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眼睛
作者:錢緒彬
30多年前,我11歲,發生了一件每每回想起來,既覺得好玩,又頗有教育意義的事情。
我老家住的是土質瓦蓋的房屋。此屋剛蓋起不久,室內還沒有完全裝修好,上樓用的是簡易的單人梯。有一天,我跟隨父親上樓辦完事后,同時下樓梯。他在前我在后,由于他下得慢,我不小心一腳踩在他的頭上,便聽見父親“哎,慢點!”的大叫聲,而我卻哈哈地笑出聲來,同時還頑皮地說:“我又沒長后眼睛”。父親連忙反駁道:“人就是要長后眼睛”。當時,我怎么也沒想到他會說出這么新鮮的話,使我啞口無言,盡管當初稚氣未脫的我并不懂得此話的真正含義。下了樓梯,我怕父親再教訓我,就偷偷地跑開了。而事實上,父親也沒再說什么。
時隔多年,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加深,我越來越體會到當年父親不經意間說出的簡單而形象生動的話語,折射出的是人生哲理和智慧。父親指的“后眼睛”,我理解為,凡事不僅只看到前面,也要想到后面,與“思前想后”、“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小心謹慎”等詞語,有異曲同工之處。縱觀現實生活,那些“如果當初長了后眼睛,那該多好啊!”的感慨,又何嘗不是無數懺悔者的共鳴?
父親是一名赤腳醫生,雖然只讀了4年私塾,但是跟師學藝多年,加上勤學苦鉆,醫術在當地小有名氣。他近而立之年才開始學醫,中西草樣樣都學,尤其學了許多治療跌打損傷的“土”方法,盡管一直在鄉村醫院和衛生室工作,卻挽救過無數人的生命。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有一位遠在黑龍江省工作的患者慕名而來,找父親看好了纏繞他多年的風濕病,臨走時還特意張貼了一份感謝信。父親年輕時,經常穿著草鞋,戴著草帽,背起小背簍,帶上小鋤頭,像“蜘蛛俠”一樣攀巖走壁,冒險采藥而吃盡了苦頭,但從不后悔,因為從醫是他一生的摯愛。
父親跟已故的中國農村合作醫療之父——覃祥官(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人)曾是多年的同事和好朋友。覃祥官身為父親的領導,經常要求和勉勵他爭做白求恩式的好醫生,從而,激勵父親成了一名敢于擔當的醫生。迄今為止,父親已行醫近50年,目前仍在自家開小藥鋪,不為賺錢,只求過得充實。由于他老眼昏花,只坐診把脈開處方或拿藥,從不給病人打針、輸液。父親從醫幾十年,從未發生過一起醫療事故,這既體現他的職業道德,抑或是與他長了“后眼睛”有關。父親除行醫外,還樂此不疲地幫紅白喜事的人家當“知客先生”,即主事人。每次他都得熬上幾個通宵,幫別人料理得井井有條。尤其是他年歲大了,力不從心,還咬牙堅持,我們勸都勸不住。
說實話,父親對我的人生影響很大,主要源于他直爽、穩重、幽默、大度的性格,同時對子女教育和培養都很開明。他從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于我們。一直以來,父親很嚴厲,但從沒打罵過兒女。回想“人要長后眼睛”這句話,正是父親為人處世的真實寫照或經驗之談,只是在恰當的時候,不自覺地傳遞給了我。
此事,雖已過去幾十年,我仍記憶猶新,每次想起,都會感謝父親,是他不經意間的一句話,使我少走彎路。時至今日,我從未對父親提過此事,也許他早已忘記,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父親的這句話,不僅我會永遠銘記,還會傳承給日漸長大的女兒。
如今,父親已到耄耋之年,頭發全白了,但身體還硬朗,愿他健康長壽就好!每次回家,父親總會盯著我樂呵呵地笑,很享受這種幸福的味道。下次回家,我一定跟他講“后眼睛”的故事。
作者簡介:錢緒彬,湖北長陽人,中國鐵路作協會員,宜昌市作協會員。作品散見于各類報刊、網站和微信平臺。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