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小城
作者:井華澤
算起來,我離開小城有十年了。
她怎樣了呢?我無比好奇又滿心期待地回到了經常在夢中出現的小城。走街串巷,探幽訪勝,一邊看,一邊聽,仿佛丟失了珍寶的人一樣,我找尋與小城相關的點滴印記。
在抖音視頻里、在微信公眾號上,在攝影鏡頭下,我欣賞著小城的蝶變與靚麗;在臨街超市老板娘的口中,在放學孩子的笑臉上,在出租車司機師傅的“再見”聲里,我感受著小城的成長和溫度。
與飛奔向前的人一樣,一座城也在奔跑,且跑得大步流星,它追趕著時代,追趕著時間!她就是文安縣城。走在街頭的我,也有了奔跑的沖動,如果再邁著方步前行,我覺得自己會跟不上她的步伐,無法感受她的脈動。
文安縣城位于華北平原中北部,北去北京不過150公里,向東偏北是天津,到天津僅有70公里,西臨雄安新區。從文安縣城向西35公里是華北明珠白洋淀,而在她的東邊是文安洼,當地人稱白洋淀為西淀,稱文安洼為東淀。
讀大學之前,我一直生活在文安縣城。那時的小城,樓房雖已不少,可皆是六層以下,一幢幢方方正正,如同一盒盒火柴擺放在大地上;平房更多,一排排積木一樣散落在小城中,南城有,北城有,東城有,西城也有。整座小城尚未呈現現代城市的樣貌,呆板且缺乏氣度,倒像是一個大號村莊。
文安縣城雖地處京津保腹地,多年由于嚴重受交通制約,出去難,進來難,一度發展緩慢。如同春風吹綠大地,在改革開放征程上奔跑的文安縣城,迎來了生機勃勃的春天。
2003年7月開工,不久建成通車的世紀大道,是文安縣城的一條腿。一條腿走路的文安雖然有了不小變化,可與人們的期望有很大差距,她前進的腳步還是太慢了。
2007年3月,生病的奶奶需要轉到廊坊市里的醫院,從文安縣城到廊坊市區九十公里路,爸爸竟開著車走了三個小時,一心想讓奶奶得到及時治療的家人急得紛紛搓腳,可又都強忍著盡可能不表現出來,擔心爸爸的車出問題。
說到小城的奔跑,主要是近十多年的事。
2011年8月底,通車的迎賓大道東段,以及2012年11月,通車的迎賓大道西段,便成文安縣城的另一條腿。終于可以兩條腿走路的文安縣城,眼看著一路大步向前了。
2011年11月,廊滄高速建成通車;2021年5月30日,京德高速公路運行;至此,廊滄高速、京德高速、津石高速、大廣高速四條高速在文安縣境內運營。這兩縱一橫一擦邊的高速公路,其中,津石高速與京臺高速、京德高速在平面上垂直相交,在文安大洼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門口形狀的高速公路網,門口當中正是文安縣城。此時,文安縣境內設有出入口七個,服務區兩個,立交樞紐一座。四條高速公路不正是文安縣城的兩對翅膀嗎?!
有著兩條大長腿并插上四個翅膀的文安縣城,終于擺脫出行難。驅車不到兩個小時能進京,一個小時多一點兒可至津,到廊坊也就一小時。交通便利的文安縣城進一步加速向前:第一幢高層樓房中盛大廈矗立起來,一個個功能完備的住宅小區如雨后春筍破土鉆出嫩芽、很快便長高長大了。人民公園、森林公園、水景公園如同果實相繼垂掛于文安縣城這棵大樹的枝頭。位于小城西部,總建筑面積約為4.6萬平方米的文安縣文化藝術中心,已成為小城地標性建筑、新名片;在小城北部,遷建的新縣一中是一所具有現代氣息的學府型高中教育學校,可滿足學生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極大改善全縣普通高中辦學條件,寬敞明亮的現代化教室里不時有朗朗讀書聲飛向四面八方;與新一中相距不遠,建筑面積約10.4萬平方米的文安縣醫院已見雛形;……幸福的文安縣城里的人們走在街頭,臉上洋溢著笑容,時尚、開放、自信不只在大城市才能看到,它們已悄然于小城生根開花結果。
十字路口,小城由沒有紅綠燈到紅綠燈智能化;人們不習慣走路讓行,到自覺遵守紅燈停綠燈行;街道上由隨手丟棄垃圾,到自覺把垃圾投進垃圾箱,隨地吐痰現象早已不復存在;牛皮蘚般的小廣告不見了,赤腳袒腹的行人不見了。……小城在奔跑,小城中的人們也在奔跑。
曾經長期被“淹了文安洼,十年不回家”水患困擾的文安縣,奮力譜寫著中國式現代化河北場景的文安新篇章,在“奔跑起來、跨越趕超,全力沖刺廊坊第一梯隊”奮斗進程中,文安縣城逐步變成水韻宜居的美麗新城。
“全國文明城市”、“河北省潔凈城市”等多項國家和省級榮譽稱號的文安縣城,正以新的面貌、新的姿態、新的形象,在奔跑中發展,在奔跑中去擁抱更加美好的未來。
和小城說再見的時候,我撿了一片剛落下的花瓣,用紙巾包好放到隨身背包里。一片花瓣于別人也許沒啥,可它卻有著我心心念念的小城味道。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