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
作者:于立群
正月十五那天,吃過晚飯,女兒也不知從哪兒聽說廣場上有煙花秀,央求著我帶她去看煙花。
我記得小時候每逢初一十五,就在家門口放鞭炮,放煙花。那時候的煙花遠沒有現在這么多花樣,依稀記得在手里拿著的長長桿子的“夜明珠”,眼前花瑩瑩的,那頭燃著小小焰火,就在手里輕輕搖晃,看著父親和哥哥將一個箱型煙花點燃,我們躲到遠處捂住耳朵聽一通 “高升” 的“噼啪”幾聲,煞是好看。母親說,放煙花是為了驅鬼辟邪,祈求平安,也是過年的儀式。母親的話想來也過去了二十多年,如今我的女兒也已三歲了,那些關于兒時的記憶從不曾忘。
后來結婚生子就住在城里,孩子小的時候不敢領她去,加之我生來不愛湊熱鬧,也就沒特意去廣場上看過煙花。
而今年春節期間,妻子正有一幅畫在緊要關頭,沒辦法,只得我帶著女兒去。
街上的車子與人群川流不息。大約八點鐘左右,我們停了車,走到廣場上。此時,人群已漸漸聚集起來,要放煙花了。我抱起女兒,被人群擁擠著向前走。來觀看煙花的人們尋找著合適的位置,卻并不著急,那些孩子們,不在顧忌家長的存在,盡情釋然著自由與純真,大步地穿行于人潮中,肆無忌憚的玩耍,遠處汽車鳴笛聲陣陣,怕是有人擋了路,一派熱鬧喜慶的景象,是啊!在我的記憶里節日氛圍歷來如此。
我一邊往前走,一邊想著,為什么中國人對煙花爆竹情有獨鐘呢?
傳說在唐朝時,煙花便被制作出來,用來驅鬼辟邪,供人觀賞。大唐國力強盛,人們率性灑脫,每逢節日,家家扶老攜幼,游于坊市之間,風流才子坐于酒肆之中,聽曲作詩。那杜牧喝了一口酒,見酒伎眉目如畫,好生漂亮,只是一雙手籠在袖子里,總是不得見,便隨口吟道“骰子逡巡裹手拈,無因得見玉纖纖”,張祜在側,得知他意思,便道“但知報道金釵落,仿佛還應露指尖”。如今也能想見,倆人喝得醉醺醺,勾肩搭背,桌上溫著酒,外頭放著煙花,游人經過窗前,交談之聲透窗而來,一派繁華景象。只可惜唐詩之中少有關于煙花的千古絕句流傳下來,想來是大唐之時煙花制作工藝并不成熟,不然以李杜這等天縱之才,不知要寫出多少關于煙花的名句。
直到宋代辛棄疾寫出一句“東風夜放花千樹”,才將煙花的形象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人們喜愛煙花,我想大約不是因為煙花綻放的美麗,而是轉瞬即逝的驚艷,才更具吸引力。人們對短暫的東西自有一種依依不舍的懷戀,對物如此,對人亦是。當你愛上一個女子,與她相伴終生,柴米油鹽,平平淡淡生活到老固是極好,但帶著相思永遠天各一方定會留給你更強烈的感覺。大概你若與她朝夕相處,所記得的不過是長久的溫存,但若相見時難,那一顰一笑,短暫的相聚才能刻骨銘心。
所以才子大多風流,就像最優美的詩詞往往少不了歌伎的影子,那些萍水相逢最終都化作了浪漫的詩句。那脂粉煙花楊柳巷總少不了鮮衣怒馬少年時,當他們“酒粘衫袖重,花壓帽檐偏”,便會寫出一些傳世的佳作。而若朝夕相處,杜牧就寫不出“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姜夔就寫不出“曲終過盡松陵路,回首煙波十四橋”,晏幾道就寫不出“從別后,憶相逢,幾回魂夢與君同”。除了歌伎,也有許多著名的詩篇是寫給短暫相逢,或愛而不得之人的,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比如曹植的《洛神賦》。
佛家講人生八苦,我想大概最苦莫過于“求不得”。而正是這個“求不得”帶給人最原始的動力,在追求中偶爾獲得短暫的滿足,余下的時間里都在痛并快樂著。就像歌詞里說的“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如同煙花,它只供你一瞬間的驚喜,但它永遠不屬于你。
而此時人群沸騰起來,一聲聲歡呼伴隨煙花一起騰空,隨著聲聲炸響,綻開美麗的花束,映著滿天星斗,又徐徐落下。女兒興奮地指著天空說:“爸爸,看,煙花!”
看吧!廣場上的人群都為煙花的騰空而迷醉,那沉浸在繽紛煙花中喜悅中的人們,都在期待新的一年到來!
作者簡介:于立群,白城市作家協會會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