級警監。出版有18卷本880萬字《楊遠新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春柳湖》(全四部)《愛海恨涯》《紅顏貪官》《百變神探》,兒童長篇小說《歡笑的碧蓮河》《險走洞庭湖》《霧過洞庭湖》《孤膽邱克》,兒童中短篇小說集《落空的晚宴》,長篇報告文學《內地刑警與香港警方聯合大行動》《創造奇跡的人們》《奇人帥孟奇》《縣委書記的15個日日夜夜》《天有巧云》,作品曾獲國家圖書獎、公安部金盾文學獎、湖南首屆文藝創作獎、湖南首屆兒童文學獎等。散文《我的祖母》被編入大學教材。《春柳湖》(全四部)入圍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