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散文 > 正文

一路“晉”行

一路“晉”行

——大同探親記

 

作者:劉桂忠

 

(一)

 

姑娘去大同探親,我們搭“順風機”。如果不是被我們譽為大崽崽的女婿目前還在大同服役,也就沒有我們一家隆重地飛大同,估計也不會刻意報個團去山西北部大同等地千年旅一回,盡管我知道那有個云岡石窟——遠在1985年五一期間,我們農專八三(2)班在班主任程老師的帶領下窮游廬山,在哐當哐當的火車上參與列車廣播主持的趣味知識有獎搶答,全車廂僅有我們班上一位男同學答出了“四大石窟”而獲獎。我便記下了這“云岡石窟”,只是想不到“38年過去,彈指一揮間”,我會以如此特別的方式零距離接觸“云岡石窟”。人世間的每一次相遇,其實都是久別重逢!

網絡的方便和快捷,在過去只能是想象。在手機上全部完成必要的程序,可以憑身份證直接過安檢登記,而且可以貨比三家如同逛市場,挑日子、選時辰、調航班和定座位,最關鍵的是可以付最少的銀子而到達一樣的目的地。早上從湘贛邊界的偏僻小縣蓮花出發,取道萍鄉再快吧到長沙黃花機場,一路輕松有余。在候機樓吃了午飯,地道的湘菜與老家蓮花的菜式且味道別無二致。

準點落地大同云岡機場,接機口,一眼就看到手捧鮮花的大崽崽迎面而來。出機場,頓感祖國多遼闊——早上出門時,江南腹地的蓮花還是短袖短裙很隨意的境況,特意換上的春秋牛仔褲和厚襯衫,在大同的燦爛陽光里,都顯得單薄,甚至有“衣不蔽體”感覺。

進市區,入住賓館。沒有想到之前說隨便的“經濟適用房”竟然是大同賓館,感覺超標了,不符合我們這個“微型旅游團”之規格。與我們一起“探親游”的鄰居妹紙也說配置有些高。面對晚餐的豐盛,更說有些浪費,而與鄰桌的份量相比,我們只有嘆服他們的能吃!我的感受不在這多得實在吃不完的美味,而是感嘆這交通的發達——南北空間距離近兩千公里,早上在家吃早餐,晚飯就在北魏古國,真恍若隔世??!

圖片1

 

(二)

 

飯后走兩步,溜達的目標是登夜城墻。停好車沒有走兩步便是大崽崽奮力推介的“九龍壁”。這著名的全國重點文物,居然沒有燈光美化?是缺錢、還是怕燈光的“輻射”有折九龍之壽?遠近燈光都昏暗,比起南邊大城小市的燈光秀,不知該怎么理解這里的城市管理者和經營者。是“九龍壁”應該是皇家的專享?其他任何人在建筑上飾以龍形、尤其“九龍”無疑有違規制,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違建”——處罰之重遠不是拆除、罰款、恢復原樣,乃至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和對相關責任人摘烏紗帽,而是人頭落地,甚至株連九族。后來問度娘,才理解這大同九龍壁原來是打了個無法自圓其說的“擦邊球”——明太祖朱元璋封十三子朱桂為代王就藩大同(公元1332),不知這代王朱桂是他爹得意的崽、還是不得意的崽,反正他就很張揚地在王府前修建了在當時來說可能是驚世駭俗的九龍照壁!不過有專家還是有話可說,解釋這代王的九龍照壁不是“違建”——所有的龍只有四爪,而不是皇家專享的五爪。

我曾經在故宮目睹過建于乾隆年間的九龍壁,這樣看來這大同明朝王府的九龍壁倒是清廷皇家九龍壁的祖宗?或者是愛新覺羅弘歷有幸目睹了當年清軍在大同燒殺掠搶毀了代王府而沒有搗毀的九龍照壁、還是有如和珅這樣的好事者變著戲法地向乾隆這個皇帝老兒推舉的這個有助于千秋大業興盛的“民心工程”?不理解好大喜功的乾隆帝怎么沒有在規模上或藝術上超越代王府的九龍照壁?但從度娘處得知,這現存的“九龍壁”是1954年讓步于城市建設而遷建的。感覺應該給當年主持遷建的決策者、尤其那些建設者樹碑立傳!相比沒有如北京等歷史文化名城的古建筑在浩瀚的大潮中一拆了事。

匆匆走過路過這獨一無二的九龍壁,往前走幾步便是城墻的入口了。沒有想象的人流,盡管像其他熱門景點入口限制或規范人流的鋼管護欄格外醒目。城墻上最耀眼的還是錯落有致的樓閣,夜色里樓閣的亮化非常突兀。三三兩兩的男女,很隨意,顯得如我有些許無精打采??此撇幌裎靼材菢雍陚サ某菈?,不經意走著,也覺得費時不少??吹贸鲞@是一個概念城墻,四周是燈火闌珊的樓房。俯瞰甕城,有搭建活動舞臺的材料,依稀可見“豐收節”等標語。

