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清明
作者:池征遙
清明節快到了,很多人要去掃墓,但是清明節的來歷我們很多人是不清楚的。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時,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晉文公。即位后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鄙視爭功討賞,他打好行裝同母親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又發現一血書,上寫: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死而復活。便賜老柳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來歷正是感恩,我們清明節上墳祭祀先祖,就是沿襲這種感恩的精神。
然而,現在的清明節好像專注了那些死去的先人,卻沒有對活著的,對自己有恩的人,似乎將更多、更重要的感恩淡化了。一個充滿感恩的社會,應該明了自己艱難的民族。明白恩惠的人才能珍惜現實,珍視歷史,敬重別人,敬畏公德。
我們在感恩逝去的歷史和人的同時,更應該感恩自然,因為它把自已變的蒼老,卻把大地渲染成綠色,給了我們生存的空間。更應該感恩家庭、感恩學校、感恩醫院、感恩企業、感恩社會、感恩國家等。因為感恩是一個人擁有的本性,生活、工作、學習中都會遇到各個方面對你的關心照顧,也許你不能一一報答,但是對他們表示感恩是必須的。
感恩是一種心態,猶如口渴時喝一杯綠茶,甘甜解渴,清香沁肺。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善于發現美并欣賞美的道德情操。
感恩要以愛之心做事,以感恩之心做人。感恩要以才為本,以德為先,創造價值。
一個不懂感恩的民族是不會有凝聚力的。希望清明節對于我們,不僅僅是緬懷祭祀,更重要的是感恩致敬!
【作者簡介】池征遙,筆名水也,男,漢族,1956年生人。有在西藏、甘肅及非洲工作經歷。退休前為《甘肅建設報》社長,現定居西安。擁有專業高級職稱。長期以來與文字為伍,尤其酷愛文學藝術,且多有文章發表在國家、地方刊物,獲得過眾多獎譽。被多個國家級媒體評聘為評論員、研究員、文化學者、文學領域優質作者,入選中國名人錄和世界文化名人名典。出版發行過專著專集。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