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滄桑百年橋
作者:管懋晴
西塘河是江蘇省建湖縣人民的母親河。飛架于這條大河上的建湖大橋,曾經四次重建,三易其名,連橋址也遷移了兩次。
對這座大橋,建湖人民一直懷有極為深厚的摯愛之情,因為110年來,它陪伴著建湖人民從戰火硝煙走向和平盛世,從貧窮落后走向富庶文明。它像一位忠貞的哨兵,默默地守護著建湖這一方熱土。
我行走在這座大橋上,思緒卻在歷史中徜徉。
據傳西塘河初開于隋代中期。隋煬帝楊廣開鑿大運河以后,為方便鹽運,又詔令大將麻叔謀監工開挖了這條總長63千米的西塘河。從寶應、建湖交界處的黃土溝起,直至寶塔鎮西北端止,在這條縱貫建湖縣境的河段上,竟然沒有一座橋梁可通兩岸。在流經湖垛街(建湖縣城老街的舊稱)的這一段,也僅僅設有南、北、中三處渡口,兩岸往來極為不便。遇到特殊天氣或發生洪災,每有渡船翻沉致人溺死的悲劇發生。
直至清光緒末年(1908),興化富紳楊萬清在湖垛老街北頭開當鋪,才獻田200畝作為基金,又推本鎮紳商包瑞庵、嚴子和二人監督施工,建造一座橫跨西塘河上的大橋,橋址就定在老街中段、今市民廣場南邊的河濱。宣統二年(1910),橋成。建湖縣政協1960年編寫的《湖垛沿革記》一書曾錄存當年流傳甚廣的一首詠橋詩,道是:“風雨連天喚渡時,迢迢舟子慣推辭。虹橋十丈橫波臥,倚欄何人不系思?”為了帆船或大型船只可以順利通過,橋中間的一大截特意采用了吊橋的形式,橋型設計得也很新穎別致,加之造橋所用的木材與吊橋上所裝的機械又均為舶來品,時人就直呼其為大“洋”橋。它是西塘河上第一橋。由著名國學專家、建湖人陳中凡和鹽城著名文化學者、胡喬木之父胡啟東共同主修的《續修鹽城縣志》(1929年版)中,將它列為鹽城全域13座名橋之一。
新四軍在蘇北建立抗日根據地后,決定將鹽城西北鄉從鹽城縣劃出,單獨設縣。南宋左丞相陸秀夫出生于建陽鎮,鎮名被選為新的縣名。1941年9月18日,新成立的建陽縣在高作鎮季陸墩舉行了肇建典禮。因與福建省建陽縣同名,1951年7月,取建陽、湖垛兩鎮名稱首字,正式更名為建湖縣。
1941年秋,日軍一個中隊(相當于一個連)侵駐湖垛鎮,中隊長木木田。他們在大洋橋東首建立據點,筑了帶有地下室的碉堡,又在碉堡頂層架起機關槍、迫擊炮、探照燈等,河邊還泊有10余艘汽艇。更在大洋橋橋面和水上設立哨卡,白天盤查過往行人和船只,夜晚禁行、禁航。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者,新四軍建陽總隊在西塘河兩岸擺開了殺敵的戰場,常常在夜幕的掩護下,向大洋橋頭的敵人開槍射擊,投擲手榴彈,襲擾得日軍心驚膽顫,日夜不得安寧。日軍惱羞成怒,于1943年強逼民工拆毀了湖垛人民鐘愛的大洋橋。后因附近的顧家大橋和古基寺、東夏莊等地的日偽據點均被新四軍拔除,侵駐于湖垛的日軍終于在1945年4月撤離了。
飽經戰火考驗的湖垛人民,經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洗禮,終于獲得翻身解放。新中國成立后的1950年,縣人民政府撥出專款,在原址重建大洋橋,仍為木質結構。新橋的修建,為湖垛鎮區東擴創造了條件,縣公安局、檢察院、法院、黨校、建筑聯社、師范學校等單位,先后搬遷到大橋東岸。
1956年,因人口增加,鎮區擴展,原建的大橋橋面漸顯狹窄,且兩端又無直行道路,只有河西一條南北走向的老街與西橋堍成“丁”字形,更因橋樁腐蝕,橋身搖晃,縣委、縣政府決心將大洋橋拆除重建。新橋向南移了150米,仍為木橋。新橋建成后,人們繼續稱呼其為大洋橋。1958年,為適應時勢,表達建湖人民意氣風發、加速建設社會主義的愿望,大橋被改名為躍進橋,又稱建湖大橋,因它是當時全縣標志性的交通工程項目。正對大橋西端的東西向的大路也因此定名為躍進路。1960年后,河東城區有了較快發展,陸續建起了一批中小學校、工廠、機關單位,居民人口不斷增加,商貿業也隨之繁榮起來。
