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散文 > 正文

扣豆非“豆”何為“豆”?

扣豆非“豆”何為“豆”?

——屈家?guī)X遺址寶物探秘

 

作者  周麗

 

現(xiàn)在我們說起“豆”,絕大部分人都會想起黃豆、綠豆之類可以食用的植物果實。然而,當我們跟著考古的足跡往前走,會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我國大江南北的許多遺址中都有一種陶器,被學界稱之為“豆”。譬如屈家?guī)X遺址博物館內展陳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這類器物的一種獨特造型——雙腹豆。豆,古今所指,此“豆”與彼“豆”,當然不是一回事了,現(xiàn)今指的是食物,古代指的是容器。那么,史前先民們常用的“豆”,到底是怎么樣的呢?讓我們主要聚焦長江中游的新石器時代,來淺略地探究一番。

 

豆的基本“模樣”

 

說起古時的“豆”,我們只要在相關資料或者網絡上作些查詢,就會知道,那是新石器時代先民們發(fā)明的一種盛食陶器,這個不容懷疑了。但我們不禁要好奇地問,史前的盛食陶器“豆”,到底長什么樣呢?不妨先讓甲骨文告訴你:其字形形似一只高腳盤,或有蓋?!墩f文解字》中這樣解釋:古食肉器也,從口,象形。既然是象形描述,不難理解,它的高腳之上,象“口”的部分是盛器,上面的“一”或許是盛放的食物,只是后期漢字的規(guī)范化發(fā)生了變形。具體從考古學的角度來看,它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器物呢?湖北省最早的田野考古報告集《京山屈家?guī)X》一書中,屈家?guī)X遺址出土了大量史前陶豆。在張云鵬先生主持發(fā)掘的858平方米、197個探方中,屈家?guī)X遺址晚期一、晚期二的陶豆(分別見上圖)“都是泥質黑陶…這些陶豆的形制均與碗同,僅圈足加高。”“它們的器型除圈足外,都可以從陶碗找到相同的地方?!薄?】據(jù)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屈家?guī)X遺址考古領隊陶洋介紹,2015年以來的屈家?guī)X遺址第四次考古發(fā)掘,同樣發(fā)現(xiàn)了許多精美的陶豆,其共同的特征是:上部似盤、碗或缽,下部有較高的圈足且一般有鏤孔,只不過其基本構成有深淺、大小、高矮、肥瘦和鏤孔數(shù)量及組合圖形變化有所不同。這是我們對漢水之東新石器時代晚期陶豆貌相的基本認識。正如青年學者于淼在 《長江中游的史前文化》一書中所說:“在屈家?guī)X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很多餐具,一種鏤空底座的盤子尤為特別。這種器型最早發(fā)現(xiàn)于大溪文化時期,在屈家?guī)X文化時期被廣泛使用,學名‘陶豆’”。【2】

 

豆的兩湖“掠影”

 

新石器時代,不同時期,陶豆在我們中華大地上都有其獨特的身影。這里,我們還是重點聚焦長江中游湖南、湖北兩地區(qū),追根溯源,看看“豆”這種古代盛食器,到底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并且它們在器形風格上,大體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隨著考古發(fā)掘、研究的不斷深入,現(xiàn)在我們可以自豪地說,長江中游的史前文化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化大格局中是自成體系的,其主要的文化發(fā)展序列依次是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油子嶺文化、屈家?guī)X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循著這一脈絡,我們在距今約6500年至5300年左右的大溪文化中發(fā)現(xiàn)了“豆”的身影。業(yè)界認為,長江三峽地區(qū)的關廟山類型和洞庭湖地區(qū)的城頭山類型是大溪文化的兩種典型地方類型。在關廟山遺址大溪文化二期(距今約5900-5800年),考古專家李文杰先生告訴我們,一些典型遺址的主要陶器中“出現(xiàn)了很多新器形,形成了一個器物群。有……粗圈足和斜壁的盤形豆,鐘形圈足豆,碗形豆”。【3】在相當于關廟山大溪文化第二期的本地區(qū)其它遺址中,也可以分別找到了上述豆類器物。宜都區(qū)紅花套遺址還出土有一種內折沿碗形豆。王勁先生講到鄂西地區(qū)大溪文化及其在湖北的分布時,提到桂花樹、毛家山等地文化遺存中有淺盤豆和子母口、碗形圈足豆。【4】這時期的陶豆好像多以粗壯為特征。距今約5300年-5200年左右的時候,關廟山遺址大溪文化第四期則出現(xiàn)了內折沿和外折沿的碗形豆,豆的圈足均為典型的喇叭型。通常,考古專家們對所發(fā)掘出來的器物都要以繪圖加上文字描述的方式,從各方面對發(fā)掘及器物出土情況進行客觀細致的描述。什么折腹呀,斂口呀,侈口呀,圈足呀等等,都是考古界的一些專業(yè)術語。所謂侈口,主要指口沿向外延伸,像花朵一樣向外展開,而斂口則相反,為向內收。所謂折沿,多指盆碗等盛裝東西的器皿的口沿與器壁不在一條直線上。所謂圈足,指器物底部用來承托器身的是一個圓圈形狀。當然,整個峽江地區(qū)史前出現(xiàn)的陶豆很多,這里不一一舉例。

