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上的鳥兒成雙對
作者:王永德
今年三月,天水麻辣燙因其獨特的口味和美食文化迅速走紅,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品嘗,隨之帶動了天水以及甘肅的旅游熱。這讓我想起了家鄉大靖的麻辣燙。雖然二十五年來我只吃過一次,但它濃郁的湯汁、豐富的食材和獨特的口感至今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那是1998年春節,我休探親假回到老家大靖,聽人說市場廊坊邊上有家攤子的麻辣燙非常好吃,是個四川媳婦做的。當時我覺得在落后偏僻的老家,祖祖輩輩的人們只喜歡吃面食,怎么突然冒出個川味麻辣燙?我曾在成都當兵,對川味有情結,于是抱著好奇心專門去品嘗。
那是一個午后,黃色的操作臺和小桌子旁圍滿了食客;老板娘中等身材,眉清目秀,手法嫻熟地操作著。而旁邊那位高大帥氣的男人,竟是我多年未見的戰友袁順英。我們寒暄幾句后,一碗熱氣騰騰的麻辣燙便呈現在我眼前:紅彤彤的湯汁中,香菜、豆芽、肉片、海帶等豐富的食材,吸收了濃郁的麻辣味道,讓人不禁一口接一口。滾燙的麻辣燙,融合了麻、辣、鮮、香四種味道,香味四溢,每一口都讓人陶醉其中。
袁順英和我既是同學又是戰友,往事歷歷在目。上中學時,我在1班,他在2班。1991年底我倆相約參軍,1992年六月從成都空軍后勤訓練大隊分開后就各奔東西,他被分配到重慶大足,我去了昆明。
袁順英的少年時期貧困交加;12歲時父親去世,當時兩個哥哥和兩個姐姐都已成家,他和母親及三哥三姐相依為命。當初袁順英選擇入伍,一方面固然是出于保家衛國的赤子之心,另一方面則是出于現實考慮,畢竟,在部隊能吃上飽飯。18歲時他光榮入伍,四年的軍營生活,把他鍛煉成德才兼備的優秀青年。
1995年底退伍時,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重慶姑娘趙冰,兩人一見鐘情。漂亮而又固執的趙冰頂著父母和親友堅決反對的壓力,為了愛情毅然離開山清水秀的重慶,跟著心上人來到遙遠而又荒涼的大西北小鎮大靖。他倆從重慶大足出發,先坐火車再轉長途汽車,輾轉顛簸了三天三夜才到大靖。當他倆走到家門口時,袁順英臉上的笑容逐漸消失。眼前是一個破舊的院子和三間土坯房,那時三哥三姐也已成家,只有年邁的母親在家。母親看見小兒子領了個漂亮的南方姑娘來,笑得合不攏嘴,但這笑容也只持續了不到半天時間。看著此情此景,趙冰的眼睛卻濕潤了。她忍著淚水,咬著牙暗自發誓,既然選擇了就不應該后悔。面對家徒四壁的現狀,夫婦倆決心白手起家,互敬互愛,起早貪黑地勞作。雖然初到大西北,條件艱苦,但他們沒有被困難打倒。
1997年夏天禍從天降,袁順英外出打工時不慎將右手致殘,使本來就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但妻子有股倔勁,她讓袁順英好好恢復和休息,自己來創業。
1997年底,趙冰擺攤做麻辣燙時,身無分文,便向堂嬸借了五十元錢,購置鍋和各種炊具,自己做的小煤爐子、手搖式鼓風機、小地桌子,一個水桶、一個鍋、兩個盤子、三個碗。還有家里用了幾十年的三個破舊小凳子,因為凳子少,人多時就靠墻蹲著吃。最初選址在人潮如流的廊房邊的一小塊空地上,早上木板車拉著去,下午再拉回來。那時在大靖,人們都不知道麻辣燙為何物,多數人是抱著好奇心去吃。后來吃過的人都說好,逐漸吃的人多起來,也有了回頭客。經過一年多的經營,稍有結余后,才租了一間十多平米的小鋪面,從此,大靖麻辣燙正式面世,香飄四鄰。趙冰在佐料和食材上下功夫,根據大靖人的口味習慣反復試驗,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麻辣燙制作配方。
三個月后,她做的麻辣燙越來越好吃,食客越來越多,連周邊鄉鎮的很多人都慕名而來。他們攜手并肩,用勤勞的雙手一點點改變著生活面貌。他們的生活慢慢有了起色。
看著嬌妻獨自將這個風雨飄搖的家漸漸扶穩,要強的袁順英決定要做點什么來減輕她的負擔。部隊雖然鍛煉了他堅毅的品格,但畢竟沒有教給他具體謀生手段。