 圖片2


(三)

 

從前棟穿過長廊到后棟吃早餐,才注意到這大同賓館的“大”——不僅有荀慧生等大師入住過,而且還有兩位“正國家級”領導下榻過,榮譽墻上有圖有真想。

自駕出賓館廣場直接右轉上迎賓街往西,一路陽光錦繡,綠樹成蔭。越往郊外越空闊,間有桃園略過,已經秋天氣象。非節假日,車水馬龍,料想都是奔云岡石窟去的,可想而知一周后的國慶長假,該是怎樣的“步履維艱”。第一印象是這停車場有些大,大得往里走一大段才有停車位。引人注目的是停車場是一行行身姿提拔的白楊樹,顯然是為樹下一排排的汽車“封妻蔭子”的,相比有些景區的停車場,看起來大氣,實則缺少設身處地。陽光從樹枝間透過,印在不同外形、不同顏色的車身上,仿佛是有意而為之的藝術行為。

從停車場往回走一段,下坡右拐方是慣常的“客服中心”。刷手機進閘,突兀在眼前的是一尊黑得沉重的瘦高塑像,沒有審美習慣的英俊,倒有幾分鐵骨錚錚的氣勢,契合當下小姐姐們欣賞的“腹肌男”。借著人少的間隙,我注意到塑像基座的兩個字“曇曜”,我自以為是“tan 瞿或翟”。通過度娘,進一步知道曇曜被譽為是北魏復興佛教的名僧更是云岡石窟最初開鑿的推動、組織和經營者。

穿過這“塑像廣場”越過景區入口高大門樓的門檻,眼前一亮的是大道兩旁整齊、高聳的土黃色方形石柱,莊重又有三分神秘,源于石柱上嵌有千姿百態的小佛像,并且這石柱是一頭頭神色凝重的大象馱著。疑問這大象從何談起、又從何而來?是北魏文成帝逆太武帝而為之復興佛教尊空穴來風的大象為圖騰或吉祥物?還是當代的決策者一心向佛把大象當成了佛教起源的象征?估計還是與這工程設計者與承建者的默契有關。反正這是獨一無二的,或許也是賣點呢?

一直以為這云岡石窟應該是在名曰“云岡”的整座石山上鑿洞而雕琢的。走近了才感覺電視畫面的云岡石窟拉伸得太高了。如果不是山頂上有稀疏的小松樹等,這承載著“全國重點文物”、“世界文化遺產”的武周山其實就是一塊橫臥在溝邊的大長石而已,實在難以印象中的山相提并論。整塊石頭的一個切面,或是自然形成,或是人工破壁,再從切面水平鑿洞雕琢。洞口平常,洞內乾坤大得很。栩栩如生、千姿百態等詞語都不足以形容這些大大小小、零零總總又斑駁陸離的雕像——遠不止常見佛像的意義,異域風情十分濃郁。這些明顯的外來藝術,是異國他鄉的藝術家不遠千里、萬里來到這里的創作?還是北魏的藝術大師到異域學成歸來?度娘曰:“與我國諸多石窟寺比較,云岡石窟最具西來樣式,即胡風胡韻最為濃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亞藝術元素,也有希臘、羅馬建筑造型、裝飾紋樣、像貌特征等等”?;始胰绱伺d師動眾支持開鑿前后60多年,之后又延續多個朝代的各種如石窟寺、靈巖大閣等重大附屬工程的擴建、重建或修葺,到底是因為宗教、還是因為治理需要——例如相當于現今的“以工代賑”?還是僅僅因為“彰顯政治雄心”?    

洞窟內擁堵是預料之中的,意料之外的是工作人員另類的不懈與堅韌——不停地呼叫“不要拍照”。以為是不能拍照,看到拍照的人流停滯不前,瞬間懂得所謂不要拍照原來是要游人趕緊游!可以想象游客爆棚一定是寸步難移——假如“限行”則意味“減收”,也是兩難啊。所幸這洞窟的雕像,絕大部分在人頭之上,有些甚至需要最大半徑地昂起脖子才可以仰望,也就沒有了前胸貼后背只能看人頭的尷尬。洞窟的燈光裝飾比起天然洞穴的景區來,有天壤之別。是出于保護的需要、還是出于經濟的原因?或者兼而有之?魚貫而入,隨波逐流,進進出出,就如天底下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每一個洞窟的大小雕像都看不出有什么相同或重復,流連忘出、步履遲緩、沉湎拍照,情有可原,相互理解。

有些懵懵懂懂地隨人流出到洞窟外的樹蔭下休息,還是意猶未盡地回首遠看洞窟口的閣樓、寺院,想到幾度毀于戰火,是文化或宗教遇到兵有理說不清、還是征服者不僅想從肉體上消滅敵人而且想從精神上征服敵國?如果是“自毀長城”呢?很難相信,這些“封建糟粕”在那個越窮越驕傲的極端年代,沒有被當做“四舊(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和舊習慣)”而被打砸、破壞,甚至焚燒?如果真是保護了沒有受到沖擊,那又是何等人物不惜以個人的政治前途、乃至身家性命挺身而出、力挽狂瀾?還有一個疑問是:曇曜,石窟的開拓者、被文成帝“禮為帝師”,怎么會“生卒不詳”?