 

而位于洞庭湖地區(qū)的澧陽平原,“豆”的最初出現(xiàn)及其后期大量出土又是怎樣的呢?在城頭山遺址,我們也是從大溪文化二期墓葬和灰坑中發(fā)現(xiàn)“豆”的存在??脊艑<夜鶄ッ窠淌谶@樣說,城頭山遺址大溪文化二期墓葬中“釜已退出主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盛器——盤、豆”?!?】其中“豆”這類器物的圈足,看上去多數(shù)都明顯比關廟山大溪文化二期的要細而高些。按郭偉民教授的分析,城頭山遺址大溪文化二期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因素(外來文化影響?),而到了第三期,本地傳統(tǒng)則又恢復,遺址墓葬和灰坑中出土的“豆”,其圈足大部分又變得相對粗矮一些。再到該遺址的大溪文化四期,墓地隨葬品組合中出現(xiàn)了高圈足斂口深腹豆。同樣是城頭山遺址,時間到了屈家?guī)X文化二期,雙腹豆成為新出現(xiàn)的器形之一。當時間發(fā)展到屈家?guī)X文化第三期時,則出現(xiàn)了各種形態(tài)的雙腹豆。這應是強勢的屈家?guī)X文化南下的結果。

 

回頭,我們的目光回到漢水以東的屈家?guī)X遺址,這里出土了油子嶺文化晚期的扣豆(碗)遺存。該遺址TN86E17東北角、編號為K1的一組扣豆(碗),出土時的狀態(tài)為“陶豆倒扣于碗之上,正置擺放。”【6】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彭小軍副研究員說,“這是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扣豆(碗)遺存。據(jù)簡報描述,這批扣豆(碗)共七組……扣合形式一般為口部較大的陶碗正置于下,口部稍小的陶豆或碗倒扣其上?!薄?】彭小軍還分析認為,迄今的考古資料表明,扣豆和扣碗源于油子嶺文化,興盛于屈家?guī)X文化,傳續(xù)給石家河文化。位于京山市錢場鎮(zhèn)一帶的油子嶺遺址探方T2也出土了類似子母口的兩件黑陶豆。所謂子母口,是指上、下兩件器物蓋住或扣住時口沿能夠相吻合的部分,用以固定上部相當于蓋子的器物。而屈家?guī)X遺址的屈家?guī)X文化時期,陶豆具體又有哪些式樣呢?張云鵬先生將遺址晚期一、晚期二的陶豆分別劃分為三式和四式,對每一式都極為詳盡地進行了細致研究分析。如晚期一陶豆的上部:豆盤均如不同形式的碗。下部:圈足,有高有矮,有肥有瘦,有作喇叭狀,也有不作喇叭狀,其均有不同的鏤孔成規(guī)律地排列。而晚期二的陶豆的上部,豆盤有的深淺侈弇(yǎn蓋住、遮住)不同的碗形,有的盤壁深斜、盤上有凸弦紋一周,有的盤深作半球形。下部:圈足仍有高矮肥瘦的不同,多作喇叭形,上有圓形、梅花形的鏤孔較為規(guī)律地排列。