1998年,袁順英在武南建筑工地打工,有一天,他遭遇了一次驚心動魄的觸電事故。當他試圖修復漏電的電纜時,電閘突然被合上,他瞬間被電流擊中,全身抽搐,幾乎失去意識。那一刻,他以為自己即將離世,無法再陪伴家人。幸運的是幾秒鐘后電被切斷,他幸運地撿回了一條命。這次經歷讓他深感后怕,也讓他更加珍惜生命和家人的陪伴。每當他看到手心里的電擊痕跡,他都會回想起那次驚險的經歷,這也成了他人生中難以忘懷的一頁。從此以后,他變得更加小心謹慎,也更加珍惜與家人共度的每一刻。
當即他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回家,在離家不遠的地方找一份工作,閑暇時便給愛妻打下手。做麻辣燙顯然不是袁順英的專長,西北男人固有的大男子主義讓他難以向妻子請教,只能給妻子打下手時偷師學藝,學成后夫妻倆共同經營。
妻子趙冰在家照顧老人小孩的同時堅持做麻辣燙賣。2009年,他們滿懷希望貸款開了一個大一點的餐廳,結果因經營不善賠得一塌糊涂。當時既要供學生、又要還賬,很是艱難,但妻子趙冰不離不棄,更不泄氣,自己鼓勁,一定會慢慢好起來。為了做好麻辣燙,趙冰在調料和食材上嚴格把關,不斷研究改進;曾兩次專門到重慶和四川拜師學習。經過多年的積累改進,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味,成為現在適合本地的特色小吃。
1997年兒子的出生給這個家庭增添了希望和快樂,他從小就懂事,努力學習,放學后經常幫爸爸媽媽做家務或在餐館干活。2019年兒子大學畢業,2020年聘用到烏魯木齊鐵路局工作,今年初結婚,孝順的兒子兒媳每天和爸媽視頻聊天,還每月寄錢給爸媽,一家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2014年,袁順英夫婦和好多愛心朋友組建大靖久久愛心團,每年自愿拿出生活中節約的錢物做好事,幫助貧困家庭、特困學生、特殊病人和敬老院老人等,得到社會的一致好評,幾年后因為收不到更多捐贈只能惋惜地暫停了愛心團。
袁順英,一個曾在貧困中掙扎的少年,憑借自己的努力和才華,在軍營中鍛煉成才。他與重慶姑娘趙冰的愛情故事,更是充滿了堅韌與執著。面對生活的種種困境,她從未放棄,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出了獨特的麻辣燙配方,贏得了食客喜愛。如今,每當提起趙冰和袁順英,人們都會由衷地感嘆他們的堅韌和毅力。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愛情和奮斗,成為許多人心中的楷模。
多年來,趙冰的麻辣燙在大靖文化名鎮上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因為食材好,不暴利和誠信經營,贏得了顧客的一致好評。三間破舊的土坯房變成有十多間豪華瓦房組成的四合院;由麻辣燙小攤變成六十多平米的飯館,溫馨又整潔。同時袁順英則一直在治沙站頂著烈日,冒著風沙,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地工作,為三北防護林工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因表現突出,被評為“優秀黨員”和“先進工作者”。他們用努力和堅持,書寫著生活的傳奇;而那一碗碗麻辣燙,不僅僅是美食的享受,更是一份對生活的熱愛和執著。
袁順英與趙冰夫婦以堅韌不拔的精神,在生活的逆境中攜手前行,共同創造了屬于他們的幸福人生。他們的故事彰顯了奮斗與愛情的偉大力量,他們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不僅改變了自身的命運,也為社會傳遞了正能量。他們的愛情故事奮斗精神將激勵著家鄉年輕人不斷努力前行,追求更加美好的未來。
行文至此,窗外飄來一曲黃梅戲:“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哦,是的,袁順英與趙冰正好印證了這一出戲,夫妻雙雙把家還,夫妻恩愛苦變甜。
作者簡介:
王永德,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大靖鎮人,退役軍人,現居昆明,有詩歌、散文作品散見《西藏日報》等。
本文由史映紅推薦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