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兵(十七、十八)
作者/池征遙
(十七)參建人防工程
“同志們,警備區東海前哨訓練場的維修工程已經告竣,上級又給我們下達新任務啦!明天清早我們就要調回市區,參與人防工程施工建設。”
營長迅速召開連排干部大會,宣布了團部的決定。這時剛過完一九七九年元旦。我們三連和一連同時駐進人民廣場新大樓院內,主要任務是參加構建警備區地下人防工程。
據介紹:“這是為了落實毛主席的號召,深挖洞,廣積糧,備戰備荒為人民,要時刻準備打仗。”那時國際上的敵對勢力和我們交惡,形勢緊迫,全國各地都在爭分奪秒、緊鑼密鼓地進行。
同時得知,上海市區開發利用人防工程一直處于領先位置。全市一九五八年不到一千平方米,一九七八年達到擬建總面積的10%以上,顯然與備戰要求還相差甚遠。
自一九七八年十月,第三次全國人防會議提出“全面規劃,突出重點,平戰結合,質量第一”的人防建設方針后,上海市人防工程建設走上了全面發展的道路。
為了加強組織協調工作,市人防辦與市規劃委、市建委、市計委、市財政局、上海警備區司令部等單位聯合組成了人防建設規劃小組,并編制了《上海市人防建設與城市建設相結合規劃》。
我營奉命而來,就是為深入貫徹落實會議精神,進一步完善部隊的人防設施,采取的具體措施和行動。
這又是一項艱巨任務,事關大局。對于整個守備部隊來說是當務之急,重中之重。
參與施工的單位不只是我們一個營。具體到各連隊,協同作戰,任務也不盡相同。
參建之前,我們參觀考察了位于人大辦公樓后院與人民公園連接,規模宏大的地下防空工程,其作用不言而喻。
我們參建的第一個項目是上海警備區軍人俱樂部人防工程,要在地下建防空隧道和密室,是戰時首腦機關的指揮部。
工程質量等級要求很高。如工事局部抗力,頂板、墻(柱)、底板等承重結構和口部防護結構、防護密閉設施等,必須達到地面建筑標準;平面布置和防護設備及通風、給排水、供電系統、進排風口等,以及衛生、消防、水沖廁所等要配套,一應俱全;凈高達1.8米,按五級人防工程戰術技術要求施工;而且要求投資少見效快。工程專家們不分晝夜,二十四小時堅守在現場,具體操作指導把關,為質量技術提供了保證。
我們住地距離施工現場將近四公里。每天早出晚歸,中間基本上不休息,就地吃完午飯后繼續開工。挖土方、攪拌混凝土、支頂板、打樁柱、做墻體維護,經常突擊加班加點輪軸轉,瞄定目標趕進度。
施工中,相對來說,勞動強度較大的是備料。要將大量的沙石子、水泥運到工地。這些材料是用船運到黃浦江龍華碼頭的,每次材料一到,必須限時卸完,因為碼頭要快速周轉。
卸船的活既臟又累。
用中石子鐵鍬挖掘鏟很費勁,很多戰士的手上磨出了血泡。
船倉里空間小,灰塵嗆的人眼都睜不開。因體力消耗太大,每半小時就得輪流交換。
抬大筐的也不輕松,在狹窄的跳板上來回小跑,經常有人連筐帶人摔到船倉里,上來再干。
卸水泥時,每袋重100斤,班長和黨員骨干都主動要求每一次背兩袋。班長蘇偉民累暈過去了,戰友們把他抬到旁邊休息,稍微好些又沖到了最前面。
指導員和連長也都身先士卒,邊干邊給大家加油鼓勁。
汗水和水泥將每個人抹成了大灰臉,都分不清誰是誰了。面對夏季炎熱天氣,好多人用船上的小水桶,打來江水沖洗。
在一年多的施工中,戰友們歷經千辛萬苦,經受了新的鍛煉和考驗。
我是在其中的二月送兵去了中越戰場,回來后又投身到連隊,親眼目睹、見證了干部與戰士們始終同甘共苦,為永葆社會穩定、人民幸福安康,奮斗不息,奉獻青春年華的身影。