【8】關于“雙腹豆”,張云鵬先生對這種器物形制在《京山屈家?guī)X》一書中都分別有特別描述,而且晚期二的雙腹豆要更多一些,本文稍后專門淺析。而在漢水西岸的城河遺址,一些墓葬中不僅出土了精美的鏤空陶豆,還發(fā)現(xiàn)墓葬M224出土了成組的帶蓋豆。中國社會科學院城河遺址領隊彭小軍說,城河遺址出土的“與‘扣碗’較為接近的一類遺存則是‘扣豆’,即兩件陶豆對扣正置?!迸硇≤娺€分析認為,相較于屈家?guī)X遺址油子嶺文化時期扣豆(碗)是一種“碗+豆”的正置對扣形式,城河遺址的屈家?guī)X文化扣豆則是“豆+豆”的正置對扣形式,雖然并不相同,且扣豆之間的間距較大,但應該是油子嶺文化扣豆(碗)發(fā)展而來?!?】當時間到了距今約4500年-4200年的時候,我們知道石家河文化是在屈家?guī)X文化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地區(qū)性原始文化,主要位于江漢平原的天門、京山一帶。這時期的典型器形中,有一種筒形高圈足豆,多飾大孔。按張緒球先生的分析,其豆類陶器圈足上的鏤孔以大孔為主?!?0】石家河遺址群和當陽季家湖遺址、宜都石板巷子遺址、房縣七里河遺址等地方的石家河文化時期,豆是常見的器形之一。較為典型者,張緒球先生分為A型高圈足、B型矮圈足二大類型。中有卷沿筒形粗圈足、淺盤且細喇叭形圈足等各種細分類式。【11】譚家?guī)X、龍嘴等遺址的文化層早期,專家們還發(fā)現(xiàn)了侈口坦底高圈足豆、折沿斂口豆的存在,并注意到它們是器物群中占重要地位的器類。最后要說一說的是,從石家河文化晚期獨立出來的“后石家河文化”(也有專家稱為“肖家屋脊文化”)【12】遺存中有一種細高柄豆,其風格明顯與前述豆類圈足不同。王勁先生認為,江漢平原“后石家河文化”三房灣類型中出現(xiàn)的淺盤細高圈足豆等器物在“龍山文化中,均可見到與以上器類相同或相近的器形?!薄?3】現(xiàn)在我們看來,其典型特征看上去象極了一盞宮殿或廟堂所用的高高的油燈??傊闼榉彪s列舉種種,或許并不具代表性。在學習《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譜系初探》一文時,注意到“豆”也是湖北大學孟華平教授列入視線重點關注的器類之一,粗線條梳理其主要觀點為:大溪文化中,“豆”為主要器物組合之一;油子嶺文化出現(xiàn)“子口豆”;屈家?guī)X文化時期,“雙腹豆”成為典型器物之一;石家河文化中,一種“卷(或折)沿豆”也是典型器物之一?!?4】中華文明史可謂源遠流長、波瀾壯闊??v觀“豆”的產生和發(fā)展,從學術的或者普遍聯(lián)系的角度來看,是個廣而又廣、深而又深的大話題。這里所言,萬不及其一。

 

豆的主要功用

 

