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深處有人家
作者:伍恩群
前言
去白云山的路上,我問同行的人:”白云山有什么?“
有人說:”當然是白云“
我是不信的,因為快天亮的時候,都在下雨,車在路上,天陰晴不定,我不相信能見到白云。
結果,老天爺故意打我的臉,剛到景區,一大朵白云就立在了山上。
白云鄉里白云山,白云山上白云飛。
似乎在熱烈歡迎我們!
赤水文聯到白云山景區采風,音協作協美協攝協……浩浩蕩蕩五六十人,到場來個例行的集體照。
白云山景區門口,我望著不起眼的景區門,心有失落,有人說:"別看這門不大,進去可是別有洞天,赤水的特色風光在這里都能看到,瀑布丹霞湖林云海,桫欏竹海寺廟田園……天然的,神秘的……!“
我打斷了那個人:"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別把牛皮吹上天,一會破了真成白云飛!”
他紅了臉:“進景區去,讓你看看我說的是不是真的,走起……!”
瀑布風情
赤水最不缺的是水,我常常感嘆“赤水”這地名太貼切了。
赤水山上最常見的水是瀑布,在白云景區,瀑布隨處可見,短短二公里路,就有十多個瀑布景點。
有小家碧玉的小壩瀑布有飛流直下的中山瀑布有奇特的飛蛙巖瀑布……景有萬千,瀑布也各不相似,似乎所有的瀑布都擠在一起開會,三五成群,不拘一格,各自用不同水量聲量形態,來把天地間的美妙表達。
于是,舞協的音協的老師們坐著,仰著,靠著,跳著,唱著……在瀑布前做各種表情和動作。一群群擺著排練千百次的姿式,眼花繚亂的裙子,把瀑布染上了色彩。
喧鬧聲里,一枝枯樹靜默著,對瀑布致敬,用自己嶙峋的身軀盡力擁抱那些飛揚的水粒。
其實瀑布不過是飛得高的水而已。
有多高呢?
三千尺而已。
田園風光
白云深處有人家,的確如此,而且還是神仙人家。
我見到這個水庫的時候,只覺,世間美好,不過在這一塘碧水里,那水的清綠,和周圍的竹林融為一體,你不仔細分辯,根本分不清哪是水哪是山。
細細的,那綠閃閃,像玉,和山是有區別的,再加上有魚躍出水面,打著歡兒,于是,恨不能,像魚兒一樣,在如此碧水里暢游,不再離去。
有女人背著豬草回家;有男人揮著鋤頭種菜;有孩子在草地上打滾;有人隱在樹叢里,靜靜的等著魚上鉤……壩邊的野生樹莓開著一叢叢的花,比我見過的任何樹莓都漂亮。
旁邊的鄉親笑我拍花時的癡說:“加個微信留個電話吧,等樹莓成熟的時候通知你,來吃個飽!”
笑著回:“可惜太遠了!”
旁邊又有鄉親說:“那么遠的來,吃了晚飯住一晚明天再回去吧!"
太考驗我了,我是真的不想走啊!
丹霞奇石
紅石頭是赤水的特產,因為赤水大部分地方是丹霞地貌,見過外地旅游的人,把石頭搬回去的,說是為了種石斛。
石斛和丹霞石是赤水最佳情侶,生養生息,千萬年相依。
白云景區有二個丹霞地貌突出的地方,一個是臥佛巖,一個是丹霞谷瀑布,整個山裸露出的紅巖,在桫欏翠竹瀑布間,很是顯目。
丹霞石最愛的是陽光,尤其是朝陽和夕陽,映照的時候,那些石頭像天地間遺落的珍寶,熠熠生輝。
書畫協會的老師很早就守著美景寫生,寥寥數筆,山水就顯出了輪廓。
云上天梯
都說“遠上寒山石徑斜”,在這條路上,我沒感到詩意,因為那路不是斜的,是直的!
一條路,從山腳開始,1280級石梯,直上云宵,這是我走過的最陡的一條山路。山腳時,遇到下山的人,一臉的驚詫:“天啦,你要爬上山,一般都是坐觀景車從上面往下走,往上爬太累了!”
我點著頭,抹著汗,一個人,頂著烈日,在一座山上攀爬,喘著氣的時候順便回頭望身后的路,膽戰心驚不敢多看。旁邊打掃衛生的阿姨說:”悠著點走,走快了小心明天你腳痛得動不了!”
