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來信
作者: 常耀宗
2015年冬天的一個上午,我正在家看書,忽然進來一人,聲言給我捎來一封信。我愕然,看信封,上書“請交察右前旗xxx常耀宗同志收”,落款馬四虎。我半是歡喜半是疑,稍后,忙謝過捎信人。
說歡喜,是因為在報業(yè)界我早聞馬四虎先生大名。他曾為烏蘭察布日報主編,培養(yǎng)過不少青年記者和通訊員。如今年過八旬,德高望重,深受眾人敬仰。只是,當我1995年開始向烏蘭察布日報投稿時,先生已從報社退休在家,我們并無交集,無緣相識相交。因此,對于先生的來信,我還是大吃一驚。
展閱來信,先生說,因常讀你的大作,有感想,有收獲,故寫信告之,順致謝意。
哦,相較先生,我不過是一個年輕媒體人,何德何能,敢勞先生高看?說實話,先生虛懷若谷,彬彬有禮,反倒令我汗顏無地。
接著,先生告訴我,《烏蘭察布廣播電視報》已停辦。我2014年發(fā)表在該報上的12篇文章他已悉數剪下標明日期一并寄來,供我留存。其中有兩篇文章,他已復印保存,表示還要閱讀。
噫吁嚱,大千世界,蕓蕓眾生,沒想到燈火闌珊處竟有這樣一位善良、謙虛、可敬的老人,一直于無聲處默默地關注著我的文章。頃刻,我心中充滿了感激、感慨,甚而感嘆。想想,現(xiàn)世,大家各忙各的,誰有心思去關照一個與己無關的人呢?特別是當一個人退休后,講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他,反其道而行之,耄耋之年仍細致、周到地關心我,對我寄托著多么深切的希望啊!
就這樣,通過書信,先生與我侃侃而談,縱然“與君初相識”,但是“猶如故人歸”。
“常在報刊上舞文弄墨的人,注定要出名的。其實,問題不在于出名,而在于因何出名。一味地追逐名利,自不可取,決不可為,但因做好事、做貢獻而出了名,則是好事。”先生智者見智,對文學與出名理解得透徹、純粹、獨到,促使我對于究竟為什么而文、怎樣為文等問題有了新的認識與思考。某種意義上,既然選擇了從文,我們就不能把寫文章僅當作一種愛好,而要把它放到“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世”的高度去看待,不迎合,不追趕,堅持正確的價值觀,是每個寫作者應該具備的良心。為文,若因此出名,當得。
針對我向大報投稿無果一事,先生真誠地勸誡我、鼓勵我不要氣餒,要鍥而不舍,持之以恒,相信總會遇見伯樂的。正如古人所言“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我信然,并堅持。
對于出書,他認為,只要是精品力作,能夠有益于天下,則不必等到年老再出,該出則出。先生關切著我的為文路,真可謂“風物長宜放眼量”,我唯有上下求索方不負他的一片善心與苦心。
“愛讀書的人,不一定都愛寫作;但愛寫作的人,則都愛讀書。讀書與寫作,都是人生兩大幸事,伴隨終生,其樂融融。”一方面,先生指出了愛讀書與寫作并非存在必然的辯證關系,但作為一個寫作者則脫離不了多讀書的實際,否則會出現(xiàn)“書到用時方恨少”的局面。另一方面,先生啟示我只要將讀與寫進行下去,就能領悟與享受到讀與寫之道、讀與寫之味、讀與寫之樂、讀與寫之美、讀與寫之福。
實質上,這是先生作為一個“過來人”人生經驗的總結,他卻毫不吝嗇地賜于我,可見他是把我當“自己人”看待的。他推心置腹、語重心長的教導,處處充滿了對我的人文關懷,如一縷春風、一片白云,清新無暇,令我受用終生。
先生聲稱,盡管他與我年歲相差甚大,但有三點相同,即我們曾經都是某報優(yōu)秀通訊員、電臺特邀記者、縣報編輯、業(yè)余文學愛好者。總的來說,先生與我是同路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由此,在心里,我已把他奉為師尊。
我們的交往從此開始。就在我收到先生來信后的次年春天,經打聽,得以與先生通話,致以問候。得知先生身體硬朗,甚以欣慰。于是,我還問詢了先生家的地址,準備登門拜他,他欣然應允。誰料,就在此后幾個月,一天,在報上我忽而讀到悼念馬四虎先生的文章,我驚詫,心想,之前我們還通過話,怎么說走就走了呢。然而,不幸的消息又從他人口中傳來,我一時陷入了惋惜、悲傷、哀思之中,為先生的猝然離世,為我們始終沒有見過一面。嗟乎!那僅有的一次通話,竟成永訣!
其實,透過先生來信,先生對我是什么人、我經歷了什么、現(xiàn)在在干什么等情況都明明白白,應當說,他之所以了解我,不僅僅是通過我的文章,還有別的什么罷。
看來,一個人只要愿意與另一個人結交,不在地域遠近,而在心靈是否相通。回顧先生與我的交往,只一封來信,我回敬他的,只一次通話,來往間,穿越時空而心貼著心。一個人,一生能遇上這樣一位忘年知音,夫復何求?
夜深人靜,我常遙望星空欲追尋那位亦師亦友的長者,悠悠遠遠,這兒閃閃那兒爍爍,滿天星星好像都是他的叮嚀——不要驕傲、不要滿足,要超越自我,更上層樓……可惜啊可嘆,這位長者一去不回,一去不回了,但他率真坦誠,熱情似火的品質始終銘刻在我的心頭。
清明臨近,天人同祭。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他,我那沒見過面的良師、恩師!我仿佛又看到了七年前的那封信,諄諄教誨,殷殷囑托,欲說還休,欲說還休……
作者聲明:本文授權作家網發(fā)布,其他網站不得轉發(fā)!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