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章的歷史文化(一、二)
作者/池征遙
(一)章氏享祠
1427年章氏家族徽州一個分支顏公舉家北上,最后定居在皖東門戶與江蘇南京緊鄰的來安縣南部的鄉野旗桿,即今來安相官陳塘村。
這個分支后裔被史稱為北分章。時光荏苒,轉瞬500余年,歷子孫十九代,有朝廷命官商儒等,遍及華夏,東西南北,四面八方。
滄桑巨變,但宗親本源認知一如既往存續至今,并在漫長的歲月里,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片斷點滴到集腋成裘,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板橋章氏歷史文化體系。
修建祠宇是歷來族人承載家宗譜系,光宗耀祖的首選。
魁躔靈氣開新運獅舞牛眠群山拱秀人文盛,祠宇重光際泰平星明斗燦萬物欣榮蘭桂馨。
祠宇重光,更展鴻圖謀萬世;宗風不墜,且看大業繼三山。
宰相開枝,將軍散葉,猶欽雍睦一堂,人文蔚起永陽里;鄉村丕振,祠宇重光,堪嘆清風萬里,燕翼翩然來河熙。
這些有關章氏功德的楹聯,不僅展現了一門莊嚴與神圣,也寄托了人們對家族繁榮昌盛的美好祝愿。
自古章氏家族就有明訓:“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蓋祠乃先靈之所棲,子孫所以盡報本追遠之義也。況習禮飲胙,睦族敦宗皆系于此。”
后代子孫籌建祠堂以祭祀,先祖供奉在福建,列宗供奉于浙江,分支于江西、江蘇、安徽,已經歷了三十六世(及公24世顏公字輩12世),以祖先功德為準繩,蔭澤后世,門景昌盛,彰顯賢能。
來安域內板橋章氏自此安營扎寨,落地生根后,即尊從祖訓敬宗收族,出資捐物興建了祖祠。
據族中尊老相傳,于1772年在旗桿即今陳塘村的中心位置興建來安章氏宗祠,又稱“章氏享祠”。
早先,來安章氏初來儲茂旗桿村時不叫“板橋章”。當時,這里有一條驛道通往水口及來安縣城。其間離周莊不遠處有一渡口,是圍墾形成的一條泄洪小河,河上搭著一座人行便橋,年年發洪水時就被淹沒,行人只有涉水渡河。為方便鄉鄰出行,章氏族人出資捐物,于1775年修建了一座全木結構橋梁,名為“板橋”。為追思章氏功德,后人統稱來安章氏為“板橋章”。
板橋章的宗祠為三進結構,占地三畝,供奉著章氏自開基祖以來的共同祖先。
“章氏享祠”牌匾高懸于祠堂門楣之上,左右聯為“名區近邑來安水,余慶遙承越國風”。
大廳門聯“鴻支分表海,余慶衍全城”。此成為天南地北板橋章氏共有的堂名,凡是余慶堂的后裔,看到這一門聯,均能與之認親;不論家是否住在板橋堡,都可以前來祭拜。
中廳中堂有聯語,上聯為“族望重東南居于唐顯于宋卓起元明約千二百年往績如新國史家獻光載集”;下聯為“孫謀衍堂構祖奉閩宗奉浙派承江皖歷三十六世引繩勿替蘭從玉樹繼來賢”。
后廳門頭上懸掛一匾“全城世家”,門聯語“歐風亞雨新中國,綠水青山歸板橋”。
祖先名望重東南,歷代都有功臣顯學炎士。至今約經過一千二百年了,光輝業績已載入史冊。
遺憾的是,在“文革”的沖擊和影響下,來安章氏祠堂也遭受到嚴重破壞,于1970年改建為“板橋小學”。當時祠堂前祖輩栽植的銀杏、松柏等樹木二人難以懷抱。后來原有建筑均被拆除或重建,參天古樹也被盜伐,先祖的遺跡蕩然無存。
我本不姓池,也姓章,只因父親自幼過繼給了祖母家遂改了姓氏。所幸的是,我在幼小時跟隨大人們去過“章氏享祠”,參加祭祀活動,目睹了當時的盛景。那時我家住在壩頭琴,距“章氏享祠”兩公里外,留下了終身難忘的印象。
現在有人呼吁盡快恢復“章氏享祠”,作為章氏傳人,我也愿意為此盡點力。
