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章的歷史文化
(七、八、九)
作者/池征遙
(七)孝義當先
板橋章氏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獨特的實態文化,并以此作為家庭社會基礎,為每一個成員所共享。不斷傳遞和發展這種特質的文化復合體,成為從深層面認識社會的一把鑰匙。
《詩經》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深恩,昊天罔極?!卑鍢蛘率蠈⒆袷匦⒌婪顬樾信e之要。因此,特別重視對族人的孝義教誨。
倡導自愛,認為愛惜自己是孝道的開始?!吧眢w發膚,受之父母,保護自己便是孝順父母”。
倡導自主自強,認為這是孝道的終極目標。“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通過個人的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實現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夢想,就是給父母的最大欣慰。
倡導父母在不遠游,認為伺候父母如冬天使父母溫暖,夏天使父母涼爽,是做兒女應盡之事。無論如何,也難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倡導陪伴父母?!白幽隄u壯,父母年漸衰,全賴為子者朝夕承歡”。若待父母去世后,為子者雖有妻孥之樂,但為親者無偕老之歡,此種苦緒,最足傷心。為此,要“尤當體心順志,時時周旋膝下”。
倡導讓父母開心,不要頂撞父母。不管家庭經濟情況如何,最關鍵的是“順親敬親”,讓他們感受到晚輩對他們的孝。倘若有人不孝敬父母,將被視為“直禽獸等耳”。不但鄰居、親戚、朋友瞧不起。特別是章氏長老或老祠長接到投訴后,將對其進行嚴厲批評教育。并強調“對于祖先的孝,對于活著的老人的孝,雖為不同內容,但兩者一脈相承,需結合在一起,不能孤立分割?!?/p>
倡導積德行善,憐愛互助。在生存發展中,由于種種原因造成了族人之間的貧富差異。譬如,族中既有一大批大地主“暴發戶”,也有為數不少家徒四壁的“窮光蛋”。族譜明確提出:要以仁為懷,見義勇為,相互扶持?!辈⒈碚媚切┥婆e之人。常提醒族人,“步新潮須騎駿馬馳千里,興偉業應喚春風惠萬家” ;“愛家國有情,創新同繪和春景,暢胸懷若海,容事自存厚德風”;“ 悠悠乾坤共老 ,昭昭日月爭光”;“扶貧濟困解危難,承前啟后義久長。”
先祖曾在當年的儲茂村周邊屯田萬畝,有許多佃戶。較困難的佃戶都會有租屋,特別困難的還會從享祠租田中得到救助。由于各佃戶家庭情況不盡相同,也會出現退佃、撤佃、舉家搬遷等現象,租屋的存續時間也會有所不同,但在一般情況下,主佃關系較為和諧,亦有不少佃戶世代耕作同一章姓“老板”(地主)的土地,臨時性的租屋便成了長久的居所。
我家原是水口鄉古井中郢的大地主,一度敗落后回到儲茂,住的就是租屋,給附近的章姓地主打工種地多年。直到解放后,在鄰近的壩頭琴村安了家分得了田地。
(八)崇拜祖上
板橋章氏將崇拜祖先視為一種宗教習慣。他們認為,死去的祖先的靈魂仍然存在,仍然會影響到現世,影響到信仰。
家族崇拜形式多種多樣,但都是為了讓子孫牢記先輩創業的艱辛,飲水思源,尋祖覓宗;為了讓去世的祖先繼續保佑自己的后代。
選擇風水寶地,安葬祖先的骨骸,就是一種選擇。
