驟然升起的畫壇女新星
作者:劉國學
齊齊哈爾師范學院(已更名為齊齊哈爾大學)中文系同屆女生楊淑華染色寫意花鳥國畫藝術之路探尋。
她是畫壇近幾年升起的一顆新星,她以專事寫意花鳥畫題材創作的美譽閃耀在畫壇。但,誰能料到,從難舍的放棄到藝術青春的強勢再生,其間擱筆四十余年,卻突然意趣勃發,抓起畫筆,找來紙墨,學著涂著畫著,習作像雪片一樣飛來,佳作以精美的魅力光芒四射。這其中定有一個不屬于常規的藝術之路讓人思考和探尋。
一、“唯恐鳥散花飄零”
——引自〔宋〕歐陽修《啼鳥》
楊淑華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出生于東北黑龍江嫩江平原,當她幼年感知這個生于斯長于斯的外部環境時,那里雖有冰天雪地,但春的蓓蕾初萌,夏的田園碧綠,秋的金色成熟,樹叢間小鳥的自由歌唱,讓她覺著大地藍天是這樣美好。就連冬日和小朋友們上小學踩著雪地有節奏的嘎吱嘎吱腳步聲,都引起她美的遐思。上美術課了,老師讓同學們臨摹寫生,她的神情是那么專注,癡情地勾勒涂抹著五顏六色的世界;放學回家,她好像覺得這個世界還沒有畫完,又讓她的畫筆躍出一只只小鳥奔向藍而高的天空,大地開出一朵朵金色的小花……跟著父母去田間里勞作,她也忙里偷閑用樹枝在地上畫著想著……
文藝心理學認為,對于藝術成功者來說,早期即童年或少年時期,是一個重要的發育期。單就名畫家而言,西班牙現代派繪畫大師畢加索(1881-1973)從四歲起開始作畫,“在畢加索的記憶深處,儲藏和壓縮著童年時期已經形成的潛意識。這些童年時期形成的潛意識世界,是他純真而奇幻的想象力繪制的自然世界圖景的縮影,其中有幼年時期眼中的現時世界,也有兒童式的天真爛漫的幻想世界。這種潛意識的海洋乃是他真正成為畫家后進行繪畫創作的靈感源泉一。”(〔美〕亞麗安娜·哈芬頓著《畢加索和她的情人們.于紅.畢加索: 現代藝術發展的奧秘》初兆豐 王月瑞 譯 孫致禮 校 責任編輯:唐維安 湖南文藝出版社1989年5月第一版 第115頁 )被譽為“天工神筆”的我國東晉時代著名畫家顧愷之(345—406),三、四歲學畫畫,八、九歲時成為丹青妙手,他家的院里、墻上,他的手背上,凡是能畫畫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畫跡”。楊淑華似乎有著與他們驚人的相似之處。然而,苦于沒有名師指導和她與同時代人共同經歷的特殊的“十年”,在那個寂寞又喧囂的日子里,都說“少年 不識愁滋味”,在她的心中,卻時不時生起空落落的慨嘆。
二、“千紅萬紫安排著”
——引自〔清〕張維屏《新雷》
人的命運有時是難以預料的“斯芬克斯”之謎,由此岸到彼岸一步之差,你招手時,它遠離你;你不刻意時,它卻迎接你。畫星楊淑華早年求學于齊齊哈爾師范學院中文系(齊齊哈爾大學前身,我的同系同屆),那時全國藝術院校美術繪畫專業還沒有招生,這使她憧憬的作畫深造夢一直處于焦慮徘徊狀態,好在她就讀的中文系學的是語言藝術,繪畫是視覺藝術,語言藝術可以拓展升華繪畫藝術,但畢竟還不是專業性的知識。在高等學府畢業后的三十多年里,她在職場上是個佼佼者,沒有愧對人生;在告別緊張忙碌的工作時,文藝女神繆斯又把她埋藏已久的心愿呼喚出來,她跟隨能支持理解她的丈夫遷居青島這個人材薈萃、風光旖旎的海濱城市,并在青島黃島老年大學研習寫意花鳥畫,開始在課堂上和業余時間用系統的理論武裝自己了。她展卷閱讀著、感悟著:“世界繪畫可分為兩大體系,即以中國畫為代表的東方繪畫和以油畫為代表的西方繪畫。這兩大畫系各有屬于自己的藝術傳統、表現方式與審美特點。”(蔣國忠主編《審美藝術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159頁)