“豆”這類遺存,看似不起眼,自新石器時代自出現(xiàn)以來延續(xù)的時間不短,能以數(shù)千年計,說明它在古人的生活中的確不可缺少。根據(jù)專家們對各大考古學文化所在區(qū)域的環(huán)境氣候、農業(yè)生產、聚落社會經濟文化面貌及不同遺跡單位中所出土的器物組合研究,其功用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是日常盛食之器。關于豆的使用,后來的史書多有記載?!吨芏Y》:“醢[hǎi]人,掌四豆之實?!边@句話是說,掌管國王祭祀和食用之肉醬的人,掌管四豆中所盛的四樣肉醬?!睹珎鳌罚骸岸梗]菹[zū] 醢也?!彼^“菹”,即酸菜,腌菜之類;所謂“醢”,指古代用肉、魚等制成的醬。這說的是西漢時候的生活水平。然而,我們把時間往前再推三千、四千年左右呢?到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拿長江中游來說,我們的先民們的主食雖然是以稻為主,但是也有魚肉等其它食物作為補充,且那個時候社會已經出現(xiàn)階層分化。一方面,或許出于潮濕多雨地理氣候常態(tài)下食物防潮防霉和防蚊蟲的需要,屈家?guī)X文化的陶器都帶有圈足,因而以較高圈足為特色的“豆”便在長江中游產生并發(fā)展起來了。另一方面,作為盛食器的陶豆,在同樣作為盛食器的碗、缽等陶器中,已經開始區(qū)別性發(fā)揮其作用了。據(jù)湖南大學岳麓書院郭偉民教授對城頭山遺址大溪文化二期先民們生活所用的主要器物組合的分析,從整體上來看,城頭山大溪文化二期陶器中,“釜、罐、碗、缽、盤、豆、盆、器蓋、杯、鼎、缸、甕、器座、鍋等形成最具特色的陶器群,與大溪文化一期相比,器物出現(xiàn)多樣性。這些多樣性的器物是為適應多樣性的生活而出現(xiàn)的,反映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復雜化和精細化傾向?!薄?5】有人認為,遠古陶缽、陶碗是個人使用的餐具,陶豆主要用來盛放“菜”。陶豆的形狀一般淺而小,不同于盛“飯”的缽、碗,它或許盛放的是區(qū)別于主食的東西。遠古先民們一般席地而坐,鮮有桌椅板凳,高而穩(wěn)的陶豆在使用中應該是很方便夾“菜”的。換一句話說,在一群用于生活飲食的器物組合中,與其它食器一般所裝的食物相比,“豆”立雞群,應該有所不同了。讓我們看看屈家?guī)X遺址灰坑H304出土的屈家?guī)X文化時期器物組合。這其中就有罐、壺、缽、豆、鼎、碗、杯等三十來件,可謂器形豐富、陣容豪華。而“豆”在其中不僅占比較大,且有不同形態(tài),“雙腹豆”尤其特色明顯。所謂灰坑,是考古學術語,指古代人類留下的一種遺跡,包含了很多當時在此生活的人們有意或無意留下的物品,如陶器等,其特點是主要呈灰色或夾雜其他因有機物分解形成的顏色如褐色,土質較同一地點的其他土要軟,因而得名。從不同時期的遺跡單位中,我們可以看出,“豆”作為進食盛器與碗、缽、盤、杯等并列應是功用上的細分,體現(xiàn)出當時社會階層等級的分化和上層貴族生活層次的提高。而且“豆”這種器物的形制總體上也有明顯變化,各有其地域特點。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或許是因不同的陶工各有自己個性化的表達,或許是應氏族聚落的先民們在不同場合用途的需要而制成。說到這里,我們不禁又要疑問了,屈家?guī)X文化的雙腹豆,為什么要制作成兩個“肚子”的形狀呢?它與生活的實用需要有沒有關聯(lián)?我們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許多陶豆的圈足部分都有不同形狀的鏤孔組合,這或許一為器物的美觀,同時也是古人某種思想、情感、意愿的表達,或許真如前文于淼博士所說的為古人們用來加熱食物的“火鍋爐子”。那么,我們探測古人發(fā)明創(chuàng)造智慧的興趣又被點亮了。相較于雙腹鼎的三足,雙腹豆的下部是高圈足且有鏤孔,若在寒冷的冬天于其底部內里放有小塊的炭柴,是可以既能較好地閉住火的熱力不會很快散發(fā)、又能保證炭柴充分燃燒的。再看看上部的盛器部分,底下的“小肚子”正好充分承受底部火力點的加熱,避免器底面積較大有受熱不均的現(xiàn)象。豆的“小肚子”上再外擴一個容量更大的“肚子”,在寒冷的冬季,倘若這樣有“肚?!钡碾p腹豆作為火鍋爐子用起來,“小肚子”底部所加熱的是帶些湯的肉食,一方面香味撲鼻的湯食會向上面容量大些的“肚子”彌漫開來,既方便合適的器蓋蓋住后有一個熱氣回漩利用的空間,又能避免湯汁溢出,足見屈家?guī)X先民獨有的智慧。因此,從日常實用方面來說,屈家?guī)X文化的“雙腹豆”與其它兩朵姊妹花雙腹鼎和雙腹碗一樣,是一種飲食器具的科學獨創(chuàng)。

 