 圖片3


(四)

 

告別云岡石窟景區,還有一個揮之不去的記憶,那是一群盛裝的妙齡少女(姑且以為)隨著音樂的響起,看似很隨意地就在一段空闊的大道上翩翩起舞了。路過的游客停下了腳步,走向這邊的游客加快了腳步,我們似乎恰恰好偶遇。觀眾越來越多,舞者也越來越有了狀態。一招一式顯得有幾分專業素養,尤其那滿面笑容更具有職業風范。她們的妝容或舞姿,與印象中的“絲路花雨”如出一轍,看她們手中的道具,特別是那把琵琶和那“反彈琵琶”的造型。

西行到云岡區,在看似飲食一條街的街上停靠。奔著哪家店客人多就進哪家,走過幾家都看不出端倪,好不容看到一家的門廳就有五六個男女邊吃邊高聲談笑。才掀開門簾踏進半只腳,就有一個年輕的媳婦起身招呼,那個熱情勁兒就像他鄉遇故知。

飯還在喉嚨里,我們又奔想下一個目標——左云縣的摩天嶺景區。離開主路,拐上在南方已經非常稀罕的土路???,一條兩邊看不到頭的土脊赫然橫亙在眼前,這就是所謂的明長城?怎么發揮想象也無法與長城的概念掛鉤。從豁口登上長城,遠眺,無村舍儼然,無山崗樹林,唯有這土龍伸向看不見的遠方;近觀,荒草茂盛,更有麥浪起伏。禁不住哼唱“風沙出來了歲月吹不了我的思念”拍視頻。再回身下豁口,走近麥浪,居然是南方不曾見的燕麥——我這個學農的都不曾在大田見過,能親眼看到這長勢茂盛的大面積燕麥,欣喜和拍視頻,有感而發。

繼續前進,廣闊天地任我行。在一片樹林邊,與一土烽火臺零距離。首先入眼的是這突兀的烽火臺周身布滿孔眼,腳下有羽毛和糞便,顯然是鳥巢。料想這些孔眼,究竟是烽火臺夯土時用以當骨架的木頭腐朽而空、還是這些“住鳥”努力啄鑿而就?或者兼而有之。走近觀察,土臺上下全身是雨水沖刷的痕跡,該是歲月的淚痕啊——假如這明土長城修筑于明朝中葉,至今也該經歷了500多個春秋(注:明代名臣翟鵬主持修建于明嘉靖二年即公元1543年)。風霜雪雨,戰火紛飛,這烽火臺黃土的身體里分明是鋼筋鐵骨!默默在心里唱出了一句“風沙揮不去印在歷史的血痕, 風沙飛不去蒼白海棠血淚”。

在一個名曰“月華池”的城堡入口處,才見有幾輛車。土城堡邊一座三層的木結構觀景臺,看上去分明已經交付使用過,卻還是在其登臨口有警示牌“正在維修,嚴禁進入”,一根象征性的細繩,卻拴住了所有大人和小孩的腳步。不能攀登觀景臺,只得另辟蹊徑跟隨前行者的腳步慢慢沿著崩塌得只留下窄窄的埂,小心翼翼登上這所謂城墻。城池方方正正的,一覽無余。快500年過去了,城池的概貌依舊不減當年的氣勢??梢韵胂?,戰事緊張時,這城池里該是怎樣的喊聲震天、氣氛凝重或肅穆威嚴?冷兵器時代的戰斗,拼的就是狹路相逢勇者勝,而一個“勇”字則需要體能、素質、技術、裝備和指揮得當等綜合考量。心中暗暗為保家衛國而舍生忘死的將士致敬!城外是遼闊無邊的莊稼地,殘存的玉米茬在呼呼的秋風里搖曳,與城墻上下的茂密野草相互呼喚,演繹著歷史的回響、時代的號角......有一種想大聲呼喊的沖動油然而生,卻唱響了“在那遙遠的地方,有位好姑娘......”