家訓、族規明確提出:祖宗所賴于子孫者無他焉!其與我守一抔之土耳。然或世遠人亡時,移物換蒼海桑田,不可至別。茍無志表,則墾為田地,掘為溝渠者,不能保其必無。凡我子孫,于祖宗墳墓,不問遠近新故,宜壑以碑石,題其上曰某朝某府君,某夫人之墓。則百事永存,無敢平治者。與此同時,還需置祭田,以為犧牲繁盛之需。”
板橋章氏的祖墳,原在旗桿村陳塘附近,因上世紀“大躍進”,將墳地平整開發成旱地后,便不復存在。
我們小家的墳地也有變化,分散在多處。曾祖父國安墳地原在金剛阮郢,自從那里修了水渠,墳地遭受破壞,已無蹤跡。曾祖母、祖父之棟與祖母墳塋,由相官陳塘村管塘大壩西端遷到了棗林段郢徐莊后面的石榴山,二叔章光恩和二嬸賀鐘蘭去世后也安葬于此。三叔章光儒和三嬸周家琴則安葬在金沖南面的坡地。我們的父親池廣山即章光山,和母親張學英沈桂英安葬在滁州市瑯琊山下公墓區。
按照習俗,清明節祭祖上墳掃墓是族人必行的家規。同時,七月半(七月十五)和十月朝(十月初一),族人稱之為“鬼節”,也是要上墳祭奠的。
掃墓時,通常由一家之主一人或帶子孫同往。上墳掃墓時一般是按輩序先遠后近,先中間后左右。傳說“七月半,小鬼滿塘轉”,這一天忌諱小孩子到池塘邊玩耍。有條件的家庭會在幾座墳前安置供桌。
家祭則是族人追念先人之情,求得先人庇佑引導的日常儀式。有些家庭會在祖屋設壇敬香。上香人將香火點燃后,舉過頭頂拜上三次,再插入香爐,不用燒紙,也不用守候香火燃盡。
年三十夜晚,各家聚餐。分過家的弟兄則帶著妻子和兒女到大哥家。分家時,長子優先分得祖屋、祖宗牌子以及香火田,有義務為自己的兄弟提供聚餐以及帶領大家祭拜祖先。
一般在除夕下午三點左右,家家戶戶忙著貼對聯、放鞭炮、上酒菜、焚香點燭祭拜祖先,俗稱“敬祖宗”。長子家庭事先將相關鞭炮、黃票(燒紙)、香、供品以及擺放供品所需的碗筷等準備好。在開飯前,長子帶領一個大家庭或幾個小家庭集體向祖先敬香、燒紙以及上供。通常在插好香燒完紙后,集體向祖先跪拜磕頭。祭祖過后,一家老小歡聚一堂,按長幼次序入坐吃團圓飯。如有缺席者,還要如數擺上杯筷,以示完滿。有的人家就餐時,長輩和男性成年人在大桌上就餐,而女性和小朋友則在小桌上就餐。敬酒時亦從長到幼,都有祝福語。一般人家敬祖的香火和供品,要從三十那天延續到正月十五之后。
(九)銘記祖訓
此為本系列末篇。
板橋章氏族人歷史上出過許多顯學之士。章惇、章溢、章衡、章得象、章昭達、章孝標、章夢飛、章誼、章嘉禎、章嚴等等等,不勝枚舉,都被彪炳史冊,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后人。
這里我想說一說板橋章氏后人,我的父親池廣山即章光山。
我父親在青少年時期是非常艱辛的。自從殷實的家境敗落后,一下回到了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原點。
祖父痛定思痛,辭世時不忘遺訓其子:“修先人善為,承先人偉志,遺先人惠風?!奔爸梁髞?,父親也如是教育我們,多次給我們講家史,激勵我們踔厲奮發。
有一年春節,萬家喜慶,我們家揭不開鍋,祖母帶著二叔、三叔,還有一個姑姑外出討飯。姑姑年少時嫁人生下一雙兒女后得了重病沒錢醫治早亡。
有一年冬天,我們家斷了糧,祖母戴著斗笠,披著簑衣,牽牛冒雨來到外曾祖父的門前,希望得到一羹湯,誰知都一樣無米無炊,幾口人幾天沒進米水,用討來的草糧保住了牛。那一次祖母心急如焚,在雨中丟失了家里唯一貴重的簪子,連她那束假頭發都被風吹雨打丟了。所幸后來被鄰村孫小圩子那邊葛莊的人揀到還給了她,但我們的祖母卻患了重病也不治身亡。
我們的大哥哥,乳名叫牛寶子,因拉肚子沒錢醫治死亡。