二是作為隨葬明器之用。由于豆這類器物日常實用中也漸漸凸顯出它們的重要性,先民們在安葬逝者時,會專門制作一些器物隨葬墓中,相信或者希望逝者在另一個世界繼續(xù)如生前一樣日常使用這些器物。另一方面,一些形制獨特紋飾精美的陶器,往往成為先民們能夠掌控或者擁有它的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征。所以,新石器時代的一些陶豆往往就成為一類必不可少的隨葬品。據(jù)屈家?guī)X聯(lián)合考古隊副隊長張德偉講述,有一天在接下來的工作中,他們在發(fā)現(xiàn)的第一座屈家?guī)X文化墓葬 M34 的西南部又發(fā)現(xiàn)了 2 座同時期的墓葬。其中 1 座編號為 M39的墓葬還保留有已經粉化的人骨,頭南腳北, 墓內南部修建有二層臺,二層臺上放置了 1 件彩陶壺形器,1 件雙腹豆,陶豆內還放置了 1 件小型陶鼎,而最早發(fā)現(xiàn)的墓葬 M34,是以彩陶壺形器、蛋殼彩陶杯、夾砂紅陶圈足杯以及雙腹器為主要組合,最晚發(fā)現(xiàn)的墓葬 M39 則以彩陶壺形器、薄胎紅陶杯、雙腹豆和小型陶鼎為組合,三者之間的差異很大。這是否就是逝者身份地位的不同呢?至少,從大量的墓葬考古發(fā)掘來看,應該是我們的先民們相信人死亡后仍有靈魂的,所以隨葬一些器物讓埋于地下的逝者在另一個世界生活時使用它們。我們再來看看漢水西邊的新石器時代,城河古人陪葬也多用“陶豆”,大約他們相信這是“通天”的神器!在談到屈家?guī)X文化葬具多樣化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城河領隊彭小軍認為,“一些碗、豆等‘覆蓋器具’的底部常留有類似于‘人眼’或不規(guī)則圓形的孔洞,可能與學界經常提及的‘靈魂通道’有關?!薄?6】彭小軍在接受央視10臺科教頻道記者采訪時描述城河遺址一處新石器時代屈家?guī)X文化墓葬說,逝者“頭部放了兩個陶豆,然后在肩膀這個部分也放了兩個陶豆,包括他的身子、手臂的部位也放了兩個陶豆,然后腳到膝關節(jié)也各放了兩個陶豆,呈現(xiàn)一種對稱的趨勢?!币虼搜胍曈浾吒鶕?jù)專家們的研究歸納性在視頻中以畫外音分析說,“陶豆有可能是通神的器物。人死,帶著能夠通神的器物去見神,是早期宗教的體現(xiàn)?!?/p>

 

三是祭祀、奠基等儀式性活動所用。新石器時代,從不同的古文化遺址考古發(fā)掘的遺存看來,那時的先民們已經有了祭神祀祖、祈福免災這樣的活動。也就是說,自從有了神秘的信仰,原始的祭祀活動便產生了,而且成為聚族而居的先民們用以統(tǒng)一思想和精神的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內容。換一句話說,他們相信天、地(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萬物)中都有自然神的存在,逝去的祖先也與神在一起,因而祭祀成為人與神溝通的一種重要活動。因此,先民們以莊重的儀式將各種最好的物品呈奉給神靈和祖先,以求得它們賜予人們期盼的福報和保佑。眾多的考古專家根據(jù)考古發(fā)掘的現(xiàn)場實際進行分析,陶豆在新石器時代是作為一種重要食器出現(xiàn)在重要場所的,一些有著刻畫符號內容的陶豆可能兼具有禮器的功能。如上世紀九十年代在三峽大壩壩址所在地——中堡島進行的第三次大規(guī)模搶救性考古發(fā)掘,二十三個器物坑共出土一千余件器物,其中陶器占有百分之八十五左右,“器形以高圈足杯為大宗,次之為雙腹豆、雙腹碗......”【17】這二十三個器物坑,其中有相互疊壓打破關系,坑內器物多者(如9號坑)達一百多件,其分層、存放位置和器物方向、器類以及器物組合等均有規(guī)律可循。被邀請到現(xiàn)場進行研究討論的多數(shù)專家認為,這應是屈家?guī)X文化時期遺址上的先民們進行多次大型祭祀活動的結果。原荊州博物館館長張緒球先生進行深入論證分析后,也說“只能認定它們都是祭祀坑?!薄?8】由此看來,那時的先民們舉行祭祀活動,“雙腹豆”是重要的祭器之一。進一步,我們推測先民們不僅用精美的陶杯裝著富余的糧食所釀的美酒,還用形色俱佳的陶豆盛放著美味可口的下酒菜虔誠地舉行著隆重的祭祀活動。在石家河遺址群中,鄧家灣遺址無疑是當時最重要的宗教場所,專家們發(fā)現(xiàn)其石家河文化時期的宗教遺跡中有兩處祭址,其中祭址2的覆蓋層中有“大量的碎缸片與鼎、盆、豆、罐、杯等殘片。”【19】就是說,“豆”這類器物與上述其它器物組合,可能用于當時的某種宗教性的神圣活動,說明了史前陶豆在先民們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此外,根據(jù)彭小軍的研究分析,因扣碗和扣豆還存在于灶坑旁、房屋墊土等多種出土情景,可能對應著不同類別的儀式性活動。在屈家?guī)X遺址發(fā)現(xiàn)七組扣碗(豆)的地方,緊鄰東北端且處于同一層位關系的灰坑H74出土物數(shù)量明顯高于一般灰坑,根據(jù)專家們研究,灰坑H74與扣碗(豆)“可能為同一組遺存,或與祭祀活動有關”【20】中國社會科學院城河領隊彭小軍副研究員也分析說,“油子嶺文化的扣豆(碗)遺存出土于地層之中,或許與當時土地平整的儀式性活動有關?!薄?1】