我們刻意尋訪了大名鼎鼎的八臺子村——遠遠就能看到位于村后山崗上的遺跡——八臺子圣母堂的鐘樓,俗稱“大單巴”。沿著羊腸小道登上一個平臺,整座教堂的概貌依稀可見。昂起頭才能看到頂尖的鐘樓,顯得非常高聳,像一股力量刺向天空。殘存的墻基足有60公分厚,零星散落的青磚幾乎看不出是150年前的陳舊磚塊(度娘注:圣母堂,清光緒二年[1876年]德國神父建,后毀于義和團運動,民國三年(1914年)意大利神父重建,現今只剩下殘存的鐘樓,雕梁畫棟依稀可見)。旁邊的“保護告示牌”昭告這大單巴與澳門地標大三巴同根同源,是天主教的七處圣地之一,梵蒂岡為其建檔。往后仰望是山巒起伏,城墻蜿蜒。天色不早,只能遠眺。再說爬過“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八達嶺長城,無需再證明是不是好漢了。順著大單巴面向往前看,便是小小的八臺子村以及一馬平川的原野。想象當年這德國傳教士,到底是誰?僅僅因為信仰、還是受命與誰?斷不會是為了幾兩碎銀,漂洋過海、不愿萬里、不畏艱難、歷盡艱難,來到這草原文明與農耕文明相互交融的內陸腹地,鳩工庀材并現場監管建成這獨一無二的教堂。用工幾何、銀兩花費、施工技術、......很多的細節與疑問,只能問蒼茫歲月了。可以想象,當時這里不僅人口稠密,而且管理機構健全,文明或文化程度相當的高,社會還很有秩序,因為“傳教”不是對牛彈琴,也不可能空穴來風,就如當代的大明星,需要的受眾越多越好、層次越高越好。

大單巴腳下,是異常茂密的芨芨草,秋干地燥了,還生機盎然。隨風而起伏,頓感心曠神怡。注意到左側山坡有幾處白塔環遺址分布,料想是墓塔,應該是文物管理部門的現代工程。走近了,竟然還有鐵絲圍攔。細看,果如判斷是墓塔。

告別大單巴,幾次回頭仰望;告別八臺子村,毫無牽掛。再豪華的劇目都得有謝幕的時候,這八臺子村是一直固守在這大單巴腳下的原住民、還是因為生活所迫而遷徙來的?民國三年(1914年)還有意大利的神父來主持重建,證明那時這八臺子村所在地、以及附近還是有相當的人口規模。

回城的路上,經過一段堪稱優美的縣鄉主干道,道路兩邊的白楊樹,那個整齊與俊秀,難忘!

 圖片4


(五)

 

在我的潛意識里,懸空寺才是值得聚焦的景點,因為很多很多年以前,有一趣聯“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的眾多下聯中,就有“山西懸空寺空懸西山”。

誰知遇到限流。可以買門票進所謂的懸空寺景區,而未能預約到懸空寺的門票。不是在檢票的閘口排隊等候,而是直接不出票。遠遠看上去,那通往懸空寺的游步道上都是慢慢挪移幾乎停滯不前的隊伍。不知在那邊等候的男女胸懷的是怎樣的虔誠、還是臉上布滿了無賴?甚至是煩躁?懸空寺腳下的木柱一根一根還是看得清楚,準確的定義不該是“懸空”而是“支撐”。想起鳳凰古城臨江親水的“吊腳樓”,也是如此的“木柱支撐”,進而想象這懸空寺當初的腳下也是川流不息還水位有相當的高?至少要高到這支柱立腳的位置啊。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或迫使這懸空寺的建設者要如此高風險、高花費地懸空而建?不過度娘有知,這懸空寺的“懸空”與現代意義的“懸空”毫不相干。那么又哪位道長、方丈或施主突發奇想一字之改見奇效?不能走近去端詳、感受和聆聽,更不能進香許愿,只好在那個有價須付費的位置邊上,心存善意地遠眺。真所謂腳步達不到的地方,目光可以達到。目測懸空寺分明是“掛在”懸崖峭壁上,像個浮雕,與整個山體融為一體。也許只有登上了懸空寺,踩著響聲異動的地板或樓板,才會體會到度娘有知的“世界岌岌可危的十大建筑”是怎樣的險峻。再距離遠一點的橋上,看那懸空寺則如夸張的鳥籠,更夸張的是橋上男女不是憑欄遠眺,而是倚靠欄桿自然伸出左手,掌心向上取景拍照,比托塔天王的做派更勝一籌,掌心里托的是整個懸空寺建筑群。

正當遲疑之際,突兀的路標“恒山由此上”提醒我們不妨就計劃趕不上變化——先爬恒山。

似曾相識的盤上公路一路到山腳下,照例是高大門樓與各種商業招牌交相輝映的廣場,穿過商用廳堂便是穩坐釣魚臺的擺渡車,游客中心差不多就是短途車站,在吆喝聲中買票、驗票,上車等候,滿座了就發車。沒有幾分鐘,就把我們渡到了登山口。

