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畫輝映山川美
作者:常耀宗
一個金色的秋日,走進藝苑畫室 ,一幅《山居圖》躍入眼簾,濃墨重彩的筆調勾勒出山巒朦朧,蕭遠散淡,幾處農家小院鑲嵌其間,透出山與人之間的自然和諧之美。再看那副《松泉圖》,近處兩株松樹挺拔而立,遠處泉水繞山而下,丹青浸染,幽深寧靜,充盈著詩意。
初見這兩幅畫,你一定會駐足停留,細細品味。輕松自然的風格,隨意質樸的意境,不但有生活,而且有情趣。這兩幅畫的創作者就是孔慶權,現為察右前旗三中美術教師、烏蘭察布市美協理事及書畫院院士、內蒙古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
眼前的孔慶權不胖不瘦,一件方格半袖衫,一條料子褲,頭發極整齊,有儒者風度。孔慶權性格溫和謙遜,素樸而不造作,成熟卻不世故,悄然而柔韌地生活、工作、繪畫,其樂悠悠。
一
孔慶權出生在察右前旗黃茂營鄉的一個普通農家。他從小就喜歡畫畫,模仿年畫什么的像模像樣。上初中的時候,他進了旗一中美術組,跟隨書畫名家蘇彪斷斷續續學習美術。學校每期的黑板報成了他創作的園地。高中畢業后,他正式在蘇彪門下學習繪畫、練毛筆字。期間,他還得到了時任察右前旗文化館館長孫家潭的熱心幫助,安排他在文化館暫住,并在繪畫、書法、篆刻方面給予指導。1989年,孔慶權考入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師從山水畫名家張軼凡、姚志華等潛心習畫三年。畢業后,他的優秀畫作在北京展出。1993年,他的個人畫展在察右前旗一中開展,打破了察右前旗美術史上個人畫展的零記錄,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之后,他被破格調入察右前旗三中任美術教師,解除了他生活上的后顧之憂,畫畫幾乎成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
2008年至今,孔慶權多次赴京,當面聆聽中國山水畫研究院院長、當代著名畫家陳克永的教誨,為他下一步的繪畫方向指點迷津。
二
為了讓筆下的山水靈動起來,多年來,孔慶權經常到本地及卓資縣臥佛山、烏蘭察布市大青山、北京燕山等山中汲取養分。除了大量的速寫,他還直接用毛筆對景寫生,樂而忘返。與山水為伴,讓思想和藝術在寸尺之間瀟灑游走,氣正清新,賞心悅目。
在實地寫生中,他靜謐觀察,牢記于心,強化從理性把握山川的奇特感覺,使山川的質樸、自然在他的筆下緩緩展現。在技法上,他的作品筆墨語言和畫面,處理重視人生境界的切入,并將中國山水畫美學品格糅合到畫面結構和形式語言中去,物我為一,情景契合。他注重寫生與寫意相結合,既立足傳統,又上下求索,樸拙不失靈妙,可見他對中國畫“理”、“法”的掌握是純熟的。在筆墨使用上,他追求筆法墨法的變化,構圖注重“以大觀小”、“遠取其勢”,整個畫面安排得當,婉轉回合,留有空間,使人站在畫前有種人在畫中、人畫一體,越品越香、余味無窮的感覺。
孔慶權的畫之所以有詩的境界,是他人品和精神的體現。從藝十幾年來,孔慶權為內蒙古、北京、四川等地捐贈國畫作品《千峰競秀》、《黃山》、《山水清音》等幾十幅,支持賑濟災民,體現了他的一片慈善之心。培養美術學生,孔慶權絲毫不敢懈怠。他跑網吧督察學生,及時與家長、班主任聯系,保證學生用心學習。手把手地傳授技藝,毫不保留地指導,在他教的美術學生中,有200余人考上了美術院校,有的甚至考進了四川美院、中央美院等知名學府。
三
深厚的藝術積累醞釀了孔慶權靈性的薄發,沉默的研田耕耘終于迎來了他作品的收獲。
孔慶權的國畫作品《家鄉情》獲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描繪新農村——全國藝術作品巡展”優秀獎;《黃山松》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周年中國書畫作品展大型系列文化活動榮譽金獎;《雪嶺英魂》獲“偉大的征程——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中國書法美術大展”銀獎;《黃土地》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暨首屆中國名家紅色經典藝術成就獎特等獎。《云山飛瀑圖》、《山水》入選《中國藝術博覽》;《云繞青山》、《屏障圖》入選《當代書畫收藏精品存覽》;《妙峰秋韻》入選《第六屆當代中國山水畫作品集》等。他本人因此被授予當代山水畫優秀藝術家榮譽稱號。孔慶權的藝術水準達到了較高境界,譽其作品內蘊兼詩畫輝映,似不為過。
立言用意宏遠,藝術志趣在壯美。祝愿孔慶權的藝術境界日益精進!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