據有關方面顯示,至1979年末,上海人防工程快速推進,面積超過了50萬平方米以上。至1981年3月,上鋼三廠、愚園服裝廠、上海溶劑廠等脫穎而出,成為標桿示范單位,進一步推動了全市人防工程建設及加固改造工程的開展。
尤其是影響較大的徐家匯地下綜合體、人民廣場地下商業街等相繼落地建成,又把人防工程的建設施工,推上了一個新階段。
人民廣場地下商業街位于人民大道南側,東西長352米,主體長258米、寬36米、埋深7.55米,總面積為9548平方米。其東接人民廣場地鐵車站,西與人民廣場地下停車場和地下商場相連接,具有交通、購物、步行等多種功能。兩端下沉式廣場過渡到地下商場,極具現代化,成為既能符合戰術技術要求,平時又能開發利用為社會服務,創造雙重效應的典范。
后人曾寫如下詩行,贊美上海老兵們的博大胸懷和獻身精神。
英雄之魂老兵身
人防基石鑄偉章
歲月磨礪情猶在
青春誓守永難忘
國泰民安為己任
勇往直前志同航
奮斗足跡留青史
再續輝煌綻光芒
(十八)視死如歸赴戰場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發生的,那場驚心動魄、氣貫長虹的,中國對越自衛反擊戰,已經載入史冊,那里也有上海老兵血染的風采。
誰都沒想到,越南結束抗美戰爭,實現國家統一后,恩將仇報,把中國視為“頭號敵人”,以至中越關系急劇惡化,中國邊疆的和平安定和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
在此情況下,1979年2月17日,遵照中央軍委命令,中國邊防部隊對侵犯中國領土的越南軍隊進行自衛還擊作戰。我軍在短時間內占領了越南北部20余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便宣告取得勝利。1979年3月16日全部撤回國內,完成作戰任務。
這場戰爭的地點在云南邊境老山、鎮南關等地。
雙方投入兵力為中方56萬人;越方10萬人,另有15萬民兵。
雙方死傷人數為中方27000人;越方60000人,另民兵50000人。
雙方指揮官為中方徐向前、許世友、楊得志;越方黎筍、武元甲。
這場戰爭在當時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不但避免了中國被蘇越夾擊,還保證了中國改革開放有了地緣政治穩定的基礎。
1979年9月17日,中央軍委專門發布命令,授予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的52個英雄模范單位、79名解放軍指戰員和12名民兵以榮譽稱號。
那是1979年2月15日深夜,營長下令由我護送全營選調的69名戰友隨同大部隊去云南前線參戰。
在專用列車上,大部隊的首長宣布了這次軍事行動方案,再作戰前動員,要求每人宣誓寫下遺書。
第四天拂曉,我們到達指定位置。隆隆的炮聲不絕于耳,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硝煙味。但我們送兵的干部接到部隊命令,撤回昆明待命。
當天返回昆明,我馬上給還在西藏的弟弟發去了長信,把我的心情和想法告訴他。
我在信中說:“親愛的弟弟,中國和越南打開了。我現在才知道,打的很激烈,幾大軍區都抽調了兵員,志在此戰必勝。我們剛從前線撤回昆明,還不知后事。從現在的局勢看,隨時都有可能再上前線。如果是這樣,生死就難說了。我最放心不下的是你,我們父母早逝,你還小,一人在西藏,總讓我牽掛;再就是你嫂子將要生產了。如果我真的上了火線遇有不測,一定要替我照顧好你們的嫂子和你們那即將問世的侄兒,就此托咐給你們了。希望戰爭早點結束,我們能凱旋歸來。”