“中國畫有兩種相互對稱的畫風涉及到形似與神似問題。工筆畫亦稱細筆畫,用筆工謹細致,注意勾勒、渲染,細節明徹人微,在形似基礎上力求‘形神兼備’。相對于工筆畫而言,寫意畫用筆豪放、簡練、灑脫、皴擦、渲染,多以書法筆法入畫,偏重物象的意態神韻,注重表現創作者的情感。”(引文同上第163頁) “中國畫分為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三大科”。(引文同上第166頁)“而花鳥,至宋實為最盛之時代,亦可為宋代繪畫之中心。” (鄭午昌撰 陳佩秋導讀《中國畫學全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1年9月第1版第194頁)“作為奠立中國繪畫理論基礎的‘六論’,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提出的。‘六法論’就是作畫的六種原則,也是畫畫的規范。一是氣韻生動;二是骨法用筆,就是‘綱要’,和結構上的輪廓類似;三是應物象形,是指模仿物體,也就是寫實的意思;四是隨類賦彩,是指模仿物體本身的色彩;五是經營位置,是指畫面的部局;六是傳移模寫,就是臨模移寫。” (據子衿主編《中國名畫 世界名畫全鑒》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10月第1版第225頁)
她驚嘆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生卒年不詳)的《清明上河圖》這幅千古杰作,作品描寫北宋末年首都汴京(今開封)清明時節郊區、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城內建筑和民生的繁華景象,還有衣著不同、神情各異的1500個人物,工筆精致入微,筆墨章法巧妙,又有節奏感和韻律變化,是名揚世界的長卷風俗畫;也憧憬于五代黃荃(生年不詳,卒于965年)創作的對北宋和以后的花鳥畫有重大影響,神態各異的群鳥、諸蟲的《珍禽圖》,深感中國先人不乏睿智的創造。
她從吳昌碩(1844—1927)、齊白石(1864—1957)、李苦禪(1899—1983)、王雪(1903—1982)、趙少昂(1905—1998)等一代名師的畫作汲取神韻;她虛心接受畫藝廣泛的全國著名畫家張樹茂大師的指點,她也得力于啟蒙老師全國著名冰雪畫家呂寶全一絲不茍的指導。
兩年的老年大學和校外生活是寬松的、自由的,有充分的系統學習和作畫的時間安排,足以為一顆新星的升起積蓄雄厚的能量。
三、 “一群嬌鳥共啼花”
——引自〔唐〕盧照鄰《長安古意》
耳順之年,是楊淑華繪畫創作的豐收之年。
她選擇了染色寫意花鳥畫,花,是牡丹花,鳥是麻雀、雞,還有金魚等。
何以選擇牡丹花?牡丹花自古盛產河南洛陽,有紅、紫、藍、黃、綠、粉、黑、復、白等九種花色。唐代大詩人劉禹錫在《賞牡丹》中盛贊:“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牡丹花可謂自古就名傳天下,不愧為國色天香,花中之王,且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如果站在遠處遙望牡丹園,它富麗堂皇,雍容華貴,你會心神和周身溶進花的海洋,被它的狀態所迷醉、震顫,因為,它還是和平、幸福、繁華、富足的象征。她喜歡牡丹,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多次與丈夫乘車趕往河南洛陽牡丹園,拍下不少照片組成多個影集,為的是細致入微地觀察牡丹花在光線明暗、花色深淺方面以及花瓣的繡球型、葵花型、荷花型、菊花型等特點。她還體會鳥的各種特征,斂翅的、站立的、飛鳴的、群棲的。她多次夜里被創作靈感喚醒,補充完善一幅即將問世的畫作。辛勤耕耘者必有金燦燦的回報。在楊淑華有代表性的國畫集和一些沒有入集的單幅畫作,我們看到,一朵朵五顏六色的牡丹花艷麗無比,一只只棲落和飛翔的小鳥嬌態可愛,還有水靈靈的葡萄以及雄雞等,畫面瀟灑而不隨意,用筆到位而不泥拘泥,向我們無言地訴說著它們是一幅幅有志者和天賦相伴的藝術精品。