 

特立獨有:屈家?guī)X文化“雙腹豆”

 

距今5100年至4500左右,屈家?guī)X文化作為長江中游最為興盛的考古學文化,其分布范圍是以江漢平原為中心 , 影響到川東、湘北、豫西南和鄂東及贛西北甚至更遠的地區(qū)?!扒?guī)X遺址出土的遺物,具備了較多的特有的文化特征,應屬于已發(fā)現(xiàn)的一個新的文化系統(tǒng),因此我們命名它為‘屈家?guī)X文化’?!薄?2】一些遺物具有怎樣“特有”的文化特征呢?當然少不了“雙腹豆”?!毒┥角?guī)X》將屈家?guī)X遺址晚期一的陶豆分為三式,其中Ⅰ式“豆盤有如Ⅱ式碗,圈足肥矮作喇叭狀,上有小鏤孔一組約二十一個,成三直行排列。”同樣是屈家?guī)X遺址,晚期二的陶豆被分為四式,其中Ⅱ式“為數(shù)量最多的一式。盤與Ⅱ式碗同?!蹦敲?,這Ⅱ式碗到底是什么樣子呢?張云鵬先生說,它是“屈家?guī)X文化特征之一?!薄俺?,壁作雙弧形,中部內縮……”是的,這說的便是屈家?guī)X文化的“雙腹豆”。通俗地說,引人注目的是它有兩個肚子,它較高的圈足之上盛食部分的敞口中部是弧形的,形成了一種雙腹的造型。這種雙弧腹壁的盛食器具,類似今天的高腳盤,仿佛那個時期先民中的權貴享受衣食無憂的生活之后大腹便便的富態(tài)樣子,是寄寓在陶器中的一種希望或者已然是這種樣子的審美表達。從形制上講,屈家?guī)X文化的雙腹豆顯得前所未有地獨特,且普遍流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鄧家灣遺址發(fā)掘的屈家?guī)X文化17件陶豆中就有10件雙腹豆。細分它們的制式,雖然各有差別,但無外乎腹深、腹淺和雙腹明顯、較明顯的差別罷了?!?3】據(jù)湖北省考古研究院屈家?guī)X遺址第四次聯(lián)合考古隊副隊長張德偉講,雙腹陶器是屈家?guī)X文化最為典型的陶器組合,器類主要有雙腹鼎、雙腹豆和雙腹碗三類。張德偉說,仔細觀察它們的形態(tài)特征,可以發(fā)現(xiàn)雙腹豆和雙腹碗的“雙腹”特征最為明顯,即腹部內折形成雙腹。從外觀上看,上、下腹的形態(tài)較為明顯;從年代上看, 內折的痕跡越明顯則其年代相對越早,反之則晚。 從源流上看,屈家?guī)X文化的雙腹鼎應源自油子嶺文化的寬仰折沿鼎,雙腹豆和雙腹碗則很可能為屈家?guī)X文化時期新出的器形,其中雙腹豆為屈家?guī)X文化所獨有?!?4】

 

是不是這樣呢,“雙腹豆”為屈家?guī)X文化所獨有?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我們在屈家?guī)X文化之外的其他考古學文化中,沒有發(fā)現(xiàn)“雙腹豆”的身影。在屈家?guī)X文化版圖與其它新石器文化交流碰撞的地帶或影響到的區(qū)域,即使發(fā)現(xiàn)“雙腹豆”,也是屬于屈家?guī)X文化元素的器物。

 