登山口最明顯的標志是兩棵被風雨侵蝕得褪色的大樹,一個是水泥塑造的松樹,另一棵還是水泥塑造的松樹。

或是恒山不陡峭,或是登山游步道的路線規劃得科學、合理,又因為游人不多,也就沒有頻繁的走走停停,而是一直在緩緩地前行。間或停滯片刻,不是為了拍照、吃東西,就是因為一路有斷斷續續的修修補補,又沒有看到大干快上的施工現場,還是都接近尾聲了?幾天后就是三年疫情解封后的國慶長假,報復性的旅游消費是可以預料的。偶爾駐足,沿著山巒遠看。霧靄重重,像是有意安排,混沌無邊的天幕漸漸拉開了一個不規則的窗口,遠看山下的點點村落與田野,仿佛在夢中。姑娘鼓勵說老爸該現場來一段啊。恰好路邊是成片的野桃樹,我邊走邊喘著氣說——近處的幾棵桃樹,與其他樹木混雜一起,沒有半點的章法,枝干隨意,依常識,它們應該是原生態的野桃樹。茂密的樹葉略略泛黃,像是訴說這微微的細雨和絲絲的涼意,該是深秋的身影了。野桃樹也有春天,不比江南三月桃花依舊笑春風?!叭碎g四月芳菲盡”,這里應該是“恒山桃花始盛開”。如今網絡那么發達,應該沒有了詩人白居易感嘆的“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了。往遠看、看前頭,這些野桃樹不是成林,也是扎堆。四月桃花盛開時,游人如織,漫山喜悅,與佛家慈悲、道家道義或儒家德馨都不存在內在的聯系,密切相關的還是一個人的生活境遇,以及受生活境遇影響的人生理念、生活態度......

圖片5

說話間,前頭一棵迎客松模樣的松樹,幾乎與登山口的那兩棵水泥塑的迎客松一模一樣,只是個頭小得多也矮得多。也瞬間意識到那兩棵塑樹可能就是照這葫蘆畫的瓢。再往前,又是一棵如此模樣的迎客松,更具有迎客意味的是樹后面是一座古樸的迎客亭。亭不大,不過丈余,卻精致,尤其花崗巖的構件,油光發亮,不僅顯得厚重,更彰顯親民。進亭子,回頭往下看,才發覺一路上來的游步道也有那么陡、甚至險。扭頭往另一側看,卻是通往索道的通道,明顯更窄、也更陡,道兩邊欄柱有粗鐵鏈連鎖為證。抬頭往上看,游步道陡然寬敞,也相當平緩。不僅沒有護欄,連兩邊都被踩得光溜成了路。由此看來這迎客亭遠不是一個供游客歇腳的小站,而是一個地標式的轉折點。于是拍視頻,感嘆這修筑游步道的凡夫俗子,一半是為了生活,一半是為了信仰。

看似平緩的最后登頂路,因為一直緩緩地往前,不知不覺竟走了好久。迎面下山的男女看到我們步履遲緩,不時有人笑著鼓勵我們,不遠了,加油!不知領教了幾個“不遠了”,終于登上了金頂。有些大失所望的是這金頂太平淡無奇了,僅僅一塊很普通的標志碑,卻來頭很大——國務院批準,重要地理信息數據。恒山(天峰嶺)。高程2016.1米。感到吃驚或佩服的是我竟然是一步步登上來的,怎么沒有感覺很高,遠比坐了索道再爬武功山金頂容易啊。還是大崽崽說對了,主要是登山口的海拔估計有上千,相對高度應該比武功山低得多。除了這標志牌,四周都是不知名的茂密灌木,有一種的枝葉間綴滿了無名指頭大小的暗紅色漿果。還有一間窩棚一般的小屋,有人值守森林防火。再有的就是男女老少自覺排隊與標志碑留影,連相互間的笑談與提醒都是“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隨著人流排隊一般告別金頂。有位懷里抱著狗狗的中年大媽,不情愿地嘟嚕:吃那么大苦,這上面啥也沒有啊,霧蒙蒙的,啥也看不到啊。她身后的男人接茬:哪里旅游不這樣?來了后悔一時,不來后悔一世。你哪一次后悔還不是再想后悔?下山到“轉折點”的迎客亭,時值大午后了,感覺有些餓。吃點東西,喝口水,不知不覺,細細的雨絲伴著涼颼颼的風,就在頭頂飄拂。這促使我們選擇快捷與輕松,往索道站方向下。出索道站到登山口,注意到不知什么時候,天空中竟有了些許陽光,姑且稱之為滿意而歸吧。 

又回到懸空寺景區,還是沒有登懸空寺的票位,只好就此別過翻來覆去都是的“山西懸空寺空懸西山”了。

 圖片6


(六)

 

通過平臺租賃的“旅游專車”一大早從太原出發,如約而至大同賓館,姑娘也恰好趕到:一方面交待司機慢一些開,有情況隨時溝通;另一方面反復叮囑我們,一切不用操心,一路住行與景點規劃都已經安排好了,師傅會妥妥地送我們到每一個落點。