楊淑華在老年大學的第一年,有四幅牡丹畫在《魏碑書畫院刊》發表,2015年,她被有關部門授予“全國百位優秀人民書畫家”的榮譽稱號。2016年9月,中國文化信息協會、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成立慶典暨中國當代藝術名家郵品首發儀式,她有六幅花鳥畫被國家郵政局選用,屆時制作郵票向全國發行。《中國企業報道》在2015年第159期頭版,以整版篇幅向讀者隆重推介。青島作家楊文闖還以《淑媛最愛是牡丹——楊淑華晚年的筆墨丹青》為題,對她作了報道。
有人問她為什么喜歡中國畫,她自信地回答,國畫屬于我們傳統文化,體現中國人的思想、追求、氣質;問她為什么喜歡花鳥,她說花鳥美麗善良,符合自己的本性。我們允許藝術家有自己選擇創作題材的權力。短短幾年時間,她有幾百幅畫作問世,除了有關部門、機構留用,個人作了義捐,也有被相關方面的人士視為珍品精心地收藏了。
如今,距當初本文作者撰稿時間已有五年光陰 ,她的繪畫進展我一直不便打擾。誰說韶華難在來,唯見夕陽紅滿天。相信,楊淑華———這位畫壇女新星一定不會辜負自己幼年萌生的美的希望 ,在從藝的路上繼續閃耀發光,用她更大的潛能,創造出屬于自己風格的作品,裝點祖國五彩繽紛而又燦爛多姿的畫壇。
作于2019年1月28日并收藏
2024年4月28日正式對外發布
作者簡介:劉國學,男。作家、詩人、學者、文藝評論家。高級政工師、中級記者職稱。
生于遼寧省鐵嶺縣,1960年隨父母遷至黑龍江省伊春市烏馬河林業局翠嶺經營所。在那里讀小學、中學、參加知青,直至踏上高等學府求學之路。
齊齊哈爾師范學院中文系畢業,其后考入黑龍江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授予文學學士學位。黑龍江大學經濟學碩士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結業。
歷任伊春市委宣傳部新聞科副科級巡視員、黨教科副科長、科長,市文聯副主席、市社科聯原主席。
黑龍江省作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委員、政協伊春市第八屆九屆委員。
在國家、省、市各種媒介發表新聞類、文學類、評論類、學術類文章近二百篇、百萬字左右,其中,文學評論、學術論文二十多篇。作家出版社出版發行,劉國學散文詩歌精選集《我的眷念在遠方》。散文獲國家級期刊筆會一等獎、省文聯文學精品獎評比一等獎。文學評論、學術論文,獲省委、省政府設獎的全省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大獎三等獎;市委、市政府設獎的全市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大獎一等獎。還獲過其它獎項。
依據學術成果、學識水平、思想表現、工作業績等進行考核與評定,伊春市委、伊春市政府命名表彰劉國學為“伊春市優秀專門人才”稱號。傳略入選中國國際交流出版社2000年10月版、扉頁印有五位國家領導人和四位知名人士題詞的《世界名人錄》(新世紀卷)。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