首先,我們來看看澧陽平原。“雙腹豆”這類器物,與屈家?guī)X文化有著怎樣的關聯(lián)?按郭偉民教授等人的觀點,大溪文化最初是以巫山大溪遺址所發(fā)現(xiàn)的一批材料來命名的,后來,隨著考古發(fā)掘工作的開展,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區(qū)陸續(xù)發(fā)現(xiàn)同類遺存,才認識到巫山遺址墓葬中所發(fā)現(xiàn)的只是大溪文化中期晚段和晚期的遺存,大量早、中期的材料是在三峽以外的兩湖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郭偉民教授所著的《新石器時代澧陽平原與漢東地區(qū)的文化與社會》一書中說,城頭山遺址的大溪文化二期看到作為盛食器的“豆”在墓地中與盤一道大量出現(xiàn)。“在城頭山聚落,大溪文化四期與屈家?guī)X文化共用一處墓地。……有理由相信,城頭山聚落北部墓地的出現(xiàn),與外來文化的進入有很大關聯(lián)?!薄耙猿穷^山為例,與一期相比,屈家?guī)X文化二期墓葬隨葬品的組合與形態(tài),均有了變化……雙腹豆、高圈足壺、盂形器、盆、高捉手器蓋等是本期新出現(xiàn)的器形。”【25】也就是說,澧陽平原的城頭山遺址大溪文化四期之前,該地區(qū)雖然頻繁出現(xiàn)各種形態(tài)的陶豆,但均未見“雙腹”這種器形。唯獨澧陽平原大溪文化四期這個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轉型期之后---強勢的屈家?guī)X文化擴張南下,也就是到了城頭山遺址真正的屈家?guī)X文化時期(二、三期),“雙腹豆”作為一種新的主要器形之一才出現(xiàn)在這一帶地區(qū)。2005年11月,國家郵政局發(fā)行的《城頭山遺址》特種郵票,票面上的四件出土文物之一,便是距今約4800年的屈家?guī)X文化雙腹豆。這是一件腹盤較淺、豆柄較粗、高高的圈足上通體飾有圓形、月牙形、三角形鏤孔的泥質灰陶鏤空圈足豆。郭偉民教授在其專著中還告訴我們,澧水南岸的太山廟遺址石家河文化早期,一些器物明顯可以看出與屈家?guī)X文化具有承襲關系,都可以在屈家?guī)X文化中找到原型,“雙腹豆也與屈家?guī)X文化如出一轍”?!?6】                                                                                                                                                                                                                                                                                                                                                               

 

那么,長江中游靠北一帶,鄂西北地區(qū),豫西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其它地方,有沒有“雙腹豆”這種陶器呢?屈家?guī)X文化的北部外圍分布區(qū),已到南陽地區(qū)伏牛山南麓一帶??梢哉f,仰韶文化與屈家?guī)X文化交流碰撞的較大區(qū)域范圍內,都有這種器物,應是屈家?guī)X文化逐漸北擴的產物。譬如??的聨X頭遺址出土的大量陶器中,不乏各種陶豆的身影,其中墓葬M29、灰坑H1等遺跡中就有屈家?guī)X文化典型器物雙腹豆。在具有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性質的河南禹縣谷水河第三期和鄭州大河村第四期文化遺存中,分別出土有雙腹豆等,都與屈家?guī)X文化的器形相同或近似,顯然是屈家?guī)X文化影響的結果。原荊州博物館館長張緒球先生在《屈家?guī)X文化》一書中說,“根據(jù)《1975年豫西考古調查》發(fā)表的資料,谷水河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屈家?guī)X文化器形主要有扁腹壺、高圈足杯、雙腹豆、外沿飾寬帶形黑彩的喇叭形薄胎杯等。這幾種器形都見于屈家?guī)X文化一期。在地處黃河岸邊的大河村遺址也可以看到屈家?guī)X文化的器形?!?“在年代早于屈家?guī)X文化的仰韶遺存中,也可以看到一些屈家?guī)X文化的因素。.....仰韶文化和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屈家?guī)X文化陶器中,不僅有薄胎彩陶杯、高圈足杯等,還有雙腹豆?!薄?7】

 

然后,我們把目光往東移向大汶口遺址,也驚奇地發(fā)現(xiàn)“雙腹豆”這種獨特器物?!霸诖筱肟谖幕倪z存中含有屈家?guī)X文化的因素,如大汶口墓葬中共出有六件雙腹豆,發(fā)掘報告將其分為兩式。1式有二件,為泥質黑陶,......腹較淺,圈足較粗矮,這一式雙腹豆和屈家?guī)X文化中較早的雙腹豆基本相同。Ⅱ式有四件,泥質灰陶,這一式雙腹豆兼有屈家?guī)X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特點?!薄?8】