姑娘他們留在大同,接下來的行程是我們三人行了。

出大同往南穿過朔州即雁門關所在的代縣。如出一轍,須“擺渡”進入景區。一路沿峽谷,平坦無陡坡,更無急彎險段,估計不到5分鐘,遠遠就看到了景區雕塑上高高飄揚的彩旗。下車,首先引人注目的是位于右手邊峽谷岸上的楊家將人物雕像,花崗巖的,雄壯得過于笨重。

跨過雁門關高大威武的門樓,以為就是雁門關內了,誰知豁然開朗的是一條店鋪如林的街市,甚至還有一處正在大興土木。不僅有千篇一律的各種旅游產品、地方特產的標準攤位和微型店鋪,竟然還有吃住一體的小賓館或民宿?

靠近城樓,先聲奪人的是咿咿呀呀的戲曲唱腔,以我的知識儲備,不是耳熟能詳的京劇、越劇或黃梅戲之類。尋聲而去,但見一小廣場如露天劇場。小小的舞臺上正在唱戲,濃妝艷抹下掩映不住扮演者的大把年紀,但聲音是年輕的,舉手抬腳間也顯露出功底,至少是“地方劇團的資深演員”,音響效果好得感覺像明星的假唱,但鼔板師“真實有效”,可以近距離拍視頻。聽不清具體唱詞,也沒有同步投影顯示,但看扮相就知道是印象深刻的《穆桂英掛帥》。相必是晉劇,抑或是地方小劇種?

城樓下的通道,是罕見的大石塊鋪就。略顯長方形的大青石塊——因為明顯的厚樸、沉重而不是一般意義的“版”,尤其個體表面的光溜,整個通道的凹凸不平,堪稱歲月!如果這是原始的,僅僅這通道的鋪地石就可以拍一集專題片,有的是說辭啊!

明明是“出關”,卻感覺像“入城”。眼前一亮,蜿蜒的城墻在左右兩邊的山脊上起伏。“指南”指左邊適合老人或孩子的休閑游,路徑較短;右邊適合深度體驗,不建議老人或小孩攀登。無論直觀還是看圖,這“雁門關”更像兩個不規則的城墻圈,左一圈、右一圈,在主成樓前圓切而已,也可以說無論左邊攀還是右邊登最終殊途同歸在“出城”口。

我們自覺地從左邊上。初上,還真是緩緩的踏步。登上城樓,吸引人的不是高高的彩旗嘩啦啦地飄揚,而是城樓前廊鼓架上的巨型戰鼓。兩個比搟面杖粗得多的鼓槌被不知多少雙男女老幼的手摩挲得包了漿。平時看人家打鼓,左右兩只手上下翻飛還不斷變化花式,感覺輕松,根本不覺得有什么技術含量。自己掄起鼓槌才體驗到什么是看花容易繡花難。單右手也只能正常擊打而已,根本打不出那個鏗鏘味。左右兩手齊上陣,那笨拙如同跳交誼舞遭遇的踩腳與拌腿,那個左手不僅使不上勁,更無法與右手協調,感覺不是同一個大腦指揮攀登城墻,沒有走幾步就是一段“急難險重”——不僅陡,還高。地勢高——抬頭看上去,有七零八落的駐足歇息,或扶墻或拄杖,還一眼看不到頭似的;腳下的踏步高——想到下面的“指南”說適合老人和小孩,就這一段來說,不是司空見慣的忽悠而是貨真價實的欺騙。不要說上了年紀的老人,或個子還小的孩子,就是個子不高或體力不支的成年人都吃力,每一個踏步都是攔路虎啊!

遠遠就能看到的方塔(度娘曰“雁塔”,1937年毀于日寇戰火,2010年建成),竟然在“關外的城內”。高聳入云的氣勢,只能仰望,大門緊鎖,無可奈何。這座明顯現代意味的塔,是不是還有其他什么寓意例如“登科及第、青云直上”?為當代莘莘學子“添磚加瓦”、還是為職場人往上爬搖旗吶喊?但是塔前的斜坡是一行行碑刻,像是陵園。有旁人細語,乃“關陵”,是歷代陣亡將士的陵園。繞過塔攀登到城墻最高點的墻堡,沿著狹窄又幾乎是直立的樓梯登上二樓,四周的瞭望窗開口寬大,看四面八方,一片蒼茫。可以想象大雪紛飛、白雪皚皚之下群上起舞,這又是怎樣的荒涼或悲壯啊。下城墻堡,轉到塔前的左前方。恰好云開霧散,有溫熱的陽光撲面籠罩整個陵園和陵園背靠的塔,卻怎么也感覺不到“風景”。是陵園的樣子有些沉重、還是每一座象征性的陵墓下面所“長眠”的英靈太多呢?