(二)建造之美
據家譜記載,徽州現為黃山市歙縣,地處江南山區。597年前,這里山多田少、森林密布,山路難行,交通不便,旱災頻繁,山人生活困苦。適逢明官府發布免稅政策,鼓勵移民沿江屯墾荒灘洼地,成為1427年章氏顏公舉家北上遷往來安的主要原因。
章氏遷來安時,為四大姓之一。明初遷來安的還有泗州周姓、休寧余姓、山西文水武姓,故來安昔有“南章北周城內余”之稱。
旗桿地勢低洼、住戶少,田地擱荒,可隨意開墾;雙廟劉村房多人少,顏公將長女戴章氏夫婦落戶雙廟劉村。自此,顏公始祖率令鄉里治水圍墾,按水系圈地成圩,先后建成“72條散水,36個半圩”,并依圩建村。留住了人與心,自是安居樂業,豐衣足食,人丁興旺,吸引了更多的外來者。
歷史上,徽州人就有不一般的智商,尤其講究“賈而好儒”。明中期以后,徽商崛起,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將大量資本返回家鄉,其中重要的一項就是對建筑的投入。
他們修祠堂,建宅第,造園林,豎牌坊,架橋梁,蓋樓亭,給徽州鄉村面貌帶來了巨大變化。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
歷經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有了一定經濟基礎的板橋章氏,終將修建祖祠即“章氏享祠”的愿望變成了現實。
在他們看來,建筑不只是一種物的形態,它更似一首詩一幅畫,一尊藝術臻品,一座歷史的豐碑,一部永駐心靈的交響曲。
因此,他們設計建造的三進祠堂,占地三畝,外部壯觀,內部華麗,按當時市值估算至少投入白銀萬兩。規模之大,耗資之巨,且在交通運輸極為不便的情況下,做到了當年施工當年告竣,這在來安境內開創了先河。
據來安史志記載,來安古為南北通道,西北多山,中部多丘陵,地勢險要,或為戰場,或為駐屯,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曾在此發生過多起戰事。加上南部地勢低洼,滁河、來河由西向東流入長江,水網密布,常年水患天災民不聊生,以致人口稀少。
1427年,章氏從徽州遷入來安時,全縣僅有千余戶人家。棲息地旗桿還是一片水泊葦蕩。章家人獨辟蹊徑,在此筑巢安家,圍圩墾田,常年勤奮不綴,營造良田數千畝,使這片熱土煥發生機。
到1772年建祠堂,整整跨越了345年。那時全縣人口不足5萬人,旗桿村的農戶卻一直蓬勃興旺,與年俱增,在它的周圍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章氏家族群。
“章氏享祠”坐落于旗桿即今陳塘村的中心位置,彰顯傳承了徽人血脈和徽祠的建筑風格。
在結構上采用磚木式,莊重而威嚴。
充滿魅力的“五鳳朝天,四水歸堂”布局,將雨水從四面屋頂流入天井,象征著財富和不外流的心態。
富有特色的木雕藝術外觀精美,寓意深刻。
選擇坐西朝東的朝向,反映了徽州人對陽光的追求以及對自然環境的尊重。
與村落的中軸線對稱和平衡,體現了中庸和諧的思想。
標配的馬頭墻,不僅具有裝飾作用,還能有效防止火災蔓延,是實用與美觀的結合。
它的建成,不僅展示了徽州地區的建筑風貌,也反映了徽州人的價值觀、信仰和文化傳統。
它的建成,不僅為家族祭祖、議事和教化提供了場所,同時也自然成了當時來安境內一道靚麗景觀。
它的建成,不僅為家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進一步增強了家族的凝聚力,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