 

隨著考古發(fā)掘研究在中華大地廣泛深入推進,我們在新石器時代其它考古學文化系統(tǒng)中未發(fā)現(xiàn)“雙腹豆”這類器物的發(fā)源性存在。屈家?guī)X文化遺物中包括雙腹豆在內的一些典型器物,成為區(qū)別于同時期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晚期)、龍山文化和其它文化的典型標志,是鑒定判斷屈家?guī)X文化的主要標準。雙腹豆,為屈家?guī)X文化所獨有。

 

事實上,越來越廣泛深入的考古發(fā)現(xiàn)告訴我們,陶豆在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長江流域的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等其它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均有發(fā)現(xiàn),且不乏獨特的形制或紋飾。歷史的長河中,它們在我國大江南北哪個地區(qū)最先起源?與不同的文化交流碰撞中又發(fā)生了怎樣的流變?其背后又蘊藏著怎樣深遂的文化內涵?需要我們放大自己的視角用普遍聯(lián)系的方法深入地進行系統(tǒng)研究,相信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獲。 

 

(作者單位:荊門市屈家?guī)X遺址保護中心)

 

注:

【1】張云鵬,《京山屈家?guī)X》P33、P56,1965年9月科學出版社出版。

【2】于淼,《長江中游的史前時代》P269,武漢大學出版社。

【3】李文杰《大溪文化的類型與分期》。

【4】王勁《江漢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文化綜述》。

【5】【15】【25】【26】郭偉民《澧陽平原與漢東地區(qū)的文化與社會》。

【6】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荊門市博物館、屈家?guī)X遺址管理處《湖北荊門市屈家?guī)X遺址2015年-2017年發(fā)掘簡報》,《考古》2019年第3期。

【7】【9】彭小軍,《屈家?guī)X文化扣豆與扣碗分析》,《中原文物》2022年第2期。

【8】張云鵬《京山屈家?guī)X》,1965年科學出版社。

【10】張緒球《漢江東部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文化初論》。

【11】張緒球《石家河文化的分期分布和類型》。

【12】 何駑《試論肖家屋脊文化及其相關問題》原刊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室:《三代考古》(二),2006年科學出版社。

【13】王勁《后石家河文化定名的思考》,《江漢考古》2007年第1期。

【14】孟華平《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譜系初探》

【16】彭小軍《屈家?guī)X——五千年前的眾城之邦》P171,2023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

【17】盧德佩《湖北宜昌中堡島發(fā)現(xiàn)原始社會群體器物坑》,《江漢考古》1994年第4期。

【18】張緒球《屈家?guī)X文化》P215。

【19】文物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天門石家河考古報告之二《鄧家灣》P139。

【20】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荊門市博物館、屈家?guī)X遺址管理處《湖北荊門市屈家?guī)X遺址2015年-2017年發(fā)掘簡報》,《考古》2019年第3期。

【21】彭小軍《屈家?guī)X---五千年前的眾城之邦》P42。

【22】張云鵬《京山屈家?guī)X》P72。

【23】張緒球《漢江東部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文化初論》。

【24】張德偉文章《屈家?guī)X:長江中游史前文明探索的起點》。

【27】【28】 張緒球《屈家?guī)X文化》。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fā)布

 

最新作家網圖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av国产精品|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爽爽ⅴa在线观看| 狠狠色综合色综合网络| 一个人hd高清在线观看| 午夜爽爽性刺激一区二区视频 |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2020| 亚洲aⅴ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一| 朋友的放荡尤物娇妻| 91色视频在线|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性色av| 啊v在线免费观看| 天天夜碰日日摸日日澡| 欧美黄色片网址| 色在线免费视频|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 国产精品女在线观看| 最近2019中文字幕高清字幕| 色老头永久免费网站| 一个人免费播放在线视频看片| 亚洲第一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VA无码一区二区| 日本簧片在线观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l |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在线播放| 春暖花开亚洲性无区一区二区| 联谊对象是肉食系警官第6话| tstye.cn| 久草这里只有精品| 免费高清a级毛片在线播放| 国产香港明星裸体XXXX视频| 日韩欧美久久一区二区| 精品人妻潮喷久久久又裸又黄 | 中文字幕亚洲激情| 午夜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青草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av一二区二区三区 | 国产乱码免费卡1卡二卡3卡四| 婷婷五月综合色中文字幕| 果冻传媒mv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