我當然要拍視頻發朋友圈:雁門關,之所以被稱之為“中華第一關”,可能有兩個方面的意義。在戰爭時期,這里是抗擊外來侵略者的重要關隘。從最初趙武靈王時期的李牧將軍開始鎮守,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大將蒙恬就是從雁門關出塞抗擊匈奴,再就是漢武帝時期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最著名、最根植在國人心中的莫過于北宋時期的楊家將鎮守雁門關的傳奇故事,景區關前廣場上大塑雕塑的人物就是楊家將。在和平年代,這里又是邊界貿易的口岸或舞臺,促進了不同民族的交匯貫通。漢元帝時,王昭君就是從雁門關出塞和親的??梢韵胂螅跽丫诔鲅汩T關的那一刻,一定是三步一回頭,明知從此陌路無知己,還是兩行熱淚灑征程,肩負使命、義無反顧。(度娘曰:從此以后,這雁門關內外一帶出現了“遙城宴閉,牛馬布市,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繞一圈下城墻回到“進城”的關樓下,再次在通道里踩著那些凹凸不平的大石塊,心中竟莫名其妙地有了隱隱的戀戀不舍.....

圖片7


(七)

 

我在規劃這次“探親游”時就把平遙古城列入了必選景點。趕到平遙,如約入住客棧,太陽就西斜好多了。如姑娘的預判,我們還有時間“上街”。

出客棧的小巷,走在古城的“大街”上,感覺就像沉浸在一個灰色的夢境里,與“市場”的色彩概念相差甚遠啊。天空有些低矮,似乎就罩在沿街最多兩層樓高的店鋪屋頂。臨街的店鋪面,都是清一色的青磚,再與街面的青石板相互映照,那個色調真的是灰得有些老舊。難道這就是平遙古城的古?漸漸地有夕陽亮晃晃地懶洋洋地鋪滿了街面,照亮了店鋪的門臉,也給越來越旺的人流增添了幾分暖意。我們閑庭信步、無動于衷或視而不見。是沒有購物的欲望、還是沒有特別招惹我們的店鋪?或者這樣的“旅游商業街”見得多了、還是“旅游商品”都大同小異的原因?但有一種招攬生意的招式或架勢,我是從來不曾見識過的。 我斷定,山西或許其他景區有類似的商業街類似的“叫賣”,而山西之外是不可能有的,否則就不是“山西老醋【xie】”了!居然有較多的“老陳醋”專賣坊,家家門前都是一個烏黑發亮的石槽,嘩啦啦地流著酸氣撲鼻的“老陳醋”。

再有的特色便是隔幾步就有一家的“旅拍中心”——陳列的“旅游特產”是所謂的漢服和試穿漢服或正在彩妝的小姐姐們。因為一律的善舞長袖,一律的濃妝艷抹,匆匆的眼前一過或回眸,根本看不出她們的青春幾何。這也可能正是平遙古城“漢服旅拍”受女眷追捧的根本原因——穿著漢服漫步于店鋪林立的古巷,仿佛回到了古代的盛世,何況有專業攝影師為你鞍前馬后跟拍,無論是想展現古典之美還是追求個性的攝影創意,都能為小姐姐們量身定制、個性打造。隨著夕陽西下,華燈越來越輝煌,這人流中的古典美女像從天而降似的越來越多。不知是這花枝招展的漢服束縛了她們的任性,還是這漢服一穿就有了富貴范,她們緩緩而行的樣子,明顯是“端著”,根本感受不到古時富家女眷的富貴氣。但臉上厚厚的脂粉都掩飾不住笑靨,歡聲笑語無不雀躍。

次日在“古城”的門市吃了一個早點,感受不到那種晉商的優越與體面,感覺與所有小城的早餐一樣,就是那種平民百姓的吃得起而已。

溜達城墻,從上往下看應該別有洞天。料想這平遙古城墻差不多是西安城墻的縮寫版吧。誰知這“縮寫”也足夠我們吃一驚了——城墻上夠寬,寬得可以跑馬行車;城墻外的護城河盡管沒有水濤濤岸楊柳,但那寬度與深度如有水充盈足以護城。沿著護城河是樹木蔥蘢的公園,有市民徜徉,更有滿樹大紅棗搶眼。扎眼的還是城內庭院中的高大棗樹,一棵一棵又一棵,壓彎了枝頭的大紅棗,一樹一樹又一樹;再有就是城樓左右的塑像和擺件,似乎比西安城墻上更勝一籌。有小姐姐說這些雕塑是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傳遞到平遙而加持的。

 圖片8


(八)

 

離開平遙北上,下一站是喬家大院。

車靠停如大街的路邊飯店吃中飯,還是入鄉隨俗吃面食。再次點了那個山西著名的“栲栳栳”,就是個“花式莜面”,那樣子像個蜂窩,只是這一個個“蜂蛹”的孔能插入成年人的中指。吃飯的地方就是這喬家大院景區的外圍,看過去氣派的“喬家大院”牌樓就在斜對面的國道邊,地標般招搖。牌坊后面則是起碼有四車道寬的游步道直通喬家大院總門口的薦福碑(照壁)。大道兩邊的情景雕塑,無論群雕還是單塑,無一不是黝黑的、光亮的。