因為窮,子女多養不活,我父親生下十四個月就過繼給了無子的外婆家,由此姓池。我的外祖母家希望他長大成人,讓小家復興,省吃儉用供他上學讀書識字。我父親自是懂世,嗜學如命,常挑燈夜讀,即使燒火做飯或騎在牛背上也手不釋卷,唯以此報答恩情。后來他成了鄉里秀才,方圓十里的私塾先生。
父親說,那時要求私塾先生“先成婚而后才能任教”。父親在媒妁下娶了素未謀面的我媽,結婚那天借的衣被。
結婚后,我父親一邊教書,一邊幫家種田。在三城圩區那一年,家里沒有吃的,東奔西跑,借了幾升米,但沒有柴草,便把鋪床的草和破簑衣燒了才煮了一頓飯。
父親說,他從十三歲到解放前的1948年冬,五次搬家,先后給高二松大新莊大地主周家,劉大營地主章亞書家,中莊葛莊地主章光鶴家,大滿莊富農李玉田家,壩頭琴羅莊地主章智卿家種過地。在大芮莊種田時,有一次扛水車過水溝,被壓倒在水中差一點淹死。每到過年,就怕地主上門逼債,有家不敢回。直到解放土改后,在壩頭琴村分得了土地,基本生活才有了保障。
父親當年也是桃李滿園,因在教學上有一定的社會影響,解放后受到了鄉縣府的重用,當上了板橋章氏發祥地儲茂鄉的副鄉長,走上了仕途,不久擔任來安縣委組織部領導。后來響應號召援藏,在那曲地委辦公室擔任領導職務,因積勞成疾,享年四十七歲,英年早逝。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我的青少年也走過了一段類似父親的里程。好在后來有祖先庇佑,西藏招工,改變了我的命運。
一九七一年七月我進藏,來到父親身邊,看到他的居所滿屋是書。在他身邊的半個月我都是半天看書半天練字,父親自是喜歡在心,給我推薦了他常讀的《中國通史》《中國文學史》《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寫作概論》《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中共黨史》《毛主席語錄》及詩詞等。他擅長書法,寫得一手好字,教我正草隸篆的書寫方法,并送了我幾本名人字帖。他說:古人尊崇善學之士,“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是為臻言,立身良策,固身之本。他說古人尊崇那些有名望的書法家“力透紙背”,如“行云流水”“龍飛鳳舞”,以字度己度人。他說:“你今后的路還很長,要向古人學習,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彼€給我講了一則故事,他說:古時候有個學習書法的人,自以為學成了,告別師父離去。師父說:“我有一箱東西,不想送給其他人,希望安放在某山下面?!蹦莻€人接受了,由于東西封條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開來看,箱子中都是些磨出洞的硯臺,幾十枚,才知道是師父從前用過的。頓時覺得十分慚愧,于是返回繼續學習,直到使那書法精通。
承蒙祖上蔭德和父親的諄諄教導,耳濡目染,受益匪淺。我家正字輩四姐兄弟,琴、途、遙、逸,后來都從困境中崛起,走上了社會,在科局廳的工作崗位完成了人生使命。
【本文1-9篇史料均來自家族親人特致謝】
作者簡介:池征遙,筆名水也,男,漢族,1956年生人?!陡拭C建設報》原社長,作家網簽約作家。擁有專業高級職稱。有在西藏、甘肅及非洲工作經歷。現定居西安。長期以來與文字為伍,尤其酷愛文學藝術,且多有文章發表在國家、地方刊物,獲得過眾多獎譽。被多個國家級媒體評聘為評論員、研究員、文化學者、文學領域優質作者,入選中國名人錄和世界文化名人名典。出版有理論專著和文學專集。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