于是不敢猛走,走幾步就望望對面的山腳的風景。到后來,發現白云鄉二百八十個山頭,全在我的眼底了,然后,我和對面的那座山肩并肩的稱兄論弟。
一路有幾個景點,什么望夫崖,望鄉臺,各有傳說,如果我再編,可能傳說更多。
桐花飛落,地上星星點點,讓我想起老家屋旁的桐樹。小時候媽媽常用桐葉包麥粑,自己種的麥子磨成面,和好包上桐葉,煮完飯放火里一埋,一會掏出來,那香味不擺了!
想著五六十個人,只有我一個人有勇氣爬這座山,心里竊喜,白云山的好風景,都在我眼皮底下呢。
可惜的是天梯上去,并不是到了白云上,而是到了野豬林觀光車場。
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路,如果遇到好天氣,此路當是看云海的絕佳地點,中間有很多人性化的休息點觀景點。
這一條天梯上,風景壯美,不是手機或文字能表達的,我爬過的山里,最值得走一次的路。
靈山佛寺
為了看五百年的古寺“常樂寺”我爬了1280級石梯,走了一公里路,見到了常樂寺,卻因為時間匆忙,只停留了十分鐘左右。
我用一個多小時的時間來想象過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寺廟,里面有多少高僧,香火是怎么樣的鼎盛?
結果在見到的那一眼,所有的想象都被推翻了。
這是一個和我以前見過書上看過的寺廟都不一樣。
最大的不一樣是建筑上的,不是一般寺廟常見的建筑格局上對稱、秩序、穩定的平面方形、南北中軸線布局、對稱穩重且整飭嚴謹的建筑群體。
里面沒有高僧也沒有香火,因為以前的一些歷史淵源。
三道寺門,一邊“鸞翔”一邊“鳳翥”,中間是“萬象俱空”。
何謂常樂!于我而言不過是放下虛妄,享自然之樂,樂山樂水。
回來后,袁老師在作協群里二問:
1.常樂寺同一座寺廟的同一間“大雄寶殿”的同一神龕上,同時出現釋迦牟尼佛的三座造像。(有人說這種供奉形制不合常理,也極為罕見,這是為何呢?)2.在極為講究的摟空石刻的龍紋裝飾中的“常樂寺”題匾兩側,竟出現了道教的張天師和袁天罡的雕像。(這也極不合常理,又為何呢?)求解。
精通赤水民俗史記風土人情的蘇老師這樣回答說:
在赤水不合常理的事太多。出現這種情況太常見,當然主要表現在寺廟宮觀當中,如果多留意一下赤水鄉鎮的廟宇,也就有答案了。
看看,赤水就是一個不按理出牌的地方,有太多的神奇事沒有答案。
桫欏奇觀
赤水最有代表性的稀有植物是桫欏,有“蕨類植物之王”贊譽。是唯一的木本蕨類植物,極其珍貴,堪稱國寶,國家列為一級保護的瀕危植物,有“活化石”之稱。
很多人都奇怪的問:”為什么恐龍早消失了,同一時代的桫欏還生長得如此茂盛?“有一個答案很有趣,也很實在:”因為它是無用之材!“
既不能做成家具也不能雕成工藝品,連做柴燒都常熄火,于是它得以自由生長,無人問津。
不過曾經的無用之用,恰為現在的大用之物。
桫欏成了赤水不容忽視的景觀名片。
白云景區,有好幾片桫欏林,郁郁蔥蔥,大小各具形態,華蓋如蔭,落地為影,光影下的桫欏尤其美麗。
這次文聯組織活動,得出一個道理,活動時盡量和攝協一起游,準能留下經典美照,看,發光的桫欏把平常的人都點亮了!
謝謝攝協王勇老師拍的美照。
竹海風韻
赤水其實是一個海,竹海。
在赤水,竹是沒有邊界的,你見到的任何地方,都不缺竹子,這和赤水有很多竹造紙廠及竹工藝品有關系。很多年前,赤水實行退耕還林,把很多耕地都種上了竹子。竹子在赤水脫貧致富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現在赤水村村通公路,沿路的竹子運輸便捷,很多人守著山林,就有了致富門道。
白云景區里,山多竹多,人煙稀少,新修的公路兩邊常見砍倒成堆等著車來拉的楠竹。
正是挖春筍的時候,竹林里長短不一的筍子頂著皮比高低。
在竹海路上見到一群人,成都參團來這里游,可以每人自己去楠竹林里挖竹筍,三斤內免費。看到那些拿著小鋤頭,在竹林里嬉鬧著挖筍的人,歡笑聲把整個山林都笑醒了。
白云景區位于川黔渝三地金三角地帶,交通便捷,一日游正好。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這不是一句詩
這是理想中的景區。
所有詩意的棲息
都緣于心里對自然的釋放。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