從薦福碑(照壁)兩側穿過總院門洞,展現在眼前的走廊不寬也不長,電視劇里那個標志畫面赫然在目。左右兩側就是分院,像商務區大街左右兩邊分布的寫字樓。沒有現代的豪華,卻有著現代難以復制的古典奢華,尤其隨著人流從右邊第一個院落進入到庭院深深,一步一步一個驚嘆,驚嘆一個如商業帝國的晉商家族那個財富與格局!光是那建筑藝術就足以讓游客流連忘返。當年日寇在華北肆虐,喬家這么一大家舉家外出避禍,這大院又是誰在打理或占據?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尤其在以“打土豪、分田地”為核心的“土改”時期,這宅院又是什么人占據?

出總院門洞,再次認真審視這擋在大門前的薦福碑(照壁),恰好有個高大帥氣的導游正在為游客(應該是他的游客)講述著照壁背后“百壽圖”兩邊的對聯,聲情并茂。原來這副小篆字體聯是左宗棠題的:損人欲以復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

縱觀整個大院的各種磚雕、石雕和雕梁畫棟,無不是凝固的詩詞。

 圖片9


(九)

 

在太原入住的酒店斜對面就是大大方方標識的“社區職工食堂”。“食堂”寬敞得就如昔日國營大單位的食堂,連格局都一樣一樣的,包括“打飯打菜”的方式。感覺恍若隔世,或時光倒流。

次日在街角的大排檔匆匆吃了早餐,即收拾行裝上車,因為上午安排的晉祠靠近機場,到時直接從晉祠去機場。車靠停公交站臺,原來晉祠就在城市主干道邊,并可公交直達。入第一道閘口,豁然開朗,空闊無人,卻不斷有草根“講解”伴左右,更有官方的喇叭在反復招攬,估計人流稠密時,應該喧囂如市。進二道閘口,被堵。說票過期。問怎么前面暢通無阻。說外面是公園,免票。便在手機上取消再買就是,姑娘在千里之外瞬間落實。

古木參天,亭臺樓閣,廟宇宗祠,......構成真假難辨的歷史悠久。發現這里的導游或講解,沒有那個“大院”的那么小格局,誰愛聽誰聽,陰陽頓挫,頭頭是道,根本無有那種怕人“蹭聽”的作態。注意到這晉祠的核心還是歷史沉重,最聽進去的一句是“唐太宗李世民在這里屯兵”,而號稱壽命在3000年以上的古柏是全國之最,覺得是誤把吹牛當夸張。記得黃帝陵的古柏明顯比這里的“老態龍鐘”啊。如果隨身打開ipad,一邊聽度娘嘮叨一邊情景再現,可能是類似這種平地院落式景點的最好游覽。從度娘處得知“晉祠”最早自西周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的晉王祠以來,歷朝歷代都在添磚加瓦,當然最得力的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得力于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發展而重視的文化建設。也明白了這“晉祠”遠不是一座皇家宗祠那么簡單,因為風水寶地,也因為文脈傳承,“晉祠”已經演變成為“三晉文化”的高地。外延為皇家園林,文化機構,市民公園,風景名勝區,乃至一個地名——世界王氏、張氏的起源。

沒有足夠的時間,也沒有足夠的耐心,踏遍晉祠人未老。毛毛糙糙地出晉祠,驅車機場。時間寬裕,卻有了歸心似箭的感覺......一句話不自覺地浮現:任何外出,最終都是為了回家!

 圖片10

(以此紀念2023.09.22——09.27大同探親)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最新作家網圖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A级毛片在线播放不收费|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不卡|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尤物| 九九影视理伦片| av无码免费看| 被窝影院午夜无码国产| 欧美在线暴力性xxxx|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卡乱码 | 动漫精品专区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中文在线免费观看| 欧美xxxxbbb| 欧美黑寡妇黑粗硬一级在线视频|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狠狠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四虎| 免费国产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第9页萱萱影音先锋| **毛片免费观看久久精品| 疯狂三人交性欧美| 日本wwww视频| 四影虎影ww4hu32海外| 久久精品电影免费动漫| 91精品免费看| 看全色黄大色黄女片18女人| 夜夜偷天天爽夜夜爱| 午夜影院小视频| 久久久精品免费| 日本在线观看a| 日韩成人一区ftp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免费| 亚洲AV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2022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男女啪啪漫画无遮挡全彩|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中文|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97影院九七理论片男女高清|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天天| 无翼乌全彩绅士知可子无遮挡| 国产喷水女王在线播放| 亚欧免费无码aⅴ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