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味飄香大鍋菜,親同手足同學情
作者:王順勇
三十多年前,我在家鄉鄰村上初中。那時候,別說汽車,即便是自行車也很少。從家到學校七八里路,我們每天都要徒步行走兩個來回。
冬季白天時間比較短。為了方便學習,我們離家遠一點的學生需要在學校住宿。所以,每到冬天禮拜天,我就會請求家人給我蒸一鍋玉米面窩窩頭,然后裝到一個口袋里背到學校。另外,還要用罐頭瓶滿滿地裝上媽媽切碎的腌咸菜。
這,就是我一周的口糧。
我們在學校吃飯,早起是玉米面糊糊,中午和晚上都是清一色的疙瘩湯。說是疙瘩湯,其實白面很少,充其量就是稀湯。
這,就是我們的學校生活。
現在回想起那種生活,最大的印象不是苦,而是餓。窩頭有時候一天能吃五個,依然有同學吵著飯湯不夠喝。其實,細心的我現在記得很清楚,中午晚上的白面稀湯,同學最少都喝了三碗了……
我們住宿的男生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隔三差五給學校拉水。當時,鄉村根本沒有自來水,老百姓吃水都要去水井擔水。我們學校人多,就專門用一個刷干凈的大油桶做了一輛水車。學校按照班級讓住宿的男生輪流到村水井拉水,一周能輪上一次。
那一天該我們班去拉水。下午最后一節課,我們一班十來個男生拉著水車就出發了。我們當時都十四五歲,有的同學在家擔過水,對打水這一套程序很在行,所以這樣的活兒對我們來說算不上大問題。
一些都很順利,我們很快將水車上的大油桶灌滿了,下一步就可以拉回去讓伙房師傅做飯了。可就在這時出事了:打水用的水桶掉入了水井里。
水桶是萬萬不可以丟掉不要的,因為學校只有兩個。大家短時間商議之后,就讓在本村有親戚的袁芳同學和我一起到村里借“鐵爪”來撈水桶。鐵爪有很多鐵鉤子,到水井里就可以掛住水桶提上來。
袁芳留下來是因為村里有親戚,借東西方便。為什么讓我也留下來呢?現在想一想,或許是因為我個子比較小,拉水就不用讓我出力了。
同學們拉著水車回學校了,我跟著袁芳就去找他大姑。可是,他大姑家里沒人。正在我們倆一籌莫展的時候,學校下學了。我們就想辦法找到本村同學,讓人家幫忙借到一個“鐵爪”。
等我們倆把水桶撈上來,天色已經暗下來了。我的肚子餓的開始“咕咕”叫,腸子開始在肚子里打秋千,提醒我學校到開飯的時間了。于是,我們二人急匆匆來到同學家準備歸還鐵爪,可同學家里不知怎么回事竟然沒人。等了好大一會兒,同學終于回來了,我們把鐵爪交給同學后拿著水桶馬上往學校趕。
等我們回到學校,教室里的電燈已經亮了。我和袁芳擔心的事終于發生了。
“你們怎么才回來?恐怕,沒……沒有飯了。”
“怎么不給我們留一點?”袁芳著急地說。
“今天飯做少了,我們打的也不多。再說,你們來得也太晚了…………”
我們來不及聽解釋,慌慌張張來到宿舍。開燈一看,果然,只剩下幾個冰冷的窩頭。來不及多想,我和袁芳拿起飯桶往伙房跑:沒有飯,打點開水把窩頭泡一泡也能湊合一頓。不然,冬天吃冰冷的窩頭實在咽不下去。
我們來到伙房門口,一股香噴噴的肉味馬上鉆到我們鼻子里來,引得我們肚子里的腸子更加難受。我們看到廚子師父正在刷大鍋,一邊的爐子上還放著一口鍋,那是老師的飯。根據我的經驗,肯定又是那個老師過生日了。
“沒有開水!”廚子師傅眼皮也沒有抬:“怨你們!誰讓你們來這么晚?你們以為我這是飯店啊?不管啥時候來了想吃就吃?”
我和袁芳反復解釋,希望師傅能提供點幫助:“實在不行的話,你們就在火爐上把干糧烤烤吧。”
“你們教室不是有火爐嗎?到那邊烤去!”
就在我們和廚子師傅拌嘴的時候,門口忽然進來一個人,上前不由分說一下子提起了我們飯桶,然后上前揭開了老師的鍋蓋。頓時,伙房里的肉香味兒更濃了。
“我的生日,我說了算。總不能讓孩子們餓著上課吧。”
令我們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現了:老師拿大飯勺子往我們的飯桶淘了幾勺,隨后遞給我們:“吃吧,吃好了馬上去上課。”
當時,我們的思想都麻木了。當香噴噴的飯桶遞到我們手里的時候,我們才反應過來。來不及道謝,我和袁芳就飛回了宿舍。
我們吃飯的時候是不是把冰冷的窩頭泡到了飯里,記不清了;我和袁芳喝了幾碗飯,也記不清了,只記得當時滿嘴的大鍋菜香味。到現在我都承認,那是我們初中三年吃得最香的一頓飯。
我們正在狼吞虎咽的時候,一個同學忽然間回來了:“啊——?他們讓我回來看看你們倆怎么吃的飯,原來你們吃大鍋菜——我的天啊,太香了,必須讓我也喝兩口——”說著,不由分說上千就搶過我的飯碗喝了起來。我在一旁急著說:“你說的是兩口,兩口,不要多喝,還有其他同學們呢——”
“對對對,看這——我怎么忘了呢?”
很快和我們一起拉水的同學們都笑哈哈地跑了進來,大家喜笑顏開,輪流喝我們的大鍋菜,不停地咂著嘴,都說好喝……
“看看看看,我都吃到一塊肉了——”
“我吃到粉條啦——”
歡樂的笑聲,大鍋菜的香味,純真的友情……充滿了家徒四壁的宿舍,充滿了校園,充滿了我的青少年時代。后來,長大了,考上大學,參加工作……每次到飯店吃大餐,我都喜歡來一碗豬肉粉條大鍋菜。我仿佛覺得,三十多年前大鍋菜的香味又一次重溫在我的腦海里——
親愛的同學們啊,你們現在都生活的好嗎?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