慶幸的是這場戰爭速戰速決,且以我方制勝。
戰爭是你死我活殘酷無情的,這一點作為軍人比誰都清楚。
開戰前,我營剛回到市區,進駐人民廣場不久就接到命令,停止了人防工程施工,開始備戰訓練,并在全營開展了組織動員。
就在這期間,我妻來到了部隊,因為還有一個多月就要臨產了,需要我照顧。
此間,我營稔熟的軍事技能已在大練兵大比武中顯現,已分兩批選調精兵強將開赴前線。戰士們摩拳擦掌,群情激憤。新春甫至,營連長門前請戰者眾。很快,我被指定負責護送第三批兵上前線。
我妻知道后,也是慷慨激昂,表現出了“軍嫂”的沉著勇敢和堅強,她說:“你不要有顧慮,作為軍人妻子我支持你。在國家需要時義無反顧,這是天職。”我說:“打仗我不怕,是早有思想準備的。我擔心你們,萬一出現意外你們怎么辦。”她說:“我相信你會平安回來。假如真的有事,部隊會照顧我們的。我們母子等你!”那晚,我們揮淚而別。
上海警備區的官兵同乘一列專車,經過三天三夜到達昆明,下來就轉乘小火車開向了河口,到余良境內又改乘軍用卡車。天很黑,野外什么也看不清,進了一個空空的兵營,得知是一個轉運兵站。
在此接到就地輕裝指令,除了我們送兵的外,給上前線的每人發了一套棉軍裝,一雙帶鋼板底的高幫帆布鞋,一只尼龍布吊床,一個挎包,一只大塑料袋以及戰場受傷自救用的鋼卡和包扎帶等物。隨身帶來的東西全部打包,寫上了家庭地址及收件人。
有些戰友要把錢或貴重物品交給我,讓我轉寄給他們的親人。我知道他們已將生死置之度外,便安慰他們:“要相信自己會活著回來的,且這些東西我也無法接收。說不定明天,我也可能上前線呢!”
深夜十二點多吃的晚餐很簡單,只有一大盆燒白菜,少油寡鹽,多數人沒吃幾口部隊就集合了。整隊后,按花名冊點名后一一上了戰地車。
我親眼目睹戰友們從視線中消失了,那視死如歸的神情,和浴血奮戰的場景,如烈焰在我胸膛燃燒,頓生一種悲壯感:“這就是中國軍人的血性,這就是祖國和人民的忠貞衛士!”
汽車把我們拉到昆明軍區招待所住下后,未過多久接到通知:“送兵的干部己完成任務,即刻去購買火車票返回原部隊。”
在等待車票的前兩天,我們來到市區,看見街頭人流很少,商店貨架上空空的,食用品緊缺。城郊一處高炮陣地的路上,戴著袖標巡查的軍人個個荷槍實彈,公路上行駛的基本上都是軍車,戰爭氣氛籠罩著整座城市,人們的臉上已失去了曾經美好的笑容。
第五天,我們拿到了返程票,車上人擠人,沒坐位,也沒吃沒喝,有人干脆鉆到了坐位底下度過了一夜。想到戰友們還在炮火連天的戰場,深感我們已經很幸福很幸運了,正是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在這場戰爭中,我營去的人員,無一傷亡。他們上前線后一直守在收復的陣地,直到完勝收兵。
在整個戰役中,犧牲的上海籍烈士有55人。他們為國捐軀,無尚光榮,成為上海部隊及老兵們的驕傲,祖國和人民會永遠銘記!
更沒想到,在此后長達十年間,越南又頻繁制造事端,在中越邊境發生了一系列軍事沖突,直到我軍最終取得決定性勝利,以告慰烈士忠魂!
憶當年,和衣躺,哨聲急,起床匆匆夜前行。雨紛紛,槍聲響,風餐露宿不安寧。風蕭蕭,炮聲隆,槍林彈雨向前進。戰士軀,將士血,木棉花開分外明。
看今朝,山河穩固,國泰民安,來之不易,須倍加珍惜。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