上世紀50-70年代,躍進路是建湖縣城最繁華的地段,原縣委、縣政府大院南門就在這條路的北側;全城唯一的農貿市場也設在這條路上,每天從清晨開始,人來人往,摩肩接踵,吆喝叫賣聲不絕于耳,熱鬧非凡。
躍進橋留給我們這一代人太多的記憶,尤其是夏季,那里是嬉水的好場所。每天午后,愛好游泳和跳水的人,從河南繅絲廠碼頭下水,順水拐彎游到大橋處,站在橋樁上;更有膽子大的爬上橋面,站在大橋欄桿上,然后用各種姿勢跳水,有的如鷂子翻身,有的如餓鷹撲食,引得大橋上和兩岸的行人紛紛駐足觀賞。橋面還是人們夜晚納涼首選的好場所。黃昏時分,夕陽西下,我們這些小孩子在大人的催促下,有的抱著枕頭,有的夾著涼席,到大橋上搶占位置。那時橋上沒有汽車通行,自行車也極少,把涼席鋪在橋欄桿旁邊,一家人席地而坐,一邊納涼,一邊談天說地,享受著無窮的樂趣。夜深了,大人們回家去,小孩子就留在橋上過夜。因為有風,不會被蚊蟲叮咬。每天早晨醒來,摸摸頭發,全被露水打濕了。
登橋觀景是一件美事。憑欄望去,自然成形的湖垛老街盡收眼底,小格木窗的各式建筑錯落有致,青石鋪就的橫街縱巷寧靜幽深,枕河人家的的裊裊炊煙別具風情,千舟夜泊的點點燈火若隱若現。繁忙的水運,喧囂的市井,往來的客商,充滿詩情畫意,帶有濃郁的水鄉特色。
由于未作吊橋的設計,橋的凈空高度不夠,大船無法通過,只好折返繞道航行。每年7、8月份發水季節,水位上漲,建湖至高港雙層客輪便也過不了橋孔,只好停泊在橋南,在那里設立了臨時碼頭,供乘客上、下船。
1971年,黃沙港工程上馬,西塘河夾蕩港至湯碾一段被納入工程之內,河面擴至80-100米寬,河底高程為負2.5-3.5米,建湖鎮一段也跟著一道拓浚了。工程開工后,拆除了躍進橋。又因原橋址偏南,離西塘河拐彎處太近,不利航運,新橋址便向北移至今匯文路,木橋也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新橋建成后,定名為建湖大橋,建湖鎮人又稱其為“大旱橋”,因橋的兩側建有長長的引橋,東西引橋下留有較大的橋孔供南北道路上人車通行。東西道路因橋得名建湖路,2000年后,在地名核定中,因避免多用本縣名,又因這條馬路上文化、教育、體育設施及機構相對較為集中,故改稱匯文路。
隨著城市的發展,建湖大橋逐漸不能適應現代城市建設的需求。2000年橋身被拆除,加寬、加固重建。2011年8月,經專業機構鑒定,引橋為危橋,因而從月底開始,對兩頭接線進行改造,工期8個月。改造后,又對大橋實施了亮化和美化,使之成為西塘河上一道靚麗的風景和打卡地。
如今的西塘河上,已建有數十座造型各異的大橋。今日的建湖大橋,依然扼守著建湖東西城區的咽喉,雄踞于建湖城市交通的要沖。站在建湖大橋上,眺望兩岸如畫的風光帶和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仿佛置身于起錨揚帆的航船上。如今的建湖人民目光炯如炬,心志堅如鐵,正在新時代的新征程中,劈波斬浪,鏗鏘前行,譜寫更加華麗的樂章,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消失的湖垛大洋橋 張萬康 攝
建湖大橋(1980年) 張萬康攝
建湖大橋(2005年) 張萬康攝
建湖大橋(2012年) 張萬康攝
西塘河風光(2019年) 王春雨攝
建湖大橋夜景 蔡廣志攝
今天的建湖大橋 趙小青攝
〔作者簡介〕管懋晴,江蘇建湖人。在報紙刊物、網絡平臺、學習強國發表各類題材作品若干篇。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